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92章 李轨凉国政权的没落

大唐凌烟志 第92章 李轨凉国政权的没落

作者:凌云朗月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3 11:40:29 来源:全本小说网

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底,已经持续两年之久的旱情尚未好转,皇帝李渊在两仪殿召见户部尚书刘文静商议赈灾之事。

两仪殿位于太极宫内廷区域,是帝王与宗人集议及退接大夫之处,因其位置较为私密,适合皇帝与少数大臣商谈国事。

唐初赈灾主要由户部负责。户部作为中央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全国的土地、户口、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因此在赈灾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包括调配粮食、资金等资源,以确保赈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义仓也在赈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义仓是唐代设立的专门用于备荒救灾的仓储机构,分布在州县和乡村,负责在灾荒时期向灾民提供粮食和物资援助。义仓的管理和运作由地方政府负责,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赈灾。

李渊正在与刘文静商议之时,宫廷内侍送来一封来自甘肃凉州(今甘肃武威)的一封情报。

在唐朝,探子送回的书信通常被称为“情报”或“谍报”。这些书信包含了重要的军事情报或政治情报,用于向朝廷或将领汇报敌情、动向等重要信息。为了确保情报的安全传递,唐朝还采用了多种保密措施,如泥封、火漆、符契等加密手段,以及“字验”密码系统。

李渊展开情报,内称曾被自己称为小兄弟的凉王李轨听信谗言,毒杀忠良梁硕,又不顾民众死活,行迷信之举,目前凉国政权混乱不堪,内部矛盾日益激烈,正是唐朝出兵平定河西地区的好时机。

前文我们提到过,梁硕担任李轨凉国政权的吏部尚书,他是一位深具智慧和谋略的谋士。他身材修长,面容清瘦,眉宇间透着一股刚毅之气。梁硕不仅学识渊博,且善于洞察时局,常常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李轨对他极为倚重,每逢重大决策,必先征求梁硕的意见。梁硕虽身居高位,却从不结党营私,一心为李轨的霸业殚精竭虑。

然而,梁硕的忠诚与智慧并未为他带来长久的安宁。当时,河西地区的胡族势力日渐强盛,梁硕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心中隐隐不安。他深知胡族骁勇善战,若不加以防范,恐成大患。于是,他多次向李轨进言,建议加强对胡族的监察与防备,以防不测。

一次朝会上,梁硕再次向李轨进谏:“主公,胡族近来频繁活动,其势渐盛,若不早作防备,恐生变乱。臣建议加强边境巡查,增派兵力,以防不测。”

李轨听后,眉头微皱,沉吟片刻道:“梁卿所言极是,但胡族素来与我交好,若贸然加强防备,恐引起猜忌。”

梁硕正欲再劝,一旁的户部尚书安修仁却冷笑一声,插话道:“梁尚书未免太过杞人忧天。胡族虽强,却未必敢轻举妄动。若因此引起边境紧张,反倒得不偿失。”

安修仁出身于一个显赫的粟特家族,其家族在凉州地区有着深厚的影响力。粟特家族属于胡族。在中国古代史籍中,粟特人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或“粟特胡”,属于伊朗系统的中亚古族。由于他们居住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即粟特地区),因此被归类为胡族。李轨在凉州自称凉帝后,安修仁被任命为户部尚书,掌握枢密事务。

梁硕听闻安修仁之言,心中不悦,但碍于朝堂礼仪,只得压下心中不满。

安修仁与梁硕素来不睦,二人因政见不合,尤其是对待胡族势力的态度各异,早已心生嫌隙。安修仁为人圆滑,善于逢迎,深得李轨信任。他见梁硕屡次提出防范胡族之策,心中不满,认为梁硕此举是在削弱自己的权力。于是,安修仁暗中与梁硕对立,伺机报复。

不久后,李轨的儿子李仲琰前往拜访梁硕。梁硕因忙于政务,未能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仲琰。李仲琰年轻气盛,心中不悦,认为梁硕轻视自己,遂对梁硕心生怨恨。安修仁得知此事后,趁机煽风点火,与李仲琰一同向李轨诬告梁硕谋反。

一日,凉王李轨召见梁硕,神色凝重地问道:“梁卿,近日有人告你谋反,可有此事?”

梁硕闻言,心中一惊,连忙跪下辩解道:“主公明鉴,臣对主公忠心耿耿,绝无二心!此必是小人诬陷,请主公明察!”

李轨见梁硕神情恳切,心中虽有疑虑,但一时难下决断。

两日后,安修仁再次趁机进言:“主公,梁硕平日目中无人,连少主都不放在眼里,其心可诛!若不早除,恐成大患!”

李轨听罢,心中疑虑更深,最终下令以毒酒赐死梁硕。

梁硕跪在凉王府中,望着案上那杯泛着幽光的毒酒,惨然一笑:"大王,臣为河西呕心沥血,今日竟得此报?"

他转头看向安修仁,这个胡商出身的佞臣正躲在李轨身后,嘴角挂着得意的冷笑。

"梁卿,你...你与薛举暗中勾结..."李轨的声音有些发虚,他不敢直视梁硕的眼睛。殿外秋风呼啸,卷起漫天黄土,仿佛在为这位忠臣送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梁硕仰头饮尽毒酒,踉跄起身:"大王...河西基业...来之不易..."话音未落,一口黑血喷出,染红了脚下的青砖。

“我忠心为主,却遭小人陷害,天理何在!”言毕,梁硕一头栽倒在地,含恨而终。

李轨别过脸去,却见安修仁正把玩着一串玛瑙念珠,眼中闪着诡异的光。

梁硕死后,李轨的政权逐渐陷入混乱。此时,一名胡族巫师趁机进言,声称“上帝将会派遣玉女从天而降”,以此蛊惑李轨。李轨虽为一方霸主,却对鬼神之说深信不疑。他听信巫师之言,不顾百姓疾苦,发动民众建造仙道高台,以迎接所谓的“玉女”。这一工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冬十二月,全国各地基本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旱灾,河右地区(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旱情尤为严重,爆发了严重的饥荒。百姓无粮可食,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惨状。李轨见状,心中虽有不忍,但仍未放弃建造高台的计划。他倾尽家财赈济灾民,然而杯水车薪,远远无法缓解灾情。

李轨无奈之下,召集群臣商议,提议打开粮仓发放粮食,以解燃眉之急。

凉国群臣分为两派,以曹珍为首的李轨旧部,主张以民为本,认为应当开仓放粮,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曹珍慷慨陈词,言辞恳切,力劝李轨以百姓为重:“主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怎么能爱惜粮食而坐视人民死亡呢!如今百姓饥寒交迫,若不及时赈济,恐生变乱!”

然而,以谢统师为首的前隋官员却持反对意见。他们心中始终不服李轨的统治,暗中与胡族勾结,企图颠覆李轨的政权。谢统师冷笑一声,反驳道:“曹仆射此言差矣!饥饿的百姓自然是体弱多病,勇敢强壮的人不会到这种地步。国家的粮食是用来防备不测的,怎么能分散给体弱的人!仆射如果只是为了取悦人心,不考虑国家的利益,就不是忠臣!”

谢统师是隋朝末年的一位官员,曾在凉州(今甘肃武威)担任虎贲郎将。李轨起义后,他被俘获投降,被任命为太仆卿。尽管被李轨任用,谢统师内心并不忠诚,常常与胡人勾结,排挤李轨的旧臣,成为李轨政权中的不稳定因素。在李轨统治期间,他参与了多次内部纷争。

李轨在谢统师等人的蛊惑下,逐渐动摇了开仓放粮的决心。他最终采纳了谢统师的意见,决定保留粮仓,不再赈济灾民。这一决定令士人和百姓大失所望,民心尽失。百姓们饥寒交迫,怨声载道,李轨的政权也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此后,李轨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虽有心拯救百姓,却又被巫师与奸臣的谗言所迷惑,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李轨倚在王座上,面色苍白,这些日子他总做噩梦,梦见梁硕的冤魂索命。他想起几日前胡巫说的天机:“只要建好灵坛,就能与天神沟通,永保河西太平。”

没过几日,谢统师又前来拜见,说道:“梁王,仙道灵台资金不足,需再行拨付。”

“准了。”李轨疲惫地挥手,"再拨十万贯钱,让胡巫多备些法器。"

李轨的内心已逐渐被恐惧与迷信所占据,昔日的雄才大略荡然无存。而河右地区的局势,也在他的犹豫不决中愈发恶化,最终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深渊。

皇帝李渊凝视着探子刚刚呈上的情报,面色凝重。纸上的字句仿佛浸透了寒意,清晰地揭示出李轨统治下的河右地区混乱而残酷的景象。李渊心中思绪翻涌,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大唐的兴衰荣辱,牵系着无数百姓的生死存亡。是否该趁此机会出兵平定河右?他眉头紧锁,仍在权衡利弊,思索着应对之策。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