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东北民间异闻录 > 第236章 知青墓歌

东北民间异闻录 第236章 知青墓歌

作者:野山峰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17 18:19:13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十一月七日,我们三分场三连的五名知青奉命去黑瞎子沟运木材。带队的是副连长,一个嗓门比炮仗还响的东北汉子。临行前,他拍着胸脯保证:“天黑前肯定回来,绝不在那鬼地方过夜!”

他们再也没能回来。

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吞没了整个小队。等我们找到他们时,已是三天后。五具年轻的尸体冻得像黑桦木一样硬,只有王建国怀里那架破旧的手风琴还奇迹般地完好无损。

他们被葬在了离分场五里外的一片白桦林中。那地方原本没有名字,自打有了那五座坟,大家便开始叫它“知青墓地”。

下葬那天,场部领导来了,念了悼词,说了些“重于泰山”、“永远活在心中”的套话。我们百多名知青默默站着,泪水还没流出眼眶就冻在了睫毛上。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刘思梅的母亲从上海寄来的那封信,被知青代表朗读时,信纸在手中哗哗作响,不知是风大,还是他的手在抖。

“思梅吾儿,见字如面。闻北大荒已飞雪,母夜不能寐,思儿衾薄衣单...”

那封信其实永远到不了刘思梅手中了,它被折成纸鸢,在坟头烧成了灰。

葬礼结束后,生活仿佛又回到了正轨。只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传言说,月明风清的夜晚,墓地方向会传来手风琴声,还有低沉的合唱,唱的竟是当时严禁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这类“苏修歌曲”。

没人公开承认听过那歌声,但每个宿舍都有人会在深夜突然醒来,竖起耳朵,神情恍惚。

---

转眼到了第二年四月,残雪未融,春寒料峭。分场宣传队接到任务,要排演一出反映知青生活的样板戏。队长赵卫东点了我的名,让我负责写剧本。

赵卫东是六八年的北京知青,**,三分场有名的“马列主义者”,开口闭口都是阶级斗争。他把我叫到办公室,拍着我的肩膀说:“小李,你是高中生,有文化,这个任务交给你我放心。要写出我们知青‘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不要写那些伤春悲秋的小资情调。”

我点点头,心里却一片茫然。

那晚,我辗转难眠,索性披衣出门,鬼使神差地走向那片白桦林。

月光如水,洒在蜿蜒的小路上。离墓地还有一里多地,我忽然听到了若有若无的琴声。我停下脚步,心脏狂跳。

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绝不会错。

我屏住呼吸,悄悄向前摸去。琴声越来越清晰,偶尔还夹杂着低语和轻笑。透过白桦林的缝隙,我看见五个人影围坐在一起,中间那人正在拉手风琴。

是他们!王建国、刘思梅、张志强、周建军、孙晓芸——那五个埋在这里的知青!

我躲在树后,双腿发软,冷汗浸透了内衣。他们看起来与生前无异,只是脸色苍白些,穿着下葬时的衣服。

王建国拉完一曲,刘思梅轻声说:“再拉一遍吧,建国,我妈最喜欢这首歌了。”

“思梅,你想家了吗?”孙晓芸问。

“想啊,怎么不想。”刘思梅的声音带着哽咽,“可我更想你们,想咱们在一起的日子。”

张志强叹了口气:“咱们这些人,活着是战友,死了做鬼伴,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他们又唱起了《红莓花儿开》,歌声忧伤而甜美。我怔怔地听着,忘了恐惧,只觉得鼻子发酸。

不知过了多久,东方的天际泛起了鱼肚白。周建军突然站起来:“天快亮了,我们该回去了。”

五人站起身,手拉着手,向坟墓走去,身影逐渐变淡,最后消失在晨曦中。

我踉踉跄跄跑回分场,一头扎进被窝,浑身发抖。

---

第二天,我开始写剧本,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满脑子都是昨晚的景象和歌声。

赵卫东看出我的心不在焉,把我叫去训话:“李明,你的思想动态很危险!听说你昨晚去墓地了?那种封建迷信的地方,你去干什么?”

我支支吾吾,不敢说实话。

“我警告你,不要被那些不健康的情调影响!咱们知青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不是来吟风弄月的!”赵卫东严厉地说,“你的剧本,要突出阶级斗争这个纲!”

我唯唯诺诺地退出办公室,心里像堵了一团棉花。

那天晚上,我又去了墓地。

同样月光如水,同样琴声悠扬。这次我鼓足勇气,走了出去。

“你...你们好。”我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五双眼睛齐刷刷看向我,林中顿时寂静无声。

“李明?”王建国认出了我,“你别怕,我们不会伤害你。”

“我们...我们只是太寂寞了。”刘思梅小声说。

我慢慢走近,坐在他们旁边。近距离看,他们的身体有些透明,能隐约看见后面的白桦树。

“你们...为什么不去投胎?”我怯生生地问。

周建军笑了:“投胎?去哪?回上海吗?我们的户口已经落在北大荒了,生是这里的人,死是这里的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东北民间异闻录请大家收藏:()东北民间异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再说,我们也舍不得走。”张志强接话,“这里有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朋友。”

那晚,我们聊了很多。他们告诉我生前的趣事,未了的心愿。刘思梅拜托我给她母亲写信,说她在这里一切都好,让母亲不要担心。王建国请我照顾他宿舍窗台那盆君子兰,别让它冻着了。

天亮时分,他们又消失了。

---

随后的日子里,我经常深夜去墓地。赵卫东察觉到了我的异常,几次找我谈话,语气越来越严厉。

剧本我一拖再拖,实在写不出那些假大空的词句。我满脑子都是真实的知青生活——想家的夜晚,偷偷传阅的**,萌发又压抑的爱情,还有那五个永远留在北大荒的年轻人。

五月底,分场召开“思想整顿大会”,赵卫东不点名地批评了“某些同志受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沉迷于不健康的情调”。

我知道他在说我。会后,他直接把我留下:“李明,有人反映你经常深夜去墓地,有没有这回事?”

我低头不语。

“你还编造什么听到歌声的谣言,动摇军心!”赵卫东猛地拍桌,“我命令你,立刻停止这种反革命行为!”

那天晚上,我犹豫再三,还是去了墓地。我刚到,就看见赵卫东带着两个民兵从另一条路走来。

“看!我说什么来着?他就是来搞封建迷信的!”赵卫东得意地说。

五个人影在月光下若隐若现,王建国护在其他人身前。

赵卫东和民兵们吓得后退几步,脸色惨白。

“鬼...真的有鬼...”一个民兵颤抖着说。

赵卫东强作镇定:“什么鬼!都是阶级敌人在装神弄鬼!”但他声音里的恐惧藏不住。

王建国缓缓抬起手风琴,奏起了《国际歌》。其他四人齐声合唱,歌声庄严肃穆,在白桦林中回荡。

赵卫东和民兵连滚带爬地跑了。

我站在原地,泪流满面。

---

一九七六年,“四人帮”倒台。一九七九年,知青大返城开始。

临走前,我去墓地告别。五年过去了,那五座坟已经长满青草。我逐一拔草,擦拭墓碑。

“我要回城了。”我轻声说,“以后可能没机会来看你们了。”

晚风吹过白桦林,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回应。

“我会记得你们的,永远记得。”

回到上海后,我四处奔走,终于说服有关部门,在原来的墓地立了一块正式纪念碑,刻上了所有长眠北大荒的知青名字。

一九九九年秋,我重返北大荒。白桦林比记忆中更高大,墓碑依旧肃穆安静。当地人说,月明之夜,这里仍有琴声。

我独自坐在墓前,直到夜幕降临。

月亮升起来了,和二十七年前一样圆。

这时,远处隐隐传来了手风琴声,还是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我静静地听着,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说不清的安宁。

琴声结束时,我仿佛听见了刘思梅清脆的声音:“李明,谢谢你来看我们。”

“不用谢。”我对着空气回答,“我们是一代人啊。”

风更大了,白桦林哗哗作响,像是无数青年在合唱。他们的歌声穿越阴阳,回荡在北大荒辽阔的土地上,诉说着那些被遗忘的青春、乡愁和爱情。

我站起身,整了整衣领,朝着墓碑深深鞠了一躬。

月光下,五个年轻的身影若隐若现,朝我挥手告别。

喜欢东北民间异闻录请大家收藏:()东北民间异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