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34章 慈禧太后:朱墙深锁风云路,垂帘功过后人说!

垂帘听政定风波,洋务兴实业,变法起波折。

新疆复土安西北,庚子难渡劫波。

功过留与后人说,百年身去后,青史任评说。

咸丰二年,紫禁城的红墙又迎来了新一轮选秀——这可不是普通的选美,而是给刚登基的咸丰皇帝挑后宫团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家招聘。来参选的姑娘们,要么是八旗勋贵家的小姐,要么是官宦千金,个个都把这次机会当成改变命运的跳板。

在这群姑娘里,有个姓叶赫那拉的姑娘,名叫杏贞,那年刚十七岁。论颜值,她不算最拔尖的——跟那些一出场就自带仙女滤镜的姑娘比,她只能算清秀,但胜在眼神机灵,说话办事透着股利落劲儿。《清史稿》里给了她六个字评价:少而慧黠,通书史,翻译过来就是这姑娘脑子好使,还读过书,放在当时的后宫里,算是个文化人。

选秀这事儿,跟现在面试一样,不光看硬件,还得看。咸丰皇帝挑来挑去,把叶赫那拉氏留了下来,封了个兰贵人。这个封号在后宫里属于基层岗位,上面还有嫔、妃、贵妃、皇后好几级,但兰贵人没慌——她知道,后宫这地方,急没用,得会攒经验值。

别的妃嫔要么天天争着给皇帝送点心、递手帕,要么就躲在宫里抱怨宫斗太难,兰贵人却走了另一条路:她把自己的储秀宫打理得井井有条,没事就看书练字,给太后请安时,既不抢话,也不冷场,太后说东她不往西,太后聊家常她能接得上,慢慢就成了太后眼里懂事的孩子。

咸丰皇帝本来就烦后宫那些鸡毛蒜皮的争风吃醋,一看兰贵人这么省心,还能跟自己聊几句史书里的典故,渐渐就常往她宫里跑。没过两年,兰贵人就升了——这一步不算大,但好歹从升到了,有了自己的小圈子。

真正的转折点在咸丰六年:懿嫔生了个儿子。这可是咸丰皇帝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在母凭子贵的后宫里,这相当于拿了免死金牌。《清史稿》里写得明明白白:六年三月,生穆宗,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一年多时间,从嫔到妃再到贵妃,叶赫那拉氏直接跳到了后宫管理层,离皇后就差一步。

这时候的她,还不是后来那个说一不二的慈禧太后,只是个懂得在规则里找机会的聪明玩家。但谁也没料到,这个从选秀场上走出来的姑娘,日后会成为执掌大清近半个世纪的掌舵人。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打来了,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吓得带着后宫嫔妃、王公大臣逃到了热河。这一路颠沛流离,咸丰本来就不好的身体,更是一天比一天垮——一会儿气洋人太嚣张,一会儿愁国事太混乱,没多久就卧床不起了。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知道自己撑不下去了,临死前搞了个权力平衡术:立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同治皇帝),让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个人当顾命八大臣,负责处理朝政;同时把两枚印章——印给了皇后钮祜禄氏(后来的慈安太后),同道堂印给了皇太子,因为太子太小,这枚印就由他亲妈懿贵妃代管。咸丰的意思很简单:让八大臣干活,让两个太后掌印,互相牵制,别让任何一方独大。

可八大臣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自己是顾命大臣,理应说了算,根本不把两个太后放在眼里。开会的时候,肃顺拍着桌子说话,皇后插句嘴,他直接怼回去:太后只管盖章就行,朝政的事不用您费心!连小皇帝的点心少了,他们都敢说国库紧张,得省着用——这哪是辅政,简直是。

懿贵妃这时候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懂后宫生存的兰贵人了。她跟着咸丰这些年,看惯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也学了不少处理政事的门道。看着八大臣这么嚣张,她心里清楚:硬拼肯定不行,得找。

她第一个想到的是恭亲王奕欣——咸丰的弟弟,因为跟咸丰有点矛盾,被留在北京跟洋人议和,没去热河。奕欣本来就对八大臣不满,觉得他们抢了自己的权力。懿贵妃偷偷让人给奕欣送了封信,意思是八大臣专权,咱们联手把他们扳倒,不然咱们都没好日子过。奕欣一看,这是个夺权良机,立马就答应了。

第二个盟友是兵部侍郎胜保——手里有京畿兵权的武将,一直看不惯肃顺等人的嚣张。懿贵妃又让人跟胜保联系,许了他事后升官的好处,胜保拍着胸脯说听贵妃的吩咐。

咸丰的灵柩要从热河运回北京,这成了懿贵妃动手的最佳时机。她跟八大臣说:小皇帝年纪小,经不起长途颠簸,我带着他先从小路回北京,你们带着灵柩走大路,咱们在北京汇合。八大臣觉得这主意合理,没多想就答应了——他们没想到,这是懿贵妃设下的。

懿贵妃带着小皇帝日夜兼程,先一步回到了北京。一到北京,她就立刻召见奕欣和胜保,安排好了一切:胜保带士兵在城外埋伏,奕欣负责召集支持自己的大臣。等八大臣带着灵柩慢悠悠回到北京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掌声,而是早就等着的士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没等八大臣反应过来,懿贵妃就以小皇帝的名义下了圣旨,说八大臣专权擅政,欺君罔上,把载垣、端华、肃顺等人抓了起来。《清史稿·文宗纪》里记载:(咸丰十一年)十月,上奉大行皇帝梓宫还京师。庚申,恭亲王奕欣等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许之。辛酉,命斩肃顺,赐载垣、端华自尽,余皆革职。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辛酉政变。这一年,懿贵妃才二十七岁,就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手腕,一举铲除了八大臣,把朝政大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随后,她和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改年号为,意思是两宫太后共同治理天下。从这时候起,人们开始叫她慈禧太后——这个名字,从此跟大清的命运紧紧绑在了一起。

慈禧刚掌权的时候,大清的日子简直是烂摊子:外面有洋人虎视眈眈,动不动就来;里面有太平天国运动闹得沸沸扬扬,江南半壁江山都快成了太平军的地盘;朝堂上,要么是只会吵架的嘴炮大臣,要么是守着祖宗规矩不放的老顽固。慈禧看着这一切,心里清楚:再这么下去,大清迟早要。

这时候,有一群官员站了出来,说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简单说,就是学洋人的先进技术,造枪炮、办工厂、建铁路,增强大清的实力。这群人就是洋务派,领头的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

慈禧一开始对这玩意儿也不懂,觉得洋人的机器都是奇技淫巧,没什么用。但曾国藩给她上了一道奏折,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意思是现在跟洋人议和了,正好买他们的机器自己造,既能打太平天国,又能对付洋人。

慈禧一听,这主意不错啊——既能平内乱,又能防外患,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吗?她立刻拍板:支持洋务运动!而且她还明白,要搞洋务,就得靠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有本事的人,不能让老顽固瞎捣乱。

曾国藩当时正在湖南练湘军,跟太平天国打得火热。慈禧不仅给了他节制江南四省军务的实权,还让他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曾国藩也没辜负信任,带着湘军一路苦战,先是稳住了湖南根据地,然后慢慢往江南推进,最终在同治三年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平定了这场持续十几年的内乱。《清史稿》里说:国藩至江宁,犒军,裁撤湘军,留所部三千人守江宁,余皆遣归。捷闻,上嘉其功,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花翎。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立马转头搞洋务,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虽然规模不大,设备也简陋,但开了洋务运动的先河。后来他还派容闳去美国采购机器,为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不过曾国藩为人谨慎,搞洋务也偏,更注重稳扎稳打。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比老师更懂,也更大胆。他跟着曾国藩打完太平天国后,又去平定捻军,立下不少战功。慈禧很看重他,让他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相当于把大清的外交、军事、洋务大权都交给了他。

李鸿章搞洋务的思路很清晰:先强后富。他先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这些军事工厂,专门造枪炮弹药;然后又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这些民用企业,既能赚钱补贴军费,又能推动民生。他还知道人才重要,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电报学堂,派留学生去国外学习——后来的严复、詹天佑,都是他派出去的留学生。

不过李鸿章最得意的是北洋水师——他花了十几年时间,投入上亿两白银,打造了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可惜后来因为朝廷没钱、管理混乱,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这成了李鸿章一生的遗憾。

张之洞比曾国藩、李鸿章晚一些,但也是洋务派的核心玩家。他不像曾、李那样从军队起家,而是靠科举入仕,一开始在地方做学官,后来才慢慢接触洋务。慈禧看中他有想法、能办事,让他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湖北、湖南的洋务。

张之洞搞洋务有个特点:重实业、兴教育。他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这是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企业,虽然一开始因为选址不当、技术不过关亏了不少钱,但后来慢慢走上正轨,生产的钢铁不仅能造枪炮,还能修铁路;他还创办了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其中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后来几十年里都是中**队的主要武器,连抗日战争都在用。

在教育方面,张之洞也很用心,创办了自强学堂(后来的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后来的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后来的华中农业大学),这些学堂培养了不少近代人才,为中国的教育近代化打下了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慈禧对这些洋务派大臣,基本上是用人不疑——只要他们能把事情办好,她就给权力、给支持,哪怕老顽固大臣天天在她面前说洋务派的坏话,她也很少真的责怪曾国藩、李鸿章他们。当然,慈禧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她知道这些洋务派大臣有本事,但也怕他们权力太大不好控制,所以会在洋务派和守旧派之间搞点,让两派互相牵制,自己坐收渔利。

就这样,在慈禧的下,洋务运动搞了三十年,大清确实有了不少变化:有了自己的工厂、铁路、海军,也有了一批懂近代技术的人才。虽然这些变化没能让大清真正起来,但至少让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就在洋务运动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西北又出了乱子——新疆被阿古柏入侵,俄国还趁机占了伊犁。消息传到北京,朝堂上立刻分成了两派:海防派塞防派。

海防派以李鸿章为首,说新疆这地方又远又穷,丢了也不可惜,不如把钱省下来加强海防,防备日本和洋人塞防派以左宗棠为首,说新疆是大清的国土,丢了新疆,蒙古、甘肃也会跟着丢,到时候北京都不安全,必须收复新疆。

两派吵得不可开交,李鸿章说左宗棠不懂变通,左宗棠说李鸿章目光短浅,天天在朝堂上。慈禧看着他们吵,心里也在算账:新疆到底要不要?要的话,得花多少钱、派多少兵?

左宗棠这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本来可以在家养老,但他觉得国土不能丢,主动向慈禧请战,说臣愿带兵出征,收复新疆,要是打不下来,臣愿意领罪。为了表决心,他还说要是朝廷同意,臣就抬着棺材去新疆,不收复新疆,就不回来。

慈禧被左宗棠的决心打动了,也觉得左宗棠说得有道理——新疆要是丢了,大清的西北门户就开了,到时候麻烦更大。她最终拍板: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不过当时大清的国库确实紧张,洋务运动要花钱,海防要花钱,能给左宗棠的军费有限。左宗棠也有办法,他找胡雪岩帮忙,向外国银行借钱,前后借了一千多万两白银,解决了军费问题。

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带着大军出发了。他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先打北疆的薄弱之敌,站稳脚跟后再打南疆;进军的时候慢慢来,做好充分准备,一旦开战就速战速决,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清军一路西进,将士们都很勇猛,加上左宗棠指挥得当,很快就收复了北疆的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然后又向南疆进军,阿古柏的军队根本不是对手,一路溃败,阿古柏最后服毒自杀。到光绪三年,清军收复了南疆的所有失地,新疆除了伊犁,基本都回到了大清的手里。

接下来就是要回伊犁了。俄国本来答应归还伊犁,但看到清军收复了新疆,又反悔了,想赖着不走。左宗棠这时候已经进驻哈密,他一边让曾纪泽(曾国藩的儿子)去俄国谈判,一边下令清军做好战斗准备,还真的抬着棺材到了前线,意思是要么俄国还伊犁,要么就开打。

俄国一看左宗棠态度这么强硬,清军也做好了准备,怕真的打起来吃亏,最终同意跟曾纪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把伊犁还给了大清。

光绪七年,左宗棠向慈禧上奏,建议在新疆设省,加强管理。慈禧同意了,任命刘锦棠为新疆第一任巡抚。从此,新疆正式成为大清的一个省,跟内地一样实行郡县制,这对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史稿·左宗棠传》里评价他:宗棠为人多智略,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功成后,自奉俭约,岁食禄万余金,悉以赈施亲旧之贫者。左宗棠收复新疆,不仅保住了大清的国土,也让慈禧的统治更加稳固——经此一役,朝堂上没人再敢质疑慈禧的决策,她的权威又提高了不少。

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大清的北洋水师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这一下,全国都炸了锅——大家都没想到,搞了三十年洋务,花了那么多钱建起来的海军,居然连日本都打不过。

光绪皇帝这时候已经亲政几年了,年轻气盛,心里急啊,觉得再这么下去,大清真的要了。这时候,康有为、梁启超这些读书人站了出来,说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行,还得学西方的制度,搞变法,比如开议会、改法律、废科举、办新式学堂、发展工商业等等。这就是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觉得康有为他们说得有道理,立刻就支持变法,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开始,接连下了几十道圣旨,要搞改革。比如下令废除八股文,改考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鼓励民间办工厂、开矿山;裁撤多余的衙门和官员等等。

可这变法,一下子就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

首先是守旧派大臣,比如荣禄、刚毅这些人。他们一辈子靠旧制度吃饭,要是变法了,他们的权力、地位就没了。荣禄就跟慈禧说:康有为他们这是要乱祖宗规矩,要是听他们的,大清就完了!刚毅更夸张,说宁可亡国,也不能变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然后是地方上的督抚,除了张之洞、陈宝箴少数几人真心支持,大多督抚都觉得这变法“太冒进”。比如要裁撤旧衙门,那些靠衙门吃饭的小吏怎么办?要废八股,全国几十万靠科举谋生的读书人又该去哪?所以这些督抚要么拖着不办,要么阳奉阴违——你皇帝下你的圣旨,我地方办我的老事,反正天高皇帝远。

慈禧一开始对变法的态度其实挺“佛系”。她觉得光绪年轻,想干点实事是好事,而且要是变法真能让大清强起来,自己这个“老祖宗”脸上也有光。所以她一开始没明确反对,只是私下跟光绪说:“变法可以,但别瞎折腾,祖宗的规矩不能动,我的权力也别碰。”

可康有为、梁启超这群人太急了,恨不得把几十年的改革压缩到几个月里。他们不仅要改制度,还想动“人事”——比如要罢免一大批守旧派大臣,甚至想让光绪把权力从慈禧手里彻底拿过来,搞“君主立宪”。更要命的是,他们还想拉拢袁世凯,让袁世凯带兵包围颐和园,把慈禧软禁起来——这事儿没藏住,很快就传到了慈禧耳朵里。

慈禧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权力,你改制度、裁官员,她能忍;但你想动她的权力,甚至要软禁她,这就触碰了她的底线。本来她还在颐和园“养老”,听说这事儿后,当天就赶回紫禁城,直接把光绪皇帝软禁在了中南海的瀛台——名义上是“皇帝生病,需要静养”,实际上是把光绪的权力彻底收了回来。

紧接着,慈禧以光绪的名义下了圣旨,说康有为、梁启超“结党营私,莠言乱政”,下令全国捉拿。康有为、梁启超跑得快,借着洋人的帮助逃到了国外;可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个人没来得及跑,被慈禧下令抓了起来,没过几天就押到菜市场砍了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

《清史稿·德宗纪》里把这段事写得很清楚:“(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丁亥,太后复垂帘于便殿训政。诏以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褫其职,与其弟广仁皆逮下狱。戊子,诏捕康有为、梁启超,毁所着书。庚寅,户部侍郎张荫桓、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御史杨深秀、内阁学士杨锐、林旭、刑部主事刘光第并逮下狱。辛卯,上称疾,命太后训政。癸巳,杀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谭嗣同、康广仁。”

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前后只搞了一百零三天就凉了,所以也叫“百日维新”。说起来,这变法失败也不能全怪慈禧——康有为他们确实太急功近利,没考虑到大清的实际情况,也没团结足够多的力量;但慈禧对权力的执念,还有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是压垮变法的重要原因。

经此一役,慈禧对光绪彻底失望了,也对那些想“改祖宗规矩”的人充满了警惕。从这以后,她把朝政大权攥得更紧了,宫里宫外的大小事,都得经过她点头才能办——哪怕是光绪皇帝想给某个太监升个职,都得先问过她的意思。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本来想废掉光绪,另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也就是皇位继承人),可洋人们不答应——他们觉得光绪是“开明皇帝”,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纷纷出面反对。这让慈禧心里很不痛快:我大清的家事,凭什么你们洋人指手画脚?

就在这时候,民间出现了一个叫“义和团”的组织,一开始是山东、河北一带的农民,后来越闹越大,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处杀洋人、烧教堂、拆铁路——反正跟“洋”沾边的东西,他们都要毁。

端郡王载漪这些守旧派大臣,一看义和团能“收拾洋人”,就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天天在慈禧面前吹嘘:“义和团的弟兄们个个刀枪不入,能呼风唤雨,只要太后支持他们,肯定能把洋人全赶出中国!”慈禧一开始还挺怀疑——刀枪不入?这也太玄乎了吧?可架不住载漪他们天天说,再加上她自己也想报复洋人,就抱着“试试也无妨”的心态,答应了。

她不仅不镇压义和团,还派官员去安抚他们,甚至让义和团进京“护驾”。结果义和团一进北京,就彻底失控了——他们不光杀洋人,还杀了不少信教的中国人,甚至连穿洋布衣服、戴眼镜的人都要抓起来打。北京城里火光冲天,到处都是哭喊和打砸声,乱成了一锅粥。

洋人们一看情况不对,立马组成了“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往北京打。慈禧一开始还挺硬气,下了“宣战诏书”,让清军和义和团一起对抗八国联军。可清军早就没了战斗力,义和团的“刀枪不入”也只是骗人的——面对洋人的洋枪洋炮,清军和义和团根本不堪一击,没几天天津就丢了,八国联军很快就打到了北京城下。

这时候慈禧才慌了,再也不提“扶清灭洋”了,赶紧带着光绪皇帝、隆裕皇后,还有几个亲信大臣,乔装成老百姓,从紫禁城的德胜门逃了出去。为了不被洋人发现,他们连像样的行李都没带,一路上吃了不少苦——有时候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只能啃干粮;晚上住的地方连床都没有,只能睡在土炕上。这一路颠沛流离,跟当年咸丰逃到热河比,还要惨上几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们一路往西逃,最后逃到了西安,才算暂时稳住了脚。到了西安,慈禧才敢让人去跟洋人议和。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已经七十多岁的李鸿章——这时候李鸿章正在广东当总督,接到圣旨后,只能硬着头皮北上,去跟洋人谈判。

李鸿章到了北京后,才发现这谈判根本就是“任人宰割”。洋人们狮子大开口,要大清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每个中国人赔一两),还要清政府答应一系列条件:拆毁北京至大沽口的炮台、允许洋人在北京使馆区驻军、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反对洋人的组织等等。

李鸿章跟洋人们谈了好几个月,磨破了嘴皮子,也没能改变多少条件,最后只能在《辛丑条约》上签了字。签完字后,李鸿章又气又累,一病不起,没过几个月就去世了。《清史稿·李鸿章传》里记载他临死前的遗疏:“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借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故废,人才以文故抑,此天下之大病也。”这段话,算是他对大清几十年的感慨,也道尽了他的无奈。

庚子国难这事儿,把大清最后一点家底都赔光了,也让慈禧彻底明白了:大清已经弱到了极点,再不变革,真的要亡国了。所以从西安回北京的路上,她就下了一道圣旨,说要“变法自强”——这一次,她要主动搞改革了。

从西安回北京后,慈禧真的开始搞“新政”了——而且这新政的不少内容,比当年戊戌变法还要激进。比如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改革官制,设立外交部、商部、学部这些新部门;编练新式陆军(也就是后来的“新军”);鼓励民间办工厂、发展工商业等等。

她还让张之洞和袁世凯这些大臣,负责制定新政的具体措施。张之洞本来就是洋务派,对改革很有经验,他跟袁世凯一起,搞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比如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后续建设,编练北洋新军,制定商法、民法等等。

不过这时候的大清,已经是“病入膏肓”了——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国难,国库早就空了,老百姓也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而且新政搞起来需要钱,朝廷只能加重赋税,结果老百姓的日子更苦了,各地的起义和暴动越来越多。

更要命的是,编练的新军里,不少士兵和军官都受了革命思想的影响,开始反对清朝——比如后来领导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就是新军发动的。慈禧虽然知道这些问题,但她已经老了,精力大不如前,很多事情只能交给袁世凯这些大臣去办,自己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的身体越来越差,她知道自己撑不了多久了。这时候,光绪皇帝也病得很重——有人说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也有人说他是长期抑郁加上生病,最后不行了,反正到了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先去世了,年仅三十八岁。

光绪没有儿子,慈禧早就选好了继承人——光绪的侄子,三岁的溥仪,让溥仪继承皇位,同时让溥仪的父亲载沣担任摄政王,辅佐溥仪。做完这件事,第二天(十月二十二日),慈禧也去世了,享年七十四岁。

《清史稿·后妃传》里对慈禧的一生做了个总结:“及文宗末造,孝贞、孝钦两太后垂帘听政。孝贞仁厚,孝钦锐敏,遇事专任,而威柄自操。同治以来,内戡大难,外御强邻,皆孝钦主之。然持权太久,稍稍营私,委任外戚,侈靡无节,亦其失也。”这段话算是比较客观的——慈禧确实有能力,在她掌权的近半个世纪里,平定了太平天国、收复了新疆、搞了洋务运动和新政,让大清苟延残喘了这么多年;但她也有缺点,太看重权力,晚年奢侈浪费,重用亲信,这些也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慈禧去世后,按照她的遗愿,被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普陀峪定东陵。她的葬礼办得非常隆重,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可这时候的大清,已经走到了尽头——三年后(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成功,溥仪退位,大清灭亡。

回望慈禧的一生,她从一个十七岁的兰贵人,一步步走到执掌大清半世纪的“掌舵人”,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她不是什么“圣人”,也不是完全的“坏人”,只是一个生在乱世,想保住权力,也想保住大清的女人。可惜的是,她再怎么努力,也没能挡住历史的潮流——大清的灭亡,是时代的必然,不是她一个人能挽回的。

参考《清史稿》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