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东北民间恐怖故事合集 > 第75章 烟袋锅·守夜人

东北民间恐怖故事合集 第75章 烟袋锅·守夜人

作者:灶边闲客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27 13:29:2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火车钻出松辽平原的晨雾时,李振邦怀里的骨灰盒还带着殡仪馆的余温。父亲走得突然,脑溢血倒在长春的出租屋里,临终前只抓着他的手重复:“回老屯,把祖屋拾掇了……烟袋锅别碰。” 那时候他以为是老人糊涂了,直到踩着没膝的荒草站在祖屋门前,才明白有些话从来不是胡话,是刻在骨头里的叮嘱。

老屯叫李家营子,嵌在长白山余脉的褶皱里,当年爷爷带着父亲闯关东落脚的地方。汽车只通到乡上,剩下的二十里山路他扛着行李走了三个钟头,鞋底沾着的松针和泥块,都是父亲相册里见过的模样。祖屋是典型的东北起脊房,黄泥墙被岁月啃得坑坑洼洼,墙头上的茅草枯了又荣,把房檐压得有些塌。院门口的老榆树歪着脖子,树皮皲裂得像老人的手,树底下的酸菜缸裂了道缝,缸沿结着的白霜一碰就掉,碎成齑粉。

推开门的瞬间,尘土味混着霉味扑面而来,呛得他直咳嗽。阳光斜斜地切进来,照亮了空中飞舞的尘埃,也照亮了堂屋八仙桌上的供牌——“李氏门中列祖列宗”,牌位前的香炉积着半寸厚的灰,插着的香杆早成了黑炭。东屋的火炕铺着暗红的炕席,席子边缘磨出了毛边,炕梢的老木柜柜门虚掩着,风一吹就“吱呀”作响,像谁在叹气。墙角堆着半人高的苞米棒子,是前几年邻居王老太帮着收的,金黄的颗粒上蒙着灰,倒还透着点生气。

收拾遗物花了整整三天。父亲早年就搬去城里,祖屋常年空着,东西却没少。炕柜里叠着浆洗得发硬的土布褂子,铜盆上的绿锈刮下来能染绿手指,还有些缺角的瓷碗、断了弦的二胡,都带着岁月的沉滞感。直到第四天下午,他在西屋的杂物堆里翻出个樟木箱,箱子上的铜锁早就锈死了,砸开时闻到一股混合着樟香和铜臭的味道——烟袋锅就躺在箱底的红绸子里,像只蛰伏的小兽。

那是个铜制的烟袋锅,锅头比拇指肚大些,刻满了细密的符文,被摩挲得发亮,纹路深处还嵌着泥垢,是洗不掉的岁月痕迹。烟杆有小臂长,乌木的,摸上去温润光滑,不像放了几十年的老物件。最特别的是烟嘴,暗绿色的岫玉,触手冰凉,即使攥在手里暖了半晌,一松开还是凉得刺骨。李振邦把它拿到阳光下看,符文在光线下若隐若现,像是活的,顺着烟锅的弧度慢慢游走。他想起父亲的话,心里犯嘀咕,可还是忍不住把烟袋锅揣进了兜里——这东西看着就值钱,说不定是件老古董。

傍晚的时候王老太来了,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的玉米面窝头和一碟酱黄瓜。老太太八十多岁了,头发全白,背驼得像座小桥,却精神矍铄,眼睛亮得很。她进门就瞅见李振邦手里的烟袋锅,原本笑着的脸突然僵了,手里的篮子差点掉在地上。“孩子,你咋把这东西翻出来了?”她声音发颤,伸手要夺,又像怕烫似的缩了回去。

“王奶奶,这是啥啊?我爸说不让碰。”李振邦递过窝头,顺势把烟袋锅放在了炕桌上。王老太盯着烟袋锅,手指无意识地绞着围裙,嘴里念叨着:“造孽啊……这是你太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李振山老祖宗的东西。当年他就是拿着这烟袋锅,在暴风雪里守了咱屯子三天三夜,然后就没影了。”

“李振山?”李振邦皱起眉,父亲提过这个名字,说他是李家的英雄。王老太点点头,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光映着她满脸的皱纹:“光绪二十六年的冬天,雪下得邪性,连着半个月没晴过,山风刮得能把牛卷走。那时候屯子刚建起来,粮囤子薄,要是雪再不停,全屯人都得冻饿而死。你老祖宗李振山,那时候是屯子里的把头,揣着这烟袋锅就进了山,说去求山灵开恩。谁也拦不住,他走的时候说,要是三天后没回来,就让大伙烧了他的衣裳,别等了。”

“后来呢?”李振邦追问。王老太叹了口气,眼神飘向窗外的远山:“第三天夜里,暴风雪真停了。屯子东头的山口,雪被扫开了一条路,路两边插着松枝,雪地上有串脚印,一直往山里去,再也没回来。老人们说他是被山灵收了,成了守护咱屯子的‘守夜人’。从那以后,咱李家就把这烟袋锅当传家宝,可规矩是只许放着,不许用,说用了会招东西。”

这话听得李振邦心里发毛,可更多的是好奇。他嘴上应着“知道了”,心里却没当回事——都什么年代了,还山灵守夜人,不过是老辈人的传说。王老太看他不以为然,又叮嘱了几句“晚上把门窗插好”“听见动静别出去”,才颤巍巍地走了。临走时,她看烟袋锅的眼神,像在看一个随时会炸的炮仗。

天黑透的时候,山里起了风。祖屋的窗户没糊严实,风从纸缝里钻进来,“呜呜”地响,像小孩哭。李振邦煮了包方便面,就着王老太给的酱黄瓜吃了,想起烟袋锅,鬼使神差地从兜里摸了出来。他翻出父亲留下的烟丝,是东北特产的蛤蟆头,揉碎了塞进烟锅,用打火机点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东北民间恐怖故事合集请大家收藏:()东北民间恐怖故事合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烟丝点燃的瞬间,一股奇异的香味飘了出来,不是普通烟草的辛辣,带着点松针的清苦和某种说不出的甜。烟锅烫得惊人,李振邦差点扔出去,攥着乌木烟杆抽了第一口。烟雾入肺,没什么呛味,反而觉得浑身一麻,像是有电流从四肢百骸流过。他对着灯吐了个烟圈,那烟圈异常结实,在空中凝而不散,像个透明的玻璃环。

就在他觉得新奇的时候,烟圈中央的烟气突然开始扭曲。原本均匀的烟雾聚成一团,慢慢勾勒出一张脸——消瘦的脸颊,高挺的鼻梁,下巴上有道疤,眼睛的位置是两个漆黑的空洞,却精准地“盯”着他。李振邦的心脏猛地一缩,抬手去挥,烟圈却像粘在空气里似的,那张脸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嘴唇动了动,像是在说什么。他揉了揉眼睛,再看时,烟圈已经散了,只剩一缕青烟贴着房梁飘向窗外,留下淡淡的焦味。

“看花眼了。”他喃喃自语,把烟袋锅扔在炕桌上,可手心的汗却止不住。那天晚上他没敢睡东屋,在堂屋打了地铺,临睡前把菜刀放在枕头边。山里的风越来越大,刮得房瓦“噼啪”响,偶尔有树枝刮过窗户,影子落在墙上,像个弯腰的人在徘徊。他睁着眼睛到后半夜,实在熬不住睡了过去,梦里全是那两个漆黑的眼洞,追着他跑。

第一次听见那声音,是在回来的第五天夜里。他终究还是搬回了东屋的火炕,老房子的地铺太潮,骨头缝都疼。后半夜他被冻醒了,火炕早就凉透,窗外的月光惨白,照在炕梢的木柜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就在他翻个身想接着睡的时候,炕边传来一声极轻的叹息,幽怨又冰冷,像从冰窖里捞出来的。

李振邦的汗毛一下子竖了起来,屏住呼吸不敢动。他想起王老太说的话,心脏“咚咚”地跳,撞得肋骨生疼。那声音又响了,比刚才清楚些,是个男人的声音,沙哑得像磨过砂纸:“时候到了……” 他猛地坐起来,抓起枕头边的手机照亮,炕边空空如也,只有月光在地上淌成一片银水。“谁?谁在那儿?”他喊了一声,声音在空荡的屋子里回荡,只有自己的回音。

那一夜他再没合眼,抱着膝盖坐在炕头,手机的光一直亮着。天快亮的时候,远处传来鸡叫,他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全湿透了,冷汗把秋衣都黏在身上。第二天他去问王老太,老太太一听就拍着大腿:“你是不是动那烟袋锅了?我跟你说过不能碰!那是守夜人的魂附在上面,他在找接班人呢!”

“接班人?什么意思?”李振邦追问。王老太把他拉到院门口,指着远处的长白山:“老辈人说,你老祖宗李振山跟山灵立了契约,用自己的魂换咱屯子的平安。他得一直守着山口,不让风雪把屯子埋了,可魂不能一直飘着,得附在东西上。这烟袋锅就是他的根,每一代李家后人,都得有人接他的班,接着守夜。”

李振邦觉得荒谬,可夜里那声音却像钉子一样扎在脑子里。他开始在祖屋里翻找,希望能找到些线索。第七天下午,他在老木柜的夹层里找到了一个布包,里面裹着几封泛黄的家书和一本线装的笔记,纸页都脆了,一碰就掉渣。笔记是李振山写的,字迹苍劲有力,带着点潦草。

“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廿三,雪。屯子断粮三天了,张老栓家的娃饿晕过去,媳妇哭得撕心裂肺。山风越来越大,把西头的牛棚掀了,再这样下去,没人能活过冬至。萨满婆婆说,得有人去山口跟山灵立约,用魂做引,才能镇住风雪。我是把头,这事儿该我去。”

“十月廿五,风。萨满给了我这烟袋锅,说是用老山铜铸的,刻了引魂符文。她说山灵喜烟,用松针和山参籽拌的烟丝能通灵。立约的时候,要把血滴在烟锅上,魂就会附在上面,只要烟袋锅在,契约就不算断。我走了以后,后人要是看见烟圈里的脸,就是我来找接班人了。”

“十一月初一,晴。风雪停了,我看见屯子里的炊烟了。山灵说,守夜人不能离开山口,永远都不能。烟袋锅会找到下一个李家后人,替我守着。我不知道这是福是祸,只盼后人能懂,守护不是枷锁,是念想。”

笔记到这里就断了,后面的纸页被撕得干干净净。剩下的家书是父亲写给爷爷的,里面反复提到“烟袋锅要收好,不能让振邦碰”“老祖宗的规矩不能破”。李振邦捏着纸页的手在抖,纸页上的字迹模糊起来,像是被他的眼泪打湿了——他终于明白父亲临终前的叮嘱,不是糊涂话,是预警。

那天晚上,声音来得格外早。刚过亥时,炕边就传来了清晰的脚步声,不是人的脚踩在地上的声音,是雪落在地上的“沙沙”声。李振邦攥着烟袋锅,手心全是汗,烟袋锅的岫玉烟嘴凉得刺骨,像是在吸他的体温。“该换你守着了。”那声音就在耳边,冰冷的气息吹在他的后颈,激得他打了个寒颤。

他猛地回头,借着月光看见炕边站着个模糊的影子。那影子很高,穿着打补丁的土布褂子,手里拿着一把松枝扫帚,身形和笔记里画的李振山一模一样。影子慢慢转过身,脸的位置是一团模糊的烟气,只有两个漆黑的眼洞对着他,里面像是有风雪在打转。“屯子不能没人守,”影子说,“我守了一百多年,累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东北民间恐怖故事合集请大家收藏:()东北民间恐怖故事合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振邦想跑,可身体像被钉在了炕上,动弹不得。他看着影子慢慢伸出手,那只手是半透明的,带着雪花的寒气,朝着他手里的烟袋锅抓来。“血,滴在烟锅上,契约就成了。”影子的声音带着蛊惑,“你看,这屯子多好,春天有漫山的映山红,秋天有沉甸甸的稻子,都是我守下来的。”

他想起王老太说的,当年暴风雪过后,屯子里的人都活了下来;想起父亲相册里,老屯子过年时的热闹景象;想起自己小时候,爷爷带他回屯子,在老榆树下吃的冻梨,甜丝丝的。可他也想起了长春的出租屋,想起了自己刚谈的女朋友,想起了还没完成的设计图。“我不想守在这里,”他挣扎着说,“我有自己的生活。”

影子停住了手,眼洞里的风雪似乎更急了。“那怎么办?”影子的声音带着委屈,又带着绝望,“山灵不会放过屯子的,当年的契约要是断了,暴风雪会把这里全埋了,连草都长不出来。” 窗外的风突然大了起来,“呜呜”地叫着,像是山灵的怒吼。炕边的酸菜缸“砰”地一声裂了,缸里的酸菜汤流了一地,冒着白气。

李振邦的脑子飞快地转着,笔记里的话突然跳了出来——“山灵喜烟,用松针和山参籽拌的烟丝能通灵”。他想起自己收拾杂物时,在灶台下找到了一小包晒干的山参籽,是爷爷当年留下的。“我有办法,”他突然喊出声,“不是只有接班才能守屯子,我们可以跟山灵重新谈。”

影子愣住了,眼洞里的风雪停了些。李振邦挣扎着爬起来,从灶台下翻出那包山参籽,又抓了一把院子里的干松针,一起揉碎了塞进烟袋锅。他划亮打火机,点燃烟丝,奇异的香味再次飘了出来,比上次更浓。他对着窗外的远山,慢慢地吐了个烟圈,那烟圈飘出窗外,在月光下越变越大,最后飘到了山口的方向。

“山灵,”他大声说,“李振山守了一百多年,够了。从今天起,李家不再用人魂守夜,我用烟敬你,每年清明、冬至,我都来给你上烟,用最好的松针和山参籽拌的烟丝。你护着屯子,我敬着你,这契约,行不行?”

烟圈飘到山口的位置,突然炸开,变成一团巨大的烟气,在空中凝住不动。过了一会儿,烟气慢慢聚成一个模糊的兽形,像是只巨大的狐狸,尾巴扫过之处,风突然小了。兽形对着他点了点头,然后慢慢散开,变成漫天的星点,落在了山林里。

炕边的影子看着这一切,身体慢慢变得透明。“这样……也行?”影子的声音带着不确定,又带着释然。“嗯,”李振邦说,“你可以歇歇了,老祖宗。” 影子笑了,虽然看不见脸,但能感觉到他的轻松。“好,好,”影子说,“烟袋锅你留着,每年记得来上烟。” 说完,影子慢慢消散在月光里,只留下一把松枝扫帚,落在炕边,还带着松针的清香。

那天夜里,李振邦睡得很沉,没有做梦。第二天早上醒来时,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炕上,暖融融的。炕边的松枝扫帚还在,只是变成了普通的扫帚,上面的松针带着露水,新鲜得像是刚砍下来的。院门口的老榆树,枝桠上冒出了嫩绿的芽,在春风里轻轻摇晃。

他把祖屋收拾干净,锁上了门。离开老屯子的时候,王老太站在路边送他,手里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松针和山参籽。“孩子,每年都回来看看,”老太太说,“老祖宗在看着呢。” 李振邦点点头,把烟袋锅揣进怀里,烟嘴的岫玉不再冰凉,带着体温的暖意。

火车驶离山区的时候,他从车窗往外看,长白山的轮廓在夕阳里镀上了一层金边。他掏出烟袋锅,装上松针和山参籽拌的烟丝,点燃,对着远山吐了个烟圈。烟圈在空中飘着,慢慢散了,像是老祖宗的叹息,又像是山灵的回应。

他不知道这样的契约能维持多久,也不知道自己每年回来上烟的承诺能坚持多少年。但他知道,那个在暴风雪里守了一百多年的老祖宗,终于可以歇歇了。而他,也成了连接着老屯子和现代生活的纽带,带着烟袋锅的温度,在两个世界里,守着自己的念想。

那年冬天,他回老屯子过的年。王老太告诉他,这是几十年来最暖和的一个冬天,山口的雪没没过膝盖,屯子里的人都说是老祖宗显灵了。除夕夜,他在祖屋的供桌前点燃烟袋锅,烟圈飘向供牌,在“李振山”三个字上打了个转,慢慢散了。他仿佛听见了一声轻轻的叹息,不是幽怨的,是带着笑意的,像春风拂过松针,温柔又安宁。

喜欢东北民间恐怖故事合集请大家收藏:()东北民间恐怖故事合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