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01章 元成宗铁穆耳:罢战息兵安社稷,可惜晚年荒怠始

草原风定帝旗扬,承业登基守四方。

罢战息兵安社稷,整纲饬纪固朝章。

岁颁银币纾民困,政倚贤才避祸殃。

可惜晚年荒怠始,功过留与史评量。

在元朝的历任皇帝里,元成宗铁穆耳绝对是个“非主流”——他既没有爷爷忽必烈开疆拓土的霸气,也没有后来某些皇帝的奇葩操作,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维稳”。如果把元朝比作一家大公司,忽必烈是打下江山的“创始人”,那铁穆耳就是接手家业、专心“做运营”的CEO。今天咱就唠唠这位“守成天花板”,看看他是怎么把爷爷留下的“元朝集团”打理得井井有条,又为啥最后没能逃过“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铁穆耳能当上皇帝,说好听点是“天命所归”,说直白点就是“运气爆棚”。他爹是忽必烈的二儿子真金太子,本来是妥妥的皇位继承人,结果因为卷入“禅让风波”,急火攻心没几年就去世了。这下忽必烈犯了难,剩下的儿子里,要么能力不行,要么年纪太小,最后瞅来瞅去,发现真金太子的三儿子铁穆耳还算靠谱——性格稳重,还跟着军队打过仗,有点实战经验。

但靠谱归靠谱,想当皇帝可没那么容易。忽必烈去世前,虽然口头指定铁穆耳为继承人,却没留下过硬的“遗嘱”,这就给其他人留下了操作空间。当时最有竞争力的是铁穆耳的大哥甘麻剌,这位老兄常年在漠北带兵,手里有兵权,诸王贵族里支持他的人也不少。两边剑拔弩张,眼看就要上演“兄弟互撕”的戏码,关键时刻,铁穆耳手里攥着一张“王炸”——忽必烈生前赐给他的“皇太子宝”印玺。

这印玺可比空口白话管用多了,就像现在公司里的“公章”,谁拿着谁就有话语权。加上铁穆耳的老妈阔阔真皇后从中斡旋,又拉来了丞相伯颜、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这些“老员工”站台,甘麻剌一看形势不对,只能认怂。1294年,铁穆耳在大都(今北京)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正式登基,史称元成宗。《元史》里写“诸王大臣合辞劝进,帝乃即皇帝位”,这话听着客气,其实就是“大家都看明白了,别瞎折腾了,就你了”。

刚上位的时候,铁穆耳心里也没底。毕竟爷爷忽必烈是“千古一帝”级别的人物,自己接手的是一个疆域辽阔但问题一堆的帝国——外面有西北诸王叛乱,内部有官员贪腐、财政紧张,简直就是“开局地狱难度”。换别人可能早就慌了,但铁穆耳有个优点:不瞎折腾,知道“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他沿用了忽必烈时期的老臣班子,比如伯颜、完泽这些“职场老油条”,让他们继续打理朝政,自己则专心抓“大方向”,这波“稳扎稳打”的操作,很快就稳住了局面。

铁穆耳这辈子最拎得清的一点是:知道自己不是“扩张型选手”,所以坚决不搞爷爷那套“四处开疆”的路子,转而走“守成路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收缩业务战线,优化内部管理”,这波操作直接让元朝的“口碑”好了不少。

首先是“停火止损”。忽必烈晚年的时候,一直在打安南(今越南)、日本,结果要么惨败,要么劳民伤财,国库都快被打空了。铁穆耳一上台就下了“止损令”:撤回攻打安南的军队,跟安南、日本恢复外交关系。这一下就把军费省了一大笔,老百姓也不用再被拉去当兵,民间都说“新皇帝懂事儿”。《元史》里说他“罢征安南兵,放其使还”,就这一句话,背后是多少家庭的团圆。

然后是“整顿职场”。元朝的官员贪腐问题,从忽必烈时期就有,到了后期更是泛滥成灾——地方官上任第一件事不是办事,而是琢磨怎么捞钱,老百姓苦不堪言。铁穆耳一看这不行,直接搞了个“全国官员绩效考核”,派御史台的人下去巡查,发现贪腐的就抓,不合格的就撤。当时有个叫脱脱的官员,在江浙地区贪污了几十万两银子,铁穆耳二话不说就把他抄家问斩,还把他的罪行昭告天下,吓得其他官员赶紧“收敛行为”。这波“杀鸡儆猴”的操作,比现在公司的“反腐风暴”还管用。

最关键的是“搞活经济”。元朝的财政到了忽必烈晚年已经快“破产”了,铁穆耳接手的时候,国库连给官员发工资都费劲。他跟丞相完泽商量,搞了两个“经济政策”:一是“节流”,减少宫廷开支,比如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宴会、赏赐,连皇帝的仪仗队都精简了;二是“开源”,鼓励农业生产,在江南地区修水利,还减免了灾区的赋税。就这么搞了几年,元朝的财政居然慢慢回血了,甚至还能拿出钱来给老百姓发“福利”——遇到灾年,就开仓放粮,给贫困家庭发银子。《元史》里记载他“岁赐诸王、公主、驸马金帛有差,赈济贫乏,宽免徭役”,这要是放在现在,绝对能上“民生好评榜”。

不过铁穆耳也不是没犯过糊涂。有一次,西域的一个小国来朝贡,送了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铁穆耳高兴坏了,当场就赏了人家一堆金银珠宝,还决定派使者去回访。大臣何玮赶紧劝他:“陛下,咱们现在要省钱搞内政,回访又要花一大笔钱,没必要搞这些虚头巴脑的。”铁穆耳一听,觉得有道理,马上就取消了回访。这说明他虽然偶尔“上头”,但能听得进劝,比那些“刚愎自用”的皇帝强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铁穆耳当皇帝的时候,最大的外部麻烦就是西北诸王的叛乱。这些诸王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一直不服元朝中央的管,忽必烈时期就打过好几次,都没彻底解决。铁穆耳上位后,这些人又开始蠢蠢欲动,尤其是海都、笃哇这两个“刺头”,经常带兵骚扰边境,搞得边疆鸡犬不宁。

一开始,铁穆耳想和平解决,派使者去跟海都谈判,说“大家都是一家人,别打了,以后我给你们发‘俸禄’,咱们好好过日子”。结果海都根本不买账,还把使者给扣了,放话说“我要当整个蒙古的大汗”。这一下彻底把铁穆耳惹火了:“给你脸了是吧?那就别怪我动真格的!”

他派出了自己的“王牌将领”——侄子海山,让他率领大军去西北平叛。海山是个狠角色,打仗特别猛,一到前线就跟海都、笃哇干了几仗,都打赢了。但铁穆耳知道,光靠打仗不行,还得用“外交手段”分化敌人。他听说笃哇跟海山其实面和心不和,就派人去跟笃哇谈判,说“只要你不跟海都混,我就承认你在西域的地位,还跟你通商”。笃哇本来就觉得跟着海都没好处,一听这话,马上就倒戈了,跟海山签了和平协议。

海都一看盟友反水,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气得不行,亲自带兵来跟海山决战。结果在阿尔泰山下,海都的军队被打得大败,他自己也受伤逃跑,没几天就病死了。海都一死,他的儿子察八儿没了靠山,只能向元朝投降。就这么着,困扰元朝几十年的西北叛乱,被铁穆耳用“打拉结合”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元史》里说“海都死,察八儿降,西北始平”,这短短一句话,背后是铁穆耳“文武并用”的智慧——要是硬打到底,不知道还要花多少军费,死多少人。

铁穆耳前半生的操作堪称“守成典范”,但到了晚年,却慢慢“飘了”,开始犯一些皇帝的“老毛病”,直接导致元朝的“运营状况”下滑。

首先是“沉迷享乐”,大概是前几年太累了,铁穆耳到了晚年,开始懒得管朝政,天天在宫里喝酒、听戏,还大兴土木建宫殿。他新建的“兴圣宫”,光工匠就用了几万人,花了几百万两银子,相当于当时全国半年的财政收入。大臣们劝他“陛下,别再建了,国库快空了”,他却不耐烦地说“我当皇帝享受一下怎么了?”这就像有些公司的CEO,前期干得不错,后期就开始“躺平摆烂”,把公司资源往自己身上堆。

然后是“用人失误”,铁穆耳晚年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朝政就交给了皇后卜鲁罕和几个亲信大臣打理。卜鲁罕皇后是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趁机安插自己的人,排除异己,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有个叫阿忽台的大臣,靠拍皇后的马屁当上了丞相,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贪污受贿,把官员的任免权当成“生意”做——想当官?行,拿银子来。这一下,铁穆耳前期好不容易整顿好的“职场风气”,又回到了原点。

最要命的是“继承人问题”,铁穆耳一辈子就一个儿子,叫德寿太子,本来是妥妥的皇位继承人,结果在1305年突然病死了。老年丧子的铁穆耳深受打击,从此更没心思管朝政了,也没再立继承人。1307年,铁穆耳在大都去世,享年42岁。他一死,元朝马上就陷入了“皇位争夺战”——皇后卜鲁罕想立自己的侄子,而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则在大臣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杀了卜鲁罕和阿忽台,最后海山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元武宗。这场内乱,让元朝的“元气”大伤,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要是给铁穆耳的一生打分,满分100分的话,他能得70分——前半生的“维稳”操作能拿90分,晚年的“翻车”扣掉20分,刚好及格往上。

他的功劳很明显:接手了忽必烈留下的“烂摊子”,却能稳住局面,停止了无意义的战争,整顿了吏治,发展了经济,还解决了西北叛乱这个“老大难”问题。可以说,没有他这十几年的“守成”,元朝可能早就因为内部矛盾和外部战争垮掉了。《元史》评价他“承天下混一之后,垂拱而治,可谓善于守成者矣”,这话很中肯,他确实是个“善于守成”的皇帝。

参考《元史》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