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34章 乱世纷争现人性百态,以及那些闻声不见其影的世外高人

就在李渊准备继续进行下一步进军计划时,又有驿卒来报,河北的武阳郡隋朝官员元宝藏主动献城投降了李密。

公元617年农历九月六日,武阳郡丞元宝藏决定向李密投降,李密非常高兴地接纳了他,并封他为上柱国、武阳公。

隋炀帝在大业三年(607年),改魏州为武阳郡,其地理位置历经变迁,大致位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一带,隶属于兖州。武阳郡的范围涵盖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之处。自隋大业三年至唐武德四年(607年-621年),武阳郡共存续14年,后于唐朝改制时被撤销。尽管武阳郡的存在时间相对较短,但在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元宝藏是魏郡内黄人,祖籍钜鹿曲城,一说馆陶人。元宝藏的一生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并不突出,但他的兵变行为不仅反映了隋末唐初社会的动荡,也展现了个人在历史大潮中的选择和命运。他此时起兵投靠李密的瓦岗军,这对隋末的动荡局势产生了一定影响。

元宝藏眼见武阳郡周边起义暴动事件频发,他审时度势,觉得投降李密是个明智之举,于是就让自己的门客钜鹿人魏征,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投诚信给李密。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元宝藏投靠李密后,魏征成为李密重要谋士,后李密失败,魏征又成为唐朝官员。他是历史上着名的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其直言进谏,又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共同创建了“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征曾成功劝说李积归顺唐朝,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又多次向唐太宗提出建议,帮助唐太宗改进治理,推行王道,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其倡导并推行的王道政治,强调以德治国,为唐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参与修撰《群书治要》、《隋书》序论等古籍,对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征代笔写的信里,不仅表达了元宝藏对李密的敬仰之情,还提出了两个请求:一是希望李密能把武阳郡改名为魏州,与隋朝魏郡相对,这样一来,他就更能借助“魏”姓的威望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二是请求李密让他率领自己的部队去攻打魏郡西部其余隋朝军队,随后南下与李密其他将领会合,一起去夺取黎阳仓。

李密一听,觉得元宝藏的请求挺合理,而且他更看重元宝藏的部队和魏征的才华。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元宝藏的请求,并任命他为魏州总管。

随后,李密召魏征入帅府,任命他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门负责掌管记室,肩负撰写文书和记录重要事务的重任。

魏征从小就孤苦伶仃,家境贫寒,但他却非常喜欢读书,胸怀大志。由于生活的困苦,他性格豪放不羁,不愿意去做那些琐碎的生计。早年他曾做过道士,因其才华出众,闻名乡里,后来被元宝藏召去管理文书档案。

李密对魏征的文采非常欣赏,他觉得魏征的文章既有深度又有文采,是难得的人才。因此,李密毫不犹豫地召见了魏征,并让他担任了要职。

就这样,元宝藏和魏征都投靠了李密,分别成为了他麾下的一员猛将和得力助手。而李密也凭借着他们的帮助,势力逐渐壮大,也为后来的唐朝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李密后来投靠李渊)。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元宝藏,他投降李密后,可谓是步步高升,不仅得到了高官厚禄,还让自己的地盘得到了扩大。但他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总是想着趁机捞取更多的好处。

不过,这也怪不得他,毕竟在那个乱世之中,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着想。

而魏征就不同了,他投靠李密是出于对李密的欣赏和信任,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他相信,在李密的麾下,他一定能够一展抱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过,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会以某个人的念想而一成不变,魏征也没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唐朝的名相。

在资治通鉴中,专门有记载元宝藏小肚鸡肠、妒贤嫉能、打压贤能之人一事。

元宝藏担任武阳郡丞时,在其治下贵乡县担任县长的人是魏德深。

在隋朝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魏德深和元宝藏的之间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官场的百态和社会的复杂风貌。

贵乡县令魏德深出身于官宦世家,凭借自身才能逐步在官场崭露头角。他先是为隋文帝担任挽郎,后历经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等职位,最终因卓越的才能升任贵乡县长。魏德深为政清正廉洁、清静无为,他深知百姓的疾苦,从不以繁重的赋税和严苛的律法去压榨民众。

在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北征高丽期间,尽管朝廷征税名目繁多且苛刻,官吏们趁机横征暴敛,但魏德深治理下的贵乡县却能做到百姓之间互通有无,在不竭尽财力的情况下满足朝廷的征税需求,百姓生产生活未受太大干扰,整个县域秩序井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不仅如此,他还在营造军事器械时,根据百姓的能力合理安排任务,不搞形式主义的大轰大闹,在他的治理下,贵乡县在当时盗贼纷起、周边地区多被沦陷的情况下独善其身。

随后魏德深调任馆陶县后,他的治理方式同样赢得了百姓的欢迎,甚至引发了邻县百姓的搬迁,以追随他的治理。

而元宝藏,身为武阳郡丞,他本应与魏德深共同为地方治理尽力。但在与盗贼作战时,他表现极为糟糕,多次作战失利,连器械都丢失殆尽,然后便毫无节制地从百姓那里征调物资,并且动不动就以军法处置百姓,搞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在修造器械时,他又繁文缛节不断,他府中的官吏们昼夜监督,却因人心不齐,推诿扯皮,却毫无效率可言。

两人在当地的对比极其鲜明,魏德深深得民心,而元宝藏则备受诟病。元宝藏看到魏德深如此得民众拥护,能力又远超自己,心中嫉妒不已。于是他便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压魏德深,先是利用越王杨侗从郡里征兵时,命令魏德深率一千士兵前往东都洛阳,承诺随后给予增援。

而后,元宝藏自己却背信弃义,带着武阳县郡投降李密。导致魏德深在与贼寇的战斗中因寡不敌众牺牲疆场。

魏德深率领的士兵都是武阳郡人,这些士兵听闻自己家乡的元宝藏举城投降了李密,思念亲人且又对元宝藏的叛国行为感到不齿,纷纷走出洛阳都门,面向家乡东向恸哭而返,甚至面对有人劝降投靠李密,他们都坚决拒绝,只因要与魏德深共进退。这一行为深刻地反映出魏德深在士兵和百姓心中威望之高。

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反映出当时隋朝末年社会的多方面现象。

首先,在官场方面,官吏贪赃枉法、横征暴敛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像元宝藏这样的官员,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弥补自己的无能,不惜压榨百姓,完全不顾及民众的死活。而像魏德深这样清正廉洁、为民着想的官员却少之又少。这反映出当时官场选拔和监督机制的崩坏,使得不良官员能够肆意妄为。

其次,在社会层面,百姓已经对朝廷的统治产生失望,但又对像魏德深这样真正为他们着想的官员抱有极大的期望。魏德深调任临县,百姓们也追随而去,这表明民众渴望公正、廉洁、为民的治理,而当时这样的治理已经极度稀缺。当元宝藏叛国时,士兵们因魏德深的人格魅力而不愿追随,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而官场的混乱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

魏德深和元宝藏的故事不过是隋朝末年官场黑暗与社会危机的缩影,他们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百姓生活,成为当时社会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典型片段。

公元617年,这一年仿佛被上苍诅咒一般,充满灾难与动荡,有天灾有**。

从春到夏,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烘烤着大地。大地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干裂出一道道触目惊心的缝隙。田野里,原本应该茁壮成长的庄稼,在长时间的干旱中渐渐枯萎。麦苗原本是充满生机的嫩绿,如今却变得枯黄干瘪,无力地趴在地上,仿佛在绝望地祈求着甘霖的降临。

河流也开始萎缩,往日奔腾不息的河水,在大旱的肆虐下,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浅窄的支流已经干涸,只剩下河床上那一道道白色的痕迹,像是大地干裂的嘴唇。水井也渐渐见底,村民们每日里为了打水而发愁,往往要挖到很深的地方,才能勉强打上一桶浑浊的水。

**在这场旱灾中如同毒刺一般加剧了灾难的程度。地方官吏们并没有积极组织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地征收赋税。为了交上赋税,百姓们不得不卖掉家中仅有的牲畜,甚至妻离子散。苛捐杂税如同沉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百姓们本就疲惫不堪的身躯上。

当人们以为熬过了旱季,苦难或许即将结束的时候,秋季的水灾却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扑来。天空像是被捅破了无数个窟窿,倾盆大雨连绵不绝地下着。雨水如注,迅速汇聚成洪流,冲垮了堤坝,淹没了农田和村庄。

山区的洪水像是汹涌的黄色巨龙,裹挟着泥沙、石块奔腾而下。所到之处,房屋被冲垮,牲畜被卷走,人们在洪水中惊慌失措地呼喊求救。许多村民在睡梦中被洪水瞬间淹没,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而在平原地区,河流早已失去了控制,河水泛滥到田野里,大片大片的庄稼被无情地淹没。原本在旱灾后勉强存活下来的作物,这下也被水淹得无影无踪,百姓们一年的希望再次破灭。洪水还引发了疫病的传播,患病的人们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痛苦地呻吟,而医者和药品在这混乱的局面下却极度匮乏。

九月中旬,河南、山东再次突发大水,到处都是饿死的人。隋炀帝命令打开黎阳仓来赈济灾民,可是官吏们不按时发放粮食,每天都有几万人饿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徐世绩对李密说:“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是饥荒。现在如果能把黎阳仓夺到手,大事就能成功了。”

李密就派徐世绩率领他手下的五千士兵从原武渡过黄河,和元宝藏、郝孝德、李文相以及洹水的贼帅张升、清河的贼帅赵君德等人一起袭击并攻破了黎阳仓,占据了那里,打开粮仓让百姓随意吃粮。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二十多万能作战的士兵。

武安、永安、义阳、弋阳、齐郡等地的官府相继投降了李密。窦建德、朱粲这些人也派使者来归附李密,李密任命朱粲为扬州总管、邓公。

泰山的道士徐洪客给李密献了一封信,信上说:“众人长时间聚集在一起,恐怕粮食吃完后人们就会离散,军队疲惫厌战,就很难取得成功了。”

他劝李密“趁着现在进取的大好时机,趁着士兵和马匹精力充沛的时候,顺着河流往东进军,直接指向江都,抓住那个独裁的皇帝,然后向天下发号施令。”

李密很赞赏他的话,还写信邀请徐洪客出山相助,可是徐洪客最终没有出来,也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在隋唐朝代交替这段时间,确实常常有些世外高人如同流星划过乱世的天空。就像之前的李淳风,他精通天文历法,对时局似乎也有着一种超乎常人的洞察。据说当时他的某些预言在后来都惊人地应验。

还有虬髯客,他虽非以推演战局出名,但他纵横世间,对局势变化有着独特的敏锐度,在见过李靖之后悄然隐退,其行踪如谜。

李密收到信后虽然心动,可当时他已深陷瓦岗军的内部权力纷争以及与各方诸侯的角力之中。他的军队虽然看似庞大,但如同徐洪客所说,内部矛盾重重。他手下有不少将领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各路豪杰,各有心思。而且在经历了多次与隋军的战斗后,军队的损耗也是巨大的,粮食供应已经出现了不小的危机。向东进军看似是一条捷径,可沿途隋军的重重防线又怎是那么容易突破的?

相比之下,窦建德在河北的发展则显得有条不紊。他从一个小股的农民起义军开始,逐步吸纳当地的民众和流民,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地盘。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深知民心的重要性,每到一处都尽量保护百姓,这让他得到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而且窦建德还善于利用隋朝旧官僚体系中的人才,将一部分有识之士纳入麾下,为他治理地盘和发展军事出谋划策。

王世充在洛阳也根基深厚。他本就是隋朝的将领,在洛阳经营多年,手握重兵并且深得洛阳城内一些权贵和富商的支持。他的军队对洛阳城防十分熟悉,在地势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尽管他也被卷入到隋末的乱世纷争中,但他总能在洛阳城这个大堡垒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

而此时的李渊,已经率领着他的军队在关中地区稳步推进。他有着深厚的家族背景,家族势力遍布关中各个角落,这是他坚实的后盾。他的儿子们都颇具军事才能,比如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以少胜多击败窦建德和王世充的联军,这一战堪称经典,显示出李唐家族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

徐洪客的消失,或许是他洞悉了在这乱世之中,谁最终能成就霸业,又或许是他遵循着某种独善其身的原则。但他的那封信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虽然在当时没有激起巨大的波澜,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至今,仍有人猜测,他是否隐匿在某个深山幽谷之中,默默地观察着这乱世最终的归宿;或者他转投了某一方势力,在背后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影响着局势的发展。总之,这个神秘的道士如同一个未解之谜,永远地留在了隋唐交替的历史画卷深处。

这神秘的徐洪客,就像历史黑暗角落里的一抹暗影,他到底是怎样预知这一切的呢?他的消失背后,又是否隐藏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一切,都如同被重重迷雾包裹,等待着后人去探索。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