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47章 张献忠:米脂揭竿大明翻,功过难评千古谜!

米脂刀光照胆寒,揭竿敢把大明翻。

西营铁骑踏荆楚,大西龙旗竖蜀川。

功过难评千古谜,是非留与后人谈。

若言乱世真豪杰,此公当占一席间。

公元1606年,陕西定边的一个贫农家里,又添了个男娃。娃爹张守忠看着这娃皱巴巴的脸,叹了口气:“就叫‘献忠’吧,盼着他这辈子能多沾点福气,别像咱这样苦哈哈的。”可张守忠没料到,他这儿子不仅没“献忠”给大明,反而成了大明王朝的“催命阎罗”——张献忠,凭着一身狠劲和鬼点子,在明末的乱世里杀成了“西营一哥”,最后却在凤凰山被一箭穿心,活成了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枭雄模板”,有人骂他是“杀人魔王”,有人赞他是“反明英雄”。

张献忠的童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局就是地狱模式”。陕西定边这地方,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得能刮出火星子,十年九旱是常态。张献忠打小就没吃过几顿饱饭,爹张守忠是个老实农民,每天刨土到天黑,也挣不下几个钱;娘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为了贴补家用,张献忠很小就去给地主家放羊,后来又学过铁匠、当过货郎,啥苦活累活都干过。

可张献忠这人性子野,不是个安分的主。当货郎的时候,他见惯了官府的欺压、地主的蛮横,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有次,他挑着货郎担路过一个驿站,被几个驿卒拦住抢东西,张献忠不肯给,就跟驿卒打了起来。他虽然人小,但下手狠,抄起扁担就把驿卒打得鼻青脸肿。可驿卒咽不下这口气,回去喊了一群人,把张献忠打得半死,还把他的货郎担给烧了。

没了活路的张献忠,只能四处游荡,后来在延绥镇当了边兵。边兵这差事,听着威风,其实就是“高危打工人”——不仅军饷经常被克扣,还得天天跟蒙古人打仗,随时可能丢了小命。张献忠凭着一身力气和敢打敢拼的劲,很快就当上了小旗(管十个人的小官),可他看不惯军官的贪赃枉法,经常跟军官对着干。有次,一个军官克扣军饷,张献忠带头闹事,把军官的帐篷给掀了。军官气得要杀他,幸亏有个叫陈洪范的将领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偷偷把他放了。

从军营逃出来后,张献忠彻底没了退路。这时候的陕西,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旱灾、蝗灾接连不断,老百姓饿死了一大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张献忠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的火气“噌”地就上来了:“这大明朝,根本不让老百姓活!与其饿死,不如拼一把!”

公元1628年,也就是崇祯元年,张献忠在米脂聚集了十八个兄弟,举起了反旗。他给自己的队伍起了个名字叫“西营”,还编了句口号:“杀贪官,济贫民,跟着献忠有饭吃!”一开始,他的队伍只有几十人,只能靠抢地主的粮食过日子,可随着越来越多走投无路的老百姓加入,西营的规模越来越大,不到一年就发展到了几千人。

当时的明朝官员,根本没把张献忠放在眼里,觉得他就是个“小毛贼”,派几个兵就能收拾。可他们没想到,张献忠打仗鬼点子特别多——他不跟明军硬拼,而是靠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把明军耍得团团转。有次,明军派了一支千人的队伍去围剿他,张献忠故意把队伍分成几股,假装逃跑,引诱明军追击,然后在山谷里设下埋伏,一下子就把明军全歼了。这一战,让张献忠的名气彻底打响,连闯王高迎祥都知道了他的名字,还派人来跟他结盟。

跟高迎祥结盟后,张献忠的队伍发展得更快了。他跟着高迎祥,从陕西打到山西,再打到河南,一路上打了不少胜仗。张献忠打仗有个特点——狠、准、快。他发起冲锋的时候,总是冲在最前面,手里的大刀舞得虎虎生风,敌人见了都怕;他还特别会观察地形,总能找到明军的薄弱环节,一击制胜;而且他的队伍机动性很强,今天还在河南,明天就跑到了湖北,让明军根本摸不着他的踪迹。

公元1633年,张献忠跟着高迎祥,趁着黄河结冰,渡过黄河,进入了河南。河南的老百姓跟陕西一样,也受够了明朝的压迫,见西营来了,纷纷响应。张献忠率领西营,先后攻克了洛阳、开封等地的县城,还缴获了明军大量的武器和粮食。当时的河南官员在给朝廷的奏折里说:“贼(指张献忠)势浩大,河南百姓群起响应,如蚁附膻,不可阻挡。”(《豫变纪略》)

崇祯皇帝得知消息后,急得团团转,任命卢象升为五省总督,负责镇压农民起义。卢象升是明朝末年难得的良将,很会打仗,他上任后,很快就组织了一支精锐的明军,对张献忠的西营发起了进攻。可张献忠根本不怕,他知道卢象升的军队装备精良,就故意避开明军的主力,率领西营钻进了深山里,跟明军打游击。卢象升率军追了几个月,连西营的影子都没见到,反而被拖得精疲力尽,最后只能撤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公元1635年,高迎祥在荥阳召开了“荥阳大会”,张献忠作为西营的首领,也参加了会议。会议上,大家讨论如何应对明军的“围剿”,有的首领主张投降,有的首领主张各自为战。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张献忠站了出来,拍着桌子说:“投降是死,各自为战也是死!只有团结起来,跟明军拼到底,才有活路!”他还提出了“分兵定向”的策略,建议把起义军分成几路,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进军,分散明军的兵力。大家都觉得张献忠的主意好,纷纷表示同意。

荥阳大会后,张献忠率领西营,向明朝的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一带)进军。南直隶是明朝的富庶之地,官府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张献忠早就惦记上了。他率领西营,一路上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凤阳、庐州等地,还烧毁了明朝的皇陵。崇祯皇帝得知皇陵被烧,气得痛哭流涕,穿着丧服在朝堂上祭拜祖先,还下了“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明史·庄烈帝本纪》)

可张献忠根本不在乎崇祯皇帝的愤怒,他率领西营,继续在南直隶一带攻城略地,抢了不少粮食和财物。他把抢来的粮食分给老百姓,把抢来的财物分给士兵,西营的士气越来越高,兵力也发展到了十几万人。当时的明朝官员,提起张献忠就头疼,说他是“明末第一流寇”,比高迎祥还难对付。

公元1638年,明朝派洪承畴、孙传庭率领大军,对农民起义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围剿”。高迎祥在潼关被俘,李自成的队伍也被打得只剩下十几个人,躲到了商洛山里。张献忠的西营虽然实力较强,但也面临着明军的重重包围,处境越来越艰难。

张献忠知道,硬拼肯定不行,只能想别的办法。他琢磨来琢磨去,决定“诈降”——表面上向明朝投降,暗地里保存实力,等时机成熟再重新举起反旗。他找到了明朝的将领熊文灿,给熊文灿送了很多金银财宝,还表示愿意接受朝廷的招安。熊文灿是个贪生怕死的主,见张献忠愿意投降,还送了这么多好处,就一口答应了,还向朝廷上奏,请求招安张献忠。

崇祯皇帝见张献忠愿意投降,非常高兴,觉得终于可以平定农民起义了,就下旨招安张献忠,封他为“副将”,让他率领西营驻扎在谷城(今湖北谷城)。张献忠表面上对明朝感恩戴德,暗地里却在谷城招兵买马,打造武器,还偷偷跟李自成联系,约定将来一起反明。

在谷城的一年多时间里,张献忠过得非常滋润——他不用跟明军打仗,还能从朝廷那里领到军饷,西营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明朝的官员虽然知道张献忠在暗中搞小动作,但因为熊文灿的包庇,也不敢多说什么。可张献忠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决定重新举起反旗。

公元1639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杀了明朝的知县,重新举起了反明的大旗。他率领西营,先后攻克了房县、保康等地,还杀了明朝的将领罗岱。崇祯皇帝得知张献忠叛逃,气得火冒三丈,下令把熊文灿革职查办,还任命杨嗣昌为督师,负责镇压张献忠。

杨嗣昌是明朝末年的重臣,很有才能,他上任后,制定了“四正六隅”的围剿策略,调集了十几万明军,对张献忠的西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张献忠率领西营,在湖北、四川一带跟明军打了几仗,都没能摆脱明军的追击,兵力也损失了不少。

可张献忠是个“反明老油条”,他知道杨嗣昌的围剿策略虽然厉害,但明军的内部并不团结,很多将领都不愿意卖命。于是,他就采取了“拖字诀”——率领西营在四川、湖北一带四处游荡,跟明军打游击,把明军拖得精疲力尽。杨嗣昌率领明军追了张献忠几个月,连西营的影子都没见到,反而因为水土不服,军队里爆发了瘟疫,死伤惨重。

公元1641年,张献忠率领西营,突然回师湖北,攻克了襄阳。襄阳是明朝的军事重镇,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和武器,而且还是襄王朱翊铭的封地。张献忠杀了襄王朱翊铭,还把襄阳的粮仓打开,把粮食分给老百姓。杨嗣昌得知襄阳被攻克,襄王被杀,气得吐血而亡。(《明史·杨嗣昌传》)

襄阳之战后,张献忠的西营重新振作起来,兵力也发展到了几十万人。他率领西营,继续在中原一带纵横驰骋,明朝的军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崇祯皇帝看着张献忠越来越强,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在朝堂上唉声叹气。

公元1643年,张献忠率领西营,攻克了武昌。武昌是明朝的湖广省会,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张献忠在武昌自称“大西王”,设置了文武官员,还开仓放粮,救济老百姓。当时的武昌老百姓,见张献忠当了大西王,还能给他们分粮食,都非常高兴,纷纷加入西营。

可张献忠觉得武昌不是长久之地,他想找一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权。经过一番考察,他把目标放在了四川。四川地势险要,四周都是高山,中间是成都平原,物产丰富,而且明朝的统治在这里比较薄弱,很适合建立根据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公元1644年,张献忠率领西营,从武昌出发,向四川进军。四川的明朝官员,得知张献忠要来,都吓得魂飞魄散,有的弃城而逃,有的开城投降。张献忠率领西营,一路上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重庆、成都等地。

攻克成都后,张献忠在成都正式称帝,建立了“大西”政权,改元“大顺”。他封自己的妻子刘氏为皇后,儿子张可望为世子,还设置了内阁、六部等官职,制定了法律,征收赋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张献忠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安抚百姓:他下令开仓放粮,救济四川的老百姓,还减免了四川的赋税,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种地。

2. 整顿军队:他制定了严格的军规,严禁士兵扰民,如果有士兵违反军规,轻则打板子,重则砍头。

3. 选拔人才:他开科取士,选拔四川的读书人当官,让他们为大西政权效力。

在张献忠的治理下,四川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下来,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所改善。当时的四川老百姓,对张献忠的评价还不错,有的甚至说:“张献忠虽然狠,但他比明朝的官员强多了,至少他能让我们有饭吃。”

可张献忠的统治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明朝的残余势力还在四川各地活动,他们不断发动叛乱,给大西政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其次,清军已经入关,开始向南方进军,很快就会打到四川。最后,大西政权的内部也存在矛盾,一些将领因为权力分配问题,对张献忠心怀不满。

公元1646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向四川进军。张献忠得知清军要来,非常愤怒,他决定率领大西军,跟清军决一死战。可大西军的将领们,有的害怕清军的实力,有的想投降清军,根本不愿意跟清军打仗。张献忠虽然多次下令出兵,但将领们都找各种理由推脱。

张献忠知道,大西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他必须尽快想办法扭转局面。于是,他决定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去攻打清军的先锋部队。可他没想到,自己的行踪早就被清军的探子发现了。清军的将领豪格,得知张献忠要来,就在凤凰山设下了埋伏。

公元164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张献忠率领大军,来到了凤凰山。他见这里地势险要,心里有些怀疑,但还是率领大军继续前进。就在大西军进入清军的埋伏圈时,豪格一声令下,清军的伏兵从四面八方杀了出来。大西军顿时乱了阵脚,士兵们四处逃窜。

张献忠知道自己中了埋伏,想要率领精锐部队突围,可清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就在这时候,清军的一个将领雅布兰,看到了张献忠,他拿起弓箭,一箭射向张献忠。这一箭正好射中了张献忠的胸口,张献忠惨叫一声,倒在地上。(《清史稿·豪格传》)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群龙无首,很快就被清军打败了。他的儿子张可望、张定国等人,率领残余的大西军,逃往云南、贵州一带,继续抵抗清军。而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也随着他的死亡,彻底土崩瓦解了。

张献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争议。有人说他是“反明英雄”——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统治,给了老百姓希望。他在四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安抚百姓、整顿军队、选拔人才,都有利于四川的发展。而且,他在抗清斗争中,也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不愿意向清军投降,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也有人说他是“杀人魔王”——他在起义过程中,杀了很多人,尤其是在四川,据说他杀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老百姓。还有人说他在四川实行了“屠蜀”政策,把四川的老百姓几乎杀绝了。这些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张献忠在起义过程中,确实杀了不少人,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其实,张献忠就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用“英雄”或“恶魔”来评价他。他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明朝的腐朽统治,让老百姓活不下去,他走上起义的道路,是被逼无奈。他在起义过程中,虽然杀了很多人,但他杀的大多是贪官污吏、地主恶霸,对于老百姓,他还是比较爱护的。他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确实有利于四川的稳定和发展。

可他也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性格暴躁,容易冲动,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过于残忍,杀了一些无辜的人。而且,他在建立大西政权后,没有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也没有处理好内部矛盾,导致大西政权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张献忠的故事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他的老家陕西定边,还有他的故居和纪念馆,每年都有很多人去参观;在四川成都,还有“张献忠沉银”的传说,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大多是张献忠当年沉在江里的财宝,也印证了“张献忠沉银”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参考《明史》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