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64章 高祖李渊的教育兴国之路

大唐凌烟志 第64章 高祖李渊的教育兴国之路

作者:凌云朗月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3 11:40:29 来源:全本小说网

突厥的始毕可汗听说高祖李渊建立唐国成了皇帝,于是派遣骨咄禄特勒前来长安,李渊按照最高礼仪在太极殿设宴款待他,并演奏九部乐。

隋朝初期,隋文帝杨坚制定了包括《国伎》、《清商伎》等在内的七部乐。隋炀帝杨广时期,增加了《康国伎》和《疏勒伎》,形成了九部乐。这一时期的乐舞主要是为了展示国家的强大和文化的多样性。

唐朝时期继承了隋朝的九部乐,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高昌乐》,形成了十部乐。这些乐部包括《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和《高昌乐》。其中,《燕乐》是唐朝宫廷音乐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它是一种歌舞音乐,具体形式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声情并茂,绚丽缤纷,集中代表了唐代燕乐的最高艺术水平。

九部乐(包括后来的十部乐)在唐朝的政治和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于宴飨群臣、礼宴外宾等重要场合,体现了唐朝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些乐部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舞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展现了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文化最繁荣国家的地位。

唐朝的乐舞不仅限于宫廷,也在社会各层中广泛传播和表演,反映了音乐舞蹈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和重要性。隋唐时期的乐舞对后世中国的音乐舞蹈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虽然唐朝实际上发展出了十部乐,但隋唐时期的乐舞无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展现了古代中国在音乐舞蹈领域的卓越成就。

始毕可汗在李渊忙着上位的同时,也没闲着,他通过分化操纵中原,利用政治册封政策来削弱对手,增强自己的势力。他率领突厥军队多次南下侵扰隋朝边境,通过军事行动扩大东突厥的疆域和控制范围。与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建立联盟,如刘武周、梁师都等,这些势力称臣于突厥,从而增强了东突厥的力量。在始毕可汗的领导下,东突厥的势力范围达到了顶峰,涵盖了从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附近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国。

当时,因避战乱而迁徙到突厥的隋朝百姓很多,突厥因此变得强盛,东起契丹、室韦,西至吐谷浑、高昌等各国,都臣服于它,拥有控弦之士(擅长骑射的战士)超过一百多万。太宗因初创基业,曾借助突厥的兵马,前后馈赠的财物不可胜数。然而,突厥却因此恃功而骄横,每当派遣使者来到长安,常常行为蛮横,但高祖李渊也总是宽容对待他们。这一情节在众多有关唐朝的书籍或影视剧中都有体现。

始毕可汗的一生都在发动战争和政治斗争,他的行动不仅塑造了突厥汗国的命运,也对唐朝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突厥使臣骨咄禄特勒在长安城吃喝玩乐好不潇洒,挥霍了几日后,得了唐朝的丰厚利好之后,高兴而归。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确保法律的统一和适用,唐高祖李渊命令裴寂和刘文静等人着手修订法律条文,完善法律体系,并要求他们实行教育改革,广揽人才,培育国家发展的下一代。

裴寂和刘文静等人立即着手实施,一点都没敢耽搁。他们以隋朝的《开皇律》为蓝本,结合唐朝的实际情况,开始了唐代法律体系的构建工作。这一时期修订的法律主要包括《武德律》等法律条文。

《武德律》共12篇500条,是唐代的首部法典。它继承了隋朝《开皇律》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同时根据唐朝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律文部分主要包括刑事、民事、诉讼等方面的规定,确保法律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武德律》不仅是一部法律文本,也是唐朝法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展现了唐朝在法制建设上的成就。

在裴寂和刘文静的主持下,唐初又设立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国子学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初设时学额为300人,配备教师24人。

国子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旨在培养贵族子弟,官品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方能入学。国子学的创立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受教育特权的愿望,标志着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化更明显。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与庶族地主对立在教育上的反映。国子学不仅承担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也是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

从西晋到南北朝,再到隋唐,国子学的名称和制度有所变化,如在北齐更名为国子寺,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宋代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也是教育管理机构,明清时期仅设国子监,成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

唐代的国子学是专门培训皇族和朝廷官员后代的高等学府。然而,这些高等学府,寒门学子想要进去就读,那是白日做梦,因为,这取决于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高度等级性和阶级性。教育资源被少数上层阶级所垄断,普通百姓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教育制度不仅限制了社会流动,也是封建社会阶级固化的表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国子学,主要职能是培养符合国家治理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通过科举等途径进入国家治理体系。唐朝初年的国子学不仅为贵族子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了重要的人才。唐朝国子学的典型代表人物有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要有实际内容和价值;还有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孙孔颖达,在这一时期统一了儒家经学,对唐朝文化教育乃至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至隋朝始设国子监,太学教育功能逐渐被取代。至唐朝,太学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培养了大量官员,也对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学最初设立于西汉时期,汉武帝为选拔人才而创建。东汉时期太学达到鼎盛,学生人数超过三万人。隋朝时,太学被纳入国子监,唐、宋时期太学与国子学并存。

唐朝太学主要招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孙,显示了其作为高级官员子弟的教育机构特点。太学修业年限为6年,必修科目包括《礼记》、《春秋左氏传》等,选修科目有《易经》、《尚书》等。太学不仅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官员和学者,也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起到了关键作用。太学的设立和发展,是古代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的体现,对后世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太学有着深厚渊源的代表人物有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其诗歌广泛涉及山水、酒仙、人生等题材,风格奔放、意境深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有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其诗作深沉,关注社会苦难,作品如“三吏”等反映了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还有既是诗人也是画家的王维,其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画作亦以山水为主,风格独特,深受后世喜爱。

四门学,在北魏正始四年创立,初设于京师四门,后与太学同在一处。唐代四门学为大学,隶属国子监,主要传授儒家经典。唐代四门学分为文学、史学、法学和数学四个学科,学生家庭出身品级较低。韩愈在公元801年被授四门博士。在四门博士这个岗位上,他积极推荐文学青年,包括张藉、李贺、贾岛等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是唐代着名的诗人和学者。他出生于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是韩愈的大弟子,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两人并称“张王乐府”8。张籍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显着的贡献。

张籍的乐府诗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诗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作善于用完全相反的两面来描述事物,形成强烈对比,且擅长用白描手法,细腻真切地刻画各种人物形象。张籍在唐德宗贞元初年的时候,和王建一起在魏州学习,后拜韩愈为师,学习诗歌。在韩愈的推荐下,张籍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张籍在太常寺太祝的职位上一干就是十年,期间还认识了诗人白居易,两人互相交流和切磋,对各自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籍的一生,不仅在文学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其教育经历和与韩愈的师生情谊,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承。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唐代着名的诗人,被后世誉为“诗鬼”。他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李贺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着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李贺因避家讳,未能参加进士科考试,终生落魄不得志。他曾任奉礼郎,但因病早逝,年仅27岁。

避讳制度在唐朝得到强化与完善,涉及到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在科举考试中,如果遇到与尊长有关的名讳,考生只能退出考试,表示对尊长的孝敬之意,贺在韩愈的劝说下准备考进士,但在考试前夕,因有人举报他父亲名字“晋肃”与“进士”谐音,李贺被迫放弃考试,最终一生未能考取功名。韩愈对李贺因避讳而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感到愤怒,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讳辨》来嘲讽那些中伤李贺的小人,表达了对于避讳制度的不满。

李贺开创了“长吉体”诗歌,现存诗二百余首,有《昌谷集》。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马诗二十三首》等。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瑰丽,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

李贺的诗歌风格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语言悲冷凄苦,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贺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人誉为“鬼仙之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贺的才华与遗憾,使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如《南园十三首·其五》等,表达了他对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愤懑。李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诗歌创作却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亮点。

贾岛(779年-843年),字阆仙,自号碣石山人,是唐代着名的诗人和僧人,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以其苦吟精神和精于雕琢的诗歌风格着称。

贾岛早年家境贫寒,曾出家为僧,法名无本,以“诗奴”着称。他的诗歌创作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强调内心的修炼与超越。贾岛在洛阳遇到韩愈,因其诗作受到韩愈的赏识,并建议他还俗应举。韩愈的鼓励对贾岛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尽管得到韩愈的推荐,贾岛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创作诗歌。贾岛在唐文宗时任长江主簿,晚年曾任普州司仓参军,最终在任上去世。

贾岛的诗歌语言清淡朴素,以炼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他的诗歌多写景、送别、怀旧之作,体裁以五言律诗为主,情调偏于荒凉凄苦、寒瘦幽峭。贾岛的诗歌多表达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情抒发。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慨,以及对人生苦难的真实写照。

贾岛的诗歌继承了唐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有所创新。他的创作理念与诗歌风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唐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贾岛的一生虽充满坎坷,但他的诗歌却散发着永恒的光芒,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瑰宝。

另一位与四门学有着紧密关系的任务是贺知章。贺知章在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贺知章的诗文以绝句见长,作品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咏柳》、《回乡偶书》等作品千古传诵。他还是着名书法家,与张旭、怀素并称“唐草三杰”。

唐代四门学作为当时的教育机构,为唐代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韩愈和贺知章等人的成就尤为突出,他们在文学、书法、政治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四门学的招生对象和韩愈、贺知章等人的经历来看,四门学作为唐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必然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也在大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但是,封建社会毕竟有着封建思想的特性,通过这些国家大学设定的招生对象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教育资源上,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命运。

唐初李渊政府设置了国家级大学,那么下设的郡县是否有学校呢?郡县的学校是否会为穷苦百姓提供上学的机会?

其实,唐初的地方学校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地方行政区域分为道、府或州、县三级,在学校制度方面,设置有府州学和县学两级,都属中学性质,府学和州学均分大、中、小三等,县学分上、中、中下、下四等。唐初李渊中央政府就命令按行政区设学校,地方学校在贞观年代发展较快,到开元年代,已有一定的制度,也有一定的规模。

府学与州学可招收经学生(“经学生”主要指的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学生)40~60名,设博士1人,助教1~2人。县学可招收经学生20~40名,设博士和助教各1人。学习内容主要是九经,通一经或有文词史学者,可经府州县长官推选,经过简试,可升入四门学为“俊士”,也可参加科举考试,由地方长官根据个人成绩和实力(有背景实力的关系户)委派相当职务。

唐初的地方学校制度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教育政策,也与科举制度紧密相关,为唐朝培养了大量的基层官员和文化人才。只不过这些州、县所招学生,要么是“官二代”,要么是“富二代”,因为已明确招收对象是地方官员及中小地主的子弟,穷苦百姓们的“穷二代”只能望而却步。

但是“穷二代”并不是没有学上,因为当时的老百姓有自己的“草根”学堂——私塾和寺庙。

私塾是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穷人的孩子可以在私塾里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等。虽然私塾教育所需费用可能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异,但穷人孩子往往可以通过以物易物或提供劳动力来支付学费。例如,他们可以用自家产的粮食或食油或鸡蛋等,也可以捡拾柴火当作学费。还可以为私塾先生开荒种地耕作换取学费,或者为先生送粗布制作的衣服鞋袜作为学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