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73章 辽景宗耶律贤:大辽的"病秧子"皇帝,"大辽的中兴之主"

宫变血沾裳,幼主仓皇。

卧薪尝胆少年郎。

病骨撑持家国事,力挽颓唐。

任贤整朝纲,辽宋初扬。

承前启后奠鸿章。

若问中兴谁是首,景宗当行。

辽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冬,火神淀(今河北滦平一带)的营帐外,北风卷着雪粒子,像刀子似的刮在人脸上。营帐内,却比这寒冬更让人脊背发凉——辽穆宗耶律璟,也就是那个史上有名的,正被几个近侍按在案上,明晃晃的匕首刚捅进去,血就溅满了桌案上的酒壶。

此时的耶律贤,刚满十九岁,正缩在营帐角落的柴堆后,大气都不敢喘。他是辽世宗的次子,穆宗的侄子,按说也是皇族近支,可这些年活得比普通人还憋屈。穆宗这人,嗜酒如命,还爱杀人,宫里的侍从、朝中的大臣,说砍头就砍头,皇族宗室也没少受牵连。耶律贤的老爹世宗,就是当年在祥古山之变中被人杀了的,他自己从小就寄人篱下,靠着小心谨慎才活到现在。

殿下,快跟我们走!两个心腹侍卫冲过来,拉起耶律贤就往外跑。外面一片混乱,穆宗的卫兵要么在厮杀,要么在逃命,谁也没注意到这个穿着普通兵服的少年。他们借着雪夜的掩护,翻过高高的营墙,一路往南跑,直到跑不动了,才躲进一处废弃的猎户小屋。

耶律贤靠在冰冷的土墙边,浑身止不住地发抖——不是冷的,是吓的。他想起刚才营帐里的血,想起穆宗临死前的惨叫,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侍卫递过来一块干肉,他咬了一口,却怎么也咽不下去。咱们...咱们现在去哪?他声音发颤地问。

殿下,穆宗已死,国不可一日无君!您是世宗陛下的嫡子,理应继承大统!侍卫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耶律贤猛地抬起头。是啊,老爹的仇还没报,大辽不能再毁在穆宗这样的昏君手里。他攥紧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好,咱们回上京!(出自《辽史·景宗本纪》:应历十九年,穆宗遇弑,贤率飞龙使女里、侍中萧思温、南院枢密使高勋率甲骑千人驰赴。黎明,至行在,哭之恸。群臣劝进,遂即皇帝位于柩前。)

等耶律贤带着人赶回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时,朝中大臣早就乱成了一锅粥。有人想拥立新的宗室,有人怕惹祸上身躲在家里,还有人在偷偷联络外地的将领。这时候,萧思温站了出来——他是朝中重臣,还是耶律贤未来的老丈人,手里握着兵权。萧思温对着文武百官说:景宗殿下是世宗嫡子,仁德宽厚,又在危难中挺身而出,除了他,谁还能当这个皇帝?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敢反对。一来耶律贤的身份确实正统,二来萧思温的兵权摆在那,谁也不想硬碰硬。就这样,耶律贤在穆宗的灵柩前,穿上了皇帝的龙袍。登基那天,上京飘着小雪,耶律贤站在宫殿的台阶上,看着下面跪拜的群臣,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让大辽好起来,再也不能像穆宗那样,让百姓受苦,让宗室担惊受怕。

耶律贤当上皇帝后,才发现这大辽的烂摊子,比他想象的还难收拾。

首先是内部矛盾。穆宗杀了太多人,朝中的官员要么是溜须拍马的庸才,要么是胆小怕事的老油条,能干实事的没几个;宗室里也不太平,有些亲王觉得耶律贤年轻好欺负,暗地里不服气,甚至有人想搞政变;地方上的节度使,手里握着兵权,时不时就闹点小脾气,不听中央的号令。

然后是外部威胁。南边的宋朝,赵匡胤刚建立政权没几年,正想着统一全国,对辽的燕云十六州虎视眈眈;北边的女真部落,虽然还没成气候,但也经常骚扰边境,抢点粮食和牲畜。

更要命的是,耶律贤自己的身体还不好。他小时候经历祥古山之变,受了惊吓,又得了风寒,落下了病根,常年头晕、咳嗽,稍微累一点就卧床不起。刚开始上朝的时候,他经常撑着桌子才能站稳,有时候说着话就开始咳嗽,得喝口药才能继续。

有大臣私下里议论:这皇帝身子骨这么弱,能撑多久啊?这话传到耶律贤耳朵里,他没生气,反而笑了笑。第二天上朝,他手里端着一碗药,当着群臣的面喝了下去,然后说:朕是身体不好,但朕的脑子没坏,大辽的事,朕一件也不会落下。(出自《辽史·景宗本纪》:帝幼遭祥古山之变,养于永兴宫,得风疾,多不视朝。然英睿明达,鉴悟弘远,赏罚信明,知人善任。)

耶律贤知道自己身体不行,所以特别会。他首先重用萧思温,让他当北院枢密使,负责军事;又提拔高勋、女里等人,让他们分管行政和监察,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但他也不糊涂,知道这些人里有私心重的,所以每次下命令前,都会找几个心腹大臣商量,还经常派亲信去地方上视察,防止官员贪污**。

有一次,南京(今北京)留守韩匡嗣(韩德让的老爹)打了败仗,损兵折将,按律该杀头。韩匡嗣是耶律贤的老熟人,萧太后(当时还是皇后)也为他求情。耶律贤召集大臣开会,有人说:韩大人是老臣,就饶他一次吧。有人说:军法如山,不能轻饶!耶律贤想了想,说:杀了他,确实可惜;但不罚他,军法就成了摆设。这样吧,把他贬为秦王,让他去守边疆,戴罪立功。既给了韩匡嗣面子,又维护了军法,大臣们都觉得这皇帝虽然年轻,却很有分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耶律贤还有个本事,就是会听劝。他设立了登闻鼓,老百姓有冤屈可以击鼓告状,官员有好的建议也可以通过鼓院递上来。有个小官叫马得臣,胆子很大,直接上书说:陛下现在太依赖萧思温等人了,应该多提拔一些寒门出身的人才,这样才能平衡朝中势力。耶律贤看了奏折,不仅没生气,还把马得臣召进宫里,跟他聊了一上午,最后提拔他当了谏议大夫,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

耶律贤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娶了萧燕燕(萧绰)。

萧燕燕是萧思温的女儿,从小就聪明伶俐,不像别的贵族小姐那样只知道绣花喝茶,反而喜欢看兵书、学治国。耶律贤没当皇帝的时候,就见过萧燕燕几次,觉得这姑娘不一般。登基后,他立马下旨,把萧燕燕封为皇后。

刚开始,大臣们还有点不服气——一个小姑娘,能当好皇后吗?可没过多久,他们就服了。萧燕燕不仅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经常帮耶律贤处理朝政。耶律贤身体不好,有时候不能上朝,就把奏折拿到后宫,跟萧燕燕一起看。萧燕燕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还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有一次,宋朝派人来辽,想索要燕云十六州,态度很傲慢。耶律贤气得咳嗽不止,萧燕燕一边给她递药,一边说:陛下别生气,宋朝现在刚平定南方,还没能力跟咱们硬碰硬。咱们可以先跟他们谈判,拖时间,同时抓紧训练军队,等咱们准备好了,他们自然不敢再提。耶律贤觉得有道理,就按照萧燕燕的办法,派使者跟宋朝周旋,同时让萧思温加强边境防御,果然宋朝没敢轻举妄动。

后来,萧思温被人暗杀,耶律贤很伤心,好几天都没上朝。萧燕燕却比他还冷静,她对耶律贤说:父亲被害,我也难过,但现在不是伤心的时候。凶手肯定是朝中的人,咱们得赶紧查清楚,不然还会有人作乱。耶律贤听了,立马振作起来,派亲信去查案,最后查出是高勋和女里干的——这两个人觉得萧思温权力太大,想除掉他自己上位。耶律贤果断下令,杀了高勋和女里,既为萧思温报了仇,又清除了朝中的隐患。(出自《辽史·后妃传》:景宗崩,尊为皇太后,摄国政。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虽为景宗崩后记载,然其理政之才,早于景宗朝已显)

大臣们渐渐发现,这对皇帝夫妻,一个定方向,一个抓执行,配合得比谁都好。耶律贤虽然身体弱,但眼光准,能用人;萧燕燕虽然年轻,但有能力,敢做事。有一次,耶律贤跟萧燕燕在御花园散步,他指着远处的宫殿说:将来咱们的大辽,一定会比现在更强大。萧燕燕笑着说:有陛下在,一定能做到。耶律贤摇摇头:光靠我不行,得靠咱们俩,靠满朝文武,靠天下百姓。

在耶律贤和萧燕燕的共同努力下,辽的局势慢慢稳定下来。农业有了收成,老百姓不用再饿肚子;军队战斗力提高了,边境的骚扰少了;朝中的官员不敢再贪污**,办事效率也高了。有人给耶律贤上奏折,说:现在大辽国泰民安,都是陛下的功劳啊!耶律贤却把奏折拿给萧燕燕看:这里面,也有你的一半功劳。

耶律贤当皇帝的时候,宋朝已经换了皇帝,赵匡胤死了,弟弟赵光义继位,也就是宋太宗。赵光义比赵匡胤还想统一全国,刚登基没几年,就开始打辽的主意。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先派兵灭了北汉,然后趁着士气正盛,直接率军攻打辽的南京(今北京)。南京是辽的重要城市,一旦丢了,燕云十六州就危险了。消息传到上京,耶律贤正在病床上喝药,一听这话,把药碗往桌上一放:赵光义这是欺负朕身体不好啊!

他立马召集大臣开会,商量对策。有人说:宋朝刚灭了北汉,士气正旺,咱们还是先避避风头,等他们疲惫了再打。有人说:南京不能丢,咱们得赶紧派兵去救!耶律贤看向萧燕燕,萧燕燕说:避风头只会让宋朝更嚣张,咱们得打,但不能硬拼。可以派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率军,从左右两路包抄宋军,同时让南京守军坚守,拖垮宋军。

耶律贤采纳了萧燕燕的建议,任命耶律休哥为北院大王,耶律斜轸为南院大王,各率一万骑兵,驰援南京。这两个人都是辽的名将,耶律休哥擅长冲锋,耶律斜轸擅长谋略,配合起来天衣无缝。

宋军围攻南京一个多月,没攻下来,士兵们已经很疲惫了。这时候,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的军队到了,他们趁着夜色,从宋军的两侧发起进攻。宋军没想到辽军来得这么快,一下子乱了阵脚。耶律休哥一马当先,拿着长枪冲进宋军阵中,左冲右突,杀得宋军哭爹喊娘。宋太宗吓得赶紧坐上驴车,往南逃跑,连盔甲都丢了。(出自《辽史·景宗本纪》:秋七月癸未,耶律沙等及宋兵战于高梁河,少却;休哥、斜轸横击,大败之。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高梁河之战,辽军大获全胜,不仅保住了南京,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粮草。消息传到上京,耶律贤虽然还在病床上,但笑得特别开心。他让人把缴获的宋军旗帜挂在宫殿门口,对大臣们说:朕早就说过,咱们大辽不是好欺负的!

不过,耶律贤也没得意忘形。他知道宋朝虽然打了败仗,但实力还在,不能掉以轻心。他让耶律休哥继续守南京,加强边境防御;又让萧燕燕负责安抚百姓,鼓励农民种地,储备粮食,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准备。

果然,过了几年,宋太宗又想报仇,派大军分三路攻打辽。耶律贤还是用老办法,派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率军抵抗,自己则在后方调度粮草和援军。这一次,辽军还是赢了,宋军损失惨重,从此再也不敢轻易攻打辽了。(出自《辽史·景宗本纪》:雍熙三年春正月,宋遣曹彬、崔彦进、米信由雄州道,田重进由飞狐道,潘美、杨业由雁门道来攻。三月,休哥败宋兵于涿州东,杀获殆尽。)

耶律贤当了十四年皇帝,这十四年里,他把穆宗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大辽从混乱走向稳定,从衰弱走向中兴。历史学家说他是辽朝的中兴之主,这话一点都不假。

但他的身体,却越来越差了。到了后期,他几乎天天都在病床上,连批阅奏折都得让萧燕燕念给他听,然后他口述,萧燕燕代笔。有时候,他会看着窗外发呆,萧燕燕问他在想什么,他说:朕要是能多活几年,就能把大辽治理得更好,就能看到辽宋和平相处,百姓安居乐业了。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耶律贤感觉自己快不行了,他把萧燕燕和耶律休哥、韩德让等心腹大臣召到床边,说:朕死后,让太子耶律隆绪继位,他还小,你们要辅佐他。然后,他拉着萧燕燕的手,声音很轻:以后大辽的事,就拜托你了。

没过多久,耶律贤就在上京的宫殿里去世了,享年三十五岁。(出自《辽史·景宗本纪》:雍熙二年九月壬子,崩于云州行宫,年三十五。庙号景宗,葬乾陵。)

他死的时候,太子耶律隆绪才十二岁,根本没法处理朝政。萧燕燕按照耶律贤的遗愿,以太后的身份摄政,继续治理大辽。她没有辜负耶律贤的信任,重用耶律休哥、韩德让等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后来,辽和宋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国和平相处了一百多年,老百姓再也不用受战争之苦。

参考《辽史·景宗本纪》《辽史·后妃传》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