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1章 秦惠文王:车裂商君安旧贵,重用张子破“合纵”!

少年曾因法受牵,登基建业敢担肩。

车裂商君安旧贵,剑指函关拓新天。

连横破,列邦寒,河西再定固秦边。

若非君有雄才略,哪得昭襄续霸权?

公元前338年,秦国咸阳宫的气氛比寒冬的渭水还冷。老秦孝公刚咽气,太子驷穿着一身麻布孝服,站在灵柩前,脸上没多少悲伤,倒有几分终于熬出头的复杂——这位未来的秦惠文王,此刻心里正翻着一本,主角是那个让他年少时差点抬不起头的男人:商鞅。

说起来,太子驷的童年阴影,全拜商鞅所赐。那还是他十来岁的时候,仗着自己是未来的国君,跟着几个贵族子弟偷偷摸了老百姓的牛,想学着牧民的样子骑牛取乐,结果把牛给惊着了,踩坏了半亩刚抽穗的麦子。这事要是搁在变法前,顶多是贵族们找老百姓赔点钱,再骂几句不长眼的牲畜就完了。可那会儿商鞅正推着变法往前冲,眼珠子里揉不得沙子,听说太子犯了法,直接就闹到了孝公面前。

《史记·商君列传》里写得明白:商君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商鞅倒是没敢直接动太子,可转头就把锅甩给了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也就是)。这事儿传出去,全咸阳的人都知道太子犯法,老师受罚,商鞅的法令一下子就立住了,但太子驷的脸可就丢大了。

有一回,太子驷跟公子虔吐槽:这商鞅也太不给我面子了,不就是踩了点麦子吗?至于把您弄成这样?公子虔捂着鼻子,声音闷闷的:太子啊,现在商鞅有国君撑腰,咱们惹不起。等将来您继位了,再找他算账不迟!这话跟种子似的,在太子驷心里扎了根。从那以后,他表面上对商鞅恭恭敬敬,心里却早把这笔账记得明明白白。

不过,太子驷也不是个只会记仇的熊孩子。他跟着孝公处理朝政的时候,看商鞅搞废井田、开阡陌,看着秦国的粮仓从空荡荡变成堆得冒尖;看商鞅搞奖励军功,看着秦国士兵从以前打仗磨磨蹭蹭,变成后来见了敌人跟饿狼见了肉似的;更看着秦国从被六国嘲笑的西戎蛮夷,变成能逼着魏国还回河西之地的硬茬子。他心里清楚,商鞅这一套虽然狠,但确实能让秦国变强——这也是后来他杀了商鞅,却没废商鞅之法的关键原因。

公元前338年,孝公病重,拉着太子驷的手说:我死了以后,你要好好重用商鞅,把秦国的变法坚持下去,千万别让咱们老秦家的基业毁在你手里。太子驷当时点头如捣蒜,心里却在打鼓:重用商鞅?那我当年受的气找谁出?可表面上,他还是装出一副听话懂事的样子,直到孝公闭上眼睛,他的心思才开始活络起来。

孝公一死,咸阳城里的气氛立刻变了。以前被商鞅变法打压得喘不过气的贵族们,跟打了鸡血似的,天天往宫里跑,不是说商鞅独断专行,就是说他图谋不轨。为首的还是公子虔,他这会儿鼻子上的伤早就好了,可心里的恨一点没少,天天在太子驷面前念叨:商鞅当年对您不敬,对老臣下狠手,现在他手握大权,要是不早点除掉他,将来肯定会谋反!

太子驷(这会儿已经是秦惠文王了)心里本来就有疙瘩,被贵族们这么一撺掇,更觉得商鞅是个定时炸弹。但他没立刻动手——毕竟商鞅是孝公的功臣,要是刚继位就杀功臣,传出去不好听,还可能让老百姓觉得他忘恩负义。他得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机会很快就来了。有个叫赵良的隐士,之前劝过商鞅功成身退,商鞅没听。这会儿赵良又跳出来,给惠文王递了一封奏疏,里面列举了商鞅的三大罪:一是刑及太子之师,不把国君放在眼里;二是大筑冀阙,穷奢极欲,浪费国家钱财;三是凭借商於之地,私藏甲兵,有谋反之心。这奏疏简直是为惠文王量身定做的杀商鞅说明书,他看完一拍大腿:好!就按这个来!

惠文王先是下了一道圣旨,说要调查商鞅的谋反嫌疑,让商鞅从商於之地回咸阳受审。商鞅多精明啊,一看这架势就知道大事不妙,连夜从商於逃了出来,想往魏国跑——毕竟他当年在魏国待过,跟魏国的大臣们多少有点交情。可他忘了,当年他骗了魏国公子卬,还抢了魏国的河西之地,魏国早就把他当成头号仇人了。

《史记·商君列传》里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跑到函谷关下,想找个客栈住一晚,结果客栈老板要他出示身份证明,还说这是商君定的规矩,没有证明就敢收留,要被连坐的。商鞅这才哭笑不得——自己定的规矩,最后把自己给坑了。

没办法,商鞅只能掉头回商於,组织家丁和封地的百姓反抗。可他手里那点人,哪是秦国正规军的对手?没几天,秦军就把商於围得水泄不通,商鞅兵败被抓,押回了咸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惠文王看着五花大绑的商鞅,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商鞅没谋反,可他必须杀了商鞅——一来能平息贵族们的怨气,稳固自己的皇位;二来能借着杀商鞅的机会,向全国展示自己的权威。最终,他下了一道残酷的命令:将商鞅(也就是五马分尸),还把他的家族满门抄斩,并且昭告天下:凡敢为商鞅鸣冤者,与商鞅同罪!

杀了商鞅之后,惠文王还玩了一手欲擒故纵。他故意放出风声,说要废除商鞅的苛法,恢复旧制,看看贵族们和老百姓的反应。结果贵族们倒是欢天喜地,可老百姓却不乐意了——毕竟商鞅的变法让他们有了土地,能靠种地、打仗翻身,要是恢复旧制,他们又得回到以前被贵族欺负的日子。有个老百姓甚至敢在宫门前请愿,说商君之法能让秦国变强,不能废。

惠文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看来百姓都认可商君之法,那咱们就继续推行下去!以前反对变法的人,要是再敢多嘴,就按商君之法处置!这话一出口,贵族们傻眼了——合着杀商鞅是为了立威,变法该怎么搞还怎么搞?可这会儿惠文王的权威已经立住了,没人敢再反对。

就这样,惠文王用一场杀商鞅却保商君法的操作,既摆平了贵族,又稳住了百姓,还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堪称战国时期政治手腕的教科书级案例。要是放在现在,绝对能上职场权谋的热搜,标题就是#新老板如何搞定老功臣的遗留问题#。

杀了商鞅,稳住了内政,惠文王把目光投向了国外。这会儿的战国形势,有点像现在的国际博弈:东边的齐国、南边的楚国、北边的赵国,还有已经衰落的魏国、韩国、燕国,都在互相算计。其中最麻烦的是——苏秦(那会儿苏秦还没完全崛起,主要是公孙衍等人)牵头,让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要是六国真的抱成团,秦国就算再强,也扛不住。

惠文王心里清楚,对付,光靠打仗不行,还得靠。他需要一个能说会道、能把六国忽悠得团团转的外交人才。就在这时候,一个叫张仪的魏国人,跑到了秦国。

张仪这人生平有点。他早年跟苏秦一起跟着鬼谷子学纵横术,毕业后想找份好工作,结果处处碰壁。有一回,他在楚国令尹昭阳家里做客,昭阳丢了一块玉璧,别人都怀疑是张仪偷的,把他打得半死,还骂他穷鬼也配偷玉璧。张仪被打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老婆: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婆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只要舌头在,我就能东山再起!

这话还真没吹牛。张仪听说秦国在招外交人才,就收拾行李往西走,凭着自己的口才,很快就见到了惠文王。两人一聊天,惠文王就被张仪的理论给吸引了——所谓,就是让秦国跟六国中的某几个国家结盟,打破六国的,最后再一个个收拾。

《史记·张仪列传》里记载:秦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惠文王直接给了张仪的职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还把破合纵的任务交给了他。张仪也没辜负信任,上任第一件事,就去了魏国——毕竟魏国是的核心之一,只要搞定魏国,就少了一条腿。

张仪到了魏国,对魏襄王说:大王,您觉得魏国能打得过秦国吗?现在秦国的士兵比魏国多,粮食比魏国足,要是秦国派兵打过来,魏国撑不了三个月。您要是跟秦国结盟,秦国不仅不打魏国,还能帮魏国对付楚国、赵国,这多划算啊!魏襄王有点犹豫,张仪又补了一句:要是您不答应,我现在就回秦国,让秦军明天就渡过黄河,到时候魏国可就麻烦了。

魏襄王本来就怕秦国,被张仪这么一吓唬,当场就答应跟秦国结盟,还派使者去咸阳签订盟约。消息传到其他五国,联盟一下子就乱了——连核心的魏国都跟秦国结盟了,咱们还合纵个啥?公孙衍等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起来的,被张仪一句话就给搅黄了。

惠文王一看张仪这么能干,直接把他提拔成(相当于丞相),还赏了他五座城。张仪也更卖力了,接下来几年,他跑遍了六国,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连横玩得炉火纯青:

——对楚国:张仪骗楚怀王说只要楚国跟齐国断交,秦国就给楚国六百里商於之地。楚怀王信以为真,立刻跟齐国断交,结果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我只说给六里地,没说六百里。楚怀王气得发兵攻秦,被秦军打得大败,还丢了汉中之地——这就是着名的张仪欺楚,虽然有点不地道,但确实把楚国坑得够呛,让楚国好几年没缓过劲来;

——对韩国:张仪跟韩襄王说韩国地方小,粮食少,要是跟秦国作对,秦国只要派一万士兵,就能把韩国的都城围起来。您要是跟秦国结盟,秦国还能帮韩国打楚国,到时候韩国不仅安全,还能抢楚国的地盘。韩襄王一听,立马就跟秦国结盟了。

——对齐国、赵国、燕国:张仪用的也是吓唬 利诱的套路,要么说不结盟就打你,要么说结盟了有好处,最后这三国也都先后跟秦国结盟,六国的彻底破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就这样,在张仪的操作下,秦国不仅打破了六国的包围,还跟六国中的大多数国家结成了盟友,成了战国时期的外交天花板。惠文王看着张仪送来的结盟文书,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六国都想欺负秦国,现在好了,咱们想欺负谁就欺负谁,这感觉太爽了!

搞定了外交,惠文王开始搞军事扩张——毕竟光靠嘴说不行,还得靠拳头把地盘抢过来,才能真正让秦国变强。他在位期间,秦国的军队就像开了地图炮,东边打魏国,南边打楚国,西边打义渠,北边打赵国,把秦国的版图扩大了一大圈。

先说说打魏国。虽然魏国已经跟秦国结盟了,但惠文王心里清楚,魏国是老对手,只要有机会,就得再抢点地盘。公元前330年,秦军在雕阴(现在的陕西甘泉)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国大将龙贾,还抢了魏国的河西之地——这是秦国第二次从魏国手里夺回河西,彻底把魏国在黄河西岸的势力给清干净了。公元前329年,秦军又渡过黄河,攻占了魏国的汾阴、皮氏等地,把秦国的势力范围推进到了黄河东岸。

《史记·秦本纪》里记载:秦惠王八年,魏纳河西地。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短短几年,魏国就给秦国送了河西、上郡等大片地盘,魏国的国力越来越弱,再也不敢跟秦国叫板了。

再说说打楚国。楚国是南方的,地盘大,人口多,一直是秦国的心腹大患。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因为张仪欺楚的事儿,派十万大军攻打秦国,惠文王派庶长魏章率军迎战。秦军在丹阳(现在的河南西峡)跟楚军展开大战,楚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十万士兵死了八万,还被秦军俘虏了七十多个将领。秦军趁胜追击,又攻占了楚国的汉中郡(现在的陕西汉中一带),把秦国的地盘和巴蜀之地连在了一起。

汉中郡有多重要?它就像秦国的南大门,进可攻楚国,退可守巴蜀,还能为秦国提供大量的粮食和士兵。拿下汉中后,惠文王高兴得不行,亲自到前线犒劳士兵,还把汉中郡分成了两个郡,派得力大臣去治理。楚国丢了汉中,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没能恢复到以前的实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越来越强。

除了东边和南边,惠文王还没忘了西边的。义渠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经常在秦国西边捣乱,抢秦国的粮食和牲畜,有时候还会跟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惠文王继位后,对义渠采取了打拉结合的策略:先是派兵打败义渠,抢了义渠的二十五座城,让义渠不敢再随便捣乱;后来又趁着义渠内乱,派使者去义渠,说服义渠王跟秦国结盟,还把秦国的公主嫁给了义渠王——这一招,让义渠老实了几十年,为秦国解除了西边的后顾之忧。

北边的赵国也没逃过秦军的。公元前325年,秦军攻打赵国的中都、西阳等地,赵国虽然派兵抵抗,但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最后只能割地求和。公元前317年,赵国跟韩国、魏国联合起来,想重新搞对付秦国,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率军迎战,在修鱼(现在的河南原阳)大败三国联军,斩杀了八万多士兵——这一战,彻底打怕了赵国,让赵国再也不敢轻易跟秦国作对。

惠文王在位的二十多年里,秦国的版图就像开了滤镜一样,越变越大:从原来的关中平原,扩展到了河西、上郡、汉中,还控制了巴蜀之地(巴蜀是在惠文王时期被秦国攻占的,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成为战国七雄中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当时的人都说:秦国现在就像一头猛虎,谁要是惹了它,肯定没好果子吃!

惠文王不仅会搞外交、打硬仗,治理内政也是一把好手。他知道,要想让秦国长期变强,光靠打仗抢地盘不行,还得把国内的基础建设搞上去——比如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整顿吏治,这些都是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首先是搞定巴蜀。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互相攻打,都派人来秦国求救。惠文王本来想派兵去打韩国,张仪却劝他:巴蜀之地肥沃,号称天府之国,要是能攻占巴蜀,秦国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士兵,比打韩国划算多了。惠文王觉得有道理,就派张仪、司马错率军攻打巴蜀。秦军没费多大劲就攻占了巴蜀,把巴蜀变成了秦国的两个郡。

可巴蜀之地离关中平原太远,而且经常发生水灾,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惠文王派李冰去巴蜀当蜀郡太守,让他治理水患。李冰到了巴蜀后,修了着名的都江堰,这都江堰可不是简单的水利工程,放到现在就是堪比“雅鲁藏布江工程”。它把岷江的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来灌溉农田,一部分用来排洪,不仅解决了巴蜀的水患,还让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粮仓。《史记·河渠书》里说“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意思是有了都江堰,巴蜀地区不管旱涝都能丰收,再也不用担心饥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天府之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有了巴蜀这个“粮食基地”,秦国再也不用愁打仗没粮食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巴蜀提供的粮食支撑的——从这个角度说,惠文王当年决定攻占巴蜀,简直是“投资回报率拉满”的神操作。

除了搞水利,惠文王还特别重视“农业生产”。他延续了商鞅的“奖励耕织”政策,而且比商鞅更“卷”:不仅给种粮多的百姓免徭役,还专门派官员去田间地头教老百姓种庄稼,推广新的农具和耕种技术。有个叫赵过的农官,发明了一种“三脚耧”(一种播种工具),能一次播三行种子,比以前的人工播种快了三倍。惠文王听说后,立刻下令在全国推广,还赏了赵过十斤黄金——这要是放在现在,就是给技术创新者发“国家科技奖”。

在“整顿吏治”方面,惠文王也有自己的一套。他知道,官员要是贪赃枉法,再好的政策也推行不下去。所以他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每年都派人去各地考察官员的政绩,要是发现有官员贪污受贿或者不作为,轻则罢官,重则砍头。

有一回,咸阳令(相当于首都的市长)因为收了商人的贿赂,把本该分给老百姓的土地偷偷给了商人。惠文王知道后,不仅把咸阳令砍了头,还把他的家产全部没收,分给了受损失的老百姓,并且昭告全国:“以后谁要是敢贪赃枉法,就跟这个咸阳令一个下场!”这一下,全国的官员都吓得不敢乱来,吏治清明了不少,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

惠文王还特别重视“人才”。他不像有些国君那样,只重用本国人,而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管你是魏国人、楚国人,还是赵国人,只要有本事,就能在秦国得到重用。除了张仪,他还重用了公孙衍(魏国人)、司马错(秦国人)、樗里疾(秦国王族)等一大批人才,形成了“人才济济”的局面。

其中樗里疾是惠文王的弟弟,这人不仅会打仗,还特别有谋略,被老百姓称为“智囊”。公元前313年,楚国派大军攻打秦国,樗里疾率军迎战,在丹阳大败楚军,还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后来他又率军攻打魏国,攻占了魏国的曲沃等地,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惠文王对樗里疾特别信任,不仅封他为“严君”,还让他参与朝政,和张仪一起辅佐自己——这种“重用亲人却不任人唯亲”的做法,在当时的诸侯里可不多见。

惠文王在位期间,秦国虽然强势,但也遇到过不少“危机”。不过他厉害的地方在于,总能把“烂摊子”变成“加分项”,不仅化解了危机,还能趁机扩大秦国的势力。

最典型的就是“五国伐秦”。公元前318年,公孙衍(这会儿已经从秦国跳槽到了魏国)牵头,联合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五国,组成“五国联军”攻打秦国。这是秦国第一次面对六国中的五国联合进攻,朝野上下都慌了,有大臣劝惠文王:“要不咱们跟五国议和吧,把之前抢的地盘还给他们,免得他们打进来。”

惠文王却一点不慌,他跟大臣们说:“五国联军看着人多,其实是‘乌合之众’——楚国想抢汉中,赵国想抢河西,魏国想抢上郡,他们各怀鬼胎,根本不可能一条心。咱们只要对症下药,就能把他们拆散开。”

他的应对策略堪称“教科书级”:

1. 拉拢燕国和楚国:燕国离秦国最远,本来就不想打仗,惠文王派使者给燕王送了不少金银珠宝,说“只要燕国不派兵,秦国以后就跟燕国友好往来,还能帮燕国对付齐国”。燕王一看有好处,立刻就撤兵了。楚国虽然想抢汉中,但楚怀王怕秦国报复,也不想真的跟秦国拼命,惠文王又派张仪去楚国,说“只要楚国撤兵,秦国就把之前占领的楚国两座城池还给楚国”,楚怀王一听,也撤兵了。

2. 集中兵力打韩赵魏:燕国和楚国撤兵后,五国联军就剩下韩、赵、魏三国。惠文王派樗里疾率军迎战,在修鱼(现在的河南原阳)跟三国联军展开大战。秦军本来就能打,再加上三国联军没了楚国和燕国的支援,士气低落,很快就被秦军打得大败。这一战,秦军斩杀了八万多联军士兵,还俘虏了韩国的大将申差。

3. 趁胜追击:打败三国联军后,惠文王没见好就收,而是派秦军趁胜追击,先后攻占了韩国的浊泽、赵国的观泽等地,把韩国和赵国打得服服帖帖。魏国更是吓得赶紧派使者去咸阳求和,还把魏国的河阳、姑密等地献给了秦国。

就这样,一场看似凶险的“五国伐秦”,不仅没伤到秦国分毫,反而让秦国趁机扩大了地盘,还让六国再也不敢轻易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惠文王这波操作,要是放在现在,绝对能上“危机公关”的热搜,标题就是#看秦惠文王如何把五国伐秦变成秦国秀肌肉现场#。

还有一次危机是“义渠叛乱”。公元前314年,义渠王趁着秦国跟韩国打仗,偷偷派兵攻打秦国的西部边境,抢了秦国不少粮食和牲畜。有大臣劝惠文王:“要不咱们先撤兵回来打义渠吧,免得西边的地盘丢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