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45章 高迎祥:陇东烽烟起乱尘,可怜热血洒京尘!

陇东烽烟起乱尘,揭竿敢做第一人。

铁骑踏破明廷胆,义旗招徕天下民。

可惜潼关逢劲敌,可怜热血洒京尘。

若非英雄先陨落,未必江山属别人。

公元1591年,陕西安塞的一个农民家里,一声啼哭划破了黄土高原的寂静。孩子爹高老实看着怀里皱巴巴的娃,搓着手叹道:“就叫‘迎祥’吧,盼着他能迎着吉祥走,别像咱这样一辈子刨土饿肚子。”可高老实没料到,几十年后,他这儿子不仅没“迎祥”,反而成了大明王朝的“催命符”——初代闯王高迎祥,凭着一把刀、一群兄弟,在明末的乱世里杀成了“反明天花板”,最后却落得个凌迟处死的下场,活成了历史书上“悲壮先行者”的代名词。

高迎祥的童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饿肚子的边缘反复横跳”。陕西这地方,在明朝就不是啥好地界——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庄稼长得比野草还稀。高迎祥打小就跟着爹下地,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出门,天黑了才拖着灌了铅似的腿回家,可忙活一年,收的粮食还不够交官府的赋税。

当时的明朝,已经烂到根子里了。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天天在宫里炼丹、敛财;天启皇帝忙着做木匠活,把朝政全交给魏忠贤;到了崇祯皇帝继位,虽然想干点正事,可架不住前面几十年的烂摊子——国库空空如也,边境战火不断,地方官员还在层层盘剥。就拿陕西来说,除了正常的赋税,还有“辽饷”“剿饷”“练饷”,这三笔钱加起来,比老百姓一年的收入还多。

高迎祥二十多岁的时候,陕西遭遇了特大旱灾,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后来连树皮都没了,就吃观音土。高迎祥看着村里的人一个个饿死,有的人家甚至卖儿卖女,心里像被刀子割一样。他去找里正(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求粮,里正却翻着白眼说:“官府都没粮,我哪有粮给你?要么交钱,要么等着饿死!”

就在高迎祥走投无路的时候,官府的税吏又来了,不仅要收税,还把他家仅有的一头耕牛牵走了。高迎祥急了,扑上去要抢牛,结果被税吏的手下打得鼻青脸肿。税吏临走前还放狠话:“再敢抗税,就把你抓去坐牢!”

躺在地上的高迎祥,看着税吏远去的背影,心里的火气“噌”地就上来了:“这大明朝,根本不让老百姓活!与其饿死、被打死,不如拼一把!”从那天起,那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眼里冒着火的“亡命徒”。他偷偷联络村里同样走投无路的年轻人,说:“咱们不能坐着等死,得找条活路!”

一开始,他们只是抢地主家的粮食,分给村里的穷人。可地主很快就报了官,官府派了兵来抓他们。高迎祥知道,这下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带着兄弟们逃进了子午岭的深山里,成了官府眼里的“山贼”。可高迎祥跟别的山贼不一样——他不抢老百姓,只抢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和贪赃枉法的官员,还经常把抢来的粮食分给附近的穷人。渐渐地,越来越多走投无路的人来找他,高迎祥的队伍也从几十人发展到了几百人。

公元1628年,也就是崇祯元年,陕西的农民起义彻底爆发了。当时的陕西巡抚乔应甲,不仅不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地收税,老百姓忍无可忍,纷纷举起了反旗。安塞的高迎祥、府谷的王嘉胤、米脂的张献忠,成了当时最有名的三股起义军首领。

高迎祥的队伍,一开始并不是最强的,但他有个别人没有的优点——敢闯敢拼。别的起义军还在犹豫要不要跟明军正面硬刚的时候,高迎祥已经带着兄弟们开始攻城掠地了。他先是率领队伍攻克了安塞县城,杀了贪赃枉法的县令;然后又攻打延安府,虽然没打下来,但也把明军吓得够呛。

高迎祥打仗,有一套自己的“野路子”——他不跟明军拼装备、拼人数,而是靠速度和灵活。明军的大部队来了,他就带着队伍钻进山里,跟明军打游击;明军的小部队来了,他就集中兵力,一口把明军吃掉。当时的明军将领,提起高迎祥就头疼,说他“像条泥鳅,抓不住、打不着”。

随着队伍越来越大,高迎祥的名气也越来越响。公元1631年,王嘉胤在战斗中牺牲,他的部下大多投奔了高迎祥。高迎祥趁机整合了这些队伍,兵力一下子达到了几万人。这时候,起义军里有人提议,应该选一个首领,统一指挥大家。大家都觉得高迎祥敢闯敢拼、讲义气,纷纷推举他当首领。高迎祥也不推辞,当场宣布:“从今天起,咱们就叫‘闯王军’,我就是‘闯王’!”——“闯王”这个名号,从此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了“闯王”的高迎祥,更是如虎添翼。他提出了“杀贪官、济贫民”的口号,这口号一喊出来,老百姓可高兴了,纷纷加入他的队伍。当时的陕西、山西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闯王来,城门开,闯王不来,谁肯来?”(《明季北略》)意思是说,只有闯王来了,老百姓才有活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高迎祥不仅会笼络人心,还很会打仗。公元1633年,明军将领洪承畴率领大军,对起义军发起了“围剿”。当时的起义军被明军包围在黄河沿岸,眼看就要全军覆没。高迎祥却一点不慌,他观察了地形后,决定从结冰的黄河上突围。他让士兵们在冰面上铺干草,防止打滑,然后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趁着夜色,从明军的包围圈薄弱处冲了过去。等明军反应过来的时候,高迎祥的队伍已经过了黄河,进入了河南境内。

这次突围,被后世称为“黄河冰渡”,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次经典战例。《明史·流贼传》里记载:“迎祥乘冰渡河,陷河南,众至十余万。”意思是说,高迎祥趁着黄河结冰渡过河,攻占了河南,兵力达到了十几万人。从此,起义军的活动范围从陕西、山西扩展到了河南、湖北等地,给明朝的统治造成了更大的威胁。

进入河南后,高迎祥的队伍发展得更快了。河南的老百姓跟陕西一样,也受够了明朝的压迫,见闯王来了,纷纷响应。高迎祥率领起义军,先后攻克了洛阳、开封等地的县城,还缴获了明军大量的武器和粮食。

当时的明朝,已经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一方面要应对后金(后来的清朝)的进攻,另一方面要镇压农民起义。朝廷能调动的兵力有限,只能拆东墙补西墙。高迎祥看准了这一点,采取了“流动作战”的策略——不跟明军长时间对峙,而是四处攻城掠地,让明军疲于奔命。

公元1634年,高迎祥率领起义军进入湖北,攻克了襄阳、荆州等地。明朝的湖广巡抚苗胙土,吓得躲在武昌城里不敢出来,只能向朝廷求援。崇祯皇帝急了,任命卢象升为五省总督,负责镇压农民起义。卢象升是明朝末年难得的良将,很会打仗,他上任后,很快就组织了一支精锐的明军,对高迎祥的起义军发起了进攻。

高迎祥跟卢象升打了几仗,发现卢象升的军队确实不好对付——明军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跟之前那些一触即溃的明军完全不一样。高迎祥知道,硬拼肯定不行,只能靠计谋。他故意让起义军假装战败,引诱卢象升追击,然后在途中设下埋伏。卢象升果然上当,率领明军追进了埋伏圈。高迎祥一声令下,起义军从四面八方杀出来,明军顿时乱了阵脚。这场战斗,明军伤亡惨重,卢象升也差点被俘。

经此一战,高迎祥的名气更大了,连崇祯皇帝都知道了“闯王高迎祥”的名字,把他当成了“心腹大患”。崇祯皇帝在朝堂上发脾气说:“朕养着你们这些大臣,连一个高迎祥都收拾不了,朕要你们何用!”(《崇祯长编》)

可高迎祥根本不在乎崇祯皇帝的愤怒,他继续率领起义军纵横天下。公元1635年,高迎祥在荥阳召开了“荥阳大会”——这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次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十三家起义军首领。会议上,大家讨论了如何应对明军的“围剿”。有的首领主张各自为战,有的首领主张投降明军。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高迎祥站了出来,说:“咱们不能各自为战,更不能投降!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打败明军!”

他还提出了“分兵定向”的策略——把起义军分成几路,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进军,这样既能扩大起义的范围,又能分散明军的兵力。大家都觉得高迎祥的主意好,纷纷表示同意。在这次会议上,高迎祥被推举为“盟主”,统一指挥十三家起义军。

荥阳大会后,高迎祥率领主力部队,向明朝的中都凤阳进军。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皇陵就在这里,朝廷派了重兵把守。高迎祥知道,攻打凤阳难度很大,但他也知道,一旦打下凤阳,就能极大地打击明朝的士气。

为了攻打凤阳,高迎祥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先是派人去凤阳侦查,摸清了明军的布防;然后又挑选了一批精锐的士兵,伪装成明军的士兵,混入了凤阳城中。公元1635年正月十五,高迎祥率领起义军,对凤阳发起了突然进攻。城中的内应也趁机作乱,打开了城门。起义军很快就占领了凤阳,烧毁了明朝的皇陵和龙兴寺。

攻打凤阳,是高迎祥起义生涯的巅峰。《明史·流贼传》里记载:“迎祥陷凤阳,焚皇陵,朝野震动。”意思是说,高迎祥攻占了凤阳,烧毁了皇陵,明朝的朝廷和民间都非常震惊。崇祯皇帝得知消息后,痛哭流涕,穿着丧服在朝堂上祭拜祖先,还下了“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

攻占凤阳后,高迎祥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可他的麻烦也来了。首先,起义军内部出现了矛盾——张献忠觉得高迎祥太出风头,不愿意再受他指挥,率领自己的队伍离开了高迎祥;李自成虽然还跟着高迎祥,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其次,明朝加大了对起义军的镇压力度——崇祯皇帝任命洪承畴为三边总督,孙传庭为陕西巡抚,让他们联手镇压高迎祥的起义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洪承畴和孙传庭,都是明朝末年最有军事才能的将领。洪承畴擅长统筹全局,孙传庭擅长指挥作战,两人配合默契,很快就对高迎祥的起义军形成了包围之势。高迎祥率领起义军,在河南、湖北一带跟明军打了几仗,都没能摆脱明军的追击,兵力也损失了不少。

公元1636年,高迎祥决定率领起义军返回陕西。他觉得,陕西是自己的老家,老百姓支持自己,而且地形复杂,有利于跟明军打游击。可他没想到,洪承畴和孙传庭早就料到了他的想法,在他返回陕西的必经之路——潼关,设下了埋伏。

潼关是陕西的东大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孙传庭在潼关的南原一带,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步兵,负责引诱起义军进入埋伏圈;第二道防线是骑兵,负责切断起义军的退路;第三道防线是火炮,负责对起义军发起猛烈攻击。

高迎祥率领起义军来到潼关后,并没有察觉到明军的埋伏。他见明军的兵力不多,以为可以轻松突破潼关,就下令起义军发起进攻。起义军刚冲进明军的第一道防线,就听到一声炮响,明军的骑兵从两侧杀了出来,火炮也开始对起义军发起攻击。起义军顿时乱了阵脚,士兵们四处逃窜。

高迎祥知道自己中了埋伏,想要率领精锐部队突围,可明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孙传庭亲自在阵前指挥,明军士气大振,对起义军发起了猛攻。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起义军伤亡惨重,尸横遍野。高迎祥的坐骑也被明军的火炮打死了,他只能徒步作战,最后因为寡不敌众,被明军俘虏了。

潼关之战,高迎祥的起义军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成了明军的阶下囚。《明史·孙传庭传》里记载:“传庭设伏于潼关南原,迎祥至,伏发,大败之,擒迎祥。”意思是说,孙传庭在潼关南原设下埋伏,高迎祥来了之后,埋伏的明军发起进攻,大败起义军,活捉了高迎祥。

高迎祥被俘后,孙传庭派人把他押送到了北京。崇祯皇帝得知高迎祥被活捉,非常高兴,下令将高迎祥“凌迟处死”——这是明朝最残酷的刑罚之一,就是把人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地割下来,让犯人在痛苦中死去。

公元1636年九月,高迎祥被押到了北京的西市刑场。刑场上挤满了人,有来看热闹的老百姓,也有明朝的官员。高迎祥穿着囚服,头发散乱,但他的腰杆却挺得笔直,眼神里没有丝毫的恐惧。

行刑前,明朝的官员问他:“高迎祥,你知罪吗?你要是现在投降,皇上或许还能饶你一命。”高迎祥冷笑一声,说:“我何罪之有?我杀的是贪官污吏,救的是老百姓!你们这些当官的,才是真正的罪人!想让我投降,没门!”

官员见高迎祥不肯投降,就下令开始行刑。刽子手拿着刀,开始一刀一刀地割高迎祥身上的肉。高迎祥疼得浑身发抖,却始终没有喊一声求饶,反而对着围观的老百姓大喊:“兄弟们,别害怕!只要还有贪官污吏在,就接着跟他们斗!总有一天,咱们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围观的老百姓里,有很多人受过高迎祥的恩惠,见高迎祥被折磨得这么惨,都忍不住哭了起来。有的老百姓还偷偷扔给高迎祥一些食物和水,可都被明军的士兵拦住了。

就这样,高迎祥在痛苦中被折磨了整整一天,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死后,明朝的官员还把他的头颅砍下来,挂在城门上示众,想以此来威慑其他的起义军。可他们没想到,高迎祥的死,不仅没有吓住起义军,反而激发了起义军的斗志。

后世说起明末起义,总先想到李自成、张献忠,却常常忽略了高迎祥。可别忘了,是高迎祥第一个扛起“闯王”大旗,第一个把起义军拧成一股绳,第一个敢烧明朝皇陵、敢跟明军主力正面硬刚。他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明末农民反抗的火焰,即便自己被扑灭,这火焰也早已烧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高迎祥的老家陕西安塞,至今还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传说。有老人说,高迎祥当年突围黄河时,冰面突然裂开,是他身边的亲兵用身体架起人桥,才让他顺利过河;还有人说,高迎祥被押赴北京时,安塞的老百姓自发在路边送行,有的给他塞干粮,有的给他递水,哭着喊“闯王别走”。这些传说未必全是真的,但足见高迎祥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他不是官府口中的“流贼”,而是能为老百姓出头的“英雄”。

再看明朝这边,高迎祥死后,崇祯皇帝以为这下能高枕无忧了,可他没料到,杀了一个高迎祥,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高迎祥”站出来。李自成接过“闯王”大旗后,吸取了高迎祥的教训,一边继续笼络民心,一边整顿军队纪律,最后真的打进了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某种程度上说,李自成的成功,离不开高迎祥打下的基础——是高迎祥让起义军知道,明军并非不可战胜;是高迎祥让老百姓知道,反抗才能有活路。

现在安塞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据说是高迎祥用过的大刀——刀身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它在战场上的寒光;在潼关的南原,还有一块“高迎祥被俘处”的石碑,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战斗。

参考《明史》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