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18章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中兴“大礼议”,半是清明半是霾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谁能想到,这小子会是大明的新主人?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的春天,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的兴王府里,总能看到一个穿青布长衫的少年,捧着本线装书坐在石榴树下,连春风吹落花瓣飘到书页上,都舍不得拂开。这少年便是朱厚熜,兴献王朱佑杬的独子,当时刚满十六岁。

没人把这个藩王世子当回事——在大明的宗室体系里,藩王就是“圈养的金丝雀”,一辈子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晃悠,不能干政,不能领兵,最多读读书、养养花,混个“贤王”的虚名。朱厚熜的爹朱佑杬还算安分,没搞过什么“争储”的幺蛾子,就这么安安稳稳当了一辈子兴王,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病逝后,朱厚熜按规矩承袭了爵位,日子过得平静得像安陆的护城河,没一点波澜。

他那时的生活,说好听点是“潜心治学”,说难听点就是“无所事事”。每天早上起来先给嫡母蒋氏请个安,然后就扎进书房,读《论语》《孟子》,也读《孙子兵法》《武经总要》——别以为他是个只会死读书的呆子,兴王府里藏着不少兵书,都是他爹当年从京城带过来的。有次府里的老管家看到他对着兵法地图发呆,笑着问:“世子爷,您又不是要带兵打仗,看这些干啥?”朱厚熜抬起头,眼神里带着点少年人特有的认真:“就算不当兵,知道天下的山川地形,总不是坏事。”

谁也没料到,这平静的日子,会被一封来自京城的急诏彻底打破。

正德十六年三月,正德皇帝朱厚照在豹房驾崩的消息传到安陆,兴王府上下一片慌乱——倒不是为正德皇帝的死难过,而是为“国无储君”的局面担忧。可没等大家慌几天,第二封诏书就到了,这次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亲自拟的,开头第一句就惊得蒋氏手里的茶碗差点摔了:“奉宪宗皇帝遗诏,迎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入继大统。”

“入继大统”?朱厚熜拿着诏书,手指都在抖。他不是没听过京城的事:那位堂兄正德皇帝,一辈子玩得疯,建豹房、养猛兽、带兵亲征,最后死在女人怀里,连个子嗣都没留下。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这“皇位”的馅饼,会砸到自己头上——按《明史·世宗本纪》的记载,他是“宪宗孙,兴献王佑杬子也”,论血缘,确实是当时最亲近的宗室继承人,可这距离“皇帝”的位置,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蒋氏抱着儿子哭了半天,又是喜又是怕:喜的是儿子要当皇帝,怕的是京城水深,那些文官个个精明,少年人去了怕是要被欺负。朱厚熜倒是比嫡母冷静,他先让人把诏书抄了好几份,确认不是假的,然后才对着蒋氏磕了个头:“娘,儿子去京城,定不会丢了兴王府的脸。”

出发北上那天,安陆的百姓都来送行,朱厚熜穿着藩王的蟒袍,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内阁派来的迎驾官员。走的时候,他特意把那本翻得卷了边的《论语》塞进了行李——他不知道,这本教他“仁礼”的书,很快就会成为他和整个文官集团交锋的“武器”。

从安陆到北京,走了整整二十天。越靠近京城,朱厚熜就越谨慎。迎驾的官员里有个叫梁储的,是杨廷和的老部下,一路上总想跟他“聊规矩”,说“到了京城,得先从东华门进,去文华殿当皇太子,再登基”。朱厚熜每次都笑着打岔,心里却早有了主意: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给人当儿子的,想让我认别人当爹,没门!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的队伍到了北京城外的良乡。杨廷和派来的礼部官员早早在那等着,递上一份“登基流程”,核心还是“先当太子”。朱厚熜拿着流程单,直接扔给了身边的侍从:“告诉杨首辅,遗诏写的是‘入继大统’,不是‘入继东宫’,要改流程,就按遗诏来,不然我就回安陆去。”

这话传到杨廷和耳朵里,老首辅差点气笑了:一个十六岁的藩王,刚到北京就敢跟我叫板?可他也没办法——国不可一日无君,真把朱厚熜逼走了,他没法跟天下人交代。最后还是慈寿太后出来打圆场,说“先从大明门进,在奉天殿登基,其他的事以后再说”。

四月二十七日,朱厚熜穿着龙袍,一步步走上奉天殿的丹陛。当太监喊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时,他看着殿下跪着的文武百官,心里突然明白了:这皇帝的位置,不是靠血缘来的,是靠自己争来的。从这天起,“嘉靖”这个年号,开始书写属于它的四十四年历史。

嘉靖帝刚登基没半个月,杨廷和就带着礼部的官员找上门了,手里捧着一份《议礼疏》,开门见山:“陛下,按‘为人后者为之子’的规矩,您现在是孝宗皇帝(正德的爹)的嗣子,得认孝宗为‘皇考’,您的亲爹兴献王,只能叫‘皇叔父兴献大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话一出口,嘉靖帝刚端起来的茶杯就停在了半空。他盯着杨廷和,半天没说话——他知道文官讲“礼法”,可没想到会这么不讲理:我亲爹养了我十六年,刚当了皇帝就不认爹了?这算哪门子规矩?

“杨首辅,”嘉靖帝放下茶杯,声音不算大,却带着股倔劲,“遗诏让我‘入继大统’,没让我‘入继人子’。我爹就是我爹,怎么能改成叔父?”

杨廷和早有准备,从袖子里掏出本《礼经》,翻到某一页递过去:“陛下,这是孔圣人定的规矩,‘为人后者,不得顾私亲’,您现在是大明的皇帝,就得顾天下的‘公礼’,不能只讲自己的‘私情’。”

旁边的礼部尚书毛澄也跟着帮腔:“首辅说得对,历朝历代都是这个规矩,陛下要是不认孝宗为皇考,就是违背祖制,天下人会说闲话的。”

嘉靖帝拿起《礼经》,翻了几页,突然问:“那要是先帝(正德)有儿子,我还用得着来当皇帝吗?既然是因为先帝没儿子,我才来继位,怎么就要不认亲爹了?”

这话把杨廷和问住了。可老首辅毕竟是官场老油条,很快就缓过神来:“陛下,祖制就是祖制,不能因为您的情况特殊就改。要是今天改了,以后宗室继位,个个都要认私亲,朝堂就乱了。”

就这么着,“认爹”的事,成了嘉靖朝第一个“烫手山芋”。朝堂上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杨廷和带头的“护礼派”,都是些老臣,占了朝堂的大多数,天天递奏折劝嘉靖“遵祖制”;另一派是嘉靖自己,加上几个敢说真话的小官,势单力薄,却硬着头皮跟“护礼派”扛。

最开始,嘉靖还想跟文官们讲道理。他让翰林院的人查史料,看看有没有“继位后不认亲爹”的先例。结果查来查去,还真有几个,可都是些亡国之君的例子,“护礼派”拿着这些例子天天怼他,说“陛下要是学那些昏君,大明就危险了”。嘉靖气得没法,只能把这事搁下来,心里却憋着一股劲:你们等着,我肯定要让我爹堂堂正正地被尊为皇考。

转机出在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的冬天。有个叫张璁的南京刑部主事,因为得罪了上司,被贬到南京当闲官,天天没事干就研究“礼仪”。他看到朝堂上为“认爹”的事吵得不可开交,觉得杨廷和他们那套不对,就写了篇《大礼疏》,派人送到北京,直接递到了嘉靖帝手里。

这篇《大礼疏》,可把嘉靖帝乐坏了。张璁在疏里说:“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陛下以兴献王子入继大统,非为人后也。夫为人后者,谓大宗无子,以小宗之子为之后,今大宗(孝宗)已有武宗(正德),陛下乃以武宗无子而继之,非以孝宗无子而继之也,故陛下仍当认兴献王为父。”

简单来说,张璁的意思是:孝宗有儿子(正德),你是因为正德没儿子才继位的,不是给孝宗当儿子的,所以认亲爹天经地义。这话句句说到嘉靖帝心坎里,他拿着疏文,当天就召集群臣,说“你们看,张璁懂规矩,你们不懂”。

杨廷和看到《大礼疏》,气得拍桌子:“一个小官也敢妄议朝政!”当即就想把张璁贬到更远的地方,可嘉靖帝护着张璁,说“张璁说得有道理,你们不能罚他”。杨廷和没办法,只能跟嘉靖帝耗着,说“只要我还在首辅的位置上,就不能让陛下认私亲”。

就这么耗到了嘉靖三年(1524年),杨廷和见嘉靖帝死活不肯让步,干脆递交了辞呈。嘉靖帝早就看杨廷和不顺眼了,当即就准了——没了杨廷和这个“领头羊”,“护礼派”虽然还在闹,可已经没了之前的气势。

可“护礼派”里的硬骨头不少。杨廷和走后,吏部尚书乔宇、刑部尚书赵鉴等人接着带头反对,还组织了两百多个官员,天天在朝堂上哭谏,说“陛下要是不认孝宗为皇考,我们就撞死在朝堂上”。

嘉靖帝一开始还忍着,派人去劝,说“这事可以商量,你们别闹了”。可这些官员跟吃了秤砣似的,不仅不撤,还跑到左顺门去哭,有的拍门,有的喊“先帝(孝宗)饶命”,声音大得整个紫禁城都能听见。

嘉靖帝彻底火了。他把内阁大臣召来,问:“这些人到底想干什么?是不是觉得我不敢治他们的罪?”内阁大臣里有个叫蒋冕的,是杨廷和的门生,还想劝:“陛下,他们也是为了礼法,您别生气。”嘉靖帝瞪了他一眼:“为了礼法就敢在皇宫里哭闹?这是以下犯上!”

当天下午,嘉靖帝下了一道圣旨:“左顺门哭谏者,为首八人,抓起来下狱;其余人等,罚廷杖三十。”

廷杖这东西,可不是闹着玩的——用几十斤重的大棍子打屁股,轻则皮开肉绽,重则当场死亡。可那些“护礼派”官员还不服,被抓的时候还喊“陛下无道”。嘉靖帝更怒了,又下了道圣旨:“再抓一百三十人,廷杖五十!”

那天的紫禁城,惨叫声此起彼伏。左顺门外的广场上,锦衣卫按着官员打,血溅得到处都是,有十六个官员当场被打死,剩下的也都打得站不起来。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左顺门事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经此一役,“护礼派”彻底被打怕了。没人再敢跟嘉靖帝争“认爹”的事。嘉靖三年七月,嘉靖帝正式下旨,尊亲爹朱佑杬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尊孝宗为“皇伯考”;嘉靖七年(1528年),又把朱佑杬的牌位请进了太庙,排在正德皇帝前面。

这场持续三年的“大礼仪之争”,最终以嘉靖帝的完胜告终。十六岁登基的少年,用一场血淋淋的“廷杖”,让整个文官集团明白了:这大明的天下,我说了算,就算是“礼法”,也得按我的规矩来。

打赢了“大礼仪之争”,嘉靖帝总算能安安心心处理朝政了。其实他刚登基的时候,就不是个只想“认爹”的糊涂蛋——他知道正德朝留下了一堆烂摊子:宦官专权、吏治**、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从正德十六年登基到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这十几年里,他确实干了不少实事,史称“嘉靖新政”。

先说整顿吏治。正德朝的宦官,那可是出了名的嚣张——刘瑾、谷大用、张永这些人,把持朝政,卖官鬻爵,甚至敢私吞国库的钱。嘉靖帝刚登基,就拿宦官开刀。他先把正德朝的大太监谷大用贬到南京,又把那些在豹房里伺候正德的小太监全部赶走,还下了道圣旨:“宦官不得干预朝政,不得兼任外廷官职,违者斩。”

有个叫张锐的太监,在正德朝的时候负责东厂,手上沾了不少血,嘉靖帝登基后,他还想靠着给嘉靖帝送钱保命。结果嘉靖帝直接把他抓起来,让刑部审了三个月,最后判了个“凌迟处死”,还把他的家产抄了,充入国库。这事传开后,宫里的宦官再也不敢嚣张了,连说话都小心翼翼的。

除了整宦官,嘉靖帝还改革了“选官制度”。正德朝选官,要么靠关系,要么靠钱,真正有本事的人根本没机会。嘉靖帝让人修改了“科举考试”的内容,不再只考死记硬背的“八股文”,而是加了“策论”,让考生针对朝政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还规定,地方官要是想升官,必须得有“政绩”——比如减税多少、安抚了多少流民、修了多少水利,不然就算关系再硬,也不能提拔。

有个叫海瑞的举人(当时还没中进士),在福建南平当教谕的时候,因为教得好,学生考上科举的多,被当地知府推荐升官。嘉靖帝看到海瑞的政绩报告,觉得这人不错,就破格把他调到浙江淳安当知县。后来海瑞能成为“大明第一清官”,跟嘉靖帝这次破格提拔,也有点关系。

再说经济,正德朝的时候,土地兼并特别严重——王公贵族、宦官、大地主,抢着占老百姓的土地,很多农民没了地,只能当流民,有的甚至被逼得造反。嘉靖帝知道,要想天下太平,就得解决土地问题。他让人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就是把所有的土地都丈量一遍,登记在册,谁要是敢隐瞒土地,就严惩不贷。

清丈土地的时候,遇到了不少阻力。有个叫朱宸濠的宁王(虽然正德朝已经被平定,但他的残余势力还在),家里隐瞒了几千亩土地,当地官员不敢管。嘉靖帝知道后,直接派锦衣卫去查,不仅把土地收了回来,还把宁王的残余势力全部抄家,把土地分给了流民。这一下,全国的地主都老实了,清丈土地的工作顺利了不少。

除了清丈土地,嘉靖帝还减免赋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江南地区闹水灾,庄稼全淹了,老百姓没饭吃。嘉靖帝接到奏报后,当即下旨:“江南受灾州县,今年赋税全免,还从国库调粮十万石,赈济灾民。”他还怕地方官贪污赈灾粮,特意派了御史去监督,发现有贪污的,直接就地正法。

在军事上,嘉靖帝也没闲着。正德朝的时候,明朝的军队战斗力特别差——士兵大多是流民充数的,将领要么怕死,要么贪财,连蒙古人都敢时不时来骚扰一下。嘉靖帝上台后,开始整顿军队:首先是“选兵”,只选年轻力壮的,老弱病残全部淘汰;然后是“练兵”,让将领带着士兵天天训练,还从边关调了些有经验的老兵来当教官;最后是“赏罚”,打了胜仗的,重赏;打了败仗的,严惩。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蒙古小王子率军侵犯大同,大同总兵不敢打仗,想花钱买平安。嘉靖帝知道后,把总兵革职查办,派了个叫王宪的将领去代替他。王宪到了大同后,按嘉靖帝的要求练兵,没几个月,军队战斗力就上来了。蒙古小王子再来的时候,王宪带着军队主动出击,把蒙古人打得大败而逃,还缴获了不少牛羊和武器。这是正德朝以来,明朝军队第一次在和蒙古人的战斗中取得大胜,嘉靖帝高兴得不行,亲自在奉天殿设宴,赏赐了王宪和所有参战的士兵。经此一役,边关的将领们也不敢再敷衍了事,明朝的军事实力总算有了点起色。

不过,“嘉靖新政”也不是一帆风顺。比如在整顿吏治的时候,就有不少老臣反对——这些人大多是杨廷和的旧部,觉得嘉靖帝太“急”,动不动就杀官,不符合“仁君”的做法。有个叫林俊的吏部尚书,还专门递了奏折,说“陛下整顿吏治是对的,但不能太严,不然官员们都不敢做事了”。嘉靖帝虽然没听他的,但也稍微放缓了节奏,没再像之前那样“一刀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总的来说,嘉靖帝执政前十年,确实是个合格的皇帝。《明史·世宗本纪》里说他“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意思就是他刚登基的时候,清除了正德朝的各种弊端,天下人都觉得大明要重新兴盛起来了。要是他能一直这么干下去,说不定能成为像朱元璋、朱棣那样的“明君”。可谁也没料到,从嘉靖十年开始,这位皇帝的心思,慢慢从“朝政”转移到了“修道”上。

嘉靖帝开始修道,跟一场“大病”有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冬天,他得了场重感冒,咳嗽不止,还发高烧,太医们治了半个月都没好。就在这时,有个叫邵元节的道士,自称能“驱邪治病”,被人推荐到了宫里。

邵元节也没开药方,就做了场法事,烧了几道“符”,让嘉靖帝喝了符水。没想到,第二天嘉靖帝的烧还真退了,咳嗽也轻了不少。这下可把嘉靖帝给迷住了——他觉得这道士有“仙气”,比太医还厉害。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信道教,天天跟着邵元节学修道,还把皇宫里的钦安殿改成了“道观”,天天在里面烧香、炼丹。

一开始,嘉靖帝只是把修道当“爱好”,还没耽误朝政。可到了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邵元节说“陛下要想长生不老,就得天天炼丹,还得少管朝政,保持心境平和”。嘉靖帝本来就觉得处理朝政太累,一听这话,当即就决定“放权”——把朝堂上的事交给内阁,自己躲在宫里炼丹。

他修道的“规矩”还特别多:首先是“吃素”,不能吃肉,不能喝酒,每天只吃些蔬菜和丹药;然后是“穿道服”,不管是上朝(后来干脆不上朝了)还是私下里,都穿道士的长袍,还让宫里的妃嫔、太监也跟着穿;最后是“写青词”,道教祭祀的时候要念青词,嘉靖帝觉得写青词能“通神”,不仅自己写,还让大臣们也写,谁写得好,就给谁升官。

青词这东西,可不是随便写写的——得用华丽的词藻,还得符合道教的教义,一般的大臣根本写不来。唯独他——严嵩,却写得特别好。严嵩当时是礼部侍郎,官不算大,可他脑子活,知道嘉靖帝喜欢青词,就天天研究,还专门请人教他写。他写的青词,不仅词藻优美,还能把嘉靖帝的心思揉进去,比如嘉靖帝想长生,他就写“愿陛下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早登仙班”;嘉靖帝想让丹药有效,他就写“丹炉烈火炼真金,陛下服之可成神”。

嘉靖帝每次看到严嵩的青词,都笑得合不拢嘴,说“还是严嵩懂我”。从那以后,严嵩就成了嘉靖帝身边的“红人”,一步步被提拔,最后当上了内阁首辅。而那些不会写青词的大臣,哪怕再有本事,也得不到重用——比如当时的内阁大臣夏言,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可他不喜欢写青词,还劝嘉靖帝“别沉迷修道”,结果被嘉靖帝越来越冷落,最后还被严嵩陷害,砍了头。

嘉靖帝修道,不仅耽误朝政,还花了很多钱。炼丹需要大量的药材,比如人参、灵芝、朱砂,这些都是稀有药材,特别贵;建道观、做道场也需要钱,嘉靖帝先后在宫里建了十几座道观,光材料费就花了几百万两银子;还有道士的赏赐,邵元节、陶仲文(后来的道士首领)这些人,个个都被封了官,赏了土地和金银,陶仲文甚至还被封为“恭诚伯”,成了明朝第一个被封爵的道士。

这些钱从哪来?自然是从老百姓身上刮。嘉靖帝让地方官增加赋税,还派太监去地方上“采买”——说是采买,其实就是强抢,比如要采买灵芝,就逼着老百姓上山去挖,挖不到就罚款,很多老百姓因为挖不到灵芝,被逼得家破人亡。《明史·食货志》里说,嘉靖朝的赋税,比正德朝增加了一倍还多,“百姓困苦,流离失所者十之三四”,意思就是十个老百姓里,有三四个都没了家,只能当流民。

大臣们看不过去,纷纷递奏折劝嘉靖帝“别修道了,多管管朝政”。可嘉靖帝根本不听,谁劝得厉害,就治谁的罪。有个叫杨最的御史,递了份奏折,说“陛下修道是假,贪图享乐是真,再这么下去,大明就要亡了”。嘉靖帝看了奏折,气得把杨最抓起来,打了一百廷杖,当场打死。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劝嘉靖帝修道了。

就这样,嘉靖帝从一个想做“好皇帝”的少年,慢慢变成了一个沉迷修道、不管朝政的“道士天子”。而他放权给内阁,也为“严党”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严嵩掌权后,拉帮结派,贪污受贿,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大明的“中兴”迹象,也慢慢消失了。

严嵩当上内阁首辅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帮结派”。他知道,要想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就得有自己的势力。所以他一边讨好嘉靖帝,一边提拔自己的亲信——只要是愿意跟他走的,不管有没有本事,都能升官;要是敢跟他作对的,哪怕是忠臣,也得被他搞下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的儿子严世蕃,更是个“敛财高手”。严世蕃没什么真本事,可会拍马、会捞钱,严嵩特别宠他,把朝廷的很多事都交给严世蕃处理,还让他当了工部左侍郎。严世蕃利用这个职位,卖官鬻爵,收受贿赂,甚至还敢跟人说“朝廷无我家翁,安得至是”,意思就是“没有我爹严嵩,你们根本当不了官”。

当时的官员,要想升官,就得给严家送钱,送的钱越多,升的官越大。比如有个叫仇鸾的将领,想当宣大总督,就给严世蕃送了十万两银子,严世蕃收了钱,立马在严嵩面前说好话,仇鸾很快就当上了宣大总督。还有个叫鄢懋卿的御史,想当两淮盐运使(管盐的官,是肥差),给严家送了二十万两银子,还送了不少珠宝,严世蕃当场就拍板:“两淮盐运使的位置,就是你的了。”

严家的敛财手段,可不止“卖官”这一种。他们还霸占土地——严世蕃在江苏、浙江一带,抢了老百姓几千亩良田,租给农民种,每年收的租子比国库的赋税还多;他们还垄断商业——严家控制了江南的丝绸、茶叶生意,谁要是敢跟他们抢生意,就会被严家的人打砸店铺,甚至还会被安上“通倭”的罪名,抓起来杀头;他们还贪污国库的钱——嘉靖帝要修宫殿、炼丹,需要钱,严嵩就跟严世蕃商量,把国库的钱挪一部分到自己手里,再从老百姓身上刮钱补国库,比如本来要给军队发的军饷,被严家贪污了一半,导致士兵们连饭都吃不饱,战斗力越来越差。

严党不仅贪财,还特别“狠”。谁要是敢得罪他们,或者想揭发他们的罪行,就会被他们害死。比如之前提到的夏言,是严嵩的“老对手”,严嵩当上首辅后,一直想除掉夏言。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夏言推荐曾铣当三边总督,想让曾铣收复被蒙古人占领的河套地区。严嵩知道后,就跟嘉靖帝说“夏言和曾铣想谋反,他们收复河套是假,想拥兵自重是真”。嘉靖帝本来就多疑,一听这话,立马把夏言和曾铣抓起来,砍了头。

还有个叫沈炼的锦衣卫(小官),看不惯严党的所作所为,递了份奏折,揭发严嵩父子的十大罪状,说“严嵩父子贪污受贿,陷害忠良,要是再不管,大明就要亡了”。严嵩看了奏折,气得不行,让严世蕃找了个借口,把沈炼贬到保安(今陕西志丹),然后又让地方官诬陷沈炼“通蒙古”,把沈炼抓起来,打了一百廷杖,最后处死,还把沈炼的家人流放边疆。

严党掌权的二十年里,朝堂上的忠臣几乎被他们杀光了,剩下的要么是严党的亲信,要么是不敢说话的胆小鬼。《明史·严嵩传》里说“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意思就是严嵩掌权二十年,宠信严世蕃,害了天下人,所有人都把他们父子当成奸臣。

可嘉靖帝难道不知道严嵩父子贪吗?他当然知道。有一次,有个大臣递奏折,揭发严世蕃贪污了十万两银子,嘉靖帝看了奏折,却跟没事人一样,说“严嵩帮我处理朝政,辛苦这么多年,拿点钱也是应该的”。其实嘉靖帝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严嵩父子虽然贪,但他们听话,能帮自己处理朝政,还能帮自己背“黑锅”——比如老百姓骂朝廷**,骂的是严嵩父子,不是他这个皇帝;而且严党没有兵权,就算想造反,也造不了。所以只要严嵩父子不碰他的权力,不耽误他修道,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这么着,严党在嘉靖帝的默许之下,成了大明的“毒瘤”。他们贪污的钱越来越多,害的人越来越多,大明的国力也越来越弱——军队没了军饷,战斗力下降;老百姓没了活路,开始造反;地方官怕被严党陷害,不敢如实上报灾情。到了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严党已经成了天下人的公敌,就连嘉靖帝身边的太监,也开始看不惯严嵩父子了。

在严党专权的二十年里,不是没人想扳倒严嵩父子,可大多都失败了——夏言、沈炼、杨继盛(另一个揭发严党的忠臣,被严嵩害死),这些人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直到徐阶的出现,情况才慢慢改变。

徐阶是个特别“隐忍”的人。他考中进士的时候,严嵩已经是内阁大臣了,徐阶知道自己斗不过严嵩,就一直忍着,不仅不跟严嵩作对,还时不时地讨好严嵩——比如严嵩过生日,徐阶会送贵重的礼物;严嵩写青词遇到困难,徐阶会帮忙修改。严嵩觉得徐阶“懂事”,就没怎么为难他,还把他提拔成了内阁次辅。

可徐阶心里,一直想扳倒严党。他知道,要想扳倒严嵩,不能硬来,得等机会。所以他一边讨好严嵩,一边暗中收集严党的罪证,还跟嘉靖帝身边的太监、道士搞好关系,了解嘉靖帝的心思。

机会终于在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来了。这一年,嘉靖帝身边的道士蓝道行,跟徐阶关系不错,蓝道行知道嘉靖帝迷信“扶乩”(一种道教仪式,据说能通神),就跟徐阶商量,想通过“扶乩”来扳倒严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有一天,嘉靖帝让蓝道行搞“扶乩”,问“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蓝道行假装“神附体”,写下了几个字:“天下不太平,是因为有奸臣在朝。”嘉靖帝又问:“奸臣是谁?”蓝道行又写:“奸臣是严嵩。”嘉靖帝有点不信,说“严嵩帮我处理朝政这么多年,怎么会是奸臣”。蓝道行接着写:“严嵩父子贪污受贿,陷害忠良,老百姓都在骂他们,要是陛下再留着他们,大明就要有危险了。”

嘉靖帝听了,心里开始动摇。他虽然宠信严嵩,但也知道严党名声不好,而且最近几年,各地的流民造反越来越多,蒙古人也经常来骚扰边关,他也觉得可能是严党把朝政搞坏了。

徐阶看到嘉靖帝开始怀疑严嵩,立马抓住机会,让自己的门生邹应龙递了份奏折,揭发严世蕃的罪行——比如严世蕃贪污了几百万两银子,霸占了几千亩土地,还跟倭寇有勾结。奏折里还说“严世蕃罪大恶极,要是不杀他,老百姓就会造反”。

嘉靖帝看了奏折,终于下定决心要收拾严党。他先把严嵩革职,让他回江西老家养老;然后把严世蕃抓起来,关进了诏狱。可严世蕃一点都不怕,他在诏狱里还跟人说“我爹是严嵩,陛下不会杀我的,最多把我流放”。

徐阶知道,严世蕃要是不死,早晚还会出来作恶,所以他必须让严世蕃死。他又找了些严世蕃的罪证,比如严世蕃在老家盖的房子,规格跟皇宫一样(僭越之罪),还说严世蕃想“谋反”——这可是嘉靖帝最忌讳的罪名。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嘉靖帝下旨,判严世蕃“斩立决”,还把严家抄家。抄家的时候,从严家搜出了几百万两银子,几万匹丝绸,还有不少珠宝、古玩,这些财产加起来,比大明十年的国库收入还多。严世蕃被砍头那天,老百姓都跑到街上看热闹,还放鞭炮庆祝,说“严贼终于死了,大明有救了”。

严嵩得知严世蕃被砍头的消息后,哭得死去活来。他回江西老家后,没人敢收留他,只能住在破庙里,靠捡垃圾为生。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严嵩在破庙里饿死了,死的时候身边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明史·严嵩传》里说“嵩死时,寄食墓舍,不能具棺椁,亦无吊者”,意思就是严嵩死的时候,住在别人的墓屋里,连棺材都没有,也没人来吊唁他。

严党的倒台,是嘉靖朝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清除了朝堂上的“毒瘤”,还让很多忠臣重新得到重用,比如徐阶当上了内阁首辅后,开始整顿吏治,减免赋税,大明的朝政总算有了点起色。可此时的嘉靖帝,身体已经越来越差了——他天天吃丹药,丹药里含有大量的汞、铅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慢慢侵蚀了他的身体,让他变得越来越虚弱,脾气也越来越暴躁。

就在严党专权的时候,大明的东南沿海,正被“倭寇”搅得天翻地覆。这些倭寇,不是单纯的日本浪人,里面还有很多中国海盗,比如王直、徐海,他们跟日本浪人勾结在一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倭寇的起源,其实跟明朝的“海禁政策”有关。明朝从朱元璋的时候就实行海禁,不让老百姓出海做生意,可东南沿海的老百姓,靠种地根本活不下去,只能偷偷出海,跟外国人做生意,这些人被称为“海商”。后来,明朝政府打击海商,一些海商就被逼成了海盗,再后来,他们又跟日本浪人勾结,形成了“倭寇”。

到了嘉靖朝,倭寇越来越猖獗。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倭寇攻破了浙江台州,杀了几千老百姓,还放火烧了整个台州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又攻破了江苏松江(今上海),抢走了几万两银子,还掳走了上千名妇女;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一小股倭寇(只有几十人)从浙江登陆,竟然一路打到了安徽南京,虽然没攻破南京城,但也杀了几千人,明朝的军队根本拦不住他们。

《明史》里形容当时的惨状:“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杀掠殆尽,村落为墟。”意思就是东南沿海几千里的地方,同时传来警报,老百姓被杀害、抢掠一空,村庄都变成了废墟。

嘉靖帝一开始也派兵剿倭,可效果不好。原因有三个:一是军队战斗力差,士兵大多是流民充数的,没经过训练,看到倭寇就跑;二是将领互相推诿,谁都不想打仗,怕打输了被治罪;三是倭寇行踪不定,他们都是小船,速度快,打完就跑,明朝的大船根本追不上。

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胡宗宪被任命为浙直总督,全面主持东南抗倭事宜,这才让混乱的抗倭局面有了转机。

胡宗宪这个人,争议从来不小。他是严嵩的门生,早年靠着给严世蕃送礼才换来了晋升机会,身上贴着“严党”的标签,这也是后来他倒台的重要原因。但在抗倭这件事上,他却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魄力和智慧——他知道,对付倭寇不能只靠硬拼,得用“铁血手腕”加“灵活计谋”,既要打服倭寇,也要瓦解他们的内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上任第一天,胡宗宪就做了两件事:一是整顿军纪,把那些贪生怕死、克扣军饷的将领全部革职,甚至直接砍了几个带头逃跑的千户,震慑全军;二是广招人才,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有抗倭的本事,他都敢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俞大猷、戚继光(此时尚为参将,未独当一面)等人被他纳入麾下,成了抗倭的核心力量。

俞大猷是个典型的“武痴”,这辈子就两件事:研究兵法、打仗。他出身武将世家,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武艺、读兵书,二十岁考中武举,后来在边关打了十几年仗,对付蒙古人很有一套。可到了东南沿海,他才发现,打水战跟打陆战完全不一样——倭寇的小船灵活,擅长近战,而明朝的大船虽然火力强,却不够灵活,经常被倭寇绕到后面偷袭。

为了对付倭寇的小船,俞大猷花了三个月时间,专门研究水战战术。他发现倭寇的小船虽然快,但不耐撞,而且船上没有火炮,只能靠士兵跳帮近战。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明朝的大船改成“福船”,这种船船体大、吃水深,还在船两侧装了几十门火炮,既能远程轰击倭寇的小船,又不怕被撞。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倭寇首领徐海率两万多人,乘坐几百艘小船,围攻浙江嘉兴。胡宗宪让俞大猷率领福船队,在嘉兴附近的王江泾设伏。等倭寇的小船进入伏击圈后,俞大猷一声令下,福船上的火炮同时开火,倭寇的小船瞬间被打得粉碎,很多倭寇还没反应过来就掉进了水里。徐海见势不妙,想率军突围,可俞大猷早就让士兵用铁链把河道拦住了,倭寇的小船根本跑不掉。

这场战斗,俞大猷率军斩杀倭寇五千多人,俘虏三千多人,徐海带着残部狼狈逃窜,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王江泾大捷”。这是嘉靖朝抗倭以来,明军取得的最大胜利,消息传到北京,嘉靖帝高兴得亲自下旨,赏赐胡宗宪和俞大猷,还把“王江泾大捷”的经过写进了《明实录》。

可倭寇的主力还在,尤其是海盗王直,他控制着日本到中国的海上通道,手下有几万弟兄,还有几十艘大船,被倭寇称为“老船主”,是东南沿海最大的隐患。胡宗宪知道,要想彻底肃清倭寇,必须搞定王直。

他没有直接派兵攻打王直,而是用了“招抚”的计谋。他先派人找到了王直在安徽的家人,不仅没有治他们的罪,还好吃好喝地招待着,然后让王直的家人给王直写信,劝他投降。接着,他又派了一个叫蒋洲的使者,去日本找王直谈判,说“只要你投降,朝廷就免你死罪,还让你负责管理海上贸易,让你当‘海防总兵’”。

王直一开始不信,他跟明朝政府打了十几年交道,知道官府的话不可信。可看到家人的信,又听到蒋洲说胡宗宪已经赦免了他的手下,还让他们在浙江舟山驻扎,他动心了。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王直带着几百个亲信,乘坐一艘大船,来到浙江杭州投降。

可王直刚上岸,就被浙江巡按御史王本固抓了起来。王本固是个“清流”,看不惯胡宗宪的“招抚”政策,觉得“倭寇就是倭寇,必须处死”。胡宗宪得知消息后,气得差点吐血——他本来想通过王直控制倭寇,现在王直被抓,倭寇群龙无首,肯定会更加疯狂。

果然,王直被抓后,他的手下在浙江、福建一带大肆作乱,甚至比之前更狠。胡宗宪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率军镇压。他让俞大猷率军在福建漳州围剿倭寇,自己则率军在浙江温州抵御倭寇的进攻。经过一年多的苦战,明军终于平定了王直残余势力的叛乱。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王直被押到北京,嘉靖帝下旨,将王直“斩立决”。临刑前,王直对着南方叹气:“我本来想投降报国,没想到还是落得这样的下场。”王直死后,胡宗宪虽然彻底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主力,但他“招抚王直”的事,却成了政敌攻击他的把柄——后来严党倒台,徐阶等人就用“私通倭寇”的罪名弹劾胡宗宪,导致他被抓进监狱。

除了王直、徐海,俞大猷还对付过一个叫吴平的倭寇首领。吴平是福建人,早年也是海商,后来被逼成了海盗,他手下有一万多人,擅长在福建沿海的岛屿之间流窜,明军多次围剿都没能抓住他。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俞大猷率军来到福建,他没有急着进攻,而是先派人摸清了吴平的行踪——吴平经常在福建诏安的梅岭岛驻扎,那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俞大猷决定用“火攻”的办法:他让士兵准备了几百艘小船,船上装满了干草和硫磺,趁着夜色,悄悄靠近梅岭岛。

等靠近岛屿后,俞大猷让士兵点燃小船,小船顺着风向飘向吴平的营寨。吴平的手下看到火船,顿时慌了神,纷纷四散逃跑。俞大猷率军趁机登陆,斩杀倭寇三千多人,吴平带着几百个亲信乘船逃跑。俞大猷没有放弃,率军追击了一个多月,最后在广东潮州附近的海上,将吴平的船队团团围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吴平见大势已去,跳海自杀,他的手下要么被斩杀,要么被俘虏。至此,福建沿海的倭寇也被肃清了。

到了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经过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努力,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肃清,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稳日子。《明史·俞大猷传》里评价俞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意思就是俞大猷作为将领,清正廉洁,对手下士兵很好,多次立下大功,在南方的名声非常响亮。

可胡宗宪的结局却很悲惨。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严党倒台后,徐阶的门生邹应龙等人弹劾胡宗宪“私通严党,贪污军饷”,嘉靖帝虽然没有杀他,却把他革职,让他回安徽老家养老。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又有人弹劾胡宗宪“私通倭寇”,嘉靖帝大怒,下令把胡宗宪抓进北京诏狱。

在诏狱里,胡宗宪多次递奏折为自己辩解,说“我抗倭多年,杀了无数倭寇,怎么会私通倭寇”,可嘉靖帝根本不听。胡宗宪知道自己没有活路了,在狱中写下了“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然后自杀身亡,年仅五十四岁。直到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朝廷才为胡宗宪平反,恢复了他的官职。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此时的嘉靖帝已经二十年没上过早朝了。他天天躲在西苑的炼丹房里,跟道士们一起炼丹、做道场,坚信自己能长生不老。朝堂上,严党虽然倒了,但徐阶、高拱这些大臣,要么怕得罪嘉靖帝,要么忙着争权夺利,没人敢说真话——整个大明,仿佛都在陪着嘉靖帝“装睡”。

就在这时,一个叫海瑞的户部主事,站了出来。海瑞当时只是个从六品的小官,无权无势,却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他写了一份《治安疏》,也就是后人常说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直接骂嘉靖帝。

这份奏折,堪称大明历史上最“胆大包天”的文书。开头先肯定了嘉靖帝早年的功绩,说“陛下御极之初,扫除奸邪,天下翕然称治”,可接着话锋一转,直接指出嘉靖帝的过错:“陛下之误多矣,其大端在于斋醮。陛下天资英断,即位初年,冠履之间,一言一动,都出于正道,天下翕然仰德。播迁以来,乃不克终厥美,好神仙,求长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翻译过来就是:陛下您的错误太多了,最大的错误就是沉迷修道。您早年很英明,可后来却变了,天天炼丹求长生,花光了老百姓的钱,建了很多没用的宫殿,二十年不上朝,朝廷的法纪都废了。

更狠的是,海瑞还在奏折里说:“陛下不及汉文帝远甚。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天下富足;陛下在位四十五年,却让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这难道是明君该做的事吗?”甚至还说:“陛下要是再这么下去,大明就要亡了!”

海瑞写这封奏折前,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他先是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变卖,给老母亲和妻子留了些生活费,然后买了一口棺材,放在家里,还跟家人、仆人一一告别,说“我这次上奏折,肯定会被皇帝杀了,你们以后好好过日子,别想我”。仆人吓得纷纷辞职,可海瑞却很平静,还特意把《治安疏》抄了几份,一份递交给朝廷,一份留给自己,一份送给了朋友。

嘉靖帝看到《治安疏》的时候,正在西苑炼丹。他一开始还没在意,可越看越生气,看到“陛下不及汉文帝远甚”的时候,气得把奏折往地上一摔,吼道:“赶紧把这个人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旁边的太监黄锦,跟海瑞有点交情,知道海瑞是个忠臣,就赶紧劝道:“陛下,海瑞这个人,是个出了名的‘死脑筋’,他早就买好棺材了,就等着您杀他呢。他要是想跑,早就跑了,不会等着被抓。”

嘉靖帝愣了一下,捡起奏折,又仔细看了一遍。这一次,他没有那么生气了,反而叹了口气,说:“这个人跟比干一样忠,可我不是商纣王啊。”《明史·海瑞传》里详细记载了这件事:“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

嘉靖帝虽然没杀海瑞,但也没放他,而是把他关进了诏狱。负责审理海瑞的官员,知道嘉靖帝不想杀海瑞,就没敢对海瑞用刑,只是把他关在牢房里,每天给饭给菜。海瑞在诏狱里,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一点都不害怕,还经常跟狱卒聊天,说“我骂皇帝,是为了让皇帝醒悟,只要能让大明变好,我死了也值”。

其实嘉靖帝不杀海瑞,有两个原因:一是海瑞说的是实话,嘉靖帝自己也知道沉迷修道不对,只是不愿意承认;二是嘉靖帝不想落个“杀忠臣”的名声——比干是商朝的忠臣,被商纣王杀了,商纣王成了亡国之君;要是嘉靖帝杀了海瑞,他就会被后人比作商纣王,这是他不能接受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经此一骂,嘉靖帝的心情彻底坏了。他本来就因为长期吃丹药,身体越来越差,加上气火攻心,没过多久就病倒了。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帝在西苑的玉熙宫驾崩,享年六十岁。

嘉靖帝驾崩的消息传到诏狱后,狱卒赶紧跑去找海瑞,说“陛下驾崩了,您有救了”。海瑞一开始不信,等确认消息后,他突然趴在地上,嚎啕大哭,哭得撕心裂肺,甚至吐了血。狱卒很奇怪,问他“您不是骂陛下吗?怎么还哭这么伤心”。海瑞说:“我骂陛下,是希望陛下能醒悟,重新治理朝政,不是希望陛下死。陛下虽然有错,但他毕竟是大明的皇帝,他死了,我心里难受。”

嘉靖帝死后,隆庆帝朱载坖继位,他一上台就下旨,释放海瑞,还把海瑞提拔为大理寺丞(正五品)。海瑞出狱后,继续当他的“硬骨头”,弹劾贪官污吏,整顿吏治,成了大明历史上着名的“清官”,被后人称为“海青天”。

嘉靖帝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万历帝朱翊钧)。他的一生,就像一场充满矛盾的戏——他聪明绝顶,却用错了地方;他有能力成为明君,却因为私欲,让大明走上了下坡路。

他执政的前十年,确实是个合格的皇帝。他清除正德朝的宦官专权,整顿吏治,改革科举,清丈土地,减免赋税,还打退了蒙古人的入侵,史称“嘉靖新政”,让大明有了“中兴”的迹象。《明史·世宗本纪》里说“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这是对他早年政绩的肯定。

可从嘉靖十年开始,他沉迷修道,二十年不上朝,把朝政交给内阁,导致严党专权二十年。严嵩父子贪污受贿,陷害忠良,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嘉靖帝为了炼丹、修宫殿,大肆搜刮民财,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流民造反不断;东南沿海的倭寇,也因为朝政**、军队战斗力下降,肆虐了十几年,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不过,嘉靖帝也不是完全的“昏君”。他虽然不上朝,但对朝堂的掌控力却很强——他通过写青词、找道士扶乩等方式,了解朝堂动态,平衡内阁大臣的权力,不让任何一方势力过大。严党虽然专权,但始终在他的掌控之下,只要他想收拾严党,就能很快把严党扳倒;徐阶、高拱这些大臣,虽然有能力,但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他在抗倭这件事上,也展现出了正确的判断力。他支持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人抗倭,给他们足够的兵权和军饷,让他们能专心对付倭寇,最终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保住了大明的半壁江山。要是没有嘉靖帝的支持,抗倭战争可能还要持续很多年,东南沿海的老百姓也会继续受苦。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嘉靖帝在西苑驾崩后,隆庆帝朱载坖继位。隆庆帝虽然只在位六年,但他延续了嘉靖帝晚年的改革政策,减免赋税,开放海禁,整顿军队,还重用海瑞、张居正等人,让大明的国力有了一定的恢复,为后来的“万历中兴”打下了基础。

对于嘉靖帝的功过,历史上的评价一直很复杂。《明史·世宗本纪》里说他“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意思就是他虽然清除了奸臣,掌握着权力,但也只是个中等水平的皇帝。这个评价,其实很客观——他有能力,但没尽到皇帝的责任;他有政绩,但也犯了很多错误。

如果嘉靖帝能少点私心,多点责任感,把修道的心思用在朝政上,或许大明的历史会不一样。可历史没有如果,嘉靖帝终究还是成了那个“一半清明,一半荒唐”的皇帝。他留下的,不仅是四十五年的朝政痕迹,还有那些充满争议的故事——大礼仪之争的倔强,严党与清流的斗争,海瑞骂帝的勇气,抗倭英雄的热血。这些故事,构成了嘉靖朝的底色,也让大明的历史,多了几分复杂与精彩。

如今,当我们翻开《明史》,看到嘉靖帝的本纪时,或许会为他早年的英明而赞叹,为他晚年的荒唐而惋惜。但无论如何,他都是大明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功过,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皇权的威严与荒唐,也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与无奈。而这,或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参考《明史》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