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28章 清世宗胤禛:九子夺嫡逆袭出,勤政终朝开盛世!

九龙夺嫡血风腥,独秉乾纲定乱局。

铁腕整贪除弊政,丹心勤政济苍黎。

年羹恃宠终难祸,李卫为民总不辞。

若论操劳谁最甚,世宗雍正史留碑。

在清朝的帝王群像里,清世宗胤禛绝对是个“非主流”。他爹康熙是出了名的宽厚,儿子乾隆是公认的风流,夹在中间的他,却活成了“工作狂”的代名词。这位雍正皇帝,在位仅十三年,干的活儿比好些在位几十年的皇帝都多,留下的争议也能装满一整个紫禁城。他是怎么从九龙夺嫡的血雨腥风里杀出重围?又是怎么用铁腕手段给大清“刮骨疗毒”?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位“加班狂魔”的传奇一生。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宫传来一声婴儿啼哭,四阿哥胤禛降生了。这孩子打小就透着股不一样——别的阿哥忙着在康熙面前争宠撒娇,他却喜欢躲在书房里啃书本,要么就跟着老师傅学佛法。宫里人都说,四阿哥性子冷,不爱说话,可谁也没料到,这沉默背后藏着的是能掀翻朝堂的野心。

胤禛的童年不算“顶配”。他妈乌雅氏出身不高,刚生他时还没资格亲自抚养,只能把他交给贵妃佟佳氏带大。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让他早早学会了察言观色。别的阿哥组队拉帮结派时,他却反其道而行——不拉山头,不抢风头,整天围着康熙转,要么汇报自己读了什么书,要么说自己在府里种了多少菜。康熙晚年头疼儿子们争储打得头破血流,见四阿哥这么“懂事”,心里渐渐有了好感,常夸他“性量过人,深明大义”(《清史稿》)。

但胤禛可不是真的“佛系”。他暗地里早就布下了棋子:一边和十三阿哥胤祥结下生死之交,这哥们儿后来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一边又和隆科多、年羹尧这些实权派暗中往来,一个掌京畿兵权,一个握西北重兵,都是能在关键时刻“送助攻”的狠角色。他府里的谋士戴铎更不是吃素的,早就给她画好了“夺嫡路线图”:“处英明之父子,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简单说就是——装孙子,但别真成孙子。

最绝的是他的“包装术”。别的阿哥忙着拉拢大臣,他却在圆明园里修了个“耕织图”,整天穿着农夫装拍照(画工笔画),还写诗吹嘘“愿将礼让风,遍播人间世”。这波操作直接把自己塑造成了“不争不抢的贤王”,成功骗过了大部分对手。就连后来被他收拾得最惨的八阿哥胤禩,当时都觉得四阿哥“没威胁”,还时不时跟他喝两杯。只能说,胤禛这演技,放到现在能拿奥斯卡。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太子胤礽被废,拉开了“九子夺嫡”的大幕。这可不是简单的宫斗剧,而是实打实的“权力狼人杀”——大阿哥胤禔想搞魇镇咒死太子,被康熙骂成“乱臣贼子”;八阿哥胤禩拉了一堆大臣搞“联名推荐”,反而被康熙敲打“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十四阿哥胤禵倒是得了军权,却被远派西北,离京城十万八千里。

胤禛在这场混战里,堪称“影帝级玩家”。太子第一次被废时,他没跟着踩一脚,反而站出来替太子说好话,让康熙觉得他“重兄弟情”;等八阿哥被康熙怼的时候,他又假装劝架,两边不得罪。就这么“左右横跳”,他硬是把自己摘成了“中立派”,坐看其他阿哥互相撕咬,好家伙,能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其自身硬件实力可想而知。

真正的转折点,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这年冬天,康熙在畅春园病重,身边只有隆科多等少数人。据《清史稿》记载,康熙临终前“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及隆科多,宣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这段记载后来被吵翻了天,有人说胤禛改了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其实清朝诏书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根本改不了);还有人说隆科多被他买通了,干脆伪造了遗诏。但不管怎么说,胤禛赢了——当他穿着龙袍走出畅春园时,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对手,脸色比锅底还黑。

登基那天,发生了个小插曲。八阿哥胤禩故意迟到,还在朝堂上摆脸色,想给新皇帝一个下马威。胤禛没发火,就淡淡地说了句:“兄弟们要是有事,晚点来也无妨。”转头却让隆科多把京城里的驻军全换了自己人。这一手“软中带硬”,直接让想搞事的人歇了心思。看来,这位新皇帝的刀,比谁都快。

刚坐上龙椅的胤禛,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他爹康熙虽然开创了盛世,但晚年“宽纵”过度,官员贪污成风,国库几乎空了——户部存银居然只有八百万两,连打仗的军费都凑不齐。更麻烦的是,那些不服气的兄弟还在底下搞小动作,八爷党到处散播他“得位不正”的谣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胤禛没功夫哭丧着脸,他的字典里就没有“怂”字。登基刚一个月,就下了道狠诏:“凡有亏空,无论新旧,三年内必须如数补足,毋得藉词延宕。”意思是,不管你是哪年贪的钱,三年之内必须吐出来,不然别怪我不客气。

为了抓贪污,他发明了个“会考府”——相当于现在的“审计署”,专门查各地的财政账目。以前官员报销能随便造假,现在有会考府盯着,一笔一笔核对,连买张纸的钱都得说清楚。有个叫李绂的官员,本来是胤禛的亲信,就因为在户部当差时有点糊涂账,直接被降了三级。胤禛放出话来:“朕平生最恨贪污,若有犯者,决不姑贷!”(《清史稿》)

最猛的还是收拾“八爷党”。八阿哥胤禩被封为廉亲王,看着是升官,其实被架空了权力;九阿哥胤禟被派去青海,名义上是办事,实际上是流放;十阿哥胤?更惨,直接被圈禁起来。后来胤禩和胤禟还被改了名,一个叫“阿其那”(满语“狗”),一个叫“塞思黑”(满语“猪”),算是把面子里子都撕干净了。有人说他太狠,但胤禛心里清楚,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这些人要是不除,他的改革根本推不动。

不过,胤禛也不是只搞“大清洗”。他知道,光靠杀杀杀不行,还得有能干活的人。于是,他提拔了一批“实干派”:田文镜刻薄寡恩,但能把河南的税收搞上去;李卫大字不识几个,却能把江南的盐务查得明明白白;鄂尔泰更厉害,在西南搞“改土归流”,把那些世袭的土司换成朝廷派的流官,彻底解决了边疆的乱子。这些人有个共同点——都不是科举出身,却个个能办实事。胤禛用人就一条:不管你是谁,能干活就重用,耍嘴皮子的一边去。

胤禛最牛的地方,不是收拾人,而是搞经济改革。他在位十三年,推出的政策比谁都多,每一条都像手术刀,精准地切中大清的“病灶”。

先说“摊丁入亩”。以前老百姓交税,既要交人头税(丁银),又要交土地税(地税)。有钱人家里土地多,却能花钱买“功名”逃税;穷人家没地,还得交人头税,逼得好多人逃荒。胤禛一拍桌子:改!以后不管家里有多少人,只按土地多少交税。这一下,地主们傻眼了,穷人却松了口气。据记载,政策推行后,全国的耕地面积从六亿多亩涨到了九亿多亩,国库的银子也跟着往上涨——到他儿子乾隆登基时,户部存银已经有六千多万两,是他刚上台时的七倍多。

“耗羡归公”也是个神操作。以前官员收税,会借口“银子熔铸有损耗”,多收一笔“耗羡”,其实大部分都进了自己腰包。胤禛规定,耗羡必须上交国库,然后由朝廷统一发给官员“养廉银”——相当于现在的“绩效工资”。这招既堵了贪污的漏洞,又让官员有了正经收入,一举两得。比如两江总督的养廉银一年有三万两,是基本工资的一百多倍,谁还愿意冒风险去贪污?

还有“改土归流”。西南那些土司,简直就是土皇帝,杀人放火全凭心情,朝廷根本管不了。胤禛派鄂尔泰去硬刚,不服就打,打完就把土司换成朝廷派的流官。有个叫莎罗奔的土司,仗着山高皇帝远,杀了朝廷派的官员,结果被年羹尧一顿胖揍,乖乖投降。这政策推行后,西南地区才算真正纳入清朝版图,再也没出过大乱子。

胤禛搞改革,简直是“拼命三郎”。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晚上十二点才睡,一年就给自己放三天假(冬至、元旦、生日)。现存的雍正朱批奏折有三万多件,加起来有一百多万字,平均每天要写三千多字。有个奏折上,他批了句“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透着股可爱的霸气。难怪他儿子乾隆说:“皇考(雍正)在位十三年,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清史稿》)

胤禛这辈子,就没离开过“争议”这两个字。除了“改遗诏”的谣言,还有人说他“弑父逼母”——其实康熙是正常病逝,他妈乌雅氏是因为小儿子胤禵被圈禁,气不过才去世的,跟胤禛没直接关系。

最邪乎的是“血滴子”的传说。说他搞了个秘密特务组织,用一种能割人头颅的暗器“血滴子”暗杀对手。其实这都是八爷党编的谣言,胤禛虽然用密探监视官员,但真没搞过这么玄幻的东西。他自己都吐槽:“朕之所谓密探,不过是令其查访吏治民生,非令其陷害忠良也。”

还有人说他信佛信道,甚至炼丹药中毒而死。他确实信佛,还写过一本《御选语录》,但要说炼丹致死,就有点夸张了。据《清史稿》记载,他是“丁亥,上不豫。戊子,上大渐,宣旨传位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己丑,上崩,年五十八。” 说白了,就是积劳成疾——每天工作二十小时,换谁也扛不住啊。

不过,胤禛也不是完美的。他搞“文字狱”确实有点过头,比如吕留良案,就因为人家写了几句怀念明朝的诗,不仅本人被开棺戮尸,连学生、亲戚都被牵连,有点太狠了。但话说回来,在那个年代,皇帝对“谋反”的敏感程度,比现在人对手机电量的敏感程度还高,也算是时代的局限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胤禛在圆明园驾崩。他这一生,就像一场紧绷的战斗——从潜邸的隐忍,到夺嫡的惊险,再到治国的狠辣,他几乎没松过一口气。

有人骂他刻薄寡恩,杀兄弟、屠功臣;也有人赞他勤政爱民,给大清续了命。其实,他就像个给病人做手术的医生,下手必须狠,不然病好不了。康熙留下的“盛世”,其实是个外强中干的空架子,是他用十三年的时间,硬生生把这架子填满了血肉。没有他的“摊丁入亩”,乾隆哪有钱下江南?没有他的“改土归流”,西南哪能安稳?没有他攒下的六千万两银子,乾隆哪有资本打那么多仗?

乾隆登基后,一边推翻他爹的一些政策(比如释放了被圈禁的叔叔们),一边却偷偷学他爹的治国套路。这就好比儿子吐槽老爸太严厉,转头却按老爸的方法过日子——嘴上不承认,身体却很诚实。

说到底,胤禛就是个复杂的矛盾体:他冷酷,却让百姓税负减轻;他多疑,却能重用贤才;他狠辣,却让国家蒸蒸日上。正如那句评价:“康乾盛世,雍正承前启后,实乃关键。” 他或许不是个让人喜欢的皇帝,但绝对是个能办事的皇帝。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他的一生,大概就是:不爱玩乐爱加班,不搞权谋搞改革,不怕骂名怕亡国。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真没几个。

参考《清史稿》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