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食堂的喧嚣
十一月的阳光,透过设计院食堂巨大的落地窗,懒洋洋地泼洒进来,驱散了初冬的微寒,却驱不散室内蒸腾的人气与喧嚣。时针刚刚指向十二点,食堂的几个出入口便如同开了闸的泄洪口,身着各色工装的设计院职工们汇成一股股杂色的人流,迅速填满了每一个窗口前的空隙。
“嘀、嘀、嘀……”餐盘与打卡机的接触声此起彼伏,夹杂着锅碗瓢盆的碰撞、工作人员略带沙哑的叫号、以及千百人压低嗓音却又汇聚成巨大声浪的交谈。空气里弥漫着红烧肉、番茄炒蛋、清炒时蔬混合着的,独属于大食堂的、温暖而实在的香气。
李工——电气一次室的老工程师李默,端着打好的两荤一素,花白的头发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微微蹙着眉,目光在摩肩接踵的大厅里逡巡,像一艘经验丰富的老船在寻找可以停泊的港湾。
“老李!这边!”一个洪亮的声音穿透嘈杂。李默循声望去,只见靠窗的位置,结构室的负责人王大力正挥舞着他那粗壮的手臂,他对面还坐着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斯文的年轻人,是系统室的副主任张弛。
李默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端着餐盘艰难地挤了过去。
“好家伙,今天这人,比上周开全院大会还齐。”李默放下餐盘,舒了口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肩膀。
王大力扒拉了一大口米饭,含糊不清地说:“可不嘛,听说下午一点半,大老板要开重点项目吹风会,估计都赶着吃完回去准备呢。”他说话时声若洪钟,引得旁边几桌的人都侧目看来。
张弛推了推眼镜,动作优雅地用纸巾擦了擦嘴角,才慢条斯理地开口:“风声已经传出来了,明年的重头戏,全是硬骨头。”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却更显清晰,“十几个新建的500kV变电站项目,分布好几个省,从华东到西南,地形、气候、要求都不一样。”
“十几个?”李默夹菜的筷子停在了半空,眉头锁得更紧了,“去年才做了几个220kV的升压改造,这步子迈得……够大的。”他语气里没有兴奋,反而带着一丝老工程师特有的审慎和忧虑。
王大力却显得很兴奋,他用力一拍桌子,震得餐盘都跳了一下:“怕什么!这才够劲!老是修修补补,有什么意思?就得是这种大项目,才能显出咱们的本事!老李,你那套标准化设计模板,这回可算能派上大用场了吧?”
李默摇了摇头,苦笑道:“标准化是基础,但每个站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选址、地质条件、设备选型、接入系统方案……哪一个是能照搬模板的?光是前期勘察,就够跑断腿的。”他想起年轻时在荒山野岭勘测站址的经历,风吹日晒,条件艰苦,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还能不能吃得了那个苦。
张弛接过话头,语气平静却带着分量:“关键是时间节点。听说业主方要求很高,有些项目是配合特高压通道落地的,工期卡得非常死。系统接入、潮流计算、稳定性分析,我们室得提前把框架搭起来,误差必须控制在最小范围。”他说话时,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拉着,仿佛在勾勒着复杂的电气主接线图。
三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剩下咀嚼食物和周围鼎沸人声的背景音。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细微尘埃,也照亮了李默眼角深刻的皱纹,王大力额头上晶亮的汗珠,以及张弛镜片后那双闪烁着冷静与思虑的眼睛。这顿寻常的午餐,因为那即将落下的“十几个500kV项目”的重担,变得有些不同寻常。它不再仅仅是果腹,更像是一场大战前的能量补充和短暂休憩。
第二章:公园的漫步
午餐后,如同设计院多年来的传统,大批职工并没有立刻回到那座充斥着电脑辐射和图纸油墨味的办公楼,而是三三两两,默契地走向单位背后那个不大却清幽的市民公园。
一条蜿蜒的碎石小径穿过尚存绿意的草坪和开始落叶的银杏树,连接起设计院的后门与公园的腹地。午后的阳光变得柔和,风也似乎比食堂里清新了许多。
李默、王大力和张弛并排走着,步伐不快。脱离了食堂的喧嚣,公园里的交谈也变得舒缓而深入。
“还记得十年前,我们做第一个500kV GIS站的时候吗?”李默望着远处几个正在踢球的孩子,眼神有些悠远,“那时候,全院的骨干几乎都扑上去了,光是讨论采用哪种封闭式组合电器,就开了不下十次评审会。国外的技术封锁,国内的厂家刚起步,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
王大力哈哈一笑,声震林樾,惊起了几只麻雀:“怎么不记得!我那会儿负责架构基础,为了一个不均匀沉降的计算,在机房熬了三个通宵,差点被老婆赶出家门!最后还不是让我给搞定了!”他语气里充满了自豪,那是属于建设者的骄傲。
张弛微微颔首:“那是奠基之作。现在的技术条件和那时不可同日而语了。国产化率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次的项目,我估计会在智能巡检、远程控制、数字孪生方面提出新要求。”他总是能最快地将话题引向技术和未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