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82章 唐高祖在唐朝统一战争中不动声色的“大手笔”

公元618年十月十一日,唐高祖李渊下达诏令,任命时年五十一岁的右翊卫大将军淮安王李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山东各路军队皆由其统辖调度;任命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副使。

李神通(567年-630年),本名李寿,字神通,是唐朝初期的宗室将领,李渊的堂弟,李世民(唐太宗)的叔叔。他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是隋朝海州刺史李亮的长子,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神通在长安,恰逢李渊在太原起兵,隋官搜捕李渊的同族人,李神通便逃亡到鄠县山区南部,与史万宝、裴积、柳崇礼等人起兵响应李渊。

唐朝建立后,李神通被封为右翊卫大将军、上柱国、淮安王,并称其为“地惟近属,功参运始,杖节建旟,允当重寄”。

淮安王李神通前往的山东道在当时指的崤山以东地区,主要是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山东省、河北省南部以及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最早的“山东”概念,指的是崤山和函谷关以东的地区,这是秦人东出称霸的战略要地。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是秦岭东段的支脉,以险峻的地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着称。它西起陕西华山东端,东至黄河岸边,长约160公里,是洛河与宏农涧河的分水岭。崤山不仅以其自然景观吸引游客,更因其在古代军事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而闻名。

跟随李神通的副手崔民干出身于博陵崔氏,这个家族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望。崔民干原是隋朝醴泉县令,李渊太原起兵后,他主动归顺并奉献了所辖之县,因此成为李渊丞相府主簿,此后曾出任豳州刺史等职务,并在贞观十二年(638年)之后仍然健在,死后被追赠为幽州都督。

在贞观六年(632年),崔民干被列为士族第一等,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不满。唐太宗认为,士族的排定不应单纯以士族门第高下为考量准则,而应当重视当朝官品高下。因此,他在贞观十二年(638年)重新修订了《氏族志》,将崔民干降为第三等。这一事件反映了唐太宗在打击门阀士族、提升皇权方面的努力。

博陵崔氏的地位虽然在后来有所下降,但仍然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崔民干的家族与山东地域的高门大族有着通婚关系,这使得他在唐朝初年能够被任命为三省官员,以此来拉拢山东士族。

崔民干在唐初的政治生涯中,虽然个人事迹不算突出,但由于其家族背景和社会影响力,他在唐朝的建立和初期稳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在《氏族志》编纂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反映了当时唐朝对门阀士族态度的转变。

十月中旬,长安城唐朝朝廷接到战报,称投靠东都洛阳隋朝残余势力的朱粲率军攻打邓州。

唐初邓州即南阳郡,下辖穰县(今邓州市)、南阳(今南阳市区)、新野、向城、临湍、内乡、菊潭等县。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废除南阳郡,设立邓州,治所在穰县(今河南省邓州市)。大业三年(607年),邓州被改回南阳郡。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将南阳郡改为邓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再次将邓州改为南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称为州,此后不再设置。

邓州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邓州的文化遗产包括邓州古城、八里岗遗址、邓国侯吾离陵、福胜寺塔、花洲书院等。唐宋时期的韩愈、寇准、范仲淹都曾先后在邓州任职,后人称之为"三贤"。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

高祖李渊收到战报后,立即传令邓州刺史吕子臧与抚慰使马元规负责讨伐朱粲。朱粲原是隋朝将领,趁乱割据一方,残暴不仁,百姓深受其害,前不久投靠东都洛阳后,仍贼心不死,妄图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和地盘。

邓州刺史吕子臧与抚慰使马元规刚接到来自朝廷的命令不到一日,探子来报:“朱粲大军已至邓州城外三十里处!”

吕子臧拍案而起,怒目圆睁:“此贼残害百姓,天理难容,此次定要擒杀此贼!”

马元规皱眉道:“吕大人,朱粲兵多将广,我们不可轻敌。”

吕子臧豪气干云,振臂高呼:"我愿率精兵五千,夜袭敌营!"

当夜,月色朦胧,吕子臧亲率精锐,趁夜色突袭朱粲大营。朱粲措手不及,仓皇应战。吕子臧一马当先,长枪所向,敌军纷纷溃退。战至天明,朱粲大败而逃,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战后,吕子臧立即对马元规进言,目光炯炯,语气坚定:“抚慰使大人,朱粲新败,军心涣散,若我们合力追击,必能一举歼灭。若拖延时日,待其残部重新集结,待其恢复实力又耗尽我军粮草,他们必会拼死反扑,后患无穷。”

马元规却摇头道:“我军粮草不足,不宜轻举妄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吕子臧急道,声音中带着迫切:“机不可失!我愿率本部兵马追击!”

马元规仍是不允,语气坚决:“吕刺史,不可冒险,当以稳守为上。”

吕子臧无奈,只得作罢。他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忧心忡忡。副将劝道:“朱粲新败,近期必不敢再犯,将军不必过于忧虑。”

吕子臧叹道,眼中闪过一丝无奈:“朱粲此人,心狠手辣,若不除之,后患无穷啊!”

果然,不出吕子臧所料。朱粲收拢残部,在冠军县自立为楚帝,改年号昌达。他重整旗鼓,没多久便率大军反攻邓州。

冠军县治所在现今的河南省邓州市西北张村镇冠军村一带,距当时吕子臧驻守邓州下辖的南阳城约30里。

吕子臧得知消息,捶胸顿足,悲愤交加:"今日我等性命都要断送在马抚慰使的犹豫之下了!"

朱粲大军很快便开始围攻南阳城,恰逢连绵大雨,城墙因年久被冲毁。吕子臧的亲信劝言道:“大势已去,不如投降……”

其话未说完,吕子臧便厉声喝道,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岂有朝廷命官向逆贼屈膝之理!”

他拔出佩剑,大呼:"众将士,随我杀敌!"

吕子臧率部下与敌死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不多时,城破,马元规也战死沙场。

朱粲虽一时得势,但其残暴不仁,终难成大事。后来,唐军平定天下,朱粲伏诛,吕子臧的忠烈事迹却永载史册。

后人评说,若当初马元规采纳吕子臧之计,趁胜追击,或许能避免后来的惨剧。然而历史不容假设,吕子臧的忠勇,马元规的谨慎,都成为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写照。笔者一直认为历史会说话,历史警示后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再说王世充将李密打跑之后,顺利接收了李密麾下的众多美女、珍宝,以及将领和士兵十余万,而后班师返回东都洛阳。他将这些在战场上收获的战利品一一陈列在皇宫门前,那场面十分壮观,引得洛阳百姓纷纷驻足观望。

八月二十二日,皇泰主顺应局势,颁布诏令,宣布大赦天下,让那些在这乱世中遭受磨难的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次日,皇泰主又作出了一项重要的人事安排。他任命王世充为太尉、尚书令,同时将内外军事诸事皆交由他掌管。不仅如此,还特意让王世充开设太尉府,为其配备完备的官属,选拔众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其中。王世充自此权倾朝野,威望更是在洛阳城内达到顶峰。

王世充明白,投降他的李密旧部得力战将和优秀士兵对于自身的势力发展至关重要。其中,裴仁基父子以骁勇善战而闻名,王世充对他们尤为礼遇,将他们的力量收为己用,壮大自身实力。

这一日,徐文远再度进入东都洛阳。前文我们介绍过,徐文远是李密、王世充等人的老师,之前因生活落魄,偶遇李密后,成为了李密的军师。

当他见到王世充时,依照朝廷礼仪,先向王世充行礼,姿态谦卑而恭敬。周围有好事之人见状,心中疑惑不解,便有人上前询问:“你这又是何意?你此前不是对李密态度傲慢吗?为何如今对王公却这般恭敬呢?”

徐文远微微抬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感慨,缓缓回答道:“魏公(李密)乃堂堂君子之辈,心怀宽广,能够广纳贤士,礼待众人;而王公(王世充),却如同小人一般,行事乖张,竟然会对旧时故人痛下杀手。面对李密,我心有敬意;面对如此行事不端的王世充,又能有何敬意可言?我如今不过是在行礼之事上,遵循着内心的判断罢了!”说罢,微微一叹,转身离去,只留那些好奇之人面面相觑。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金秋,黄河水裹着泥沙奔涌向东,武陟城头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唐初武陟是现今的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东南部,黄河与沁河交汇处。自古以来,武陟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地理位置节点。从大禹治水到祖乙迁邢,从邢人作丘到雍正堵口,武陟县在黄河治理和利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留存的主要历史遗迹有唐代古建筑妙乐寺塔;明清时期的佛道合一建筑千佛阁;清代皇帝雍正下谕建造的黄河第一龙王庙嘉应观。

李密旧部帐下总管李育德独自站在武陟城楼上,望着远处烟尘滚滚的驿道,掌心摩挲着一封写好的降书。

“将军真要降唐?”副将王琮按着腰间横刀,声音压得极低。

李育德转身时,铠甲发出细碎的金属碰撞声。他展开降书,指着末尾朱红印玺沉声道:“祖父李谔曾任隋朝尚书,临终前抓着我的手说'乱世当择明主'。如今李密已置身唐朝为官,瓦岗军分崩离析,而王世充功高震主早晚有变...”

话至此处,他忽然将降书重重拍在箭垛上,“备快马!立即送降书至长安!”

长安城皇宫内,烛火将殿内照得通明,李渊从御座上霍然起身,手中降书被攥出褶皱:“李谔之孙?可是开皇年间主持修订《开皇律》的那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密陪同阶下风尘仆仆的武涉使者伏地叩首:“陛下,正是!李育德将军愿献武陟之地,只求为大唐屏障山东!”

裴寂捋须笑道:"此子深谙进退之道。武陟乃中原门户,得此地,王世充如断一臂。"

"拟诏!"李渊挥动袍袖,朱笔在黄麻纸上龙飞凤舞:"授李育德陟州刺史,赐紫袍金带——"

李密旧部其余将领如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人听说李育德归降了唐朝,有的献城归顺,有的率领部众,相继前来投降唐朝。

刘德威是唐初着名的将领和官员,出身于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他姿貌魁伟,颇有干略,在隋朝末年随裴仁基镇压江淮起义军,后归顺李密,并奉命镇守怀州。李密战败后,刘德威随其归附唐朝,被封为滕县公,后升任检校大理寺少卿。

唐高祖武德三年,刘武周南侵,刘德威领兵抗击,后战败被俘,不久又逃归唐朝,改封彭城县公。武德四年刘德威随秦王李世民东征,平定窦建德、王世充,转任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迎娶唐宗室之女平寿县主为妻。唐太宗贞观初年他又历任大理寺正卿、太仆寺正卿、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外调担任绵州刺史、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复授大理卿,不久又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后因母亲去世离职守孝,出任同州刺史。

唐高宗永徽三年,刘德威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刘德威出身于彭城刘氏,是汉宣帝三子楚孝王刘嚣的后裔。其祖父刘轸为北齐谏议大夫、高平太守,父亲刘子将为隋毗陵郡通守。他的妻子是唐宗室之女平寿县主,儿子包括刘审礼、刘崇业和刘延景。刘德威的孙女是唐睿宗李旦的原配妻子,被追封为肃明皇后。

刘德威在唐朝初期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贡献,赢得了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赏识,成为了唐初的重要人物。

贾闰甫和高季辅是唐初两位重要的官员和谋士,他们在唐朝的建立和初期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人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还在政治和时政评论方面展现了非凡的才能。

贾闰甫生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卒于唐武德四年(621年),贾闰甫是隋末起义军首领李密的谋士,后曾劝李密不要叛唐自立,但未被采纳,反而险些被杀,逃往熊州。李密失败后,贾闰甫归顺唐朝,任元帅府司兵参军,兼直记室事。他在唐朝初期继续任职,着有《李密传》三卷。

高季辅(596年-654年),他在隋末参与农民起义,后与李密的部下李育德、刘德威、贾闰甫等一同投降唐朝,任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唐太宗即位后,高季辅任监察御史,后迁中书舍人、吏部侍郎,以正直清廉着称。在唐高宗时期,高季辅任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封蓚县公,高季辅多次上书言事,提出多项有益的建议,如提拔正直清廉的官员、减少徭役、抑制奢靡之风等,深得皇帝赏识。他在永徽四年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贾闰甫和高季辅都在唐朝的建立和初期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忠诚和智慧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高季辅尤其以正直清廉和敢于直言着称,他的建议多次被唐太宗采纳,对唐朝的政治清明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在于对唐朝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的推动。

东都洛阳城内的王世充已收到探子送来的信报,得知了李密旧部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将领投降唐朝,他气愤地将密报掷入火盆,羊皮卷在烈焰中蜷曲成灰。

“李密旧部竟降得这般痛快...”他阴鸷的目光扫过瑟瑟发抖的斥候,“传令各地,凡与唐军暗通者,诛三族!”

此时黄河之上,已任陟州刺史的李育德站在新造的战船楼舱,望着顺流而下的唐朝水师,忽然对身侧副将和侍卫笑道:“当年祖父修律法时,可曾料到律条竟不如刀剑快?”

秋风掠过河面,带着血腥气的回答散入涛声。

李育德祖父李谔是隋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大臣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士恢,赵郡(今河北南和县)人。他博学多才,擅长写作,曾在北齐担任中书舍人,北周时拜为天官都上士。隋朝建立后,他历任比部侍郎、考功侍郎,赐爵南和伯,后升任治书侍御史,最终出任通州刺史。李谔在隋文帝杨坚还是北周时期的丞相时,因其卓越的才能和正直的人品,就得到了杨坚的赏识和亲近。他曾上《重谷论》讽谏杨坚,建议改革时弊,杨坚采纳了他的建议。李谔后来出任通州刺史,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他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心存匡正之志,最终死于官任上。

李谔还是唐代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的“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在隋朝的政治和文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正直和才华使他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唐高祖李渊将投靠而来的李密旧部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人妥善安置,封任官职,对当时的时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安抚了这些将领和士兵,也向其他潜在的归附者传递了积极的信号,表明唐朝愿意接纳并重用降将。这有助于稳定人心,减少敌对势力,巩固新建立的唐朝政权。

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人都是久经沙场的重要将领,具备良好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经验。李渊封任他们官职,不仅吸纳了这些人才,还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和政治实力。这些将领的加入为唐朝正在开展的统一战争和后续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削弱了其他割据势力(如王世充、窦建德等)的力量,减少了敌对阵营的战斗力,从而避免了其他势力对李密旧部的拉拢的机会,为唐朝的统一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渊在接纳李密后,又对李密旧部的妥善安置,展现了唐朝的宽厚仁德和包容态度。这种政策不仅赢得了归附者的忠诚,也赢得了更多百姓和士人的支持。在隋末乱世中,这种仁德形象有助于争取民心,增强唐朝的合法性和号召力,不仅在当时稳定了局势,还为唐朝的统一和政权巩固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一政策体现了李渊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对唐朝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隋唐交替时期,自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政治格局逐渐清晰,此时,许多有才能和抱负的人士选择投奔那些有潜力统一天下、施行仁政的势力。

十月底,曾投靠李密瓦岗军的北海郡豪杰綦公顺率众投降长安唐朝政权。

需要注意的是,唐初北海指的是现今的山东省潍坊市和益都等地,在唐代,北海作为一个地名,其范围较为广泛,但大致可以确定在今天山东省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并非现今广西北海。古北海郡治所在青州,唐代的青州在唐玄宗天宝初年改称北海郡,其下辖的益都县即为现今的青州市。古青州下辖多个县,包括益都、北海、临朐、临淄、千乘、博昌和寿光等。

今青州市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两千余年的建城史,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两汉时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86年,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青州古城、云门山、驼山、仰天山等。青州古城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价值。

綦公顺,青州北海郡人,是隋末山东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活跃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至唐武德二年(619年)。

公元617年四月綦公顺聚众在北海起义,后綦公顺率领三万部众攻打北海郡城,声势浩大。经过一番激战,外城陷落,綦公顺乘胜进攻子城。此时,城中粮草已尽,守军士气低落,綦公顺自以为胜券在握,便放松了警惕,未做任何防备。

此时,北海城中隋朝官员刘兰成挺身而出,他召集了城中一百多名骁勇善战的壮士,决定趁夜突袭敌营。

刘兰成,字文郁,是隋唐的一位重要将领,青州北海郡(今山东省青州市)人。刘兰成在隋朝时任鄱阳郡书佐,研读了很多经史典籍,善于断言成败,性格凶险狡猾。淮安王李神通任山东道安抚大使前往山东开展抚慰工作时,刘兰成率宗族前去投奔,并在其麾下任职。根据《旧唐书》记载,刘兰成在唐朝建立后,历任尚书员外郎、夏州司马、丰州刺史等职,防御突厥入侵,累迁夏州都督,册封平原郡公。

刘兰成善于运用各种军事策略,如疑兵之计。在对抗突厥时,他通过反间计,成功使颉利可汗怀疑阿史那摸末,最终收服了阿史那摸末部落。刘兰成在唐初的军事和政治舞台上展现了他的才能,在军事上颇有成就,但由于被人揭发有谋反之意,最终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以谋反罪腰斩,心肝被丘行恭挖出吃掉。但他的贡献和军事策略对唐朝的建立和巩固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刻,刘兰成准备夜袭綦公顺前,召集众人说道:“如今城中粮尽,若不拼死一搏,必无生路。今夜我等突袭敌营,若能成功,郡城可保;若败,亦无愧于心!”

众人闻言,皆振奋精神,誓死追随。

当夜,刘兰成率领百余壮士悄然出城,直扑綦公顺大营。城中隋朝守军见状,亦紧随其后。

綦公顺的部队毫无防备,突遭袭击,顿时大乱。刘兰成率众冲杀,敌军溃不成军,綦公顺只得弃营而逃,北海郡城得以保全。

战后,郡中隋朝官员与望族权贵商议,将城中百姓分为六军,各自统领。

当时,隋炀帝杨广已被宇文化及弑杀,隋朝很多郡城都由原有官吏佣兵自守,面对其他势力的攻击,基本没有援军。北海郡城的官员和望族将百姓分为六军,主要是为了加强城防、集中资源、维持秩序、利用望族的影响力、平衡权力以及激励百姓参与守城。这种分军的做法既是为了应对綦公顺可能的再次进攻,也是为了在战乱时期维持城中的稳定和凝聚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刘兰成因击退綦公顺起义军有功,被推举为其中一军的统帅。然而,郡中有一名叫宋书佐的官员,心怀嫉妒,暗中挑拨道:“刘兰成深得人心,若不除之,日后必成大患。不如趁早杀之,以绝后患。”

众人虽对刘兰成心存敬意,但在宋书佐的蛊惑下,见利忘义,最终决定剥夺刘兰成的兵权,将其交由宋书佐统领。

刘兰成见众人如此对待自己,心中悲愤,但又无可奈何。他明白若继续留在城中,终将招致祸患,便连夜逃出城去,投奔了綦公顺。

綦公顺得知刘兰成来投,大喜过望,军中将士亦欢呼雀跃,纷纷提议推举刘兰成为主帅。刘兰成却坚决推辞,说道:“我本为保郡城而来,今虽不得已投奔,但不敢僭越。”

綦公顺见他态度坚决,便任命他为长史,军中事务皆听从他的意见。

刘兰成在綦公顺军中韬光养晦,暗中谋划。五十多天后,他挑选了一百五十名精锐士兵,准备对北海郡城发动一次奇袭。

他将军队分为数队:在距离城四十里的地方,留下十人,命他们割草并堆成百余堆;在距离城二十里的地方,留下二十人,各执大旗;在距离城五六里的地方,留下三十人,埋伏于险要之处;刘兰成亲自带领十人,趁夜潜伏在距离城一里左右的地方;剩下的八十人则分散在便于行动的位置,约定听到鼓声后立即抢夺人畜,并迅速撤离,同时点燃草堆。

次日清晨,城中守军见远处并无烟尘,以为城外已无敌军,便放松了警惕,百姓纷纷出城打柴放牧。日上三竿时,刘兰成带领十人直抵城门,城上守军见状,慌忙敲响锣鼓。

听闻鼓声,刘兰成先前埋伏的伏兵四出,抢走了十几头牲畜和一些打柴放牧的百姓。

刘兰成在城门处与守军对峙片刻,估计抢掠的伏兵已经走远,便率众缓缓撤退。城中虽派出追兵,但因担心有埋伏,不敢急追,又见前方旌旗招展、烟火四起,便不敢再进,只得退回城中。

事后,城中守军得知刘兰成此次行动仅带了少数人马,后悔不已,叹息未能穷追不舍。然而,为时已晚。

一个月后,刘兰成再次谋划夺取北海郡城。他带领二十人直抵城门,城中守军见状,以为此次刘兰成还是带领为数不多的兵力,便纷纷出城追击。刘兰成且战且退,将追兵引至十里之外。

此时,綦公顺率领大军突然杀到,郡兵大惊,急忙回撤。綦公顺乘势进军,将郡城团团围住。

刘兰成站在城下,高声劝降:“城中百姓、将士,何必为无谓的抵抗白白送死?若能开城投降,我必保你们平安!”

城中军民早已疲惫不堪,听闻此言,纷纷出城投降。刘兰成入城后,安抚老幼,礼遇郡中官员,甚至对曾陷害自己的宋书佐也以礼相待,并资助他离开郡城。郡城内外,自此安定。

刘兰成以其智谋与胸怀,不仅保全了郡城,也赢得了人心,成为当时北海一带的传奇人物。

当时,海陵的农民起义军臧君相听说綦公顺占据了北海,便率领五万部众前来争夺北海郡城。

唐初的海陵县一度改称吴陵县,是今天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的前身,治所在今泰州市海陵区华港镇下溪村北。古海陵地理位置在北海郡的东南方向,两地相距约三百公里。

今泰州海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置海陵县,隶属临淮郡。经过多次行政区划变更,海陵县在唐代改称吴陵县,为吴州治所。南唐时期,海陵县成为泰州州治所在,并一直沿用至今。这里同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凤城河风景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望海楼等。凤城河风景区是泰州的母亲河,两岸风景秀丽,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可坐画舫夜游,欣赏沿岸夜景,别有一番风味。

綦公顺的兵力相比臧君相起义军兵力较少,战斗力悬殊很大,他听到臧君相前来攻打北海这个消息后非常恐惧。

秋日的北海郡城外,枯黄的芦苇在寒风中起伏如浪。綦公顺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手中的青铜剑柄已被冷汗浸透。

探马方才来报:“海陵贼帅臧君相亲率五万大军,不久将至。”

"将军,我军不过万余,这..."副将话音未落,城下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刘兰成身披半旧皮甲,策马冲上城楼石阶,翻身下马时斗篷卷起满地落叶。

刘兰成躬身为綦公顺出谋划策,说到:“臧君相现在距离我们还很远,一定不会有所防备。请将军立即出兵,加倍行军速度,末将愿随您率奇兵夜袭!”

綦公顺猛地转身,甲胄鳞片铿然作响,他盯着这个曾以百人破自己三万大军的书生,见他眼中跳动着熟悉的火焰——那是三月前突袭北海郡城时,此人眼中同样的光芒。

綦公顺听从了刘兰成的建议,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士兵,携带熟食,日夜兼程,突袭臧君相的营地。

快要到达时,刘兰成与二十名敢死队员先行,距离臧君相营地五十里时,看到臧君相的巡逻兵背着物资返回营地。刘兰成和他的部下也背着蔬菜、米粮和炊具,假装成敌军巡逻兵,选择偏僻空道行进,一边走一边侦察,很快便得知了敌军的口令和主将的姓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到了傍晚,刘兰成等人与敌军肩并肩进入营地,背着物资在营中巡视,摸清了敌营的虚实,并掌握了敌军的夜间口令。

随后,刘兰成等人在空地上点燃篝火,开始做饭。刘兰成将二十名敢死队员中的三名小头目聚在篝火旁,手指蘸着酒水在地面勾画部署,他拾起一根芦苇,轻轻折断,“待到三更,便如此苇——”残茎猛地刺入火堆,爆起一团火星。

到了三更时分,刘兰成带着二十名敢死队员突然出现在主将的帐篷前,他注意到主帐前的鹿角栅栏留有豁口,守卒正用海陵土话抱怨:“娘的,说好北海富庶,怎地连口热酒都...”话音戛然而止,刘兰成的短刀已割断了他的喉咙。

他带来的敢死队见人便挥刀乱砍,敌营内的士兵毫无防备,瞬间大乱,他们一举斩杀了百余人,之后,他们将二十支火把同时掷向敌营粮草垛,火光冲天。

此时,綦公顺看到敌营火势蔓延,迅速发起进攻,五千铁骑恰似黑潮涌向敌营。

经此一战,海陵臧君相仅以身免,逃得一命,而他的部队被俘或被斩数千人,綦公顺缴获了大量物资、粮食和兵器,凯旋而归。从此,綦公顺的势力大增。

后来,李密占据了洛口,綦公顺率领部众归附了李密。李密失败后投降了唐朝,綦公顺此时与刘兰成一起率领自己的部队前来长安归附高祖李渊。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二十六日,唐朝朝廷将李袭誉的户籍列入宗正寺(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确认其宗室身份。

前文我们提到过,李袭誉是李袭志的弟弟。李袭誉字茂实,是隋唐时期的一位着名大臣,出生于陇西狄道(今陕西安康),后迁居金州安康(今陕西汉阴)。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与兄长李袭志一同在隋末唐初的政治舞台上有着重要影响。

李袭誉在隋末担任冠军府司兵参军事,主要负责武官选举、兵甲、器仗、门禁、管钥、军防、烽候、传驿、畋猎等事务。当时隋朝内外动荡,盗贼蜂起。他曾建议当时留守长安,后又诛杀李渊的儿子、挖掘李家的祖坟、并摧毁李家宗庙的隋官阴世师据守永丰仓,发放粮食赈济穷困的百姓,并赏赐战士,号召郡县同心讨贼。然而,阴世师未能采纳他的建议,李袭誉便自行外出募兵,意图支援颓败的隋朝朝廷。

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将李袭誉召入朝廷,授予太府少卿,封为安康郡公,后来又担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江南巡察大使等职务。在任期间,他大力推行水利建设,引雷陂水建造勾城塘,灌溉了七八百亩良田,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深受百姓爱戴。

李袭誉后来调任凉州都督、同州刺史等职,他在任期间以严整着称,所在之处威肃闻名。他所得俸禄大多分给宗亲,自己则热衷于读书写作,家中藏书丰富,达上万卷。

李袭誉的哥哥李袭志也是隋末唐初的重要人物,曾任桂州都督,为政清廉,政绩显着。李袭誉的家庭背景为他的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史书记载,李袭誉为人正直诚实,为官清廉,喜爱读书。他留下了宝贵的家训,强调耕种、养蚕和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是无形的财产,能够世代相传。在扬州任大都督府长史期间,他引雷陂水,筑勾城塘,灌溉了大量农田,促进了农业发展。他热爱读书,家中藏书丰富,并且撰写了多部着作,如《五经妙言》、《江东记》和《忠孝图》等。李袭誉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水利建设和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家训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李袭誉晚年因私愤杖杀番禾县丞刘武,获罪被废为平民,流放泉州,不久后去世。

十月二十七日,长安城接到军情战报,称“杀人魔”朱粲在斩杀马元规、吕子臧之后,率兵侵犯淅州,唐朝朝廷立即派遣太常卿郑元暃率领一万名步兵和骑兵去攻击他。

唐初淅州是现今的淅川县。淅川县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丹江中游。淅川县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即为重要区域,春秋时为楚国丹阳所在地,战国时淅川西北部为秦国商、於之地。因淅水纵贯境内而得名。淅川县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着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等历史名人。

今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景色雄伟壮观。丹江大观苑展示丹江美景的重要景点。历史悠久的古镇荆紫关古镇,也吸引着大量游客。

此次率军攻打朱粲的郑元暃是隋末唐初的一位重要官员,曾任太常卿,在隋炀帝时期,郑元暃参与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曾参与对抗窦建德和李密等反隋势力的战斗。郑元暃在唐朝建立后,继续在国家事务中发挥作用。他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帮助唐朝稳固统治。

太常卿郑元暃率一万大军出发后,唐高祖李渊罢免了窦抗纳言一职,任命其为左武候大将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我们前文讲过,窦抗是李渊已故穆皇后窦惠族兄。隋炀帝杨广时期,窦抗因被怀疑与汉王杨谅有秘密接触,被除去名籍。李渊起兵反隋,窦抗投奔李渊。唐朝建立后,窦抗被任命为将作大匠并兼任纳言(宰相),深受唐高祖李渊的宠信,常被召入内室,饮酒谈笑,极尽欢娱,甚至留宿宫中。唐高祖不直呼其名,尊称他为兄,宫中称其为舅。

窦抗改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左右千牛备身大将军,曾随秦王李世民平定薛举,功居第一。他还参与了征讨王世充的战斗。窦抗在陪侍唐高祖宴饮时突发暴病去世,享年66岁。因此他也是有史记载因陪皇帝喝酒而死的首位公务人员,他去世后追赠司空,谥号为密。

窦抗在唐朝初期以其与皇帝的特殊关系和外戚身份,属于外戚集团核心人物,受到了极高的宠信。尽管他不干预朝政,但其地位和影响力不可小觑。

史书记载,他性情坦率、宽厚慈惠,受到广泛赞誉。但其性格也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因其性格宽厚,但缺乏决断力,如《旧唐书·窦抗传》记载“抗虽贵戚,性宽厚,无纲纪之才,数年间,但参议朝政,未尝有所匡弼”,此评价反映窦抗在纳言任上缺乏建树,表示他在关键决策中未能有效履行职责,成为罢免的公开理由,这估计是高祖李渊当时调整其职务的主要原因。

另一原因是武德年间,高祖李渊逐步将宰相权力集中于裴寂、萧瑀等亲信,窦抗作为外戚兼旧臣,可能被视为需要调离核心决策层的人物。

另外,窦抗是唐初高祖最信任的人,将其调职为左武候大将军统领禁军精锐“武候卫”,负责京城戍卫与皇帝仪仗。窦抗降职实为转任关键军职,既利用其忠诚稳定禁军,又将其调离文官体系。

窦抗官职变动体现了唐初权力结构调整的典型特征:外戚与功臣的地位随皇权需要起伏,军事职务成为平衡政治影响力的缓冲地带。这一事件也为贞观年间李世民进一步削弱外戚、整顿中枢埋下伏笔。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李渊建立唐朝后,不但在军事行动上积极开展统一战争,同时在政治人事上也非常上心。他以长远的打算和眼光,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权力布局,悄然完成了从隋末乱世到唐初集权的关键过渡。

其一,以权术平衡重构权力生态。李渊对窦抗、裴寂等外戚和元勋的职务调整,本质上是将关陇贵族集团的“共治模式”逐步转化为皇权主导的“垂直体系”。他既保留关陇集团的基本盘,又通过分权制衡削弱其整体影响力——如将窦抗从门下省调离,既避免外戚深度干预中枢决策,又利用其威望稳定禁军;同时提拔萧瑀、陈叔达等江南士族进入宰相班子,打破关陇贵族对朝堂的垄断。这种“掺沙子”的用人策略,为后来李世民推行科举制、广纳寒门英才埋下伏笔。

其二,以军事改革铺垫中央集权。将窦抗这类重臣调任武候大将军,暗含深意:禁军体系被拆分为十二卫四府,将领频繁轮换且直属皇帝,既防止军权集中,又使旧部功臣逐渐脱离地方私兵体系。武德年间,李渊先后将李神通、李孝恭等宗室将领的部曲收归朝廷,同时建立府兵户籍与均田制挂钩的制度,这些举措悄然瓦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私兵世袭”的传统,为贞观时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成熟府兵制奠定基础。

其三,以法制建设重塑统治根基。在调整人事的同时,李渊命裴寂等修订《武德律》,虽大体沿袭隋《开皇律》,但特别增设“请谒禁”“私兵限”等条款,从法律层面限制权贵干政、蓄养私兵。这些条文看似温和,实则为李世民后来颁行《贞观律》、彻底废除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法理依据。史载窦抗降职后,其家族在地方兼并的田产被部分收归国有,正体现了这种“温水煮蛙”式的制度改革。

其四,以文化认同凝聚统治共识。李渊虽出身关陇军事贵族,却大力推崇儒学,恢复太学,命窦抗等编纂《艺文类聚》,表面上是整理典籍,实则是通过文化工程淡化关陇集团的胡化色彩,重塑李唐作为中原正统的形象。这种文化策略使得山东士族、江南文士逐渐认同新朝,为贞观年间形成“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盛况创造条件。

这些看似零散的人事调整与制度变革,实则构成了一张精密的政治网络。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能够迅速掌控中枢而不引发大规模动荡,正是得益于李渊时期打造的权力框架——外戚被限制在禁军体系、世家大族失去地方武装、官僚系统形成制衡机制。贞观之治的辉煌,不仅是李世民的个人雄才,更是李渊以十几年时间悄然完成的制度奠基所结出的果实。这种代际之间的政治传承,恰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言:“高祖草创,太宗润色,其政乃成。”

历史的长河中,真正深远的变革,往往始于不动声色的布局,至于接下来唐高祖李渊在统一战争中还会有什么样的“大手笔”,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