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20章 明神宗朱翊钧:十岁登基“三角辅”,四十八年民怨天

十岁登基承大统,初赖江陵治世功。

亲政曾有中兴志,晚岁深居万事空。

矿税殃民天下怨,党争祸国庙堂凶。

四十八年龙驭去,空留明史叹昏庸。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紫禁城的空气里还飘着初夏的燥热,可乾清宫内却一片死寂。刚满三十六岁的隆庆帝朱载坖,在龙床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留下一个烂摊子:国库空虚,边防松弛,朝堂上大臣们还在为了权力吵得不可开交。

而继承这一切的,是个只有十岁的孩子——朱翊钧,也就是后来的万历帝。

当太监把朱翊钧抱上龙椅时,这孩子还没搞懂“皇帝”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他只知道,爹没了,以后要天天坐在这个硬邦邦的椅子上,听一群老头说些听不懂的话。《明史·神宗本纪》里写他“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六年五月,即位,年十岁”,短短一句话,藏着一个孩子被迫长大的无奈。

十岁的皇帝,连奏折都读不顺,更别说处理朝政了。朝堂的权力,自然而然落到了两个人手里:一个是万历的生母李贵妃(后来的李太后),一个是内阁首辅张居正,还有个帮他们穿针引线的太监——冯宝。

李贵妃不是个普通的后宫妇人,她精明得很。知道儿子年纪小,必须找个靠谱的大臣帮忙,而张居正就是最好的人选。她对万历管得极严,每天早上天不亮就把万历叫起来,亲自监督他读书,要是万历背书出错,或者上课走神,轻则罚站,重则让张居正过来“训话”。有一次万历调皮,偷偷在宫里玩“打仗”的游戏,李贵妃直接把他关在小黑屋里,让他反省:“你忘了你爹是怎么期望你的?再这样下去,怎么当大明的皇帝?”

张居正更像是万历的“全职老师”兼“管家”。他给万历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先读《论语》《孟子》,再练书法,下午还要听大臣讲朝政,晚上还得写“心得体会”。张居正讲课特别认真,遇到万历不懂的地方,会用讲故事的方式解释——比如讲“仁政”,就说“陛下要是减免赋税,老百姓能吃饱饭,就会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陛下”。可要是万历不用心,张居正也会翻脸:有次万历书法写得潦草,张居正直接把他的作业扔了,说“陛下的字,是要让天下人看的,怎么能这么敷衍?重新写,写不好不准吃饭”,好家伙,放到现在找个课外补习班百八十万都没人对您这么负责!

冯宝则是宫里的“润滑剂”。他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负责帮万历“批红”(在大臣的奏折上盖章),可他知道自己的位置,从不越权。李贵妃想了解朝堂动态,他就把大臣的奏折整理好,用通俗的话讲给李贵妃听;张居正想给万历提建议,又怕直接说惹万历不高兴,就通过冯宝转达。有次万历因为背书慢,被张居正训哭了,冯宝就偷偷给万历塞块糖,说“张先生是为了陛下好,陛下以后认真点,张先生就不会骂你了”。

这三个人,构成了万历初年的“权力铁三角”。李贵妃掌“家法”,张居正掌“朝政”,冯宝掌“内务”,把大明打理得井井有条。可对于十岁的万历来说,这更像是一场“被安排的人生”——他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按照别人的剧本走,哪怕他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委屈。

有一次,万历跟身边的小太监抱怨:“天天读书、听奏折,比在东宫的时候还累。”小太监劝他:“陛下再忍忍,等长大了就能自己做主了。”万历攥着小拳头说:“等我亲政了,一定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当时还不知道,“亲政”这两个字,要等上整整十年,而他渴望的“自由”,最终会把大明拖进深渊。

万历刚登基的时候,朝堂上并不太平。高拱,前任内阁首辅,特别不服张居正。高拱觉得自己资格老,本事大,不应该让张居正抢了“辅政大臣”的位置,经常在朝堂上跟张居正对着干。

高拱这个人,脾气火爆,说话还不留情面。有次朝堂议事,张居正提议“整顿吏治”,高拱当场就反驳:“你才当几天首辅?就敢随便改祖宗的规矩?要是出了乱子,你担得起责任吗?”还有一次,高拱在背后跟人说:“一个十岁的孩子,懂什么朝政?还不是靠李贵妃和张居正摆弄?”这话很快就传到了李贵妃耳朵里。

李贵妃听了,气得浑身发抖。她知道,高拱这是在质疑万历的皇位合法性,要是不收拾他,以后肯定会有更多人效仿,万历的江山就不稳了。可高拱是老臣,手里还有不少支持者,不能硬来。李贵妃就找张居正和冯宝商量,想了个“借刀杀人”的办法。

冯宝先出手了。他知道高拱在宫里安插了不少眼线,就故意放出风声,说“高拱想废掉万历,立其他宗室子弟当皇帝”。这话一传开,宫里的太监、宫女都慌了,纷纷跑到李贵妃面前告状。李贵妃趁机把万历抱在怀里,在朝堂上哭着说:“先帝刚走,高拱就想害我们母子,这是要逼死我们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万历虽然才十岁,可也知道“废帝”是大罪,吓得直哭。大臣们一看太后和皇帝都哭了,纷纷指责高拱“大逆不道”。张居正也站出来,递上一份奏折,列举了高拱的“十大罪状”,说“高拱专权跋扈,蔑视皇权,要是不罢免他,大明就会有危险”。

高拱本来还想辩解,可看到满朝大臣都反对他,李贵妃又抱着万历哭个不停,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当天,李贵妃就下了一道圣旨,把高拱贬为庶民,让他立刻回老家。高拱临走的时候,连皇宫都没敢再进,灰溜溜地收拾行李,从北京的侧门走了。

这场“李贵妃斗高拱”的风波,看似是后宫与朝臣的争斗,其实是为万历扫清了亲政前的最大障碍。经此一役,张居正彻底巩固了内阁首辅的地位,冯宝也成了宫里最有权势的太监,而李贵妃则用她的“雷霆手段”,让所有人都知道:虽然皇帝年纪小,但她这个太后,不好惹。

《明史·后妃传》里评价李贵妃:“太后教帝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挈之登辇以出。”这段话里,藏着李贵妃的用心——她不仅要让万历当皇帝,还要让他当一个“合格的皇帝”。可她没想到,自己的严格,反而让万历心里埋下了叛逆的种子,等万历亲政后,这些种子会开出最疯狂的花。

张居正搞定高拱后,终于能放开手脚搞改革了。他知道,大明已经病了很久:国库空虚,每年的收入不够支出;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没地种,只能当流民;军队战斗力差,蒙古人、倭寇时不时来骚扰;官员贪污**,办事效率极低。要是不改革,大明撑不了多久。

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条鞭法”“考成法”和“整顿边防”。

先说说“一条鞭法”。以前明朝收税,又收粮食,又收布匹,还让老百姓服劳役,特别麻烦,而且地方官还能趁机贪污——比如把粮食换成银子,从中克扣差价。张居正就把所有的赋税和劳役,都折算成银子,让老百姓直接交银子,这就是“一条鞭法”。《明史·食货志》里说“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意思就是把一个州县的赋税劳役合在一起,按土地和人口算,统一交银子给官府。

这个改革,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不用再扛着粮食、拖着布匹去交税,也不用担心被地方官坑;对官府来说也方便——收银子比收实物省事,还能减少贪污。实行“一条鞭法”后,大明的国库收入明显增加,从隆庆末年的两百万两银子,涨到了万历初年的四百万两,老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有个叫徐光启的大臣,在他的着作里写:“一条鞭法行,而民始得安其居,乐其业。”

再说说“考成法”。以前明朝的官员,只要不犯大错,就能混日子,不管办事效率高不高。张居正就制定了一套考核制度:给每个官员定“KPI”,比如知府要收多少税、要抓多少盗贼、要修多少水利,要是完不成,就降职;要是超额完成,就升官。而且还实行“层层监督”——内阁监督六部,六部监督地方官,地方官监督县令,谁要是敢敷衍,就一查到底。

有个叫王宗沐的漕运总督,负责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京,结果他办事拖沓,粮食晚到了一个月。张居正直接把他降为知州,还通报全国,说“以后谁要是敢耽误公务,就跟王宗沐一样”。这下,官员们再也不敢混日子了,办事效率提高了不少,朝堂的风气也变好了。

最后是“整顿边防”。张居正知道,要想让改革顺利进行,就得有个安稳的外部环境。他重用了两个厉害的将领:戚继光和李成梁。戚继光负责东南沿海,他训练的“戚家军”,战斗力极强,把倭寇打得不敢再来;李成梁负责东北,他率军多次打败蒙古人和女真部落,还修建了很多防御工事,让东北边境安稳了十几年。

张居正还跟蒙古的俺答汗达成了“隆庆和议”——明朝允许蒙古人来边境做生意,蒙古人则保证不侵犯明朝。以前蒙古人每年都来抢,现在能安安稳稳做生意,双方都高兴。《明史·鞑靼传》里说“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意思就是从那以后,边境太平了,东起延绥、永平,西到嘉峪关的七个军镇,几千里的军民都能安居乐业,不用再打仗了。

张居正的改革,就像给大明喝了一剂“续命良药”,让大明的国力有了明显恢复,史称“万历中兴”。可张居正的权力太大了,大到让万历觉得“不舒服”。张居正不仅管朝政,还管万历的私生活——比如万历想给宫女升职,张居正说“宫女不能随便升职,会坏了规矩”;万历想修宫殿,张居正说“国库还不富裕,等以后再修”。万历虽然表面上答应,心里却越来越不满:“我是皇帝,凭什么什么都要听你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更让万历记恨的是,张居正自己却“言行不一”。他劝万历要节俭,可自己却住豪华的房子,穿昂贵的衣服;他劝万历要严惩贪污,可他的家人在老家却霸占了几千亩土地,还收地方官的贿赂。这些事,万历一开始不知道,可身边的太监、宫女会偷偷告诉他。万历心里想:“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病死了。万历听到消息后,表面上很伤心,还追封张居正为“上柱国”,可心里却松了一口气——他终于可以摆脱张居正的“控制”,自己做主了。可他没想到,张居正一死,他亲手毁掉了张居正的改革成果,也亲手把大明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张居正刚死的时候,万历还装模作样地“怀念”了几天。可没过多久,他就开始对张居正“算账”了。

第一个跳出来攻击张居正的,是个叫张诚的太监。张诚以前被张居正罚过,一直怀恨在心。他跑到万历面前,说“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专权跋扈,还贪污了很多钱,他的家人在老家更是无法无天”。万历本来就对张居正不满,一听这话,立马来了精神,让张诚去查张居正的家产。

张诚带着锦衣卫,跑到张居正的老家湖北江陵,把张居正的房子团团围住,然后开始抄家。他们把张居正家里的金银珠宝、字画古玩都搜了出来,还把张居正的家人关起来,不给饭吃,饿死了好几个人。最后算下来,张居正的家产有十几万两银子——虽然不算少,但跟严嵩比起来,差远了。可万历还是不满意,觉得张诚没查干净,又派了人去查,结果还是没查出更多钱。

万历还不解气,又下了一道圣旨,把张居正的官爵全部剥夺,还把张居正的谥号“文忠”改成了“缪丑”(意思是荒谬丑恶)。甚至有人提议“挖张居正的坟”,万历虽然没同意,但也没阻止大臣们骂张居正。以前跟张居正关系好的大臣,要么被降职,要么被流放,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也都被换掉了。

张居正的改革成果,也跟着遭了殃。首先是“考成法”被废除——官员们又开始混日子,办事效率一落千丈;然后是“一条鞭法”被打了折扣——地方官又开始加收赋税,把“一条鞭法”变成了“多条鞭法”,老百姓的负担又重了起来;最后是“整顿边防”的成果被破坏——戚继光被调往广东,没几年就病死了,李成梁虽然还在东北,但因为没人监督,开始变得骄横,甚至还养寇自重(故意留下一些敌人,好让自己有理由掌权)。

万历这么做,表面上是“报复”张居正,其实是想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他觉得张居正以前管得太多,现在自己亲政了,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可他忘了,张居正的改革,是为了大明好,不是为了自己。他把张居正的“续命药”扔了,大明的病,又开始恶化了。

《明史·张居正传》里说“居正既卒,其所引用者,多被斥削。帝追恨居正甚,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尸而姑免之”。这段话里,藏着万历的任性——他因为个人的不满,毁掉了一个能拯救大明的人,也毁掉了大明最后的希望。

可万历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亲政后的他,就像一个被压抑了很久的孩子,开始疯狂地“放飞自我”:他大兴土木,修宫殿、建陵墓,花了几百万两银子;他派太监去地方上“矿税监”,名义上是开矿收税,其实是抢老百姓的钱;他还开始“怠政”,经常不上朝,大臣们的奏折,他要么不批,要么批得乱七八糟。

有个叫雒于仁的大臣,看不下去了,递了一份《酒色财气四箴疏》,说万历“沉迷酒色,贪图钱财,脾气暴躁,要是再这么下去,大明就完了”。万历看了奏折,气得把雒于仁贬到外地,还跟身边的太监说:“这些大臣就是多管闲事,我当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从这时候起,万历就慢慢变成了大明最“任性”的皇帝。他不管朝堂的混乱,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不管边防的危机,只在乎自己过得舒服不舒服。而大明,就在他的“任性”里,一步步走向了深渊。

在万历初年的“权力铁三角”里,冯宝的结局比张居正还惨。

冯宝本来是万历最信任的太监。万历小时候,冯宝不仅照顾他的生活,还帮他处理宫里的事,万历甚至还叫冯宝“大伴”。张居正能顺利搞改革,也离不开冯宝的支持——冯宝帮张居正传递消息,帮他搞定宫里的反对声音,两个人算是“盟友”。

可张居正一死,冯宝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以前被冯宝得罪过的人,开始纷纷弹劾他。有人说冯宝“贪污受贿”,家里藏了几百万两银子;有人说冯宝“干预朝政”,经常替万历批红,还私下里给大臣打招呼;还有人说冯宝“陷害忠良”,高拱就是被他冤枉的。

万历对冯宝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以前他觉得冯宝是“大伴”,可亲政后,他觉得冯宝“管得太多”——比如冯宝会劝他“少喝酒”“多读书”,这些话在万历听来,就像张居正的“影子”,让他特别反感。加上张诚等人在旁边煽风点火,说“冯宝手里有很多陛下的把柄,要是不收拾他,以后会有麻烦”,万历终于下定决心,收拾冯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