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 > 第202章 思亲

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 第202章 思亲

作者:云鑫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25 06:59:40 来源:全本小说网

夜已深,王庙村的灯火渐次熄灭,唯有“声音工坊”的控制室还亮着微光。

叶晓明坐在主控台前,指头在键盘上轻敲,调出“归音计划”全球节点的数据流图谱。

密密麻麻的光点在三维地图上闪烁——云南怒江峡谷、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喀什、西藏山南……每一点都是一段正在被唤醒的声音,像星火,在寂静中悄然蔓延。

窗外,槐树沙沙作响,月光透过枝叶洒落,如旧日信笺上的字迹。

林冉端着两杯热茶走进来,将其中一杯轻轻放在叶晓明手边。“最新一批数据传回来了,”她低声说,“云南那边采集到了一位傈僳族老人临终前诵唱的《迁徙歌》,据说那是他们部族口传千年的创世史诗。录音结束不到两个小时,老人就安详离世了。”

叶晓明接过茶,没有立刻喝,只是看着屏幕上那段音频波形缓缓展开,如同一条蜿蜒的河。“她在唱什么?”他问。

“语言学家初步翻译了一小段。”林冉打开语音转译界面,“大意是:‘我们从云里来,走过九十九道山梁,把名字刻在风里,把哭声埋进土中。

孩子啊,若你忘了故乡,请听这歌声——它会带你回家。’”

两人沉默良久。

“你说,这些声音真的能穿越时间吗?”林冉忽然问,目光落在自己手腕上那枚老旧的录音手环——那是她奶奶留下的遗物,里面存着一段断续的儿时摇篮曲。

“不是穿越,”叶晓明轻声道,“是重逢。记忆从未消失,只是沉睡。我们做的,不过是点亮一盏灯,让那些等待被听见的人,终于可以说一句:我还在这里。”

话音未落,系统警报突然响起。红色提示框弹出:“检测到异常声源激活,编号GLS-YH-00317,位置:西安城南,设备在线。”

叶晓明与林冉对视一眼,迅速切换至远程监控模式。画面中,陈默家的“云回Pro”正自动启动,播放的却不再是《月婆子》童谣,而是一段全新的声音——低缓、沙哑,是一位女性在轻声讲述:

“一九六七年冬,雪下得特别大。我娘抱着我躲进地窖,外面有人喊‘斗倒xx派’。我不懂,只记得她把我裹进棉袄,哼着歌,说等春天来了,就能吃上韭菜鸡蛋饺子……”

正是李秀兰年轻时的声音。

但问题在于——这段叙述,并不在任何已知的采集档案中。

“这不可能,”林冉手指飞快调取声纹分析报告,“系统显示,这段音频由原始声源触发,基于情感共振机制自动生成。也就是说……是设备根据已有声音模型,重构出的新内容。”

“不是重构,”叶晓明盯着屏幕,声音微颤,“是释放。有些记忆太深,藏得太久,一旦被唤醒,就会自己流淌出来。”

他们当即联系陈默。电话接通时,背后传来轻微啜泣声。

“我妈今晚醒得很清楚,”陈默声音哽咽,“她拉着我的手,第一次准确叫出了我的名字。她说,她梦见自己年轻时的样子,站在灶台前包饺子,外面下着雪,屋里很暖……她还说,她想起来了,那首歌是娘教她的,后来又唱给儿子听。”

叶晓明闭上眼,心头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震动。他们原以为是在用科技保存记忆,却没想到,记忆本身也有生命——它会生长,会回应,会在某个夜晚悄然归来。

第二天清晨,一封加密邮件送达丁元英的终端。

发件人署名为“格律诗伦理委员会”,附件是一份紧急评估报告:“归音2.0系统具备潜在的记忆衍生能力,可能通过声纹、语调、情感频率等多重参数,激活未记录的深层记忆片段,形成‘类回忆音频’。

建议立即开展伦理审查,明确技术边界。”

丁元英读完,久久未动。

他站在维也纳寓所的阳台上,远处多瑙河静静流淌。晨雾弥漫,一如十五年前他初来此地求学时的模样。那时他总觉得自己是个冷峻的观察者,理性至上,不信温情,不谈乡愁。直到遇见你病重那一夜,他在电话里听见母亲一声呼唤:“元英,饭在锅里……”

从此,他再没能真正离开过那个小院。

他打开电脑,回复邮件仅一句话:

“不必设限,真正的伦理,不是阻止记忆苏醒,而是确保每一个醒来的声音,都有人愿意倾听。”

与此同时,格律诗总部启动“记忆回响”专项研究。由心理学、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进驻王庙村,试图解析“云回Pro”为何能生成未曾录入的内容。

初步结论令人震惊:人类的声音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记忆容器。某些高频重复的情感语句——如母亲唤儿、恋人低语、亲人叮嘱——会在声波中留下“心理印记”。当类似声纹再次出现,哪怕只是相似的节奏或气息,也可能触发潜意识中的共鸣,唤醒沉睡的言语片段。

换句话说,“云回Pro”并非创造记忆,而是成为一面镜子,照见人心深处不愿遗忘的一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请大家收藏:()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一发现迅速引发国际关注。哈佛大学记忆实验室发来合作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将“归音计划”纳入全球老年认知健康支持体系。

更有来自日本、意大利的家庭主动寄来老式录音带,请求帮助修复那些因年代久远而几近消逝的亲人之声。

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质疑。

某国际科技媒体刊发评论文章,标题尖锐:《我们是否正在制造虚假的温情?当影子开始“补全”逝者的遗言》。

文中质问:如果机器可以根据残缺片段“推测”出一个人未曾说过的话,那这份“真实”还值得信赖吗?会不会有一天,人们宁愿活在由算法编织的温柔幻象中,也不愿面对真正的失去?

叶晓明看到这篇文章时,正坐在西安一家面馆里,对面是陈默和他母亲李秀兰。

老人今天状态很好,自己吃了半碗臊子面,还笑着指了指墙上贴的老照片:“那是我年轻时候,在公社食堂包饺子呢。”

叶晓明没有反驳那篇文章的观点。他只是拿出手机,悄悄录下了这一刻:碗筷轻碰声、母亲含糊的絮语、儿子温柔的应答、窗外街市的喧闹……然后导入“云回Pro”进行存储。

他对陈默说:“你说得对,科技不能代替真实的生活。但它可以守护生活留下的痕迹。就像现在,十年后你再听这段录音,或许会想起今天阳光的角度,想起妈妈嘴角的油渍,想起你自己心里那份久违的踏实。”

陈默点点头,眼眶微红。

几天后,叶晓明带队前往贵州雷山县,一个苗族古寨。这里即将举行一年一度的“鼓藏节”,也是整个村落祭祖的重要仪式。

寨老同意让他们全程录制铜鼓乐与祭词吟诵,但提出一个条件:必须将录音副本永久留在寨中祠堂。

“声音是祖先的呼吸,”寨老说,“你们带走一份,也要留下一份。不然,根就断了。”

叶晓明郑重答应。

当夜,他们在祠堂外架设设备,调试完毕后,林冉望着漆黑的群山,忽然说:“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丁总会说‘别怕走得慢,就怕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不是在做技术,是在还债——向时间,向遗忘,向所有被忽略的普通人。”

雨又下了起来,细细密密,打在青瓦上,像童年屋檐下的滴答声。

而在千里之外的BJ,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正翻阅着一本泛黄的日记。他是当年参与民间文艺普查的老学者,曾在山西听过一首《月婆子》童谣,可惜未能完整记录。如今他在新闻中看到“归音计划”的报道,颤抖着手写下一封信:

“若有幸听到那段声音,请替我鞠一躬。六十多年来,我一直愧疚于没能留住它。如今,它回来了,带着泥土的气息,带着母亲的体温。原来,我不是忘了它,我只是一直在等它回家。”

信末,他附上一句题跋:

“文明不靠宏大叙事延续,而靠千万个细碎声音彼此呼唤。”

春风再度拂过王庙村,槐花飘落如雪。

在每一台启动的“云回”音箱里,那一声轻柔的启动音悄然响起,

那不是丁元英母亲的声音,也不是任何特定个体的独白。

它是无数母亲低语的融合,是岁月沉淀后的温柔和声,是穿越时空的一句:

“回来啦?饭在锅里,我一直等着你。”

喜欢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请大家收藏:()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