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31章 杨玄感:公开反隋“枪头鸟”,一招不慎染黎阳!

父是柱国侯,家世风流。

隋庭权里占鳌头。

却把雄心托乱世,欲取隋周。

三策弃良谋,偏恋中州。

兵残将折梦难酬。

血染黎阳魂断处,恨满荒丘。

隋朝那会儿,要是搞个“豪门排行榜”,杨家绝对能稳居前排——杨玄感的老爹杨素,那可是隋炀帝杨广跟前的大红人,官至司徒、楚国公,不仅帮杨广搞定了皇位,还率军平定过陈国、打败过突厥,妥妥的“隋朝开国功臣天花板”。有这么个老爹兜底,杨玄感的人生起跑线,比别人的终点线还靠前。

《隋书·杨玄感传》里说他“体貌雄伟,美须髯”,简单说就是长得又高又壮,还留着一把帅气的大胡子,放在现在绝对是“行走的荷尔蒙”。更难得的是,他不光颜值高,还挺有才华,从小就跟着名师读书,写文章、练武艺都不在话下。按说这么个“高富帅 学霸”,随便在朝廷混几年,就能继承老爹的爵位,过上“躺平享富贵”的日子,可杨玄感偏不——他心里藏着个“大计划”,那就是把隋炀帝杨广拉下马,自己当皇帝。

其实杨玄感的“反心”,早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爹杨素虽然受杨广重用,可杨广这人心眼小,总觉得杨素功高震主,暗地里没少给杨素使绊子。杨素晚年的时候,杨广甚至还跟身边人说:“杨素要是死得晚,我早晚得收拾他。”这话传到杨玄感耳朵里,他心里咯噔一下——现在老爹还在,杨广就这么忌惮,等老爹没了,我们杨家还能有好果子吃?

更让杨玄感不满的是,杨广这人太能折腾。从登基开始,又是修大运河,又是建洛阳城,还三番五次征高句丽,老百姓被折腾得家破人亡,民间到处都是“隋朝气数尽了”的说法。杨玄感看在眼里,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这时候要是振臂一呼,肯定有大把人跟着干,说不定真能把杨广赶下台!

不过杨玄感也不是个“莽夫”,他知道“创业”得先攒资本。平日里,他一边在朝廷当差(一开始当郢州刺史,后来又升为礼部尚书),一边偷偷拉拢人脉——不管是朝廷里不得志的官员,还是江湖上的好汉,只要有本事、对杨广不满,他都愿意结交。甚至有时候,下属犯了错,他还会主动帮忙遮掩,就为了让人家欠他个人情。时间一长,杨玄感身边就聚集了一群“铁杆粉丝”,就等着他一声令下,一起搞“大事”。

有一次,杨玄感跟着杨广去汾阳宫,路上故意跟身边的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人抱怨:“皇上天天这么折腾,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咱们这些当臣子的,看着心里真不是滋味啊!”王仲伯等人早就对杨广不满,一听杨玄感这么说,立马附和:“杨大人要是有什么打算,我们肯定跟着您干!”杨玄感一看“军心可用”,心里更有底了,只是没当场表态——他在等一个最合适的时机。

公元613年,杨广决定第二次征高句丽,这可给杨玄感送来了“天赐良机”。当时杨广把全国的粮草、物资都集中到涿郡,还让杨玄感负责督运粮草——要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掌握了粮草,就等于捏住了隋军的“命门”。

杨玄感接到命令后,差点没忍住笑出声:这不就是老天爷给我送“创业启动资金”吗?他当即就开始行动,一边故意拖延粮草运输时间,让前线的隋军断粮,一边派人去长安,把自己的弟弟杨玄纵、杨玄挺等人叫到身边——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干这么大的事,身边必须有自己人。

等弟弟们一到,杨玄感立马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召开了“誓师大会”。他站在高台上,对着手下的运粮士兵喊:“兄弟们!皇上不顾老百姓死活,天天打仗,现在前线的士兵连饭都吃不上,咱们要是把粮草运过去,也是让他们白白送命!不如咱们反了,救天下老百姓于水火,还能搏一个富贵前程!”

士兵们本来就对杨广不满,再加上杨玄感许诺“打下城池后,金银财宝随便分”,当场就沸腾了,纷纷喊着:“我们跟着杨大人干!”杨玄感趁热打铁,当场杀了黎阳县令,宣布正式反隋,还派人去招揽附近的流民和农民军。没几天,他的队伍就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几万人,反隋的大旗算是彻底立起来了。

不过杨玄感也知道,自己这点人马,跟杨广的百万大军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必须找个靠谱的“军师”帮忙。这时候,他想起了老爹杨素生前推荐过的一个人——李密。李密是北周八柱国李弼的后代,才华横溢,之前因为跟着杨玄感的老爹做事,跟杨玄感也算认识。杨玄感当即派人去请李密,还特意嘱咐:“一定要把李先生请来,咱们能不能成大事,就看他的了!”

李密那时候正因为被杨广嫌弃,辞了官在家“啃书”,一听杨玄感反隋还请自己当军师,立马就来了精神——这可是实现自己抱负的好机会!他连夜赶路,赶到黎阳的时候,杨玄感亲自出城迎接,拉着他的手说:“李先生,我现在就像大海里的船,没有舵手,你可得帮我掌舵啊!”李密也不含糊,当场就给杨玄感出了三条计策,史称“黎阳三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上策:率军北上,直捣涿郡,截断杨广的退路。这样一来,前线的隋军没了后援,用不了多久就会不战自溃,杨广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中策:向西进军,攻占长安,凭借关中的险要地势,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就算杨广回来,也很难攻破长安,到时候咱们就能跟他长期对峙。

下策:直接攻打洛阳,不过洛阳城防坚固,要是打不下来,等杨广的援军一到,咱们就会陷入被动。

按说李密这三条计策,条条都切中要害,尤其是上策,简直是“一剑封喉”的妙棋。可杨玄感听完,却皱起了眉头——他觉得上策太冒险,毕竟涿郡离黎阳太远,路上还得跟隋军打仗,万一走漏消息,就全完了;中策也不行,长安是隋朝的都城,防守肯定严,打起来太费劲;只有下策最“稳”——洛阳离黎阳近,而且洛阳是隋朝的“第二都城”,拿下洛阳就能名声大噪,还能招揽更多人加入。

李密一听杨玄感要选下策,急得直跺脚:“杨大人,洛阳这地方就是个‘坑’啊!咱们现在人少,必须速战速决,要是在洛阳耗着,等杨广的援军一到,咱们就完了!”可杨玄感根本听不进去,他觉得自己是“老板”,李密只是个“军师”,最终拍板的还得是自己。他当场宣布:“就按我说的办,攻打洛阳!”李密看着杨玄感固执的样子,心里暗暗叹气:这大哥,怕是要把一手好牌打烂啊!

杨玄感率军攻打洛阳的时候,洛阳城里的守军其实没多少——当时杨广把大部分兵力都调到了高句丽前线,洛阳只有越王杨侗(杨广的孙子)和民部尚书樊子盖留守。樊子盖虽然是个文官,可挺有骨气,一看杨玄感来了,立马下令紧闭城门,还组织士兵在城墙上设防,准备跟杨玄感死磕。

杨玄感一开始打得还挺顺利,他让弟弟杨玄挺率军攻城,自己则在城外坐镇指挥。杨玄挺也是个猛将,带着士兵架着云梯往上冲,洛阳城的守军好几次都快顶不住了。樊子盖急了,当场杀了几个临阵退缩的士兵,才勉强稳住军心。

这时候,洛阳附近的官员也纷纷率军来支援,比如河内郡主簿于仲文、武贲郎将屈突通等人,都带着军队往洛阳赶。杨玄感的手下劝他:“大人,咱们得赶紧分兵拦住这些援军,不然等他们到了,咱们就会被两面夹击!”可杨玄感又犯了“选择困难症”——他觉得攻城才是最重要的,要是分兵去拦援军,攻城的兵力就不够了。结果,于仲文、屈突通等人的军队很快就到了洛阳城外,跟城里的守军里应外合,杨玄感的军队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动。

更坑的是,杨玄感还犯了个“低级错误”——他居然放了杨侗。有一次,杨玄感的士兵抓住了杨侗的侍从,从侍从身上搜出了杨侗写给杨广的求救信。杨玄感的手下建议:“不如咱们用侍从当人质,逼杨侗开城门投降。”可杨玄感却觉得:“我是为了救天下老百姓,不是为了杀皇室宗亲,放了他吧。”结果,侍从回去后,把城外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杨侗,杨侗更坚定了死守洛阳的决心。

李密看着杨玄感一顿“骚操作”,心里别提多憋屈了。他又一次劝杨玄感:“大人,现在咱们已经被援军包围了,洛阳也打不下来,赶紧撤军吧!咱们去打长安,还有机会翻盘!”可杨玄感还是不听,他觉得自己还有几万人马,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打下洛阳。结果,他的军队在洛阳城外耗了一个多月,不仅没打下城池,反而因为粮草短缺、士兵疲惫,战斗力越来越差。

有一次,杨玄感打了个小胜仗,居然飘得不行,跟手下说:“我听说古代的英雄,比如齐桓公、晋文公,都要‘九合诸侯’才能称霸。我现在才打了一仗就赢了,是不是比他们还厉害?”李密一听,差点没被气笑,赶紧劝他:“大人,现在还不是骄傲的时候!隋军的援军越来越多,咱们得赶紧想办法突围,再这么下去,咱们都得死在这儿!”可杨玄感根本没把李密的话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

《资治通鉴》里记载,当时有个叫李子雄的将领,也劝杨玄感:“咱们现在被困在洛阳,要是屈突通的军队渡过黄河,跟于仲文汇合,咱们就彻底没希望了!不如咱们假装投降,骗屈突通放松警惕,然后趁机偷袭他!”杨玄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按李子雄说的办。可屈突通是个老江湖,早就看穿了杨玄感的计谋,根本不上当。杨玄感的偷袭计划彻底失败,军队的士气也跌到了谷底。

眼看洛阳打不下来,援军又越来越多,杨玄感终于慌了。他赶紧找李密和李子雄商量:“现在怎么办?咱们总不能在这儿等死吧!”李密说:“还能怎么办?赶紧往西逃,去打长安!长安现在兵力空虚,咱们还有机会拿下它,建立根据地!”杨玄感这时候也没别的办法,只能听李密的,率军往西撤退。

可杨玄感这人,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刚撤了没几天,就又开始犯浑。路过弘农郡(今河南灵宝)的时候,弘农太守蔡王杨智积故意在城墙上喊:“杨玄感!你就是个胆小鬼,打不过就跑,有本事你攻城啊!”杨玄感一听就火了——他这辈子最受不了别人说他胆小,当场就下令:“停止撤退,攻打弘农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密一看,急得跳脚:“大人!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去长安,弘农郡就是个小县城,打下来也没用,要是在这儿耽误时间,隋军的援军就追上来了!”可杨玄感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还说:“我连洛阳都敢打,还怕一个小小的弘农郡?等我打下弘农郡,杀了杨智积,再去长安也不迟!”

结果,弘农郡虽然小,城防却很坚固。杨玄感率军攻了三天三夜,都没攻下来。而这时候,于仲文、屈突通等人的军队已经追上来了,把杨玄感的军队团团围住。杨玄感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可已经晚了——他的军队本来就疲惫不堪,再被隋军这么一围,很快就败下阵来。弟弟杨玄挺也在战斗中被杀死,杨玄感抱着弟弟的尸体,哭得撕心裂肺:“都怪我,都怪我不听你们的话!”

没办法,杨玄感只能带着残兵败将继续往西逃,可隋军一直在后面追。逃到阌乡(今河南灵宝西)的时候,他的军队只剩下几十个人了,粮食也吃完了,只能靠摘野果、挖野菜充饥。有一天,杨玄感跟手下躲在一个山洞里,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面带绝望,他叹了口气说:“我本来想救天下老百姓,结果却把你们害成这样,我对不起你们啊!”

手下劝他:“大人,咱们现在还有机会,只要能逃到关中,找到当地的反隋势力,咱们还能东山再起!”可杨玄感知道,自己已经没机会了——隋军到处张贴他的画像,悬赏捉拿他,不管他逃到哪里,都躲不过去。

这天晚上,杨玄感带着几个亲信想偷偷渡过黄河,结果被隋军的巡逻队发现了。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杨玄感的亲信一个个倒下,最后只剩下他和弟弟杨积善。杨积善看着哥哥,哭着说:“哥,咱们不能被隋军抓住,不然会被凌迟处死的!让我杀了你,然后我再自杀,这样咱们还能留个全尸!”

杨玄感看着弟弟,点了点头:“好,我这辈子,成也雄心,败也雄心,不后悔!只是可惜了我的父母,还有跟着我的兄弟们!”说完,他闭上眼睛,杨积善咬着牙,举起刀刺向了杨玄感。杀了哥哥后,杨积善也想自杀,可还没等他动手,隋军就冲了上来,把他活捉了。

隋军把杨玄感的尸体运到洛阳,杨广下令将他的尸体切成碎块,暴晒在洛阳街头,还让老百姓去踩踏。至于杨积善,杨广觉得他“大逆不道”,不仅杀了他,还把他的尸体也暴晒在街头。杨家的其他成员,除了少数人逃跑外,大多被杨广处死,曾经显赫一时的杨家,就这样彻底败落了。

《隋书》里记载,杨玄感死后,杨广还不解气,问身边的大臣:“杨玄感一个书生,居然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这是为什么?”大臣苏威回答:“陛下,老百姓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了,所以才会跟着杨玄感反。要是陛下能减轻赋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不会有人反了。”可杨广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觉得苏威在讽刺他,把苏威骂了一顿。

杨玄感的反隋大业,从一开始就自带“爆款潜质”——有老爹留下的人脉和声望,有合适的“创业风口”(杨广征高句丽,民怨沸腾),还有李密这样的“顶级军师”,可最后还是落了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咱们回头复盘一下,会发现他这辈子犯了太多“致命错误”,每一个都把他往绝路上推。

第一个错误:选错了“创业方向”——放弃上策,死磕洛阳。李密的上策,是当时最稳妥、最有可能成功的方案。要是杨玄感能率军北上,截断杨广的退路,前线的隋军没了粮草和后援,用不了多久就会崩溃,杨广就算想回来,也没那么容易。可杨玄感偏偏觉得洛阳“香”,非要去打这个“硬骨头”。结果呢?洛阳没打下来,还被隋军的援军包围,白白浪费了“先发优势”。这就像现在的创业者,放着市场空白的蓝海不做,非要去跟行业巨头抢红海市场,最后只能被巨头按在地上摩擦。

第二个错误:听不进“专业意见”——把军师的话当耳旁风。李密作为隋末顶尖的谋士,提出的建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杨玄感却因为自己的“ego”(自尊心),一次次否定李密的正确意见。比如攻打洛阳时,李密劝他分兵拦援军,他不听;撤退时,李密劝他别打弘农郡,他还是不听。最后,他用自己的失败,完美诠释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哦不对,是“不听军师言,死得真叫惨”。

第三个错误:关键时刻“情绪化决策”——被愤怒冲昏头脑。攻打弘农郡那事儿,纯属杨玄感“情绪化决策”的灾难现场。杨智积不过是用了个“激将法”,就把他骗得团团转——人家明摆着是想拖延时间,等隋军援军来包饺子,他倒好,当场就忘了“去长安抢根据地”的正经事,一门心思要跟杨智积“赌口气”。这就像现在打游戏,本来队友都喊着“赶紧推水晶”,结果有人被对面骂了两句,非要冲上去“1v5”,最后不仅自己送了人头,还把全队的胜利都给葬送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四个错误:对“核心目标”没有执念,总是中途跑偏。杨玄感反隋的核心目标,本该是“推翻杨广,建立新政权”,可他从一开始就没把这个目标刻在心里。打洛阳是为了“名声大噪”,放杨侗是为了“显示仁慈”,打弘农郡是为了“争一口气”——每一步都在偏离核心目标,每一个选择都在消耗自己的实力。反观后来的李渊,从太原起兵开始,就一门心思往长安打,不管路上遇到多少诱惑和阻碍,都没动摇过,最后才能顺利建立唐朝。杨玄感要是有李渊一半的“目标感”,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第五个错误:对“风险预判”几乎为零,盲目乐观到离谱。从决定反隋开始,杨玄感就没怎么想过“失败了怎么办”。他觉得自己有家世、有人脉、有军队,就一定能成功,却忘了杨广手里还有百万大军,忘了洛阳城防有多坚固,忘了隋军援军来得有多快。比如打洛阳的时候,他明明知道隋军援军在赶来,却觉得“自己能先打下洛阳”;撤退的时候,他明明知道隋军在后面追,却觉得“打个弘农郡花不了多久”。这种“盲目乐观”,就像一个创业者连“资金链断裂”的预案都没做,就敢把全部身家投进去,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公司破产。

《隋书·炀帝纪》里记载,杨玄感反隋后,杨广吓得赶紧从高句丽撤军,还下令“天下郡县,驿递相告,捕逐玄感党羽”——这还是杨广第一次因为反隋势力而放弃重大军事行动。要知道,杨广之前征高句丽,就算打了败仗,也没这么狼狈过。从这就能看出,杨玄感的反隋,给了杨广和隋朝多大的打击。

杨玄感的反隋大业虽然只维持了短短三个月,最后以“身死族灭”收场,但他就像一只“蝴蝶”,扇动的翅膀却在隋末乱世掀起了巨大的风浪。

参考《隋书》《资治通鉴》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