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73章 皇泰帝养虎不成反为患,王世充翻身做主人

唐高祖李渊不愧是一代圣君,其确有高瞻远瞩之能,他所分析的李密、王世充、杨侗三方势力之事,皆切中要害,可谓冠绝一时。没过多久,东都洛阳城中果真风云突变,顿陷混沌之局。

先是李密战胜宇文化及后,又与东都洛阳政权握手言和,自此解除了后顾之忧。此后,李密与周边割据势力屡次交锋,挥军再战,皆所向披靡,捷报频传。为表忠心于东都皇泰主杨侗,李密每次得胜,必遣使驰驱,快马加鞭,将捷音速报东都。洛阳城内臣民闻此喜讯,无不欣然雀跃,好似马上就能见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之盛景,尤其是在元文都等政客心中,李密仿佛成了东都的“救世主”。

其实李密主动向皇泰主报捷,是一种政治低姿态的展示,他要告诉外界自己既然归顺皇泰主的统治权威,便是隋朝的臣子,而非独立的割据势力,这有助于推动他立足于隋朝旧有政治体系中的合法地位,避免被其他势力排斥。

另外,李密希望通过多请示多汇报,进而从皇泰主那里得到更多的政治支持和信任。例如,获得朝廷的物资补给、兵力增援或者是正式的官职任命等。他深知在乱世中,合法的政治身份和朝廷的支持对于巩固自己的势力至关重要。

皇泰主如果对李密的胜利给予积极的回应,如嘉奖、封官等,李密就可以再次借此提升自己在军队和地方势力中的威望,进一步扩充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然而,李密每有捷报必遣使驰往皇泰主处报捷,却没有料到此举会引发王世充的警惕和不满。

在当时的局势下,各方势力都在为争夺天下而角逐。王世充作为一股强大的势力,一直觊觎更高的权力和地位。李密频繁向皇泰主报捷,意味着李密将在朝廷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会使皇泰主更加倚重李密,从而削弱王世充在朝廷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而王世充也渴望获得正统性的认可,李密的这一急功近利的行为,对于同样想在乱世中树立自己正统地位的王世充来说,是一种挑战。他担心李密凭借与皇泰主的密切联系,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从而影响自己的发展。

于是,正如唐高祖李渊所料,东都政治格局伴随着李密势力的加入,矛盾接踵而至。王世充私下对其麾下将士说道:“元文都诸人,不过皆为弄文舞墨之刀笔吏耳!”

王世充所言“刀笔吏”是一个汉语成语,最初指的是古代掌文案的官吏,这些官吏常常随身带着小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竹简上的错讹。后来引申为讼师,即专门帮人打官司、写状纸的人。这些人在法律和文书处理上有着高超的技巧,能够巧妙地运用法律条文和文字游戏来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刀笔吏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小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刀笔吏的形象常常被描绘成擅长文书操作、文笔犀利但手段复杂的人物。例如,《水浒传》中描述宋江时,就提到“他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

王世充接着对众将说道:“当今之势,若我军与李密仍僵持不下,元文都等人恐难保自身安危,终将为李密所擒。且我军士卒与李密数次激战,伤亡惨重,父兄子弟倒于阵前者不计其数。若我们屈服于李密,诸位恐将性命难保,万劫不复。”

王世充此言一出,如投火之石,激起了隋军部众心中波澜,人人皆愤懑难平。

很快,王世充的言论便传到了元文都耳朵里。元文都知道王世充为人阴险阴鸷,毒辣至极,闻听王世充之言,他惶恐万分,辗转难安,如临大敌。为求自保,他立即找到卢楚等人密谋筹划,欲趁王世充入朝面见皇泰主之时,张设伏兵,将其一举诛杀,断无养虎遗患之念。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元文都忽略了身边的段达,此人上了年纪,就变成庸懦之辈,胆小怕事。段达听了元文都等人的计谋后,内心惶惶,深恐事败自己会受牵连。

于是段达本着“宁可屈己,不可举事”的念想,暗中安排侄子张志前往王世充府中,将卢楚等人的阴谋和盘托出。

王世充得知元文都等人想要暗杀自己,怒火腾然而起,心想:“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还是先下手为强吧!”

公元618年七月十五日,夜色沉沉,万籁俱寂。此时三更已过,王世充亲率精锐之卒,如虎豹之师般迅猛出击,攻袭含嘉门(古洛阳城东城城墙南面的城门)。

元文都见突发变故,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急忙入宫迎奉皇泰主杨侗至乾阳殿。入殿后,他匆忙下令宫内士兵布防,紧闭城门,准备抵抗。

元文都首先命令将军跋野纲率军出战,跋野纲率兵刚出城门,便与王世充的兵卒于城门前列阵相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跋野纲看到王世充兵卒如狼似虎的攻势,竟未战而降,临阵倒戈。

城内费曜、田阇二位将军,见城门已失守,敌军如潮水般汹涌而入,毫不退缩,奋勇迎敌。他们在城门处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刀光剑影交错纵横,喊杀声震天动地。然毕竟寡不敌众,二位将军虽英勇无畏,却终未能取胜,无奈退回城中。

元文都见形势危急,决意亲自率领宿卫兵(宿卫兵是指在皇宫中值宿,担任警卫的人员),欲从玄武门(洛阳宫城的正北门)出击,袭击王世充敌军后方,试图以此打乱敌人的进攻,扭转不利之局势。

可负责掌管钥匙的长秋监段瑜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称找不到钥匙,仿佛那钥匙在瞬间凭空消失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一耽搁,便是许久。

天渐破晓,曙光初现,局势愈发紧张。元文都心急如焚,又决然率领士兵从宫城东门出战迎敌。待他们返回乾阳殿时,却惊见王世充的兵卒如猛虎下山,已攻破东门,长驱直入,大军于宫中肆行驰骋,一片混乱。

见此情形,兵部尚书、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惶惶如丧家之犬”,顾不得母亲和妻子儿女,慌不择路。他挥舞着手中的大斧,奋力砍开右掖门(右掖门是隋唐洛阳皇城南墙偏西之城门),之后狼狈不堪地一路西逃,奔赴长安投奔了唐朝。

此时的内史令卢楚,仍蜷缩藏匿在太官署(负责供应宫廷膳食的机构)中。然而,他终究未能躲过王世充党羽的搜捕。

很快,卢楚便被擒获,随后被押至兴教门(兴教门是唐东京洛阳紫微宫南门之一,初名兴教门,后改明德门)。王世充见到卢楚,眼中透露出无尽的冷酷与恨意,面露狰狞之色,毫不犹豫地命令手下人对卢楚施以乱刀砍杀。

转瞬之间,鲜血飞溅,染红地面,洛阳七贵之一的卢楚就这样死于非命。

王世充的军队并未就此罢休,他们继续进犯紫微宫。

紫微宫,亦名紫微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隋唐洛阳城的宫城,也是隋、唐、武周帝国的大朝正宫和国家象征。它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前后沿用530余年,相继成为隋、郑、唐、武周、燕、后梁、后唐、后晋、北宋九朝的理政之所。

紫微城的建设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征调劳工170万人,仅用60日便建成,是世界上用工数量最多、建造速度最快的皇宫。武则天在位期间,对紫微城进行了大力增修,增建了万象神宫、通天浮屠等建筑,使其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紫微城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宫的6倍,被誉为“万宫之宫”。它由四重隔城组成,拥有众多殿堂、台、馆,是唐代皇宫之最。紫微宫的命名体现了古代天文学与建筑学的结合,象征着天帝居所,人间皇帝自诩为天子,其居所应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紫微宫在道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紫微大帝被认为是众星之主,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星辰运转、四时气候。紫微宫不仅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文化的体现。

王世充的士兵攻进紫微宫后,宫中顿时陷入一片混乱。皇泰主杨侗惊恐万分,茫然无措,急忙命人搀扶着登上紫微观。

紫微观即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为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应天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武则天曾在此登基称帝,也是接见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万国来朝之所。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门上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宛若空中楼阁。城门东西长137米,大于紫禁城午门(120米),两侧阙高120尺(约35.3米)。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最高等级。应天门的建筑形式对北宋汴梁的宣德门和明清北京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杨侗登上紫微观,怯怯的看着黑压压一片叛军,遥声问道:“汝等举兵,究竟所为何意?为何如此胆大妄为,罔顾君臣之义?”

王世充见势,急忙下马,拜伏在地,态度极为谦卑,言辞恳切地谢罪道:“臣有罪,元文都、卢楚等人,心怀叵测,妄图谋算。他们暗中勾结李密,妄图掌控朝廷大权,实欲让陛下陷入困境之中。臣恳请陛下诛杀元文都,以正朝廷之纲纪,臣愿受任何惩罚,甘之如饴。”

段达见状,心中暗自得意,迫不及待地命将军黄桃树将元文都押送过来。

元文都被押到皇泰主面前后,望向皇泰主,眼中满是不舍与无奈,缓缓说道:“臣今晨恐难逃此厄运,我死后,陛下如今亦恐难保全,恐难逃此乱臣之乱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