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318章 人事制衡

大唐凌烟志 第318章 人事制衡

作者:凌云朗月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7 05:24:42 来源:全本小说网

武德四年的长安,七月的暑气正浓。

欧阳询府邸的书案上,一枚开元通宝的蜡样在斜照的日光下泛着温润的微光,新铜的质感仿佛还带着钱监铸炉的温度。而在皇城东南不远处的东市刑场,尽管兵卒反复洗刷,石缝间却似乎仍隐约蒸腾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被灼热的空气裹挟着,飘散在新朝初立的宫阙之间。

高祖李渊独自站在太极殿前的凉阴处,手中反复摩挲着一枚旧日王世充所铸的劣钱。那钱体轻薄,边缘粗糙,甚至带着些许铜锈的涩意。他的指腹缓缓摩挲过那些不平的瑕疵,目光幽深,仿佛触摸的不是一枚废钱,而是这个刚刚从战火和分裂中挣扎而出、百废待兴的帝国身上,一道尚未愈合的、隐隐作痛的疮疤。

"陛下,"内侍轻声禀报,"尚书省送来了陕东道官员补缺的议案,长孙尚书正在外候着。"

李渊将劣钱掷入一旁的铜盘,发出"当啷"一声脆响。

"宣!"

长孙无忌捧着厚厚一叠文书趋步入殿,额角还带着从尚书省一路疾行而来的细汗。他如今虽未正式执掌吏部,但因着与秦王的特殊关系和对陕东事务的熟悉,这类人事调配的初议往往先经他手。

"说说吧,"李渊示意内侍给长孙无忌搬来个胡凳,"都是哪些位置要补?朕的陕东道,总不能一直让世民既当元帅又当刺史。"

"正是此理。"长孙无忌展开文书,"首要之缺是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洛阳新定,需一位德高望重、又能镇得住场面的老将坐镇。"

李渊挑眉:"你们尚书省推了谁?"

"经左仆射裴公、吏部杨尚书(杨恭仁)及兵部诸位堂官合议,"长孙无忌特意强调了程序合规,"共推三人:屈突通、刘弘基、殷开山。最终议定屈突通最为适宜。"

李渊眯起眼:"哦?说说理由。朕记得屈突通原是王世充那边的人?"

"陛下明鉴。"长孙无忌从容应答,"屈突将军虽曾事伪郑,但洛阳城破时率余部归顺,且近年来屡立战功。更重要的是..."他压低声音,"此人素以刚正闻名,当年在王世充麾下时就常直言进谏,与山东诸将素有往来却从不结党。用他,既显陛下胸怀,又可安山东人心。"

李渊此时已回到殿内,坐在御案前。他想起去年见屈突通时,那个黑脸汉子跪在地上说"臣不敢求陛下信臣,只求给臣一个死战报效的机会"。当时他就觉得此人可用,只是需要晾一晾。

"准了。"李渊颔首,"下一个?"

"洛州总管一职。"长孙无忌继续道,"此乃东都守备之要职。裴仆射提议由淮阳王道玄出任。"

殿内忽然静了下来。李道玄是李渊的堂侄,今年才十九岁,去年跟着李世民打洛阳时差点因为冒进送了性命。

"胡闹!"李渊皱眉,"道玄还是个孩子,洛阳那地方现在就是个火药桶,他能镇得住?"

长孙无忌不慌不忙:"陛下容禀。道玄王爷虽年少,但勇武过人,去年在虎牢关之战中身先士卒,军中颇有声望。且..."他顿了顿,"洛阳如今百废待兴,正需要一位宗室坐镇以示重视。具体政务可由副手处理,王爷主要起安抚震慑之用。"

李渊沉吟片刻。他明白裴寂的意思:宗室子弟需要历练,也需要尽快在地方上安插自己人。但把这么重要的位置给一个毛头小子...

"给他配个得力的长史。"李渊最终松口,"若有差池,裴寂亲自去洛阳给他擦屁股。"

"臣遵旨。"长孙无忌强忍笑意,继续往下念。一个个名字,一个个职位,就像棋盘上的棋子,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刚刚平定的大地上。每决定一个人选,都要权衡各方势力,考虑地域平衡,揣摩皇帝心意。

这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风尘仆仆的信使被引了进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陛下!潞州急报!李世积将军的父亲李盖,找到了!"

李渊猛地站起身:"人在何处?可安好?"

"安好!"信使喘着气,"被藏在王世充旧部的一个庄子里,瘦了些,但精神头很好。当地官员发现后立即护送回了长安。

" "好!好!好!"李渊连说三个好字,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快派人通知懋功(李世积字)!让他立即去接父亲!"

他转向长孙无忌:"下诏,恢复李盖所有官职爵位,再加赐帛千匹。这可是天大的喜讯!"

处理完这桩意外之喜,李渊心情明显好转。但当话题转到益州时,他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窦轨还在益州?"李渊问,"朕记得他上个月奏请回京养伤?"

"是,"长孙无忌斟酌着词句,"但益州近来有些骚动,裴仆射以为还是需要窦将军这样的老将坐镇。只是..."他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李渊睨了他一眼,"又有人弹劾他手段酷烈?"

长孙无忌苦笑:"何止酷烈。御史台这个月收了十七封状子,说窦将军治下,府衙前的石阶都被血染红了洗不干净。有个录事参军因为送文书晚了一刻钟,被当场鞭笞五十,差点没救过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渊默然。他想起窦轨上次回京述职时,甲胄都不解就进宫见驾,浑身散发着血腥和汗臭混合的味道。那是个真正的悍将,但也是个让人头疼的臣子。

"告诉窦轨,"李渊最终说道,"朕准他再留一年。但若是再闹出人命,就让他滚回陇西老家放羊去。"

所有的决议最终都要形成正式的诏书。这个过程远比外人想象的要繁琐。首先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根据皇帝意旨起草诏书,然后送交门下省审核。门下省的给事中们会逐字推敲,有时甚至会将诏书驳回重拟。

此刻,在中书省的值房里,中书舍人温彦博正在为屈突通的任命诏书绞尽脑汁。

"'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他喃喃自语,"这个'右'字要不要加个'副'字?毕竟上头还有秦王这个尚书令..."

一旁的老书吏笑道:"温舍人多虑了。秦王殿下那个尚书令是遥领,实际政务还得屈突公来处理。加个'副'字,反倒显得陛下小气了。"

温彦博点头称是,继续斟酌词句。诏书不仅要准确传达旨意,还要体现皇帝的器重与期望,更要让接旨的人感受到荣耀与责任。每一个用词都需反复推敲。

与此同时,在门下省,给事中欧阳询正在审核关于李道玄的任命诏书。

"'淮阳王道玄,英武早发'..."他念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转头问同僚:"这个'早发'是不是有点暗示人家年纪小的意思?要不要改成'天纵英武'?"

同僚凑过来看了看:"欧阳公考虑得是。不过下官以为,点出年少未必是坏事。十九岁的洛州总管,这才显得陛下破格用人,不拘一格嘛!"

诏书在经过层层审核后,最终用黄纸誊写,由侍中副署,送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接到诏书后,需要根据内容分发到吏部、兵部等相关部门具体办理任免手续,制备官符、印信等物。

当屈突通接到任命时,他正在军营里督促士兵操练。传旨的中使捏着鼻子站在校场边,看着尘土飞扬中那个黑脸将军吼得嗓子沙哑。

"...特进屈突通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即日赴洛阳任职。钦此。"

屈突通跪在地上,半晌没有动静。中使轻咳一声:"屈突公?接旨啊?"

老将军抬起头,眼中竟有泪光闪烁:"臣...臣乃降将,陛下如此信任,臣..."他忽然重重磕了个头,"臣必竭尽全力,死而后已!"

而在秦王府,李世民得知这些任命后,只是微微一笑。他对长孙无忌说:"陛下这是要给洛阳上个双保险啊。屈突通镇着,道玄看着,妙得很。"

"殿下不觉得陛下是在..."长孙无忌欲言又止。

"在什么?在分我的权?"李世民轻笑,"无忌啊,你要记住,这天下是李唐的天下,不是某个人的天下。陛下这么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

他说着,目光投向窗外。那里,几个工匠正在示范新铸的开元通宝该如何鉴别真伪。铜钱在阳光下闪着均匀的光泽,上面的"开元通宝"四个字清晰端正。

"你看这新钱,"李世民忽然道,"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有了标准。轻重、成色、大小,都有规矩。这人事安排也是一个道理。有了规矩,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长孙无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看见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那不仅仅是对新钱的赞赏,更像是对某种更大棋局的审视。

而在益州,窦轨接到留任的诏书时,正在鞭挞一个延误军机的校尉。血点溅到诏书上,他随手用袖子擦去。

"告诉陛下,"他对传令兵说,"有我在益州一天,就乱不了。"

他身后的庭院里,血迹斑斑的石板被烈日晒得发烫,几个士兵正提水冲洗,水流漫过石缝,带着淡淡的红色流向沟渠。

整个帝国就像一架刚刚经过大修的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在被重新调整、上油、安装。有些齿轮咬合得顺畅,有些则发出刺耳的摩擦声。但无论如何,机器已经开始重新运转,带着血腥与希望,向着一个未知的时代缓缓驶去。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