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64章 宋孝宗赵昚:英雄迟暮,中兴之路上的孤勇与担当

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偏安一隅愁。

高宗南渡家国乱,幼主蒙尘岁月忧。

励志图强兴伟业,殚精竭虑解民愁。

奈何壮志难酬愿,青史长留泪几眸。

赵昚,字元永,乃太祖七世孙。想当初,太祖赵匡胤以神武平定天下,可谁能料到,他的子孙在皇位传承这件事上,却走得无比坎坷。到了南宋高宗赵构这一代,命运似乎又开了个大玩笑。赵构唯一的亲生儿子元懿太子早早离世,而他自己又在颠沛流离中失去了生育能力,一时间,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成了南宋朝廷上下头疼的大事。

这边高宗正发愁呢,那边昭慈圣献皇后从江西回来,跟高宗分享了一个奇异的梦,也不知这梦到底是啥内容,反正高宗听后大受触动。再加上右仆射范宗尹、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参知政事张守等人纷纷上奏,建议从太祖后裔中挑选继承人,而上虞丞娄寅亮那封言辞恳切的上书,更是让高宗下定决心。绍兴二年五月,赵昚这个原本在宗室中不太起眼的孩子,就这么被幸运地选中,育于禁中,开启了他充满变数的人生旅程。

刚进皇宫的赵昚,就像一只被放进金丝笼的小鸟,虽说生活条件一下子从普通宗室子弟跃升为皇帝重点培养对象,但这其中的压力与挑战也只有他自己清楚。三年二月,他被授为和州防御使,赐名瑗,不久又改为贵州防御使。五年五月,高宗采纳左仆射赵鼎的建议,在宫中立书院教育赵昚,这书院建成后就成了资善堂。赵昚深知机会难得,读书那叫一个勤奋刻苦,记忆力超强,天资更是出类拔萃,把周围的老师和侍从都惊得不行。二十六日,他被授为保庆军节度使,封为建国公,后来又一路加官进爵,封普安郡王,出阁住进宫外府第。

可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赵昚也经历了不少明枪暗箭。秦桧那可是南宋朝廷里的大奸臣,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绍兴二十四年,衢州盗贼兴起,秦桧派殿前司将官辛立率领一千人去抓捕,这么大的事儿居然不报告朝廷。赵昚瞅准机会,趁着入侍高宗的时候把这事说了出来,高宗一听,大惊失色。第二天质问秦桧,秦桧这老狐狸还狡辩说不值得报告皇上,等盗贼平定后再上奏。退朝之后,秦桧一打听,原来是赵昚告的状,从此就把赵昚记恨上了。后来秦桧病重,还想着让自己的儿子秦熺代替自己当宰相,又是赵昚秘密致信高宗,才识破了秦桧的奸计。这一来二去,赵昚算是彻底得罪了秦桧一党,在宫中的日子愈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绍兴三十年,局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年的二月二十四日,赵昚被立为皇子,改名玮,二十五日下诏昭告天下,二十七日,被授为宁**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为建王。这一系列的操作下来,赵昚离皇位越来越近,但他心里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当时南宋面临的外部压力巨大,金国屡屡犯边。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再度南下,高宗下诏亲征,可两淮地区很快就失守了,朝臣们吓得纷纷献上退避之计。赵昚年轻气盛,哪受得了这个,义愤填膺地请求率军为前锋,去和金人拼个你死我活。还好直将史浩头脑清醒,赶紧入朝劝阻高宗,说太子不宜率军出征,还帮忙起草奏章,通过中宫递上,请求让赵昚以卫从身份尽人子之职。高宗也想着让赵昚多见识见识各路将领,十二月就带着他扈跸到金陵。

在金陵的这段日子,赵昚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南宋军队的种种问题,也更加坚定了他日后改革强军的决心。绍兴三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赵昚终于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他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昚。其实高宗很早就有禅位的想法,也跟赵昚提过,可赵昚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再加上当时边事紧张,就流着泪坚决推辞。等到从金陵回到临安,陈康伯请求离职,高宗再次表达了倦勤之意。中书舍人唐文若建议先别急着禅位,于是先下了建储的诏书,还赐名烨,结果监察御史周必大跟陈康伯一商量,说这名字和唐昭宗同音,不吉利,这才又重新拟定,最终确定为“昚”。后来学士承旨洪遵为太子择字,拟了四个都不合高宗心意,直到六月初九,高宗御笔赐字元永。

六月初十,内降御札:“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这突如其来的诏书,让赵昚既惊喜又惶恐。十一日,中使召他入宫面谕,赵昚还是本能地推辞不受,甚至想跑回东宫,高宗再三劝谕,他才勉强留下。于是高宗出御紫宸殿,辅臣奏事完毕后回宫,百官移班殿门外,拜诏完毕又入班殿廷。内侍扶着赵昚来到御榻前,他侧立不坐,内侍连扶了七八次,他才稍微就座。宰相率百官称贺,赵昚赶忙起身,一脸忧虑地说:“君父之命,出于独断。然此大位,惧不克当。”等朝班结束,太上皇帝前往德寿宫,赵昚穿上衣服,冒雨扶辇送行,一直到宫门都不肯停下。太上皇帝感动得不行,挥挥手让他回去,还欣慰地说:“吾付托得人,吾无憾矣。”左右侍从见状,都高呼万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赵昚正式即位后,南宋朝廷就像一潭被搅动的深水,开始泛起层层波澜。他深知南宋积弊已久,内有秦桧余党把持朝政,贪污**成风;外有金国虎视眈眈,边境战事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想要改变这一局面,唯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刚一即位,他就雷厉风行地开展了一系列举措。首先,任命张浚为少傅、江淮宣抚使,封魏国公,把抗金的重任托付给他,希望借助张浚的威望和能力,整顿军队,收复失地。同时,派遣刘珙等出使金国,报告自己即位的消息,表明南宋新君的态度。接着,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这一举动可谓是大快人心。岳飞乃南宋名将,一生精忠报国,却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此事在南宋百姓心中一直是个巨大的伤痛。赵昚为岳飞平反,不仅是为了告慰岳飞的在天之灵,更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励志图强、整顿朝纲的决心,一时间,民心大振,朝野上下对这位新皇帝充满了期待。

在朝堂之上,赵昚大力提拔重用主战派大臣,打压秦桧余党。他深知这些奸臣在朝中盘根错节,是南宋发展的巨大阻碍,必须连根拔起。于是,一场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在暗中展开,赵昚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果敢,逐步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为后续的改革铺平了道路。他还诏令朝臣举堪监司、郡守者,希望能选拔出一批有才能、有操守的官员,充实到地方治理中,改变地方官场的不良风气。

在经济方面,赵昚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他诏令免除四川积年拖欠的债务,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同时,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南宋的农业经济逐渐恢复生机。此外,他还注重商业的发展,采取了一些宽松的商业政策,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然而,改革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赵昚的这些举措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朝堂上反对声不断,一些保守派大臣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千方百计地阻挠改革。而外部的金国也不甘心看到南宋强大起来,不断在边境制造事端,给南宋施加压力。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赵昚并没有退缩,他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与各方势力进行周旋,努力推动改革的进行。

对于赵昚来说,收复北方失地,迎回徽、钦二帝,恢复大宋的昔日荣光,一直是他心中的梦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隆兴元年,毅然决定发动北伐。

这场北伐战争,赵昚寄予了厚望,他任命张浚为统帅,集结了南宋的精锐部队,满怀信心地向北方进军。战争初期,宋军进展顺利,收复了一些失地,这让赵昚和南宋军民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战争的深入,宋军内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将领之间不和,指挥不协调,再加上后勤补给跟不上,宋军的攻势逐渐减弱。

在关键的符离之战中,宋军遭遇了惨败,军队士气低落,北伐陷入了困境。赵昚得知前线战败的消息后,痛心疾首,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一面安抚将士,稳定军心,一面重新调整战略部署,试图挽回败局。然而,此时朝堂上的主和派却趁机发难,他们纷纷上书,要求与金国议和,停止北伐。在主和派的压力下,赵昚不得不做出妥协,最终与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的签订,对南宋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南宋不仅要向金国称臣,还要每年缴纳大量的岁币,这让南宋的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赵昚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屈辱,他的北伐梦想就这样破灭了,曾经的壮志豪情也被现实的冷水浇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依然默默地为南宋的中兴努力着,等待着下一次机会的到来。

北伐失败后的赵昚,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外部,金国的威胁依然存在,随时可能再次南下;内部,主和派势力抬头,朝廷上下弥漫着一股悲观消极的情绪。但赵昚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他深知南宋不能就这样沉沦下去,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在外交上,赵昚采取了一种相对灵活的策略。他一方面维持着与金国的和议,避免大规模战争的爆发,为南宋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另一方面,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拓展南宋的外交空间。他派遣使者出使高丽、日本等国,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南宋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在国内,赵昚继续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他设立了“审官院”和“考课院”,分别负责考核京官和地方官的政绩,对于那些贪污**、无能之辈,毫不留情地予以罢免。同时,他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鼓励科举考试,选拔出了一批有识之士,为南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赵昚的这些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南宋的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朝廷内部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再加上太上皇高宗时不时地对朝政进行干涉,让赵昚在处理政务时处处受到掣肘。在这种情况下,赵昚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疲惫,他的身体也逐渐垮了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淳熙十六年,赵昚终于决定禅位于太子赵惇,自己退居重华宫,做起了太上皇。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立志中兴大宋的皇帝,如今已英雄迟暮,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也消磨了他的壮志豪情。

在重华宫的日子里,赵昚时常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自己从一个普通宗室子弟被选入宫中的那一刻,想起了在宫中的艰难求学和成长,想起了即位后的雄心壮志和改革举措,想起了北伐失败时的痛苦和无奈,想起了在内外交困中苦苦支撑的那些岁月……他知道,自己的一生虽然充满了波折和遗憾,但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南宋的中兴奋斗过。

绍熙五年,赵昚在重华宫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他的离去,让南宋百姓悲痛不已,他们纷纷自发地为这位皇帝送行,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赵昚虽然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功绩和精神却永远地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他的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宋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他的北伐行动,虽然失败了,但却激发了南宋军民的爱国热情,让人们看到了南宋的希望;他的一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的一生,他的故事,将永远被后人传颂。正如《宋史》中对他的评价:“孝宗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他就像一颗流星,虽然短暂,但却在南宋的历史天空中留下了最璀璨的光芒。

参考《宋史》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