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89章 虎牢关大战(五)

大唐凌烟志 第289章 虎牢关大战(五)

作者:凌云朗月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3 11:40:29 来源:全本小说网

秦王李世民坐镇虎牢关,先设伏兵重创窦建德夏军前锋,继而遣轻骑奇袭截烧其粮草辎重,更接连生擒敌军骁将,令窦建德大军步步受挫,士气大沮。

捷报飞传至长安,唐高祖李渊龙颜大悦。当日,长安太极殿朝堂之上,气氛庄重而洋溢着喜气。金碧辉煌的殿堂内,文武百官分列两旁,笏板俨然。高祖李渊高踞御座,眉宇间是掩饰不住的振奋与欣慰。

“众卿!”李渊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殿宇间,压下了细微的议论声,“虎牢关捷报,诸卿皆知。秦王世民,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先破敌锋,再断其粮,复擒敌将,使窦建德十万之众,困顿关前,锐气尽丧!此乃天佑我大唐,亦赖秦王智勇!”

群臣齐齐躬身,山呼万岁:“陛下洪福!秦王殿下神武!大唐必胜!”

宰相裴寂率先出列,朗声道:“陛下所言极是!秦王殿下之功,彪炳史册,此役若定,则山东河北指日可平,天下归一可期!实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

侍中陈叔达亦附议道:“秦王殿下以寡敌众,连施妙计,挫强敌锋芒,扬我大唐国威,其功勋卓着,当重加褒奖,以彰其德,以励三军!”

李渊颔首,脸上笑意显得更深一些,他将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最终落在侍立一旁的宗正寺官员身上,以郑重的语气说道:“秦王之功,非止于疆场破敌,更在于安定社稷之基。朕心甚慰,除厚赏秦王及其麾下有功将士外,更思以殊恩,泽被其后。”

说到此,他略作停顿,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皇帝的下文。

李渊提高了声调,清晰地说道:“着即册封秦王次子,宜都郡王李泰!”

随着皇帝李渊下达的口谕,侍立在御阶旁的内侍早已准备妥当,一名礼官手捧明黄诏书,趋步上前,立于丹陛之上,展开诏书,用洪亮而庄严的声音宣读道:

“门下:

储祉垂裕,必本于贻谋;锡胤推恩,用光于嗣德。秦王次子、宜都郡王泰,器宇冲邃,风猷昭茂。属王功高勋着,克定艰虞,廓清宇县,厥功至伟。朕嘉乃丕绩,念及后昆,特进封尔为卫王!食邑五千户!

於戏!荷兹宠命,可不慎欤?勉修令德,无忝所生!

主者施行。

武德四年四月某日”

诏书宣读完毕,殿内响起一片吸气声,随即是更热烈的称颂:“陛下圣明!卫王殿下千岁!” 群臣再次躬身行礼。

依照礼制,刚满一周岁的小卫王李泰由专职命妇抱至太极殿侧门。礼官高声唱喏:“卫王殿下入殿谢恩——” 殿门缓缓开启,乳母怀抱裹着亲王小礼服的幼童,在两名女官引导下跪于殿门内侧的拜垫,面向御座方向行三叩礼。年幼的李泰睁着乌亮的眼睛,浑然不知自己正身处帝国权力的中心。

李渊微微倾身望向殿门,目光穿过肃立的百官落在幼孙身上,对宗正卿吩咐道:“诏卫王乳母、侍从,赐锦缎百匹,钱万贯。此子乃秦王血脉,当善加抚育,待其总角之年入弘文馆就学,以承天家之训。”

小卫王册封及拜礼遵循的是《唐六典·内侍省》规定,乳母属“宫人”体系,活动范围限后宫及皇子居所,严禁踏入前朝正殿(太极殿属大朝会场所),亲王册封需“童子由傅、保引至殿庭”,明确排除乳母直接参与。

但婴幼儿参礼已有变通程序,重大典礼时,幼童可在殿门内、阶下等“次等礼仪位”参与,由宗正寺女官或皇子“傅”(男姓导师)抱持行礼,乳母仅允许在殿外候命。而亲王乳母活动范围需止步于殿外廊下,由女官接手抱入(避免违制),因年幼亲王于殿门内侧(象征性进入朝堂但非核心区),皇帝(李渊)不直接与乳母对话,通过宗正卿下达抚育指令。

侍立武官班列之首的秦王李世民在外领兵,但朝堂上仍有其位置象征,此刻他虽不在殿中,但这份恩宠已如无形的光环,笼罩在他和他的子嗣身上。消息传至虎牢关前线,无疑将更加鼓舞秦王府将士的士气。

再观朝堂之上,洋溢着对秦王功勋的颂扬和对幼小王孙的祝福,然而在这片喜庆之下,秦王一脉的显赫与恩宠,也悄然在部分朝臣心中投下了更为深长的思量。

太极殿青铜仙鹤香炉吐纳云纹,册封小卫王李泰的余韵尚未完全消散,空气中似乎还萦绕着那幼小身躯带来的片刻温情。女官怀抱裹在精致亲王礼服中的小卫王,身影消失在侧殿门廊的阴影里。

唐高祖李渊的目光从殿门处收回,那深邃的眼眸中,属于祖父的柔和已然被帝王的锐利所取代。他端坐御座,扫视阶下肃立的文武百官,声音沉稳而洪亮,清晰地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卫王受封,乃彰秦王世民虎牢关挫敌、力保东线之殊勋!然,”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加重,带着金戈交鸣般的铿锵,“社稷大业,非止一隅!洛阳王世充,伪郑僭号,盘踞东都,实乃我大唐腹心之疾!此獠不除,天下难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群臣屏息,殿内落针可闻。李渊的目光投向兵部尚书所在的方向,朗声道:“今有忠臣良将,再添王师锋锐!益州行台左仆射窦轨,不负朕望,已率巴蜀精兵三万,跋山涉水,星夜驰骋,于日前会师秦王麾下!”

“陛下圣明!”

“天佑大唐!”

殿下顿时响起赞叹与欣喜之声。巴蜀兵源充足,士卒剽悍,窦轨此援,对围困洛阳已久的唐军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更是决胜的关键砝码。

李渊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窦卿忠勇勤勉,率部前往支援,功在社稷!此乃破郑之机已至!”

宰相裴寂适时出列,高声颂扬:“陛下圣明烛照!窦仆射巴蜀之兵,如生力之军,直抵洛阳城下。秦王殿下得此强援,必能一鼓作气,克复东都!伪郑覆灭,指日可待!臣为陛下贺!”

侍中陈叔达亦附议道:“王世充困守孤城,窦建德受阻虎牢,外无强援,内乏粮秣,秦王殿下今又添窦轨将军生力之师,其势如累卵,破之必矣!此诚天下一统之吉兆!”

此时的殿内处处洋溢着对前线胜利的强烈期待,就在这激昂的气氛中,李渊的目光越过前排重臣,落在了班列中一位身形挺拔、气质儒雅却又透着干练的官员身上,此人正是黄门侍郎唐俭。

“唐卿。”李渊的声音带着一种特有的节奏感,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唐俭闻声,立刻手持笏板,步履沉稳地出列,躬身行礼道:“臣在。”

李渊看着他,缓缓说道:“窦轨既已亲率巴蜀精锐驰援秦王,益州行台,国之西南重镇,不可一日无重臣坐镇抚绥,兼理粮秣转输,以固后方,源源接济东征大军。”

他略作停顿,目光转向殿内另一处,声音清晰而威严,点名道:“右武侯将军张长逊何在?”

只见武将班列中,一位身着戎装、风尘仆仆却眼神坚毅的将领应声大步出列,在唐俭身侧不远处单膝跪地,声若洪钟,答道:“臣张长逊,叩见陛下!”

他心中其实有些忐忑,毕竟入朝前那些关于他与突厥关系的流言……

李渊看着这位戍边多年的老将,语气中带着安抚与信任,说道:“长逊平身。卿久镇丰州,熟知边事,忠勤可嘉。此番主动请缨入朝,其心可鉴。”

张长逊起身,恭敬肃立:“谢陛下!”

李渊的目光再次转向手持笏板、静候旨意的黄门侍郎唐俭,斩钉截铁地命令道:“黄门侍郎唐俭,宣敕!”

“臣遵旨!”唐俭躬身领命,随即挺直腰背,从早已侍立在侧的中书舍人手中,郑重接过一卷用黄绫包裹的敕书。他神情肃穆,缓缓展开敕卷,用清晰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向整个朝堂宣读道:

“门下:

国之藩屏,赖于良牧;军之资给,系于能臣。丰州总管、右武侯将军张长逊,志怀忠果,夙着勤诚,守御北门,克安边鄙。今益州行台,地控巴蜀,职司转输,兼固西南,事体尤重。以尔干略,允膺斯任。可检校益州行台右仆射,仍领右武侯将军,总判行台庶务,抚绥军民,督运粮秣,以佐东征!

主者施行。

武德四年四月某日”

敕书宣读完毕,殿内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低低的议论。张长逊本人更是身体微微一震,脸上瞬间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激动与感激。检校益州行台右仆射!这是何等重要的职位!不仅掌管富庶的巴蜀之地,更肩负着为洛阳前线数十万大军提供后勤保障的重任!这不仅是莫大的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他立刻再次深深躬身,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却异常坚定的宣誓道:“臣张长逊,叩谢天恩!陛下不以臣愚钝,委以重任,臣必当肝脑涂地,恪尽职守,安抚益州,督运粮草,绝不负陛下信任,绝不负前线将士血战!”

李渊看着伏地的张长逊,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温言道:“张卿请起。朕知你之能,亦知你之忠。益州之事,关乎东征全局,望卿好自为之,勿负朕望。赐坐!”

“谢陛下!”张长逊再次躬身谢恩,在宦官引导下坐于赐予的锦墩之上,脸上犹自带着振奋的红光。这份敕命,彻底洗刷了他入朝前的疑虑,更将他推向了帝国统一大业的关键位置。

张长逊生于京兆栎阳(今陕西临潼),精于骑射,隋朝时以里长之职入仕,因参与平灭陈朝之功升任上开府,后累迁至五原郡通守,成为北疆重镇的军事长官。隋末天下大乱,中原板荡,他迫于形势依附突厥,被授予“割利特勒”称号,但仍暗中维系与中原的联系。

义宁二年(618年)四月,李渊晋阳起兵后,张长逊审时度势,率武都、宕渠、五原等郡归附唐朝,展现了对时局的敏锐把握。李渊嘉其忠义,授其为五原太守、检校(代理)丰州总管,命其镇守北疆。

唐初的丰州(武德年间)位于今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至磴口县一带),是中原王朝控制河套平原西套(后套)的核心军政区,丰州治所(政治中心)设在九原县(今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西北),位于黄河“几”字形大弯顶端的西套平原腹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按《元和郡县图志》载:“丰州东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南至灵州九百里。”辖区东界至乌兰布和沙漠(接朔方郡);西界至乌兰山(毗邻突厥地);南界至黄河(与灵州相望);北界至狼山(阴山山脉西段)。

丰州军事要冲,自古便有“塞上锁钥”之称的控遏狼山通道、丰州北部的高阙塞(今乌拉特后旗狼山口)是突厥南下的关键孔道,唐军凭此要塞截击漠北骑兵。武德四年(621年),张长逊任丰州总管时,突厥颉利可汗正是经此路屡次进犯。

另又“河套金角”之称的经济粮仓,此地引黄河灌区依托秦汉古渠系统(如光禄渠),成为西套平原形成唐代最大军粮食屯区,至贞观初丰州屯田岁收粟米三十万石,养活了河套驻军。

此外,当地也是民族治理枢纽,安置归化的突厥族人,丰州下设九原、永丰、丰安三县,永丰县(今磴口县)专用于安置归降的突厥铁勒部众(如契苾何力部族),成为唐初“羁縻北疆”的样本。

在丰州任内,张长逊屡建奇功。我们前面章节提到的当梁师都、薛举勾结突厥企图南侵时,张长逊假传唐廷诏书,离间突厥莫贺咄设,挫败了他们联军计划;武德元年(618年),又及时化解外交危机,唐使高世静因始毕可汗猝逝滞留丰州,继位的处罗可汗怒而欲南侵,张长逊紧急命高世静携金帛三万段出塞吊唁,以“专致赙赠”之智退突厥大军。这些功绩使他获封光禄大夫、安化郡公,后因随秦王李世民征讨薛举时主动驰援、不待朝命而至,再赐锦袍金甲,进爵巴国公,成为李渊最为倚重的边将之一。

然而,因为张长逊长期经营北疆、与突厥往来密切的履历,也引发唐廷少数朝臣的猜忌。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初一,面对“久居丰州,为突厥所厚,非国家之利”的流言,张长逊主动请旨入朝自证清白。

时值太子李建成北伐稽胡,张长逊率部与太子会师,借机抵达长安。唐高祖李渊洞察其忠,不仅任命其为右武侯将军,更在益州行台左仆射窦轨率巴蜀军东调会合秦王围攻王世充之际,委派张长逊以检校(代理)益州行台右仆射之职,命其接掌窦轨留下的西南政务与后勤重任。这一任命既是对他军政才能的认可,亦以实权职位彻底消弭了朝野对其忠诚的质疑。

纵观张长逊武德四年前的生涯,从隋边将到唐臣,从周旋突厥到镇抚丰州,其每一步抉择皆紧扣乱世存续与家国大义,最终以“北御突厥、西定巴蜀”的双重功绩,奠定其在初唐军政格局中的特殊地位。

对张长逊的任命结束后,皇帝李渊的目光扫过唐俭和张长逊,最终投向满朝文武,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说道:“窦轨为锋,张长逊为后盾!此乃朕为东征所铸之双翼!望诸卿同心戮力,各司其职,静待秦王荡平东都,献俘阙下之捷报!”

“臣等谨遵圣谕!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之声再次响彻太极殿。黄门侍郎唐俭宣敕的余音仿佛仍在梁柱间回荡,一场围绕着洛阳决战的宏大布局,在这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已然落定。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