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5章 宋襄公:可怜“仁义”付东流,泓水一战变“蠢猪”!

欲继桓文霸业名,泓水之战见真性。

空谈仁义失先机,身死国衰留笑柄。

满腔赤诚付东流,千载谁解此君情?

成败自古非一端,史书笔下任评说。

公元前652年,宋国都城商丘的宫殿里,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老国君宋桓公躺在床上,气息奄奄,眼看就要不行了。床前围着一群大臣,还有两个关键人物——太子兹甫,以及他的哥哥目夷。

兹甫这年二十多岁,长得一表人才,性格却有点轴,认死理,尤其信奉“仁义”二字,走到哪儿都把这俩字挂在嘴边。目夷比他大几岁,脑子活络,看问题也通透,是宋国出了名的聪明人。

宋桓公看着兹甫,喘着气说:“我要走了,宋国的江山,就交给你了……”话还没说完,兹甫突然“扑通”一声跪下,眼泪汪汪地说:“父王,不行!哥哥目夷比我贤能,比我懂治国,国君之位,应该让给哥哥!”

满朝大臣都惊呆了——见过争王位打破头的,没见过主动让王位的!目夷也赶紧跪下,摆手说:“弟弟,你是太子,按规矩就该你继位,我怎么能抢你的位置?再说,你连王位都愿意让,这份仁义,比我强十倍,你更适合当国君!”

兄弟俩就这么在床前推来推去,宋桓公看着这场景,又感动又无奈,最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兹甫仁义,目夷贤能,都是宋国的福气……兹甫,你还是继位吧,目夷,你要好好辅佐你弟弟……”说完,就咽了气。

就这样,兹甫在一片“仁义”的赞扬声中,继承了宋国国君之位,这就是后来的宋襄公。他刚继位,就任命目夷为“左师”,让他主持国政——毕竟哥哥当年让了位,自己得好好重用他,才对得起“仁义”这两个字。

可宋襄公不知道,他这“仁义”的性格,将来会让他和宋国吃大亏。当时的天下,早就不是靠“仁义”就能立足的了——齐桓公虽然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可背后靠的是齐国的强大实力;楚国更是凭着拳头硬,在南方称王称霸。宋国呢?论地盘,不如齐、楚;论兵力,不如晋、秦;论经济,更是差了一大截,也就是个中等诸侯的水平。

宋襄公刚继位那会儿,还挺老实,知道宋国实力不行,就老老实实地跟着齐桓公,当齐国的“小弟”。齐桓公也挺喜欢这个“仁义”的小弟,觉得他听话、靠谱,就经常带着他参加诸侯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还特意把宋襄公叫到身边,嘱咐他:“我死后,要是我的太子昭有难,你一定要帮他继位!”

宋襄公拍着胸脯答应:“大哥放心,我肯定说到做到,绝不辜负你的信任!”他当时没多想,只觉得这是齐桓公对自己的信任,是“仁义”之举,却没想到,这个承诺,会让他走上一条“争霸”的不归路。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国陷入内乱,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打得不可开交,太子昭被赶出国,逃到了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宋襄公一听说太子昭来了,立马召集大臣开会:“齐桓公当年信任我,让我照顾太子昭,现在太子有难,咱们必须帮他!”

大臣们都劝他:“国君,宋国实力不行啊!齐国再乱,也比咱们强,咱们去帮太子昭,要是齐国的其他公子联合起来打咱们,咱们根本扛不住!”

目夷也劝他:“弟弟,不是我不支持你,可咱们得量力而行。齐桓公在的时候,齐国是霸主,咱们跟着蹭蹭威望还行;现在齐国乱了,咱们要是强行出头,只会引火烧身。”

可宋襄公根本听不进去,他梗着脖子说:“我答应了齐桓公,就得做到!这是‘信’;太子昭有难,咱们不帮,就是‘不仁’;见死不救,就是‘不义’。不仁不义不信的事,我宋襄公绝不能做!”

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强行召集了几个小国——卫、曹、邾,组成了一支“四国联军”,浩浩荡荡地向齐国进发。齐国的大臣们一看,宋国竟然真的带军队来了,而且太子昭还在军中,心里也有点慌。再加上齐国的几个公子还在互相打,没人能统一指挥军队,最后竟然被宋襄公的“四国联军”打败了。

宋襄公把太子昭送回齐国,立他为齐国国君,就是齐孝公。这件事传开后,宋襄公一下子飘了——连齐国都能被自己搞定,那自己是不是也能当霸主?

他开始天天琢磨:齐桓公死了,晋文公还在流亡,楚成王虽然厉害,可毕竟是“蛮夷”,中原诸侯不一定服他。这么算下来,最有资格当霸主的,不就是我宋襄公吗?

目夷一看弟弟这架势,就知道要坏事,赶紧劝他:“弟弟,你可别胡思乱想!咱们帮太子昭,是因为答应了齐桓公,这是应该的;可当霸主,得有实力,咱们宋国没那个本事,别到时候偷鸡不成蚀把米!”

宋襄公却把头一扭:“实力固然重要,可‘仁义’更重要!齐桓公靠‘尊王攘夷’当霸主,我靠‘仁义’当霸主,肯定能让诸侯们心服口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从这时候起,宋襄公就彻底迷上了“当霸主”的梦,一门心思要召集诸侯会盟,让大家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可他不知道,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等着他。

宋襄公要当霸主,首先得召集诸侯开会,让大家认自己这个“大哥”。可他也知道,自己没齐桓公那么大的威望,要是只叫几个小国,显不出自己的本事,必须得把楚国和齐国这两个大国叫上——只要楚、齐两国同意,其他小国肯定会跟着附和。

他先派人去齐国,找齐孝公。齐孝公是靠宋襄公才当上国君的,不好意思拒绝,就含糊地答应了。然后他又派人去楚国,找楚成王。楚成王一听宋襄公要召集会盟,还想当霸主,差点没笑出声:“就宋国那点实力,也想当霸主?行,我就去看看,这宋襄公到底想耍什么花样。”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上(今安徽阜南)召集第一次会盟,齐、楚两国都派了使者来。会上,宋襄公得意洋洋地说:“我想在今年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县)再召集一次会盟,咱们定个盟约,以后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辅佐周天子。到时候,咱们都不带军队,以示‘诚意’,怎么样?”

楚国的使者当场就答应了,齐孝公的使者也没反对。宋襄公更高兴了,觉得自己的“仁义”已经打动了楚、齐两国,霸主之位指日可待。

可目夷却看出了不对劲,他劝宋襄公:“楚国是南方的‘蛮夷’,向来不讲规矩,他们答应得这么痛快,肯定有阴谋。咱们还是带点军队去吧,以防万一。”

宋襄公却不高兴了:“我都跟人家说好了不带军队,要是带了,就是失信于诸侯,还怎么当霸主?不行,绝对不能带!”

到了秋天,会盟的日子到了。宋襄公果然没带一兵一卒,高高兴兴地去了盂地。可他刚到会场,就傻了眼——楚成王不仅带了军队,还把军队埋伏在了会场周围。

会上,宋襄公刚想宣布自己当霸主,楚成王突然站起来,拍着桌子说:“你宋国才多大点地方,也配当霸主?要当霸主,也得是我楚国!”

宋襄公气得脸都白了:“你……你怎么能言而无信?咱们不是说好了不带军队,讲‘仁义’吗?”

楚成王冷笑一声:“仁义?在这乱世里,拳头硬才是硬道理!”他一挥手,埋伏的楚军就冲了出来,把宋襄公团团围住,当场就把他活捉了。

宋襄公被活捉后,楚成王带着他,率领楚军攻打宋国,想趁机把宋国灭了。目夷早就料到会出事,已经提前回到宋国,组织军队防守。楚军打了好几阵子,也没打下宋国都城,楚成王心里有点慌——要是拖下去,其他诸侯说不定会来救宋国,到时候自己反而会吃亏。

正好这时候,鲁僖公出来调解,劝楚成王:“宋襄公虽然迂腐,可毕竟是中原诸侯的国君,你把他杀了,会得罪其他诸侯。不如把他放了,还能落个‘仁义’的名声。”

楚成王想了想,觉得鲁僖公说得有道理,就把宋襄公放了。宋襄公灰溜溜地回到宋国,一想到自己被楚成王耍了,还当了俘虏,就气得浑身发抖。他发誓:“我一定要报仇,让楚成王知道我的厉害!”

目夷劝他:“弟弟,算了吧,咱们打不过楚国,别再惹事了。”

可宋襄公根本听不进去,他觉得自己之所以会被活捉,不是因为楚国厉害,而是因为自己太“仁义”了。要是真刀真枪地打,宋国不一定会输。从这时候起,他就开始整军备战,一门心思要找楚国报仇,顺便证明自己的“霸主”实力。

可宋国的实力,怎么可能跟楚国比?楚国当时有战车千乘,士兵几十万,而宋国连五百乘战车都凑不齐。大臣们都知道这是鸡蛋碰石头,可谁也劝不动宋襄公——他已经被“报仇”和“霸主”的执念冲昏了头脑。

没过多久,机会来了。公元前638年,郑国投靠了楚国,宋襄公觉得这是个报仇的好机会——郑国是楚国的小弟,打郑国,楚国肯定会来救,到时候就能跟楚国决战了!

他不顾目夷和大臣们的反对,亲自率领宋军攻打郑国。郑国果然向楚国求救,楚成王立马派军队,直奔宋国都城商丘——这是“围魏救赵”的老套路,你打我的小弟,我就打你的老家。

宋襄公一听楚国打过来了,赶紧从郑国撤军,回援宋国。两**队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相遇,一场决定宋襄公命运的大战,即将爆发。

泓水两岸,宋军和楚军分别列阵。宋军在北岸,楚军在南岸。当时正是冬天,河水不深,刚好能过人。楚军开始渡河,想从南岸渡到北岸,跟宋军决战。

目夷站在宋襄公身边,指着楚军说:“弟弟,楚军正在渡河,队伍很乱,咱们现在出兵偷袭,肯定能打赢!”

宋襄公却摇摇头,一脸严肃地说:“不行!咱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的时候偷袭?这不符合‘仁义’,传出去会被诸侯笑话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目夷急得直跺脚:“国君,这是打仗啊!不是讲仁义的时候!错过了这个机会,咱们就打不过楚军了!”

可宋襄公就是不听,固执地说:“我说不行就不行!仁义之师,就得有仁义之师的样子!”

就这样,宋军眼睁睁地看着楚军渡过了泓水。楚军渡过河后,开始整理队伍,列阵准备进攻。目夷又赶紧说:“弟弟,楚军刚渡过河,队伍还没整理好,咱们现在进攻,还有机会赢!”

宋襄公又摇了摇头:“不行!人家还没列好阵,咱们就进攻,这还是不仁义!等人家列好阵,咱们再堂堂正正地打!”

目夷气得差点晕过去,可他也没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楚军整理好队伍,列好了严整的阵型。

楚军列好阵后,楚将一声令下,楚军士兵像潮水一样冲向宋军。宋军本来就比楚军弱,再加上错过了两次进攻的好机会,士气早就低落了。面对楚军的猛攻,宋军很快就败下阵来,士兵们死的死、逃的逃,场面一片混乱。

宋襄公亲自指挥军队抵抗,结果被楚军的士兵一箭射中了大腿,疼得他差点从战车上摔下来。幸好目夷带着几个亲信,拼死把他救了出来,带着残兵逃回了宋国都城。

泓水之战,宋军大败,死伤惨重,宋国的国力也因此一落千丈。宋襄公回到商丘后,因为大腿的箭伤,一直卧床不起。大臣们虽然心里有怨气,可也不敢说什么——毕竟国君是为了“仁义”才打败仗的。

可宋襄公自己却不觉得错,他躺在床上,还跟大臣们说:“我知道你们觉得我打了败仗,可我问心无愧!作为仁义之师,就不能趁人家渡河的时候偷袭,不能趁人家没列好阵的时候进攻。就算打败了,我也没丢‘仁义’的脸!”

目夷实在忍不住了,叹了口气说:“弟弟,你这不是仁义,是迂腐啊!打仗的目的是打赢,保护国家和百姓。要是为了所谓的‘仁义’,让士兵白白送死,让国家陷入危险,这才是最大的不仁义!”

宋襄公听了,气得浑身发抖,可他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毕竟事实摆在眼前,自己的“仁义”,不仅没换来胜利,还让宋国差点灭国。

泓水之战的消息传开后,诸侯们都嘲笑宋襄公迂腐。有人说:“宋襄公就是个书呆子,把战场当成了讲礼仪的地方,不败才怪!”还有人说:“齐桓公靠实力当霸主,晋文公靠谋略当霸主,宋襄公靠‘仁义’当霸主,简直是笑话!”

可也有少数人觉得,宋襄公虽然迂腐,可他的“仁义”之心,在乱世里也算是难能可贵。比如后来的孟子,就说过:“宋襄公之仁,虽不智,然其心可嘉也。”意思是宋襄公的仁义虽然不明智,可他的初心是好的。

不管别人怎么说,宋襄公的霸主梦,彻底破灭了。他躺在床上,看着窗外,心里又悔又恨——悔的是自己不听目夷的劝告,恨的是楚成王不讲规矩,更恨自己的“仁义”,竟然成了别人的笑柄。

他的箭伤越来越重,加上心情郁闷,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在悔恨和不甘中去世,享年四十四岁。他死后,儿子王臣继位,就是宋成公。

宋襄公虽然死了,可他的故事,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人们说起“泓水之战”,就会想起那个固执、迂腐,却又坚守“仁义”的宋襄公;说起“春秋五霸”,也会争论——宋襄公到底算不算霸主?有人说算,因为他确实召集过诸侯会盟,还帮齐孝公复位;有人说不算,因为他没真正称霸,还打了大败仗。

可不管算不算霸主,宋襄公都是春秋时期一个独特的人物。他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乱世,却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仁义”,虽然最后失败了,却也给那个冰冷的时代,留下了一丝不一样的色彩。

宋襄公死了,可关于他的争论,却从来没停过。有人骂他迂腐、愚蠢,把国家拖入深渊;有人赞他坚守仁义,在乱世中保持初心。要想客观评价宋襄公,就得从他的一生说起,既看他的过错,也看他的闪光点。

先说说他的“过”。宋襄公最大的过错,就是认不清现实,把“仁义”当成了万能的武器,在乱世中盲目追求霸主地位。当时的春秋,早就不是西周那种讲礼仪、讲规矩的时代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靠的是实力和谋略,不是所谓的“仁义”。可宋襄公偏偏看不清这一点,觉得只要自己坚守“仁义”,就能让诸侯心服口服,就能当霸主。

他帮齐孝公复位,本来是件好事,既兑现了对齐桓公的承诺,又提升了宋国的威望。可他却因此飘了,觉得自己有当霸主的资本,不顾宋国的实力,强行召集诸侯会盟,还天真地相信楚成王会讲“仁义”,不带军队去会盟,结果被楚成王活捉,丢尽了宋国的脸。

泓水之战更是他的“高光”(耻辱)时刻。楚军渡河时,目夷劝他偷袭,他不听;楚军没列好阵时,目夷劝他进攻,他还是不听。他固执地坚守“不趁人之危”的“仁义”教条,结果错过了两次必胜的机会,导致宋军大败,自己也中了箭伤,最后郁郁而终。这场败仗,不仅让宋国国力大损,还让宋国彻底失去了在诸侯中的话语权,从一个有潜力的中等诸侯,变成了一个只能依附大国的小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从这一点来看,宋襄公确实是迂腐、愚蠢的。他的“仁义”,不是真正的仁义,而是脱离现实的教条主义。真正的仁义,应该是保护国家和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名声”,让士兵白白送死,让国家陷入危险。正如目夷所说,他的“仁义”,其实是最大的不仁义。

再说说他的“功”。虽然宋襄公的霸主梦破灭了,还打了大败仗,但他也不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

首先,他重信守诺。当年齐桓公托孤,让他照顾太子昭,他答应了,就真的做到了。哪怕宋国实力不如齐国,哪怕大臣们都反对,他还是坚持出兵,帮太子昭复位。这种“一诺千金”的态度,在尔虞我诈的春秋时期,还是很难得的。要知道,当时很多诸侯都是出尔反尔,今天结盟,明天就翻脸,宋襄公能坚守承诺,至少在“信”这一点上,比很多诸侯都强。

其次,他坚守“仁义”的初心,虽然方式不对,但初心是好的。在那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代,很多诸侯为了胜利,不择手段——比如晋献公假道伐虢,灭了虞国;楚成王欺负小国,想灭了宋国。可宋襄公却始终坚持“不趁人之危”“不打无准备之仗”,哪怕因此打败仗,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原则。这种坚守,虽然看起来迂腐,却也给冰冷的乱世,添了一丝温暖。后来孟子评价他“虽不智,然其心可嘉”,就是认可他的这份初心。

还有,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原文化的尊严。当时楚国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楚成王想称霸,就是想让“蛮夷”凌驾于中原文化之上。宋襄公虽然打不过楚国,但他敢于站出来,跟楚国对抗,试图维护中原诸侯的秩序,这种勇气,还是值得肯定的。后来晋文公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其实也是在延续“尊王攘夷”的路线,而宋襄公,算是这条路线上的“先行者”,虽然失败了,却也为后来的霸主积累了经验。

另外,宋襄公在位期间,也不是完全没做过实事。他任命目夷为左师,让目夷主持国政,目夷是个贤能的人,在他的治理下,宋国的内政还算稳定,百姓的生活也没出现大的动荡。要是宋襄公没有沉迷于霸主梦,而是专心治理国家,说不定宋国能成为一个安居乐业的“小康之国”,而不是因为战争变得破败不堪。

后世对宋襄公的评价,也一直很矛盾。《左传》里批评他“仁而不武,无能为也”,意思是他有仁义之心,却没有军事才能,成不了大事;《史记》里虽然记载了他的迂腐,但也承认他“修行仁义,欲为盟主”,肯定了他的初心。

到了宋朝,理学家们很推崇宋襄公的“仁义”,觉得他是“春秋大义”的践行者。比如朱熹就说:“宋襄公虽未得霸主之实,然其志在仁义,亦足以称之。”可到了明清时期,人们更看重实际结果,觉得宋襄公的“仁义”是“愚仁”,是“妇人之仁”。比如顾炎武就说:“泓水之败,非宋襄公之仁,乃宋襄公之愚也。”

其实,评价宋襄公,不能只看他的结果,也不能只看他的初心,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他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旧的礼仪制度已经崩溃,新的霸权秩序还没建立。他想靠旧的“仁义”来建立新的秩序,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失败是必然的。但他的坚守,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不是所有人都只看重利益,还有人在坚守自己的原则。

宋襄公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比如,做事情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懂得灵活变通,不能死守教条;真正的善良和仁义,要结合现实,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只会好心办坏事。

现在再回头看齐襄公的一生,就像开篇那首《浪淘沙令》里写的:“欲继桓文业,志比天高。泓水阵前守教条,空把仁义挂战袍。霸业烟消。”他有远大的志向,却因为不切实际的“仁义”,最终落得个霸业破灭、身死国衰的下场。可他的故事,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春秋时期一个独特的符号。

有人说,宋襄公是个失败者,因为他没当上霸主,还让宋国衰落了;可也有人说,宋襄公是个“精神胜利者”,因为他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哪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管怎么说,宋襄公都是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人物——他的迂腐让人好笑,他的坚守又让人敬佩。

最后,我们不妨用一句话来总结宋襄公的一生:他是一个生错了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在弱肉强食的春秋乱世,固执地守护着自己的“仁义”之梦,虽然梦碎了,却也留下了一段让人唏嘘又难忘的故事。

宋襄公死了,可他的“标签”却一直没被撕掉——“迂腐的理想主义者”“愚仁的霸主候选人”“春秋乱世的异类”。这些标签,让他在历史长河中,既不像齐桓公那样被推崇,也不像楚成王那样被敬畏,更不像晋文公那样被传颂,而是成了一个“争议人物”,让后人争论不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正是这种争议,让宋襄公的故事更有价值——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春秋时期不只是“拳头说话”的冰冷,还有“坚守原则”的温度;不只是“利益至上”的现实,还有“理想主义”的光芒。

先说说宋襄公对宋国的影响。他死后,宋成公继位,宋国因为泓水之战的惨败,国力大损,再也没有能力争夺霸主之位,只能在齐、晋、楚三个大国之间周旋,看大国的脸色过日子。比如,晋楚争霸的时候,宋国夹在中间,经常被两国攻打,成为了“战场”。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攻打宋国,把宋国都城围了九个月,宋国差点被灭国,最后靠“易子而食,析骸以爨”才勉强撑到楚国撤军。

有人说,宋国后来的悲惨命运,都是宋襄公造成的——要是他不盲目争霸,不跟楚国打仗,宋国也不会衰落得这么快。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对。当时的宋国,夹在大国之间,就算不跟楚国打仗,也很难独善其身。齐、晋、楚这些大国,迟早会把宋国当成争夺的对象,宋国的衰落,其实是时代的必然,宋襄公的争霸,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不过,宋襄公也给宋国留下了一个“好名声”——“仁义之国”。虽然这个名声在当时没什么实际用处,但在后来的历史中,却成了宋国的一个“符号”。比如,战国时期,宋国出了墨子这样的思想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其实跟宋襄公的“仁义”思想,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或许,正是宋襄公的“仁义”基因,让宋国成为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阵地之一。

再说说宋襄公对春秋霸主政治的影响。他的失败,让后来的霸主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争霸不能只靠“仁义”,必须要有实力和谋略。比如晋文公,他也讲“仁义”,但他的“仁义”是结合实际的。比如城濮之战前,晋文公为了报答楚成王的恩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这既体现了“仁义”,又为自己争取了时间,最后还打败了楚军。晋文公的“仁义”,是有策略的“仁义”,不是宋襄公那种盲目的“仁义”。

楚成王也从宋襄公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他知道,光靠“拳头”也不行,还得讲“规矩”,否则会被中原诸侯排斥。后来,楚成王也开始向中原文化学习,跟中原诸侯搞好关系,慢慢被中原诸侯认可。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国终于成为了中原霸主,而楚庄王的霸主之路,其实也借鉴了宋襄公的教训——既要有实力,也要有“仁义”的名声。

宋襄公的故事,还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思想。比如,“泓水之战”成为了一个成语典故,用来形容“死守教条,不懂变通”。在文学作品中,宋襄公也经常被当作“迂腐”的代名词。比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王朗的时候,就说王朗“犹效宋襄公之仁,徒取其辱耳”,可见宋襄公的“迂腐”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可到了现代,人们对宋襄公的评价又有了新的变化。很多人开始肯定宋襄公的“坚守”,觉得在那个道德沦丧的时代,他能坚守自己的原则,是很不容易的。比如,有学者说:“宋襄公的‘仁义’,虽然不符合当时的现实,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追求。他的失败,不是‘仁义’的失败,而是‘不合时宜的仁义’的失败。”

其实,宋襄公的争议,本质上是“理想”与“现实”的争议。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宋襄公”——都想坚守自己的原则,都想追求美好的理想;可现实中,又不得不面对各种利益和诱惑,不得不做出妥协和变通。宋襄公的故事,就是在提醒我们:既要坚守理想,也要尊重现实;既要心怀善良,也要懂得变通。

现在,当我们再翻开《左传》《史记》,看到宋襄公在泓水阵前坚守“仁义”的样子,或许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嘲笑他的迂腐,而是会多一份理解和敬佩——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个人,不顾成败,坚守自己的原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宋襄公虽然没当上霸主,可他的故事,却比很多霸主的故事更有意义。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在冰冷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人性的温度;在利益至上的世界里,还有理想的光芒。他的“仁义”之梦虽然破灭了,可他的故事,却一直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对善良和正义的追求,哪怕这条路很艰难。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泓水岸边,想象一下两千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宋襄公站在战车上,看着渡河的楚军,固执地说“不趁人之危”;看着列阵的楚军,坚定地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他的背影,或许有些孤独,有些迂腐,可在那个乱世里,却显得格外耀眼。

这,就是宋襄公——一个生错了时代的理想主义者,一个让人又笑又敬的春秋诸侯,一个永远活在历史争议中的独特人物。他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让后人在争论中,思考“理想”与“现实”的意义,思考“仁义”与“变通”的平衡。

参考《史记》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