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言情说爱 > 电力设计院的日常 > 输电塔下的剪影:范诚的三十六个月零七天

1

2019年11月6日,星期三。范诚在班加西项目输电线路图纸的右下角签下名字时,钢笔在阿拉伯数字“9”的尾巴上打了个趔趄。

墨迹在硫酸纸上晕开小小的涟漪,像北非沙漠里偶然出现的旱季水洼。他盯着那个瑕疵看了三秒,最终没有换纸重签——这是他在XX电力设计院的第十四年,国际工程部的第一百二十七套图纸,也是他三十七岁生日前完成的最后一项主要工作。

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发出持续的低频嗡鸣,如同永远无法抵达的航班。范诚抬头看了眼挂钟,晚上十点十七分。国际工程部的这层楼还亮着七八盏台灯,散落在开放办公区的各个角落,像夜航船只的信号灯。

他的工位在靠窗倒数第二排,这个位置他坐了整整十年。从这里望出去,能看见院门口那尊青铜雕塑——只抽象的手,托举着闪电模型。2005年他刚入职时,总觉得那只手在向他致意;现在他却觉得,那闪电更像要把手掌刺穿。

手机在桌上震动,是妻子林薇发来的消息:“女儿睡了,蛋糕在冰箱里。还要多久?”

他回复:“图纸收尾,半小时。”

点击发送时,他注意到右手拇指外侧的茧子——那是常年握笔和鼠标留下的印记,微微发黄,像老化的象牙。十四年前,他就是用这只手,在设计院新人培训结业仪式上,从老院长手中接过“最佳新人”证书。那时老院长握着他的手说:“小范,电力设计是百年大计,要耐得住寂寞。”

他耐住了寂寞,却没想到寂寞也分等级。

2

范诚的职场黄金时代,大致覆盖了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

那段时间,中国电力设计行业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XX设计院的国际工程部迅速扩张。范诚赶上了最好的时候——他扎实的专业功底、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还过得去的英语,让他在一众工程师中脱颖而出。

2009年,越南山海电站输电项目,他是结构组主力,三个月解决了山区塔基不均匀沉降的难题;2012年,巴基斯坦±660千伏直流项目,他带队设计的耐张塔比德标方案节省钢材12%;2015年,埃塞俄比亚配网改造,他在现场一待就是八个月,回国时女儿丫丫已经会走路了。

那些年,他的世界是由钢材标号、风速系数、土壤电阻率和绝缘子串组成的。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技术规范和国际标准按国别和年份排列得一丝不苟,像等待检阅的士兵。他以为这就是职场的全部——你把技术搞扎实,把图纸画精确,把工程搞定,自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事实上,在四十二岁的部门副主任刘振山执掌国际工程部的那五年里,范诚确实得到了相当的尊重。刘主任是技术出身,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咱们搞工程的,最后还是要靠图纸说话。”

那时范诚以为,这就是永恒的真理。

转折发生在2018年春天。刘振山调任集团战略部主任,接替他的是三十八岁的王竞。这位新主任的履历光鲜得刺眼——常青藤MBA,五年海外代表处经历,据说在总部“上面有人”。

王竞上任第三周,召开了第一次全部门大会。他没有谈具体项目,而是用半小时讲解了“价值重构与职场生态协同”。范诚坐在第三排,努力想从那些华丽的词汇中提取技术信息,却只捕捉到一堆空洞的音节。

散会后,同组的李工拍拍他的肩膀:“老王和咱们不是一路人。”

范诚没太在意。他当时正沉浸在印尼爪哇岛跨海输电工程的技术难题中——那段海峡的腐蚀环境特殊,他需要找到一种更耐用的镀层方案。

他不知道,游戏规则已经悄然改变。

3

王竞带来的不只是新词汇,还有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

过去的技术评审会,变成了“价值共创工作坊”;项目进度汇报,升级为“阶段性成果赋能展示”。范诚第一次参加“赋能展示”时,用了二十分钟讲解安哥拉项目的塔基优化方案,展示了五张计算草图和三组对比数据。

王竞全程微笑,最后说了句:“范工的技术很扎实,不过以后汇报要多讲亮点,少讲过程。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

渐渐地,范诚发现部门里有些人开始变了。比他晚来五年的张昊,原来是他手下的工程师,现在成了王竞的“特别助理”,负责“梳理部门价值输出流程”。张昊的办公桌上开始出现《权力与影响力》《金字塔原理》这类书,汇报时PPT做得花哨,虽然技术漏洞需要范诚私下帮他修补,但在大会上总能赢得王竞的赞许。

2019年初,范诚经历了职场生涯的第一次“C等”绩效。

那是王竞推行“活力曲线”绩效考核的第二个周期——强制将员工划分为A、B、C三个等级,C等占10%。人力资源部的解释是“激发组织活力”,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是淘汰机制的前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范诚看着绩效面谈表上那句“创新意识不足,价值呈现能力有待提升”,第一次感到词穷。他想起为了赶巴基斯坦项目的图纸,连续加班两个月;想起在埃塞俄比亚现场中暑还坚持工作;想起书架上那些他主编的技术规范...

“王主任,”他试图争辩,“我去年完成了三个国际项目的主体设计,还获得了业主的表扬信...”

王竞身体微微后仰,双手在桌上交叠,露出腕间精致的表盘:“老范啊,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公司现在强调的不是苦劳,是功劳;不是输入,是输出。你确实很辛苦,但你的产出和部门战略方向的匹配度呢?你对团队成长的赋能价值呢?”

范诚沉默了。他意识到,他们说的已经不是同一种语言。

4

第一次被边缘化来得猝不及防。

2019年6月,肯尼亚输变电项目启动,这是部门当年的重点项目。范诚原本是技术负责人的不二人选,但名单公布时,负责人变成了张昊,他被安排做“技术顾问”。

第一次项目协调会,张昊坐在王竞右侧第一个位置,熟练地切换着PPT。讲到技术难点时,他几次转头看向范诚:“这个部分请范工补充一下。”

范诚如实介绍了高海拔地区绝缘设计的特殊要求,提到两个潜在风险点。张昊点头记下,但在后续分工中,那两个风险点没有被纳入任何人的工作计划。

会议结束时,王竞总结道:“昊子很有想法,年轻人就是要敢闯敢干。有些老同志啊,经验丰富是好事,但也不能太保守。”

“昊子”是王竞对张昊的昵称。范诚突然想起,刘振山时代,大家都互称“工”——范工、李工、张工。那种称呼像统一的工装,朴素但平等。

而现在,称呼已经分层:“老范”“范工”“昊子”,亲疏立判。

更微妙的是开会时的座次。王竞喜欢椭圆形会议桌,他永远坐在长轴一端。那些能接住他眼神、适时点头或发笑的人,慢慢固定在前排两侧的位置。范诚发现自己不知何时被挤到了桌子的弧顶处,那个需要转头才能与王竞对视的地方。

有次部门团建吃饭,范诚因校对图纸迟到半小时。推开包间门时,酒过三巡,气氛正酣。王竞满面红光,被张昊等几人围着,似乎在讲什么趣事。范诚找角落坐下,没人注意到他的到来,就像没人注意到服务员又上了一道菜。

他安静地吃完那顿饭,在合适的时机跟着大家笑了几次。散场时,王竞拍拍他的肩膀:“老范还是这么不苟言笑。”手掌很热,话语很轻。

那天晚上,范诚第一次认真思考“嫡系”这个词的含义。它不像他想象的那么**,而是包裹在每天的称呼、座次、眼神和看似无意的身体接触里,像空气中的微量元素,看不见摸不着,但每个人都在呼吸。

5

“爸爸,为什么天上的云有时候走得快,有时候走得慢?”

五岁的丫丫趴在阳台栏杆上,望着城市的夜空问。

范诚把女儿抱起来:“因为风在不同的高度,速度不一样。我们看见云在走,其实是风在推着它们。”

“那风又听谁的话呢?”

范诚语塞。他精通流体力学,能计算出任何截面在风载下的应力,却回答不了女儿的问题。

那个秋天,类似的无力感开始渗透他的工作。他负责的项目越来越少,更多时候是在审核别人的图纸,或者在技术难题上提供咨询。他有了更多时间,但这些时间像是从别处借来的高利贷,利息是日益增长的不安。

2019年10月,第一次被约谈。

人力资源部的小会议室,HRBP赵敏给他倒了杯水:“范工,别紧张,就是例行沟通。”

问题却不像她说的那么例行:“您觉得自己在当前岗位上还有成长空间吗?”“如果现在让您带更大的团队,您觉得能胜任吗?”“您对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有什么规划?”

范诚的回答很实在:技术条线也有成长路径,不一定非要带大团队;他更愿意专注于专业领域;他希望成为院里在输电杆塔方面的顶尖专家。

赵敏记录得很认真,但范诚从她的眼神里读到了别的东西——那是一种公式化的同情,混合着“又一个没醒过味儿来的”的轻微叹息。

谈话结束前,她看似无意地说:“公司现在特别强调组织活力,要求各级干部都能带团队、打硬仗。单纯走技术路线,可能会越走越窄。”

回办公室的路上,范诚在楼梯间停了片刻。窗外,院门口的青铜雕塑在秋阳下闪着冷硬的光。他突然明白了那只手的处境——无论托举什么,终究是被固定在那里的。

6

真正的“优化”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每个环节都恰到好处。

2020年初,新冠疫情全球爆发,设计院的国际业务大幅萎缩。3月,集团下发“降本增效”通知,要求各部门“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人均效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4月,国际工程部召开绩效沟通会,王竞在会上展示了各部门的“人力成本效益比”。范诚所在的技术组被标记为红色——“高成本,低增长”。

5月,人力资源部启动“员工能力再评估”,38岁以上的工程师是重点对象。评估标准很玄妙,除了技术能力,还包括“战略理解力”“组织影响力”“变革适应力”。

6月的一天,范诚被正式通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面谈还是在那个小会议室,除了赵敏,还有王竞。补偿方案算得上优厚,谈话过程也很礼貌,甚至可以说是体贴。

“老范,这是集团的战略调整,不是针对你个人。”王竞的语气近乎温柔,“你的能力有目共睹,出去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平台。”

范诚安静地听完了所有安排,包括为他准备的“职业转型辅导”和“简历优化服务”。他唯一的问题是:“我手头还有两个项目的技术档案需要整理交接,需要多久?”

赵敏愣了一下:“原则上...一个月内完成就可以。”

“我一周就能完成。”范诚说,“那些资料是我经手的,别人整理不明白。”

走出会议室,回到自己的工位。午后的阳光斜射进来,在桌面上投下菱形的光斑。他打开抽屉,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十四年的工作笔记,按项目和年份排列。最上面一本的封皮上,还沾着埃塞俄比亚的红土。

他开始整理电脑里的文件,为每个文件夹标注详细的说明。鼠标光标在屏幕上闪烁,像孤独的灯塔。

7

离职前最后一周,范诚每天都在加班整理资料。

他要把十年国际工程的经验教训、技术要点、常见错误,都归纳成册。这不在交接要求里,但他觉得应该这么做——为下一个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留点什么。

周三晚上十点,他正在编写非洲项目常见地质问题的处理方案,手机响了。是刘振山,他以前的老领导。

“听说你要走了?”刘振山的声音还是那么洪亮。

“您消息真灵通。”

“王竞向集团汇报优化名单时,我正好在会上。”刘振山顿了顿,“范诚,你是个好工程师,但太纯粹了。这个系统,从来就不只是看谁的技术好。”

“我现在明白了。”

“不明白的是,你明明有机会。记得2016年吗?我想调你去集团科技部,你拒绝了,说更喜欢在一线做设计。还有2018年我调走前,问过你要不要跟我去战略部,你说对管理工作没兴趣。”

范诚握着手机,一时无言。他确实都忘了这些细节。在他心中,那些都是偏离主航道的岔路,他的主航道永远是技术。

“系统不在乎你对技术的痴迷,只在乎你是否遵守它的规则。”刘振山叹了口气,“权力不喜欢真空,如果你不去占据位置,就会有别人占据;如果你不选择站队,就会被所有队伍视为局外人。”

挂掉电话,范诚走到窗前。城市的灯火如星河倾泻,每一盏灯背后都是一个运转的系统。他想起女儿问风听谁的话——风不听任何人的话,但它永远朝着气压低的地方流动。

这就是规则,无关对错,只是物理定律。

8

最后一天,范诚把整理好的交接清单打印出来,整整二十页,包括每个项目的关键联系人、技术决策背景、潜在风险点。

张昊来接这份清单时,有点不好意思:“范工,其实这些...不一定用得上。”

“用不上最好,”范诚笑笑,“但万一要用的时候,得有。”

他抱起纸箱,走向电梯。经过会议室时,听见里面正在开项目会,王竞的声音透过门缝传出来:“...要打破部门墙,构建敏捷团队...”

电梯门缓缓关闭,将那个世界隔绝在外。箱子里除了私人物品,还有那本2005年的“最佳新人”证书,边角已经磨损。

走出大门时,他再次看到那尊青铜雕塑。夕阳西下,那只手和闪电都变成了剪影,仿佛它们本就是一体。

他忽然想起十四年前入职培训时,老院长还说过另一句话:“电力设计是百年大计,但设计院不只有百年大计。”

当时他不明白,现在终于懂了。

手机震动,是肖薇发来的消息:“交接完了吗?我和丫丫在家等你,晚上吃火锅。”

他回了个“马上回来”,把纸箱在后座放好,发动汽车。后视镜里,设计院的大楼逐渐远去,玻璃幕墙反射着最后的余晖,像一座巨大的金色墓碑。

但他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它又会变成充满希望的竞技场。规则依旧在那里运转,有人离开,有人加入,有人崛起,有人沉浮。

而此刻,他只想赶在超市关门前,去买丫丫最爱吃的虾滑。有些系统很复杂,有些很简单——比如火锅沸腾时,家的温度刚好是幸福的刻度。

这或许就是最硬的通货。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