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东北民间异闻录 > 第31章 阴骡驮碑

东北民间异闻录 第31章 阴骡驮碑

作者:野山峰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17 18:19:13 来源:全本小说网

江雾漫过黑河时,老赵头总要把窗子关严实了。他说那不是雾,是江底冤魂呼出的气,吸多了会看见不该看的东西。

一九九八年夏,我作为民俗调查员来到黑河市胜山屯。老赵头是我房东,七十多岁,满腮帮子白胡茬,眼睛浑浊得像两颗磨砂玻璃球,唯独提起“那件事”时会陡然清亮。

“八三年,对,就是江那边还在打仗的时候,”老赵头嘬着旱烟,烟雾缭绕中眯起眼,“咱们这儿出了件邪乎事。”

事情发端于一九八三年七月的一个深夜。胜山屯最靠江边的马寡妇起夜,忽听得江岸方向传来“嗒、嗒、嗒”的蹄声,沉闷得像是有人在敲空木鱼。她扒着窗沿往外瞅,月光下,一头瘦骨嶙峋的黑骡正沿江而行,骡背上驮着块青石碑。

“那骡子走得慢呐,一步一步,像是腿上拴着千斤铁镣。”马寡妇后来跟人说,“可它走过的地方,草都枯了,冒着黑气。”

更骇人的是那碑——断了一半,截面参差不齐,隐约有暗红色的液体从碑文刻痕中渗出,蜿蜒而下,滴在骡背上,竟发出“滋啦滋啦”的灼烧声。骡子却恍若未觉,依旧不紧不慢地走着,眼眶里没有眼珠,只有两团幽绿的火苗跳动。

马寡妇当场吓瘫在地,天亮了才被邻居发现。一连三夜,江边好几个屯子都有人看见那骡驮碑夜行,所过之处,牲口焦躁不安,井水发浑,家里的小孩夜哭不止。

“是阴骡驮碑!”老赵头当时就跺脚,“早年我爷爷说过,这是大凶之兆!碑是界碑,骡是冤魂,咱们这儿怕是要出大事!”

屯里老辈人聚在一起,商量咋办。七十岁的赫哲族萨满伊尔根拄着熊头杖来了,盯着江岸骡子踩出的焦黑蹄印,脸色凝重。

“那骡子,不是活物。”伊尔根嘶哑着开口,“驮的也不是寻常的碑。我闻到了血仇和破碎的盟约,还有……压死者的怨气。”

他提起一桩旧事:一八八六年,清廷督办吴大澂大人与沙俄勘定边界,立下“倭字碑”、“那字碑”等界碑,郑重申明国土。其中一块“准”字碑就立在胜山屯上游十里处的江岸。

“一九三八年,日本人占了东北,想抹掉前朝界碑。”伊尔根的声音低沉下去,“他们用炸药炸那‘准’字碑。当时守碑的是个姓赵的老汉……”

老赵头猛地咳起来,烟雾缭绕中,他的侧脸微微抽搐。

伊尔根继续道:“赵老汉拼命阻拦,被炸飞的石碑碎块压在了下面,据说肠子都流出来了,人没当场死,手指头抠着泥土,朝着碑的方向爬了足足三尺远,才断的气。碑碎成了三块,最大的一块当时就不见了踪影,另外两块,一块沉入了江心,另一块被日本人扔进了江湾子沼泽。”

人群静默下来,目光若有若无地瞟向老赵头。老赵头只是闷头抽烟,额上青筋突突地跳。

我后来才知道,那守碑的赵老汉,就是老赵头的亲祖父。

阴骡还在夜夜行走。屯子里开始弥漫一股若有若无的血腥味,井水越来越浑,带着铁锈味。更邪门的是,但凡试图靠近那阴骡的人,回来后不是高烧胡说,就是身上出现莫名的青黑色蹄印,像是被什么东西踩过。

屯长请来了乡里的文化干事。干事拿着本泛黄的档案,印证了伊尔根的说法,那碑确系吴大澂所立“准”字碑无疑。档案里还夹着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是炸碑前拍的,碑旁站着个瘦高老汉,眉眼间与老赵头有几分相似。

“得想法子安抚。”文化干事推推眼镜,“按老说法,这是地脉不安,英灵不息。或许……得把碑补全,让骡子安息?”

可碑是碎的,怎么补?有人说去找沉江的那块,有人说去沼泽捞。老赵头却猛地站起身,烟杆往鞋底狠狠一磕,声音沙哑:“补?拿啥补?那碑文淌的是血!是恨!压死人的石头,补上了就能心安?”

他说完,扭头就走,背影僵硬。那晚,老赵头屋里的灯亮了一夜。

第四天夜里,暴雨倾盆,雷声像巨大的磨盘在天上滚动。一道惨白的闪电劈落江心,有人看见那阴骡竟人立而起,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嘶鸣,不像骡叫,反倒像极了人在极度痛苦下的嚎叫。

第二天雨停,江岸一片狼藉。阴骡不见了,但江边泥地里,赫然出现了一串深陷的蹄印,一路延伸,竟然通向了老赵头家院门口!

人们涌到他家,只见老赵头瘫坐在院中泥水里,脸色惨白,左手腕缠着破布,渗出的血将布条染得暗红。他面前的土地上,用树枝划拉着一些残缺的碑文符号,却被雨水冲涮得模糊不清。

“我试了……”他眼神空洞地喃喃,“用血……我爷爷的血脉……想补上那碑文……可不够……压得太久……恨太深了……”

伊尔根萨满分开人群走进来,看了看老赵头的手腕,又蹲下摸了摸那些血字痕迹,长叹一声:“痴儿!那碑压死的是至亲,沾的是忠烈之血,岂是寻常血脉能补全的?它要的不是描画,是‘重立’!是让它重新镇在江心,履行它的天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东北民间异闻录请大家收藏:()东北民间异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老赵头猛地抬头,浑浊的眼里闪过一道光。

接下来的三天,老赵头像变了个人。他翻出家里所有关于界碑的老物件:一张吴大澂当年赏给他祖父的银元拓片、半本残缺的《勘界日记》、甚至还有一小块据说是从当年碑座上敲下来的青石碎屑。他不停地描画、拼凑,试图还原碑文全貌。

禁忌也被伊尔根严肃地告知所有人:日落之后不得近江;不得穿戴红色衣物在外行走;不得提及“炸碑”、“压死”等词;家家户户碗筷不得敲击出声响,以免惊扰。

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江对岸的苏联哨所似乎也察觉异常,探照灯在江面上扫来扫去。

第七夜,月晕毛茸茸的。子时刚过,江心突然传来巨大的哗啦水声,像是有什么庞然大物破水而出。那头阴骡再次出现,这一次,它不再是漫无目的地行走,而是径直朝着胜山屯而来!它眼眶中的绿火炽烈燃烧,背上断碑淌下的已不再是暗红液体,而是粘稠的、近乎黑色的血液,滴落在江面上,竟嗤嗤作响,经久不散。

骡蹄踏上岸边碎石,发出令人牙酸的“咔嚓”声。它一步步逼近屯子,牲口圈里的猪牛羊瞬间炸窝,疯了一样撞击栏杆。

“它要进屯了!”有人失声尖叫。

就在人心惶惶之际,老赵头却抱着一卷厚厚的宣纸,踉跄着冲出了家门,直向那阴骡奔去!

“爷——!”他发出一声嘶吼,不是对骡子,而是对那碑,“孙儿来了!赵家守碑的来了!”

阴骡竟真的停住了脚步,绿色的“目光”锁定在老赵头身上。

老赵头展开宣纸,那上面是他用三天时间,对照拓片和日记,用毛笔蘸着朱砂和——后来伊尔根才低声告诉我,还有他自个儿的血——补全的碑文。月光下,那纸上的字迹红得惊心。

“光绪十二年!钦差大臣吴大澂立!此乃华夏疆土!不容侵夺!”老赵头的声音在夜风中颤抖,却带着一股决绝的铿锵,“爷!您看着!碑没倒!没倒!”

他将那卷宣纸猛地拍向骡背上的断碑!

奇迹发生了。宣纸触及碑面的瞬间,竟如同烙铁遇雪,瞬间融入石碑之中!那断碑上残缺的文字,被一道道灼热的红色流光迅速填充、连接、补全!眨眼间,一座完整、殷红如血的碑文浮现出来,熠熠生辉,将周围照得一片诡异通明!

阴骡发出一声长嘶,这一次,不再是痛苦和怨恨,倒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的呜咽。它眼中的绿火渐渐熄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润的、玉石般的光泽。它甩了甩头,驮着那光芒流转的血碑,转身,一步步沉稳地走向界江。

江水无声地分开一条道路。骡驮碑沉入江心,消失不见。片刻后,江心深处,一道沉稳的青光冲天而起,旋即隐没。江面恢复了平静,那股弥漫多日的血腥味也随之一扫而空,只剩下清冽的水汽。

天亮了。人们发现,在江心最深处的航道附近,隐约多了一处暗礁般的阴影。有胆大的船夫驾船靠近,回报说水下似乎真的立着一块巨石,形状如碑。

老赵头病了一场,好了之后,手腕上多了一道深深的疤痕。他变得沉默了许多,但眼神里的浑浊却散了。他开始整理祖父和父亲留下的所有关于界碑的记忆和物件,说是“不能忘了根”。

我离开胜山屯前一夜,又和他坐在小院里喝酒。几杯下肚,他望着江心方向,突然低声说:“那碑,其实一直都在心里立着。我爹一辈子窝囊,怕事,就是因为亲眼见他爷爷被碑压死,觉得那碑是不祥之物,躲了一辈子。我也差点……差点走了他的老路。”

“现在呢?”我问。

“现在?”他摸了摸手腕上的疤,笑了笑,“现在知道了,有些东西,不能躲。压死人的,不是碑,是炸碑的人。碑本身,护的是咱们脚下的地。魂灵不安,不是要作祟,是提醒后人,别忘了它们用命守过的东西。”

江风拂过,带来远方的潮声。我仿佛又听到那“嗒、嗒、嗒”的蹄声,沉稳,坚定,驮着一段沉重的过往,沉入江心,却从此矗立在每一个知晓这故事的人心里。

那夜之后,阴骡再无踪影。但胜山屯的老人们说,每逢大雾锁江的夜晚,凝神细听,或许还能听到江心深处,传来一声满足般的、悠长的叹息。

喜欢东北民间异闻录请大家收藏:()东北民间异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