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37章 唐文宗李昂:“我不如汉献帝”的叹息

生在朱门帝子家,少年意气欲兴华。

削藩未竟权先丧,除宦难成志已赊。

谋屡败,泪空斜,夕阳残照满宫纱。

可怜一代中兴主,只向史书留叹嗟。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长安的皇子府邸里,诞生了个哭声不怎么响亮的娃娃。这孩子爹是唐穆宗李恒,妈是萧妃,排行老二,取名李涵——后来登基改叫李昂,也就是咱们要聊的唐文宗。

按大唐那会儿的规矩,皇位这东西,轮也轮不到他。老大李湛是太子,后来成了唐敬宗,他顶多就是个混吃等死的颍王。要是没意外,他这辈子应该是住着大宅子,喝着美酒,看着歌舞,偶尔跟文人墨客吟个诗,最后在史书上留个“颍王涵,穆宗次子,善属文”的冷门记录,也就到头了。

可偏偏,大唐的“意外”比长安城里的沙尘暴还多。

他哥唐敬宗李湛,是个典型的“玩主”皇帝。在位两年,正事没干多少,打马球、捉狐狸(那时候叫“打夜狐”)、跟宦官瞎混倒是样样精通。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这哥们跟宦官刘克明、苏佐明等人喝酒,喝到兴头上还玩起了“打夜狐”,结果夜里回宫,被这群伺候他的宦官直接给杀了——年仅十八岁,死的时候可能还惦记着第二天的马球赛。

宦官杀了皇帝,怕事情败露,就想找个好控制的皇子当傀儡。他们瞅来瞅去,选中了时年十六岁的李涵。为啥选他?一来他年纪小,看着老实;二来他妈萧妃家世不显赫,没什么后台;三来他平时不爱出风头,天天躲在府里看书,宦官们觉得这孩子“好拿捏”。

于是乎,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一群宦官揣着刀,把还在睡梦中的李涵从被窝里薅了出来。《旧唐书·文宗纪》里写这事儿,就六个字:“夜,敬宗遇害,贼苏佐明等矫制立绛王勾当军国事。明日,贼党立文宗。” 看着轻描淡写,可当时李涵的心情,估计跟被雷劈了差不多——前一天还是王爷,后一天就成了皇帝,关键这皇位还是杀了自己亲哥的宦官送的,这哪是登基,这分明是把他架在火上烤。

但李涵没慌。他穿好衣服,跟着宦官们进宫,一路上没多说一句话,眼神却把宫里的动静看了个遍。等走到大殿上,面对满朝文武和杀气腾腾的宦官,这十六岁的少年居然没打哆嗦,反而端端正正地坐了下来,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敬宗皇帝何在?”

这话一出口,满殿皆惊。宦官们没想到这孩子这么敢说,大臣们也愣了——这哪是他们想的“软柿子”?

接下来的几天,李涵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冷静。他先是按规矩给敬宗办了丧事,然后迅速提拔了裴度、韦处厚等正直的大臣,又不动声色地把参与杀敬宗的宦官刘克明、苏佐明等人抓了起来,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就直接砍了脑袋。《新唐书·文宗纪》里说他“杀苏佐明等,夷其族”,干净利落,一点不含糊。

做完这一切,李涵才正式改元“大和”,登基为帝,改名李昂。那一刻,长安城里的人都觉得:这新皇帝,好像跟之前那几个不一样。

文宗登基的时候,大唐早就不是太宗、玄宗那会儿的盛世了。外面有藩镇割据,河北三镇(幽州、成德、魏博)天天跟朝廷叫板,说不听就不听;里面有宦官专权,从肃宗开始,宦官就敢杀皇帝、立皇帝,连禁军(神策军)都在他们手里;还有党争,牛僧孺、李德裕两拨人斗来斗去,把朝堂搅得乌烟瘴气。

文宗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自己接手的是个烂摊子,但他不想当傀儡,更不想当亡国之君。这孩子打小,尤其喜欢读《贞观政要》,天天琢磨着怎么学唐太宗,把大唐重新搞起来。

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省钱”。以前的皇帝,比如他爹穆宗、他哥敬宗,天天想着修宫殿、买珍宝,花钱跟流水似的。文宗不一样,他登基没几天,就下了道圣旨:“停修曲江亭馆,出宫女三百人,纵五坊鹰犬,省冗食千二百人。”(《旧唐书·文宗纪》)——曲江池的亭子别修了,宫里多余的宫女放出去,打猎用的鹰犬也放了,连吃闲饭的官员都裁了一千二百个。

有一次,各地官员给朝廷送贡品,其中有个地方送了块罕见的绸缎,上面绣着鸳鸯。文宗看了,直接让人把绸缎烧了,还下旨说:“今后各地不得进献奇珍异宝,凡是奢侈之物,一概不许入宫。” 底下的大臣们一看,这皇帝是来真的,也不敢像以前那样铺张浪费了。

除了省钱,文宗还特别重视人才。他不爱跟宦官、外戚打交道,天天找裴度、韦处厚、李德裕这些有本事的大臣聊天,一聊就是大半夜,问他们怎么治理国家、怎么平定藩镇、怎么对付宦官。《资治通鉴》里记载,文宗经常“召宰相群臣论政事,至夜分乃罢”,有时候聊得太投入,连饭都忘了吃。

他还特别喜欢听真话。有一次,他跟大臣们说:“你们有什么话就直说,别跟我绕弯子。就算说的话不好听,我也不怪你们。” 有个叫宋申锡的大臣,为人正直,文宗很信任他,后来把他提拔成宰相,让他专门负责打击宦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那时候的文宗,满脑子都是“中兴大唐”。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朝政,晚上还在灯下看书,有时候累得眼睛都红了,也不肯休息。宫里的太监见他这么拼,都私下里议论:“这皇帝跟老黄牛似的,也太能折腾了。” 文宗听见了,也不生气,只说:“我爹、我哥在位的时候,把国家搞成这样,我要是再不努力,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

那会儿的长安,确实有了点“中兴”的苗头。街上的流民少了,商人多了,大臣们也敢说话了。有人甚至跟文宗说:“照陛下这么干下去,用不了几年,咱们大唐就能回到贞观、开元的时候了。” 文宗听了,心里也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

可他忘了,大唐的病根,不是靠省钱、听真话就能治好的——尤其是宦官和藩镇这两个“毒瘤”,早就长到骨头里了。

文宗最头疼的,就是宦官。当时的宦官头目,叫王守澄,是个老狐狸。他从宪宗时期就开始掌权,历经穆宗、敬宗、文宗四朝,手里握着神策军的兵权,朝廷里一半的官员都是他提拔的,连文宗能当上皇帝,背后也有他的影子。

文宗知道,不除掉王守澄,自己永远是个傀儡。可王守澄势力太大,硬碰硬肯定不行。于是,他想到了宰相宋申锡。

宋申锡这个人,没什么背景,为人正派,对宦官恨之入骨。文宗觉得他可靠,就偷偷找他商量,让他想办法除掉王守澄。《旧唐书·宋申锡传》里说,文宗“密与申锡谋诛宦官”,两人经常在宫里的偏殿偷偷开会,连身边的太监都不让靠近。

宋申锡接到这个任务,又激动又紧张。他知道这事儿要是成了,就是大功一件;要是败了,自己小命不保。他琢磨了半天,觉得应该先从王守澄的党羽下手,一步步削弱他的势力。于是,他找了几个自己信任的官员,让他们搜集王守澄的罪证,准备等证据确凿了,再跟文宗一起动手。

可宋申锡千算万算,没算到自己身边有“内鬼”。他有个部下叫王播,是王守澄安插在他身边的眼线。宋申锡刚把计划告诉自己人,王播就立刻跑去告诉了王守澄。

王守澄一听,差点没气炸。他没想到文宗这小子居然敢跟自己对着干,更没想到宋申锡这愣头青还真敢接这活儿。他当下就决定,先下手为强。

第二天,王守澄就指使自己的亲信宦官郑注、李训,诬告宋申锡“谋反”。他们说宋申锡跟漳王李凑(文宗的弟弟)勾结,想废掉文宗,立李凑为皇帝。为了让诬告看起来像真的,他们还伪造了书信、印章,找了几个“证人”。

文宗一听“谋反”,当时就懵了。他虽然信任宋申锡,但“谋反”可是天大的事,而且涉及到自己的弟弟,他不由得不信。王守澄又在一旁煽风点火,说:“陛下要是不赶紧处理,漳王和宋申锡说不定今晚就会动手!”

文宗慌了神,没来得及调查,就下令把宋申锡抓了起来。大臣们一看,都急了,纷纷上书说宋申锡是冤枉的,让文宗查清楚再定罪。裴度更是直接跑到宫里,跟文宗说:“宋申锡是个忠臣,要是他真的谋反,我愿意跟他一起死!”

文宗这才冷静下来,觉得这事有点不对劲。他让人去调查,结果查来查去,也没找到宋申锡谋反的证据。可王守澄不依不饶,非要杀了宋申锡。文宗没办法,最后只能把宋申锡贬为开州司马,漳王李凑也被贬为巢县公。《新唐书·宋申锡传》里写:“申锡坐贬开州司马,凑废为巢县公。”

宋申锡到了开州,又气又恨,没几年就病死了。临死前,他还拿着文宗给他的密诏,哭着说:“我对不起陛下,没能除掉宦官啊!”

这件事,对文宗打击太大了。他第一次意识到,宦官的势力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强大,自己连一个信任的宰相都保不住。那几天,文宗天天躲在宫里,不跟大臣见面,也不处理朝政,有时候看着宋申锡以前递上来的奏折,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掉。

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付宦官,不能只靠一腔热血,得用计谋,得找更靠谱的人。

宋申锡案之后,文宗消沉了好一阵子。但他没放弃,反而更坚定了除掉宦官的决心。他知道,光靠正直的大臣不行,还得找几个“狠角色”——最好是能跟宦官打交道,又能为自己所用的人。

这时候,两个人走进了他的视线:李训和郑注。

郑注这个人,有点传奇。他本来是个医生,会治怪病。当年王守澄得了一种怪病,宫里的太医都治不好,有人推荐了郑注,结果郑注几副药就给治好了。王守澄很感激他,就把他留在身边,当成心腹。郑注脑子活,会来事,很快就成了王守澄的“智囊”,帮他出了不少坏主意。

李训是个读书人,出身名门,可惜家里后来败落了。他早年因为跟人结仇,还被流放过。后来他通过郑注的关系,认识了王守澄,也成了王守澄的亲信。李训口才好,肚子里有墨水,很会揣摩人的心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文宗一开始也不信任这两个人,觉得他们是王守澄的人,不是什么好东西。可后来他发现,李训和郑注虽然跟着王守澄,但野心很大,不甘心只当宦官的走狗。而且,这两个人天天跟宦官打交道,最了解宦官的弱点。

于是,文宗决定赌一把。他偷偷召见李训和郑注,跟他们聊了几次。没想到,这两个人对宦官的痛恨,一点不比文宗少。李训跟文宗说:“宦官专权,是国家的大患。要是不除掉他们,大唐早晚要亡在他们手里。陛下要是信得过我,我愿意为陛下效死!” 郑注也说:“我虽然是王守澄提拔的,但我知道谁是君,谁是臣。只要陛下下令,我就算跟王守澄反目,也在所不辞!”

文宗被他们说动了。他觉得,这两个人就是自己要找的“狠角色”。于是,他开始重用李训和郑注,一步步提拔他们。李训从一个小官,不到一年就当上了宰相;郑注也被提拔为凤翔节度使,手握兵权。

李训和郑注确实有本事。他们知道王守澄的势力大,不能一下子把他扳倒,就先从王守澄的党羽下手。当时,宦官里还有个叫仇士良的,跟王守澄不和。李训和郑注就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先帮仇士良打压王守澄的人,然后再一步步孤立王守澄。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李训和郑注觉得时机成熟了。他们跟文宗商量,决定先除掉王守澄。文宗下旨,升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听起来是个大官,其实是个虚职,把他手里的兵权给夺了。然后,李训又让人给王守澄送了一杯毒酒。王守澄到死都没想到,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两个人,居然会杀了自己。《资治通鉴》里记载:“赐守澄死,籍没其家。”

除掉王守澄,文宗非常高兴。他觉得李训和郑注果然没让自己失望,这下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他在宫里摆了庆功宴,跟李训、郑注喝了好多酒,还说:“以后大唐的中兴,就靠你们两个人了!”

可文宗没意识到,李训和郑注这把“剑”,不仅能杀宦官,也可能会伤到他自己。这两个人都是野心家,他们帮文宗除掉王守澄,可不是为了“中兴大唐”,而是为了自己掌权。尤其是李训,当了宰相之后,越来越专横,连文宗都有点管不住他了。

郑注也没闲着,他在凤翔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势力,还跟李训约定,等时机成熟,就一起掌控朝政。

这时候的文宗,就像一个骑在老虎背上的人——他想靠老虎除掉敌人,却忘了老虎本身也是危险的。

除掉王守澄之后,剩下的最大宦官就是仇士良了。仇士良比王守澄更狡猾,手里也握着神策军的兵权。李训和郑注觉得,必须尽快除掉仇士良,否则夜长梦多。

他们跟文宗商量,制定了一个计划:郑注以去凤翔“祭神”为名,带一批精兵回长安,趁宦官们去送葬(王守澄的葬礼)的时候,把他们一网打尽。这个计划看起来很稳妥,文宗也同意了。

可李训不放心。他怕郑注抢了头功,以后自己斗不过郑注。于是,他决定提前动手,自己单干。

《新唐书·文宗纪》里写这场血洗:“诸司从吏死者六七百人,盗乘其乱,剽掠都城。” 长安城里火光冲天,哭声、喊声、刀砍声混在一起,连街上卖糖葫芦的小贩都吓得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以前繁华的朱雀大街,几天之内就堆满了尸体,连路都走不通。

文宗呢?他被仇士良软禁在紫宸殿里,成了真正的傀儡。仇士良每次见他,都带着一群挎着刀的宦官,说话的时候眼睛瞪得像铜铃,一点都不把他当皇帝看。有一次,仇士良直接跟文宗说:“陛下要是安分点,还能好好当你的皇帝;要是再敢跟李训、郑注那样的人勾结,小心自己的小命!”

文宗只能低着头,一句话都不敢说。他看着仇士良嚣张的样子,又想起李训、郑注的惨死,还有那些因为这场政变被杀的大臣百姓,心里像被刀子割一样疼。有一天,他在宫里散步,看见池塘里的荷花都枯萎了,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是我害了他们,是我害了大唐啊!”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文宗当时的处境:“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宦官机构),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以前他还能跟大臣们商量朝政,现在连见大臣都要经过仇士良的同意;以前他还能下旨改变一些事情,现在他的圣旨还没出宫门,就被宦官们扔到了一边。

有一次,宰相李石跟文宗奏事,刚说了没几句,就听见外面有射箭的声音——那是宦官们故意吓唬李石,让他不敢跟文宗多说。李石吓得赶紧磕头告辞,从此以后,大臣们都不敢再跟文宗谈论国家大事了。

文宗彻底绝望了。他不再早起处理朝政,也不再看书,每天就躲在宫里,要么喝酒,要么对着墙壁发呆。有时候宫女、太监不小心惹他生气,他也不骂不打,只是默默流泪。宫里的人都说,陛下好像一下子老了十岁,眼神里全是死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甘露之变后,文宗的日子过得比囚犯还难受。仇士良把他身边的宫女、太监全换了一遍,全是自己的亲信,文宗的一举一动都在仇士良的监视之下。他想跟自己的皇后、妃子说句话,都得看宦官的脸色。

有一天,文宗跟一个老太监聊天,问他:“你说,我跟以前的汉献帝比,谁更差?” 老太监吓得赶紧跪下,说:“陛下是大唐的天子,汉献帝是亡国之君,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文宗苦笑着说:“汉献帝好歹还有曹操辅佐,虽然是傀儡,但曹操还不敢公开欺负他。我呢?我连汉献帝都不如啊!” 说完,他又哭了起来。《新唐书·文宗纪》里记载了这件事,说文宗“自是忽忽不乐,常登勤政楼,北望而泣”。

他开始怀念以前的日子。怀念自己刚登基的时候,虽然国家穷,但自己还有雄心壮志;怀念跟裴度、韦处厚一起讨论朝政的夜晚,虽然累,但心里有盼头;甚至怀念宋申锡还在的时候,虽然没做成事,但至少还有人跟自己一起对抗宦官。可现在,什么都没了。

文宗本来就身体不好,经过甘露之变的打击,身体越来越差。他经常咳嗽、发烧,有时候咳得连饭都吃不下。宫里的太医想给他好好治病,可仇士良根本不把他的死活放在心上,只让太医开点普通的药,意思意思就行。

有一次,文宗想吃一碗羊肉汤,跟太监说了好几次,太监都推三阻四,最后只端来一碗冷冰冰的粥。文宗看着那碗粥,眼泪又掉了下来,他说:“我这个皇帝,连一碗热汤都喝不上,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他也想过反抗。有一次,他偷偷找了个机会,跟宰相郑覃、李固言商量,想再找几个可靠的人,除掉仇士良。可郑覃和李固言都吓得要死,赶紧说:“陛下,甘露之变的教训还不够吗?现在宦官势力太大,咱们根本斗不过他们,还是先忍忍吧。” 文宗看着他们害怕的样子,知道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了。

从那以后,文宗彻底放弃了。他不再想“中兴大唐”,也不再想除掉宦官,只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有时候会写点诗,诗里全是悲凉的句子,比如“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走在皇宫的路上,秋天的野草都长出来了,上林苑的花开得再茂盛,又有谁能懂我的心意呢?

他身边的人都说,陛下变了。以前那个意气风发、勤政爱民的皇帝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沉默寡言、满脸愁容的老头。只有在偶尔看到宫里的小孩玩耍的时候,文宗的眼神里才会闪过一丝光亮,好像想起了自己少年时的样子。

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文宗的身体已经垮了。他经常卧病在床,连起身都需要人搀扶。仇士良见他快不行了,就开始琢磨着立谁当新皇帝——毕竟,新皇帝得是自己能控制的。

当时,文宗有两个儿子:太子李永和陈王李成美。太子李永是个老实孩子,仇士良觉得他不好控制,就想找个理由把他废掉。于是,仇士良指使宫女、太监诬告太子的母亲王德妃“秽乱宫闱”,还说太子跟宫女有染。

文宗本来就病得糊里糊涂,加上仇士良在一旁煽风点火,居然真的相信了。他下令把王德妃赐死,然后把太子李永软禁在东宫。李永又怕又气,没几天就病死了——死的时候才十几岁。《旧唐书·文宗诸子传》里写:“永竟以忧卒,时年二十四(此处史料有争议,一说十几岁),赠悼怀太子。”

太子死了,文宗心里很愧疚。他后来知道太子是被冤枉的,可他连为太子平反的勇气都没有。有一次,他在东宫看到太子生前用过的玩具,忍不住抱着玩具大哭,哭着说:“儿啊,是爹对不起你,是爹害了你啊!”

太子死后,文宗想立陈王李成美为新太子。李成美年纪小,性格懦弱,文宗觉得他至少能平平安安地活下去。可仇士良不同意,他想立颍王李炎(文宗的弟弟)为皇帝,因为李炎看起来更“听话”。

文宗跟仇士良争论了好几次,可仇士良根本不给他面子,说:“陛下身体不好,还是别管这些事了,立谁当太子,我自有安排。” 文宗气得浑身发抖,可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仇士良把李炎定为皇太弟。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正月,文宗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躺在病床上,呼吸困难,连说话都很困难。仇士良带着一群宦官守在床边,名义上是“伺候”他,实际上是怕他临死前再搞出什么花样。

文宗想再见见自己的皇后和妃子,仇士良不让;他想跟大臣们说几句话,仇士良也不让。他只能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嘴里断断续续地说着什么。旁边的太监凑过去听,只听见他说:“杀宦……中兴……大唐……” 没等说完,头一歪,就断了气。

这一年,文宗才三十三岁。他当了十四年皇帝,前半段意气风发,想干一番大事;后半段困守深宫,受尽屈辱。他一辈子都在跟宦官斗,可到最后,连自己的儿子、自己的身后事都管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文宗死后,仇士良立刻立颍王李炎为皇帝,也就是唐武宗。他还下令,把陈王李成美和文宗的另一个弟弟安王李溶都杀了,以防他们以后争夺皇位。《新唐书·仇士良传》里说:“士良因矫诏立武宗,杀陈王、安王。”

文宗的葬礼办得很潦草。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大臣们的痛哭,只有仇士良和宦官们在一旁监督。长安城里的百姓听说文宗死了,都偷偷地哭——他们还记得,这位皇帝曾经想给他们一个太平盛世,可惜,他失败了。

文宗死后,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很复杂。《旧唐书·文宗纪》里说他:“恭俭儒雅,出于自然,承父兄奢弊之余,乐闻规谏,欲致治平。而受制于宦竖,讫无成功,饮恨而终。” 说他恭谨节俭,有儒雅之风,想在父兄留下的烂摊子上实现治平,可惜被宦官控制,最终饮恨而终。

《新唐书·文宗纪》的评价更直接:“文宗有心,而无其才;有其志,而无其力。” 说他有中兴大唐的心,却没有相应的才能;有除掉宦官的志向,却没有足够的力量。

有人说,文宗太急了。如果他能慢慢来,先巩固自己的权力,再一步步削弱宦官的势力,也许就不会有甘露之变的惨败。也有人说,文宗太天真了。他不该相信李训、郑注那样的野心家,更不该把希望寄托在一场冒险的政变上。

可不管怎么说,文宗的努力,还是给大唐留下了一点痕迹。他在位的时候,节省了朝廷的开支,提拔了一批正直的大臣,让长安城里的百姓看到过一丝“中兴”的希望。他虽然失败了,但他至少敢跟宦官斗——比起后来那些连斗都不敢斗的皇帝,他已经很勇敢了。

长安的朱雀大街上,曾经挂过李训的头颅,曾经堆过甘露之变死者的尸体,也曾经走过意气风发的文宗。如今,这些都成了史书上的文字。当后人翻开《旧唐书》《新唐书》,看到“唐文宗李昂”这几个字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个三十三岁就饮恨而终的皇帝,想起他一辈子的挣扎与无奈,想起他那句“我不如汉献帝”的叹息。

也许,文宗的悲剧,早就注定了。当他被宦官从被窝里薅出来,推上皇位的那一刻,当他看着自己的亲哥被宦官杀死的那一刻,当他发现大唐的病根已经深入骨髓的那一刻,他的命运,就已经写好了结局。

参考《旧唐书·文宗纪》《新唐书》《资治通鉴》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