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深宫叹路长,兄亡舅霸两茫茫。
一朝登极承唐祚,半世牵情伴媚娘。
平突厥,拓封疆,永辉盛世有辉光。
莫言帝弱输先父,谁解权谋暗里藏?
从深宫稚子到大唐皇帝,从被权臣架空到掌握实权,从平定四方到开创盛世,他看似软弱,实则藏着大智慧;他看似平凡,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上面这首词可以说是对高宗李治一生最完美的概括。
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抱着这个新出生的第九子,捻着胡子琢磨了半天,给娃起了个名字——李治。
这名字起得实在没什么创意,“治”字往这儿一放,明摆着就是奔着“治国”去的,但那会儿谁也没把这娃当回事。为啥?因为李世民的儿子里,能打的太多了。老大李承乾是太子,腿虽然有点毛病,但架不住是嫡长子,朝堂上一堆老臣捧着;老四李泰更猛,会写文章会笼络人,府里养着一群文人,天天琢磨着怎么把太子哥哥拉下马。
李治呢?论年纪,他排第九;论本事,他那会儿就是个软萌小屁孩,见了父皇就紧张,见了哥哥们就躲。用《旧唐书·高宗纪》里的话说,就是“幼而岐嶷,宽仁孝友”——翻译过来就是“从小看着挺聪明,但性格软,还特孝顺”。这种性格在普通人家是优点,在帝王家那就是“原罪”,谁都觉得这娃撑不起大唐的江山。
李治的童年,基本就是在“看哥哥们打架”中度过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斗得你死我活,今天你参我一本,明天我给你下个套,朝堂上乌烟瘴气。李治缩在一边,要么跟着老师读《孝经》,要么去后宫陪长孙皇后说话。他娘长孙皇后是个好女人,可惜在李治八岁那年就去世了。娘一走,李治更没了靠山,只能更乖、更听话,连说话都不敢大声。
李世民一开始也没把李治列入“继承人备选名单”,直到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实在忍不住,居然想谋反,结果被抓了个正着。李世民气得发抖,把李承乾废了,接着就琢磨立谁当新太子。按理说该立李泰,可李泰太急,居然跟李世民说“我要是当了太子,以后把儿子杀了,传位给弟弟李治”——这话谁信啊?李世民又不傻,再一看李治,虽然软,但至少没那么多心眼,还孝顺。
《资治通鉴》里记载,李世民把李治拉到身边,哭着说“汝舅长孙无忌劝我立汝为太子,汝愿为否?”李治吓得当场就哭了,说不出话,就知道点头。就这么着,李治稀里糊涂地成了太子。可他这太子当得也不安稳,李泰还在旁边虎视眈眈,朝中还有人不服他。李治只能加倍小心,每天早晚都去给李世民请安,李世民生病,他就亲自端药,连胡子上沾了药汁都不在意。李世民一看,这娃是真孝顺,心里才算踏实了点。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宫驾崩,李治登基,这年他二十二岁。刚坐上龙椅,李治就发现,当皇帝比当太子难多了——因为朝堂上有个“大山”,叫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当年力挺李治当太子,现在是顾命大臣,官拜太尉,手里握着实权。按说舅舅该帮外甥,可长孙无忌不这么想,他觉得李治年轻软嫩,正好可以“帮”他管着朝堂。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还拉了个小团体,成员有褚遂良、于志宁这些老臣,史称“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朝堂上的事基本都是他们说了算。
李治一开始还挺依赖舅舅,毕竟自己没经验。可很快他就发现不对劲了。有一次,李治想提拔一个叫韦弘机的官员,长孙无忌当场就驳回了,说“韦弘机资历不够,陛下还是再等等”;还有一次,李治想修改一下均田制的细则,褚遂良又跳出来说“这是先帝定的制度,不能随便改”。李治心里憋屈,可又不敢发作——毕竟自己刚登基,根基不稳,舅舅手里还握着兵权。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里说,长孙无忌“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皆从之”——翻译过来就是“长孙无忌说啥,李治都得听”。李治表面上听话,心里却在琢磨:这大唐到底是我的,还是舅舅的?
真正让李治忍无可忍的,是“房遗爱谋反案”。房遗爱是房玄龄的儿子,娶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高阳公主骄横跋扈,居然想帮房遗爱夺爵位,还牵扯出了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等人。长孙无忌负责审这个案子,他一看机会来了,不仅要把房遗爱一伙办了,还要趁机清除异己——尤其是吴王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长得帅,本事也强,当年李世民还说过“恪类我”。长孙无忌一直怕李恪威胁李治的皇位,这次正好借案子把李恪拉下水。李治知道李恪是被冤枉的,就去找长孙无忌求情:“舅舅,吴王平日里没犯过错,能不能从轻发落?”长孙无忌脸一沉:“陛下,谋反是大罪,岂能轻饶?要是放了他,以后谁还怕律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废后之争,表面上是李治换了个老婆,实际上是李治打赢了一场“权力反击战”。长孙无忌的势力被削弱,许敬宗、李义府这些“新派”官员上台,李治终于把权力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旧唐书·高宗纪》里说,从这以后,“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这话有点夸张,因为真正的大权,其实是李治和武媚娘一起掌握的,史称“二圣临朝”。
很多人觉得,李治立了武媚娘为后之后,就成了“傀儡皇帝”,啥都听武则天的。其实不是,李治虽然身体不好(后来得了风疾,头晕目眩,看不清东西),但他脑子很清楚,大唐的核心权力一直握在他手里。
李治在位期间,干了不少大事,比他爹李世民还猛。首先是对外打仗,把大唐的疆域扩到了最大。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合起来打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救。李治派苏定方、李积(就是徐茂公)等人出兵。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灭了百济,把百济国王押回长安;总章元年(668年),李积灭了高句丽,在平壤设了安东都护府。至此,高句丽这个困扰了隋朝和唐朝几十年的“钉子户”,终于被李治拔掉了。
《新唐书·地理志》里记载,唐朝最盛的时候,疆域“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比李世民时期大多了。李治能打赢这些仗,一方面是因为唐朝国力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会用人——苏定方、李积、薛仁贵这些名将,都是在李治时期发光发热的。
对内,李治也没闲着。他修订了《唐律疏议》,这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法典,直到清朝还在沿用。他还重视科举,扩大了录取名额,让更多出身寒门的读书人有机会当官,打破了关陇集团对官场的垄断。许敬宗、李义府虽然人品不咋地,但他们都是通过科举上来的,代表了寒门子弟的利益。
李治和武则天的“二圣临朝”,更像是一种“夫妻搭档”。李治身体不好的时候,就让武则天帮忙处理一些日常政务,但重要的事,比如打仗、立太子、任免宰相,还是李治说了算。有一次,武则天想让她的亲戚当官,李治直接驳回了,说“外戚干政是祸根,不能开这个头”。还有一次,武则天想修改礼仪,李治也没同意,说“礼仪是国家的根本,不能随便改”。
《资治通鉴》里记载,李治曾经对大臣说“朕与皇后同体,故令皇后预闻政事”——这话的意思是“我和皇后是一家人,所以让她帮我处理政事”,但“预闻”不等于“做主”,真正的决定权还是在李治手里。
李治对武则天也不是完全信任,他曾经因为武则天权力太大,想废了她,还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后诏书。可武则天一哭二闹三上吊,李治又心软了,说“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结果上官仪被武则天杀了。这件事看起来是李治“怂”了,其实是他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当时武则天已经有了一定的势力,废了她可能会引起朝堂动荡,而且李治确实需要武则天帮他处理政务,毕竟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
从显庆年间(656-661年)开始,李治的风疾就越来越严重了,经常头晕目眩,看不清东西,有时候连朝都上不了。没办法,他只能让武则天帮他处理更多的政务,武则天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武则天是个有野心的女人,她利用处理政务的机会,提拔了不少自己的人,比如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还有一些忠于她的大臣。李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身体不好,管不了那么多了。
更让李治头疼的是太子问题。他一开始立的太子是李忠,李忠是宫女所生,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后,李忠就被废了,改立武则天的儿子李弘为太子。李弘是个好孩子,仁厚孝顺,还敢跟武则天顶嘴。有一次,李弘发现王皇后的女儿还被囚禁着,就向李治求情,让她们嫁人。武则天知道后,气得不行,觉得李弘胳膊肘往外拐,没过多久,李弘就“暴毙”了——很多人说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也这么写,但《旧唐书》里只说李弘“薨于合璧宫”,没说被毒死,真相至今是个谜。
李弘死了,李治又立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为太子。李贤比李弘更聪明,还写了《后汉书注》,在朝堂上很有威望。武则天怕李贤以后会威胁自己的权力,就找了个理由,说李贤谋反,还在他宫里搜出了几百件兵器。李治知道李贤是被冤枉的,想从轻发落,可武则天不答应,说“太子谋反,罪该万死,陛下不能徇私”。最后,李贤被废为庶人,流放到巴州(今四川巴中),后来还是被武则天派人杀了。
连续两个儿子出事,李治的身体更差了。弘道元年(683年),李治在洛阳贞观殿病重,他知道自己快撑不住了,就召来宰相裴炎,交代后事:“朕死后,太子李显继位,军国大事要是他处理不了,就由皇后决断。”这道遗诏,既是李治对自己一生权力的最后安排,也为武则天后来的称帝埋下了伏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