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28章 武周武则天:日月当空瞾,一代女王的传奇人生

并州孤女踏长安,初为才人伴君。

青灯古佛未消沉,感业重逢日,凤影渐凌云。

铁腕扫清登极路,朝堂独掌乾坤。

是非功过任人论,千古唯一帝,日月照乾坤。

公元624年,山西文水的武家,添了个女娃娃,这便是后来能让日月换个写法的武则天。

她爹武士彟,早年是个倒腾木材的生意人,眼光贼毒,瞅准机会跟着李渊打天下,最后混了个工部尚书的官儿,也算开国功臣里的一员。按说武姑娘该是娇生惯养的官家小姐,可架不住她爹死得早,俩哥哥又不是省油的灯,对她们娘俩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日子过得没想象中舒坦。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里说她“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这话真不是吹的。别的姑娘家忙着学针线、练女红,盼着嫁个好人家时,武姑娘偏喜欢抱着《史记》《汉书》啃,时不时还能跟家里的老夫子掰扯几句“楚汉争霸”“文景之治”,说得头头是道。她娘杨氏看着闺女这模样,心里又喜又愁:喜的是闺女脑子灵光,愁的是这性子太烈,以后怕是不好拿捏。

可谁也没料到,这姑娘的命,压根就不是“相夫教子”能框住的。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的女儿长得标致,还懂些诗书,大手一挥就下了道圣旨,把十四岁的武姑娘召进了宫,封了个五品才人,赐号“武媚”——这便是“武媚娘”的由来。

临行前,她娘拉着她的手哭哭啼啼,武媚却反过来安慰:“娘,陛下是圣明之君,我去宫里侍奉,说不定是件好事,您哭啥呀?”(《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载:“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这话一出口,就知道这姑娘跟一般的闺阁女子不一样,心里装着更大的天地。

可宫里的日子,哪有那么好混?李世民身边的妃嫔多如牛毛,既有长孙皇后这样贤良淑德的正宫,又有徐惠那样才貌双全的宠妃,武媚一个没背景没势力的五品才人,刚入宫时还能凭着新鲜劲儿得些关注,时间一长,就被晾在了一边。

她也不着急,别人忙着争风吃醋、耍小性子的时候,她忙着观察宫里的人情世故——哪个太监得宠,哪个宫女是皇后的人,朝堂上哪些大臣说话管用,她都摸得门儿清。就这么着,她在宫里一待就是十二年,才人封号没动过,李世民对她也始终淡淡的。可没人知道,这十二年里,武媚已经从一个懵懂小姑娘,长成了心思缜密、藏锋露锐的狠角色,像株长在石缝里的草,默默等着破土而出的机会。

机会来得比她想的晚,却也更猛。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宫里人心惶惶。武媚按规矩去照料皇帝起居,也就是在这时,她遇上了太子李治——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

李治这小伙子,性子软得跟棉花似的,跟他爹的英武完全不搭边。当时他才二十二岁,看着病榻上的父亲,又怕又慌。武媚比他大四岁,既有女子的温柔,又有同龄人没有的沉稳,时不时安慰他、开导他。一来二去,年轻的太子就对这个“靠谱”的武才人动了心。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写这事儿时特含蓄:“上(李治)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就“悦之”俩字,藏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武媚心里门儿清,李世民一死,没子嗣的妃嫔得去感业寺当尼姑,她可不想一辈子青灯古佛,李治就是她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没回避这份好感,却也不过分主动,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把李治勾得魂不守舍。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驾崩,武媚果然被送进了感业寺,削发为尼。站在佛堂里摸着光溜溜的脑袋,她没哭——这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她在等李治兑现承诺。

感业寺的日子,那叫一个清苦。天不亮就得起来念经、扫地,吃的是糙米饭,穿的是粗布僧衣,跟宫里的日子比,简直是天上地下。可武媚沉得住气,每天除了做功课,就是托人打听宫里的消息——她知道,李治刚登基,根基不稳,没法立刻接她回去,得等个合适的时机。

这一等就是一年。永徽元年五月,李治按规矩去感业寺为李世民祈福。武媚算准了他会来,特意找机会见了面。一见到李治,她再也忍不住,眼泪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陛下还记得臣妾吗?臣妾在这里,天天都在想陛下。”(《旧唐书》载:“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

李治本就对她念念不忘,见她哭得这么伤心,心里又愧疚又心疼,赶紧说自己没忘,只是碍于身份没法立刻接她回宫。这次重逢,让李治更坚定了要把武媚接回身边的想法。

可这事儿没那么容易。首先,武媚是李世民的才人,按辈分是李治的“小妈”,把“小妈”接回宫当妃子,这在当时是天大的丑闻,大臣们肯定会跳出来反对。其次,宫里还有个王皇后,虽说不受宠,可她是正宫,李治要接武媚回宫,得经过她同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就在李治犯难时,王皇后却主动找上门了。原来,王皇后一直跟萧淑妃争宠,萧淑妃还生了个儿子,深得李治喜欢,王皇后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她听说李治跟武媚的事儿,就想了个“以夷制夷”的主意——把武媚接回宫,让她跟萧淑妃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这主意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王皇后当时压根没意识到。她主动跟李治说:“陛下既然喜欢武氏,就把她接回宫吧,也能让她好好伺候陛下。”李治一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赶紧答应。

永徽二年,武媚终于离开感业寺,以“昭仪”的身份重回皇宫——昭仪是九嫔之首,正二品,比原来的才人高了好几个等级。这次回来,她带着李治的宠爱,还有王皇后的“支持”,手里的筹码比十二年前多了太多。

刚回宫时,武媚表现得特乖巧。对王皇后毕恭毕敬,早晚请安从不间断;对太监宫女也和善,经常把李治赏的东西分给大家。王皇后一看,觉得武媚懂事,对她越来越信任,还经常在李治面前夸她。

可王皇后不知道,武媚这是在“扮猪吃老虎”。她表面恭敬,暗地里却在拉拢人心,把宫里的眼线布得密密麻麻。同时,她也没忘了对付萧淑妃——萧淑妃骄纵,武媚就故意表现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还跟李治聊诗词歌赋、朝政见解,把李治迷得团团转。

没过多久,李治就很少去萧淑妃宫里了,心思全在武媚身上。王皇后一看萧淑妃失宠,正高兴呢,却发现不对劲——武媚的风头已经盖过了她这个皇后。李治甚至经常跟武媚商量朝政,要知道,古代后妃是不能干政的,这明显是把武媚当成了“红颜知己”。

王皇后这才慌了,赶紧跟萧淑妃联手,一起在李治面前说武媚的坏话。可李治早就被武媚迷得神魂颠倒,哪听得进去?反而觉得她俩是嫉妒,对她们越来越反感。

武媚看在眼里,知道王皇后和萧淑妃成了绊脚石,必须除掉。要废皇后,光靠宠爱不够,还得有个让大臣们无话可说的理由。这个理由,很快就来了。

永徽五年,武媚生下一个女儿,李治的第一个女儿,他高兴得合不拢嘴,经常来看。有一天,王皇后来看望小公主,武媚故意找借口出去了。王皇后逗了孩子一会儿,见武媚没回来,就先走了。

王皇后刚走,武媚就回来了。她看了看四周没人,咬了咬牙,亲手把女儿闷死,再盖好被子,装作什么都没发生。没过多久,李治来了,武媚笑着掀开被子,刚一看就“哇”地哭了:“我的女儿怎么死了?”

李治一看孩子没气了,急得直跳脚,问身边人:“刚才谁来过?”太监宫女早就被武媚收买,齐声说:“只有皇后娘娘来过。”李治火冒三丈:“肯定是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新唐书》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左右曰:‘后适来。’帝怒曰:‘后杀吾女!’”)

武媚在一旁哭得梨花带雨,嘴里念叨着“皇后为什么要杀我的孩子”,李治本就对王皇后不满,这下更是下定决心要废后。

废后可不是小事,得经过大臣们同意。李治先找了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开国功臣商量。长孙无忌是他舅舅,还是宰相,说话分量重。李治以为舅舅会支持自己,没想到长孙无忌一口拒绝:“皇后是先帝选的,没大错,不能随便废。”褚遂良也跟着反对,还说:“武氏曾经侍奉过先帝,陛下要是立她为后,天下人会怎么看陛下?”(《资治通鉴》载:“遂良曰:‘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李治被怼得没话说,心里窝火。武媚知道后,没闲着,一边安慰李治,一边联络对长孙无忌不满的大臣,比如许敬宗、李义府。这些人一看武媚得宠,又有机会扳倒老臣,纷纷站出来支持废后。

许敬宗还在朝堂上公开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旧唐书·许敬宗传》)意思是,农民多收了点粮食还想换个老婆,陛下立皇后是家事,跟大臣们有啥关系?这话说到李治心坎里了,他更坚定了废后的决心。

永徽六年十月,李治下旨,废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把她们打入冷宫。一个月后,正式册立武媚为皇后。这一年,武媚三十二岁,从十四岁入宫到成为皇后,她用了十八年,终于站上了后宫的最高点。

可她没满足,皇后之位只是开始,她想要的是更大的权力。当时李治身体不好,经常头晕目眩,处理朝政很吃力。武媚就主动提出帮他处理政务,李治信任她,又觉得她有才干,便答应了。

一开始,武媚还只是在旁边出主意,后来直接参与决策。《旧唐书》里说她“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人们甚至把她和李治称为“二圣”——一个皇后能和皇帝平起平坐,这在古代从未有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武媚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反对她的大臣。首当其冲的是长孙无忌,他根基深,不好扳倒,武媚就让许敬宗罗织罪名。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和韦季方谋反,李治一开始不信:“我舅舅怎么会谋反?”可许敬宗拿出“伪造证据”,武媚又在一旁吹风:“陛下,长孙无忌权势太大,要是真反了,后果不堪设想,就算是舅舅也不能姑息。”

李治本就软弱,被这么一忽悠就信了。显庆四年,长孙无忌被削去官爵,流放到黔州,没多久就被许敬宗派人逼得自杀。褚遂良、韩瑗这些反对者也没好下场,不是被流放就是病死他乡。武媚用铁血手腕扫清了障碍,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

她也不是只知道打压异己,还做了不少实事。比如重视人才选拔,原来科举多选士族子弟,普通百姓没机会,武媚就提出“广开才路”,不管出身,有本事就能考,还亲自出题考试,这就是“殿试”的雏形。(《新唐书》载:“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桀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后来的名相狄仁杰,就是这时候被提拔起来的。

她还重视农业,减轻赋税,鼓励开垦荒地,编纂《兆人本业记》推广农技。在她治理下,唐朝经济继续发展,人口也不断增加。

随着权力越来越大,李治也开始不安了。上元元年,他头疼病加重,看着武媚在朝堂上发号施令,大臣们唯唯诺诺,心里的恐慌越来越深。他偷偷把宰相上官仪叫进宫,叹气说:“皇后权势太大,朕这个皇帝做得太窝囊了。”(《资治通鉴·唐纪十七》载:“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

上官仪本就看不惯武媚干政,赶紧说:“陛下不如下旨废后,把大权拿回来。”李治被说动了,让上官仪当场草拟诏书。可宫里到处是武媚的眼线,诏书刚写好,消息就传了过去。

武媚一听,火冒三丈,立马冲进宫里。李治一看她来了,吓得手里的诏书都掉了,结结巴巴说:“不是朕要废后,是上官仪教朕的!”武媚没废话,转头就把上官仪给办了,抄家灭族。经此一事,李治彻底没了反抗的心思,成了真正的“傀儡皇帝”。

弘道元年,李治驾崩,太子李显即位,也就是唐中宗。武媚成了皇太后,继续临朝称制。李显比他爹还软弱,刚登基就想提拔老丈人韦玄贞当宰相,还说“就算把天下给韦玄贞也没什么”。武媚一看这儿子不成器,直接把他废了,改立李旦为帝,也就是唐睿宗。

李旦更乖,知道母亲厉害,干脆啥都不管,把朝政全交给武媚。这时候,武媚称帝的心思越来越明显,可朝堂上还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尤其是李唐宗室。

垂拱四年,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反抗,可他们没什么本事,没多久就被武媚平定了。武媚趁机大肆清算李唐宗室,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几乎把能威胁她的人都除干净了。

载初元年,武媚觉得时机成熟了,让李旦禅位给自己。公元690年,她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改元天授,自称“圣神皇帝”。这一年,她六十六岁,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称帝后,武媚没放松,一方面继续打击反对者,重用酷吏来俊臣、周兴等人,搞了不少冤案;另一方面也没忘了治国,她重视人才,除了殿试,还开创了“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经济上继续鼓励农业,推行均田制,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长安四年,武媚已经八十二岁,身体越来越差,朝政被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大臣们担心二张作乱,联合起来发动“神龙革命”,逼迫武媚退位,迎李显复位,恢复唐朝国号。

神龙元年十一月,武媚病逝,享年八十三岁。临终前,她留下遗诏,去掉帝号,恢复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乾陵,还立了一块“无字碑”——功过是非,让后人自己评说。

《旧唐书》评价她:“治乱之迹,系乎其人。”她确实狠辣,杀亲子、诛功臣、灭宗室,手段铁血;可她也确实有治国之才,在她统治下,唐朝承前启后,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不管是骂她“妖后”,还是赞她“明君”,都没法否认,武则天用自己的一生,在男权至上的古代,写下了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

参考《旧唐书》《资治通鉴·唐纪十七》《新唐书》《旧唐书·许敬宗传》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