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89章 李渊巡行周氏陂,慨然思创业,去隋奢靡,存周汉威仪

十二月十九日,唐高祖李渊巡视周氏陂,途经旧时别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周氏陂位于关中平原,靠近长安(今西安)的东边约三十里处,是隋唐时期的重要水利设施建设地,由北周武帝宇文邕主持修建,其家族为鲜卑宇文氏,但汉化后自称源自周文王,故称“周氏陂”。这一带土地肥沃,且有灌溉之利,是关中地区的农业和经济重地。

李渊在太原起兵后,率军西进关中,目标直指长安。周氏陂所在的区域位于长安东北方向,是李渊军队南下的必经之地。据《旧唐书》记载,周氏陂周边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区域,李渊曾在此地短暂驻扎,整顿军队并联络关中豪族,与当地豪族(如窦氏、长孙氏等)有密切联姻关系,进一步巩固了与这些家族的合作,为攻占长安做准备。

《资治通鉴》提到,李渊在进军长安途中曾驻扎于“泾阳、武功、周氏陂”等地,周氏陂作为关键据点,显示了其战略地位。唐朝定都长安后,周氏陂所在的关中地区成为帝国核心,其水利设施进一步得到修缮,促进了农业繁荣,间接延续了李渊时代的经济政策。

周氏陂在唐初的历史中虽未成为显赫之地,但其地理位置和经济价值在李渊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其提供地理优势和后勤支持,强化了李渊在关中的统治基础,助力唐朝的建立。因此,皇帝李渊经过此地之时,感慨万分。

关中大地朔风凛冽,渭水冰封。长安城朱雀门外,三千禁军列阵肃立,玄甲映日,马槊如林。金辂车驾前,武候卫窦抗负责京城戍卫与皇帝仪,他仗执黄钺而立,身后十二面熊罴旗猎猎作响。

唐初沿袭隋制,李渊巡行仪仗以“大驾卤簿”为最高规格,但实际使用中常因战乱未平而有所简化。大驾卤簿是古代皇帝出行时最高规格的仪仗队,用于展示皇权的威严和神圣。这种依仗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最初由仪卫扈从演变而来,正式称为“卤簿”是在汉代。经过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演变,大驾卤簿的规模和形式逐渐完善,成为皇帝祭祀和重大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新唐书·仪卫志》载,“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驾’,皆有卫有严。凡天子之车,曰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是为五辂。大驾则备五辂,法驾省其三,小驾唯用金辂。”

唐初高祖李渊时期巡行多用法驾或小驾,仅在重大典礼(如武德七年冬至南郊祭天)时启用大驾,体现其“务从俭约”的执政理念(《旧唐书·高祖本纪》)。

当时巡行车驾规制天子主车称为玉辂,朱轮青盖,以玉饰辀,驾六马,车后树十二旒龙旗。随行副车有指南车、记里鼓车,置于仪仗队前列,象征“天子明辨四方,德泽广被”(见《通典·礼典》)。其余属车共八十一乘,分载文书、仪物,后减为三十六乘(见《唐会要·舆服》)。

巡幸护卫与仪卫是皇庭千牛卫与左右卫,近身护卫持千牛刀、仪刀,身着明光铠,环列玉辂四周。后跟随班剑仪队,六十人执班剑(木剑饰金银),象征帝王威仪。之后是熊罴旗仗,十二面绣熊、罴、虎、豹的旌旗,源自北周军旗制度,体现关陇军事传统。

最后随行的是礼器与乐舞,其中黄钺与金斧由大将持于御前,象征“代天征伐”之权(武德元年李渊授李世民“黄钺”伐薛举)。鼓吹乐队列前部鼓吹用“扛鼓、金钲”,后部用“笳、箫”,共一百二十人,曲目多改编自《破阵乐》等军乐曲。

窦抗躬身禀报,声音沉稳如铁向皇帝李渊汇报到:“陛下,法驾已备,请启程。”。

皇帝李渊身着赤黄衮冕,腰间佩剑却是当年太原起兵时的旧物——剑鞘已磨损,剑柄缠着窦夫人亲手缝制的布条。他轻抚剑柄,心中暗叹:“当年居于隋炀帝杨广之下,受尽冷落,历经艰难险阻,虽官居要职,也是天天拿着脖颈在度日,何曾想过会有今日?只可惜未能成事之时,夫人窦氏却早早撒手人寰。”想到此,皇帝李渊不由内心惆怅心痛。

李渊听得窦抗禀报,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仪仗队列。

《通典》有载,武德年间唐朝初建,尚未完全恢复隋大业卤簿需动用两万余人的规制,常以“三千骑精简卤簿”巡行,反映政权初建时的务实节俭之考量。李渊令诸子分掌仪仗要害,太子李建成执掌羽葆盖,秦王李世民统领鼓吹,小儿子李元吉控引金路,通过仪仗分工昭示权力结构。

《新唐书》评武德仪制: “高祖起兵间,虽采隋礼,然事多损益,务存军容。”这种“军礼杂糅”的仪仗风格,既是对隋朝浮华礼制的修正,也为后来《贞观礼》的制定奠定基础。李渊巡行仪仗的简朴与尚武,实为唐初“关中本位政策”在礼制领域的延伸。

李渊巡行仪仗绝非简单的排场展示,而是融合军事威慑、正统宣示与权力平衡的政治剧场,正如当今世界各国在重要节点举行的“阅兵”活动。当时唐朝皇帝所乘玉辂上的九龙华盖与周边护卫手中的马槊寒光,共同构成唐初“马上得天下,礼乐治江山”的统治密码。直至贞观年间,李世民完善卤簿制度时,仍保留其父“去隋奢靡,存周汉威仪”的核心精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车驾行至周氏陂畔,二十年前在此埋锅造饭的狼烟早已散去,此刻连陂岸的芦苇都低垂着金穗,仿佛在叩拜这位重返故地的帝王。李渊忽然抬手止住随行的文武,命停辂,召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及随行重臣近前。

“此陂当年为朕屯兵之地,”李渊指着陂塘,语气感慨,看向窦抗,“武候卫大人,你可记得?”

窦抗拱手答道:“臣记得。那年冬月,陛下率军至此,粮草匮乏,窦氏族人连夜送来千石粟米,方解燃眉之急。”

李渊点头,目光转向李世民:“二郎,你当时尚幼,却已能骑马射箭,在此陂畔演练军阵”。

李世民微微一笑:“儿臣不敢忘。彼时父亲常言,关中乃王业之基,周氏陂更是龙兴之地。”

李建成闻言,眉头微蹙,旋即展颜笑道:“父亲今日巡幸,正是为昭示天下:我大唐已定鼎关中,四方来朝指日可待。”

李渊命人在陂畔设坛,以少牢之礼祭奠阵亡将士。太常卿奏《破阵乐》,乐声中,皇帝李渊亲执酒爵,洒于陂水。

“诸君英灵不远,”他朗声道,“朕必不负尔等血战之功,定使天下太平,万民安乐!”

祭毕,李渊登临陂畔高台,检阅左屯卫军演武。三千铁骑列阵陂前,马槊如林,呼声震天。李渊凝视军阵,心中豪情顿生:“有此雄师,何惧其余割据势力阻挡我唐朝一统天下?”

是夜,李渊宿于陂畔军帐。帐内炭火熊熊,窦抗、裴寂、刘文静等心腹重臣陪侍。

裴寂举杯道:“陛下今日巡幸,关陇豪族皆感振奋,然四方势力未平,突厥屡犯,臣以为当早定大计。”

李渊沉吟片刻,看向一旁的李世民问道:“二郎,你有何策?”

李世民起身答道:“儿臣愿率大唐精兵前往征讨,先平山西刘武周,再克河北窦建德,之后剿灭隋朝残党王世充、梁师都,再图尚未对我们构成威胁的李轨。至于突厥,儿臣建议可遣使和亲,暂缓其锋。”

李建成闻言,立即接口:“父亲,儿臣愿镇守长安,安抚百姓,确保后方无虞。”

李渊目光在二子间游移,心中暗叹:“建成稳重,世民骁勇,然兄弟之争已现端倪……”他举杯一饮而尽,笑道:“诸卿同心,何愁大业不成!?”

皇帝李渊对龙兴之地周氏陂的重访,再次强化了关陇集团的支持,为平定四方割据势力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对突厥势力进行了兵力威慑,《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元年十二月“突厥寇渭州”,而周氏陂临近渭水,皇帝李渊调左屯卫军演武(军事演习)于陂畔,示突厥以军威。

此外,《唐会要·祥瑞》中有记载,此次皇帝李渊巡幸周氏陂,随行史官记录了“陂中现青莲”“白鱼跃舟”等祥瑞现象,以证皇帝天命所归。为彰显“不忘起兵之艰”,《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当时武德初宴饮仍用“胡帐”,仿太原起兵旧制,夜宿毡帐而非行宫。

总之,此次皇帝李渊安排巡幸周氏陂在当时意义巨大,其中之一便是对空间权力的重构,将昔日军事据点转化为帝王巡幸圣地,通过仪式抹去“反隋”记忆,重塑周氏陂为“唐室肇基”的合法符号。另外便是借此次将关陇集团政治权利进行再整合,如窦抗(窦氏族长)、长孙顺德(长孙皇后叔父)等随驾,赐宴时以“太原元从(元老)”身份居上座,强化“共治天下”的政治叙事。在这便是对隋旧制的扬弃,刻意简化仪仗(如不用隋代玉辂而用金辂),保留“狼头旗”等北周元素,体现“去隋化”与“复周礼”的双重策略。

与史实的衔接时间点来看,如《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载武德元年十二月:“甲子,幸渭州,校猎于华池。”当时华池与周氏陂同属京畿道,可能为同一巡幸路线中的不同节点。再如《全唐文》卷三载李渊《定乐敕》记载:“朕昔在岐州,亲阅士卒……”“岐州”泛指关中,亦含周氏陂巡幸时检阅军队之事。

正所谓“金辂玄甲映寒陂,狼旗猎猎卷朔风。”这场兼具军事威慑与政治怀柔的巡行,实为唐朝皇帝李渊武德政权在血火与礼乐间寻找平衡的缩影。千载之下,唯余《元和郡县志》中“周氏陂,武德初高祖尝幸焉”的只言片语,默默印证着这片陂塘曾见证的帝国晨曦。

武德元年十二月的周氏陂巡幸,既是李渊个人从太原留守到大唐皇帝的命运转折,也是唐初政权从割据一方到问鼎天下的关键一步。陂水无言,却见证了历史的波澜壮阔;碑文静默,却铭刻了帝国的晨曦初现。

然而,虽值年末,但当时局势却还在瞬息万变,高祖李渊刚刚巡行周氏陂,便又接到紧急战报。至于接下来又要发生什么事件,我们下章再继续讲述。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