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49章 尚可喜:辽海少年起甲兵,是非功过留青史!

辽海少年起甲兵,一生三易主难评。

叛明只为全宗族,投清终得裂土名。

晚年却陷夺嫡乱,身后还遭墓冢平。

是非功过留青史,任凭世人论浊清。

公元1604年,辽东海城的尚家大院里,一声响亮的啼哭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家主尚学礼抱着刚出生的儿子,看着小家伙攥紧的小拳头,笑着说:“这娃眼神里有股劲,就叫‘可喜’吧,盼他这辈子能让尚家沾点喜气。”可尚学礼没料到,这个叫尚可喜的娃,后来会在明末清初的乱世里,走出一条比过山车还刺激的路——先为明朝守辽东,再叛明投后金(清朝),最后成了清朝的“平南王”,却在晚年卷入儿子的夺权风波,死后百年还被掘墓毁尸,活成了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三藩”之一。

尚可喜的童年,本该是“将门子弟”的剧本。他爹尚学礼是明朝辽东的副总兵,舅舅沈世魁是辽东的重要将领,家里既有兵权又有地位,按理说他该是个养尊处优的“官二代”。可偏偏赶上明末辽东不太平——后金(清朝前身)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不断攻打明朝的辽东城池,战火连年不断,尚家的好日子也跟着到头了。

尚可喜11岁那年,后金军队攻打海州(今辽宁海城),尚学礼带着士兵拼死抵抗,结果战死沙场。父亲的死,像一块巨石砸在尚可喜心里,他一夜之间长大了,对着父亲的灵位发誓:“我一定要杀尽后金贼,为爹报仇!”

没了父亲的庇护,尚可喜只能跟着母亲和弟弟四处逃难。当时的辽东,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和溃败的明军,粮食比黄金还珍贵。有次,尚可喜和母亲几天没吃饭,差点饿死在路边,幸亏一个好心的士兵给了他们半个窝头,才捡回一条命。这段逃难的日子,让尚可喜尝尽了人间冷暖,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乱世里,只有手里有兵、有权力,才能活下去,才能保护家人。

18岁那年,尚可喜投奔了舅舅沈世魁,成了明军的一名士兵。他继承了父亲的勇猛,打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很快就从普通士兵升为游击将军。可当时的明军,早就不是当年的“戚家军”了——将领贪生怕死,士兵军纪涣散,还经常克扣军饷。尚可喜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个饿肚子,却还要去跟装备精良的后金军队打仗,心里很不是滋味。

公元1633年,后金军队攻打旅顺,尚可喜率领士兵坚守城池。可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的舅舅沈世魁却在背后捅了他一刀——沈世魁觉得尚可喜功劳太大,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竟然暗中下令,不让其他部队支援尚可喜。尚可喜的军队寡不敌众,旅顺最终被后金攻破。尚可喜带着残兵突围时,又听说母亲和弟弟被后金军队俘虏了,他急得差点吐血,却又无能为力。

这次战败,让尚可喜彻底对明朝失望了。他看着那些只顾争权夺利的明朝官员,看着那些被后金军队蹂躏的百姓,心里想:“这样的明朝,还有必要效忠吗?”就在他迷茫的时候,后金的皇太极派人来劝降他,说只要他投降,不仅能保住家人的性命,还能给他高官厚禄。尚可喜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为了家人,选择了叛明投清。

公元1634年,尚可喜率领自己的部众,向皇太极投降。皇太极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尚可喜,还封他为“总兵官”,让他继续统领自己的旧部。尚可喜感激涕零,当场表示:“我愿意为大汗(皇太极)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可尚可喜的投降,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明朝的官员骂他“叛徒”“汉奸”,说他忘恩负义;甚至连他的一些旧部,也觉得他不该背叛明朝。尚可喜心里也不好受,他知道自己这一步走得太险,一旦清朝最后没能统一天下,他就会成为千古罪人。可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投降清朝后,尚可喜成了皇太极的“得力干将”。他熟悉辽东的地形和明军的战术,每次打仗都能给皇太极提出有用的建议。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封尚可喜为“智顺王”,让他跟随清军攻打朝鲜和明朝。尚可喜也没辜负皇太极的信任,在攻打朝鲜的战斗中,他率领军队率先攻破朝鲜的都城汉城,俘虏了朝鲜的国王李倧;在攻打明朝的战斗中,他又多次立下战功,先后攻克了锦州、松山等重要城池。

《清史稿·尚可喜传》里记载:“可喜骁勇善战,所至有功,太宗甚倚之。”意思是说,尚可喜勇猛善战,打了很多胜仗,皇太极非常倚重他。可尚可喜的战功,是用明朝士兵的鲜血换来的,这也让他的争议越来越大。有人说他是“识时务的俊杰”,在乱世里选择了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清朝;也有人说他是“卖国求荣的汉奸”,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尚可喜自己也知道,无论他立多少功,都洗不掉“叛徒”的标签。所以他只能更加卖力地为清朝打仗,希望能用战功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尚可喜趁机向多尔衮建议,率领清军入关,夺取天下。多尔衮采纳了他的建议,率领清军入关,很快就打败了大顺军,占领了北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清军入关后,尚可喜又率领军队南下,攻打南明政权和农民起义军。他先后攻克了南京、广州等重要城市,为清朝统一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1650年,尚可喜率领清军攻打广州,南明的守军顽强抵抗,双方激战了十个多月,最后尚可喜用大炮轰开了广州的城门,才占领了广州。

占领广州后,尚可喜为了震慑南明的残余势力,下令屠城。这场屠城持续了十二天,广州城里的百姓死伤惨重,尸体堆积如山。《广州城坊志》里记载:“城破后,清军屠城十日,死者数十万,广州为之空。”这场屠城,成了尚可喜一生最大的污点,也让他彻底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公元1653年,顺治皇帝为了表彰尚可喜的功劳,封他为“平南王”,让他镇守广东。尚可喜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一方诸侯,拥有了自己的封地和军队。他在广州建造了豪华的王府,娶了多个妻妾,还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继承了自己的爵位,一家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可权力越大,危机也越大。尚可喜镇守广东期间,虽然为清朝稳定了南方的局势,但也逐渐引起了清朝朝廷的猜忌。清朝的官员觉得尚可喜手握重兵,盘踞广东,早晚都会成为清朝的威胁,纷纷向顺治皇帝建议,削夺尚可喜的兵权。尚可喜也察觉到了朝廷的猜忌,他知道自己一旦失去兵权,就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他只能更加小心谨慎,一方面不断向朝廷表忠心,另一方面又在广东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招募士兵,囤积粮草,做好了应对危机的准备。

康熙皇帝继位后,对三藩(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的猜忌越来越深。康熙皇帝觉得三藩手握重兵,割据一方,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于是决定削藩。公元1673年,尚可喜为了试探康熙皇帝的态度,主动向康熙皇帝上书,请求退休,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的爵位,继续镇守广东。

尚可喜本来以为康熙皇帝会挽留他,没想到康熙皇帝却顺水推舟,批准了他的退休请求,还下令撤销平南王的爵位,将尚之信调回北京。尚可喜得知消息后,气得差点晕过去,他没想到康熙皇帝竟然这么绝情。就在尚可喜犹豫不决的时候,吴三桂和耿精忠先后举兵反清,“三藩之乱”爆发了。

吴三桂派人来劝说尚可喜,让他一起反清,尚可喜拒绝了。他说:“我虽然是明朝的叛徒,但我已经归顺了清朝,就不能再背叛清朝了。”可他的儿子尚之信却不这么想,尚之信觉得清朝要削藩,他们父子早晚都会被清朝消灭,不如跟着吴三桂反清,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尚之信趁尚可喜生病的时候,发动兵变,软禁了尚可喜,然后宣布加入吴三桂的反清队伍。

尚可喜得知儿子背叛了自己,还加入了反清队伍,气得吐血。他躺在病床上,对着天花板大喊:“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逆子!我尚家的脸,都被你丢尽了!”公元1676年,尚可喜在悲愤交加中病逝,享年73岁。

尚可喜死后,尚之信继续率领军队反清。可尚之信根本不是清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清军打败了。公元1680年,尚之信被清军俘虏,押到北京后被康熙皇帝下令处死。尚可喜虽然已经死了,但也受到了牵连,康熙皇帝下令撤销他的平南王爵位,还查抄了他的家产。

尚可喜的墓也没能幸免。公元1726年,雍正皇帝觉得尚可喜虽然有功劳,但他的儿子尚之信反清,尚可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下令掘开尚可喜的墓,毁了他的墓碑。尚可喜生前风光无限,死后却落得个掘墓毁尸的下场,实在让人唏嘘。

直到乾隆皇帝继位后,才为尚可喜平反。乾隆皇帝觉得尚可喜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虽然他的儿子尚之信反清,但尚可喜本人并没有反清,所以应该恢复他的平南王爵位。于是乾隆皇帝下令恢复尚可喜的平南王爵位,还为他重新修建了墓碑。

可即便如此,尚可喜的争议依然没有停止。有人觉得他是“清朝的功臣”,为清朝统一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有人觉得他是“明朝的叛徒”“民族的罪人”,他的投降和屠城,给汉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其实,尚可喜就是一个在乱世里追求生存和权力的普通人。他一开始为明朝效力,是为了报仇和保护家人;后来叛明投清,也是为了保住家人的性命和自己的地位;最后他拒绝反清,是为了遵守自己对清朝的承诺。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和选择,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受到了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

参考《清史稿》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