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60章 梁州易帜归唐

大唐凌烟志 第260章 梁州易帜归唐

作者:凌云朗月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3 11:40:29 来源:全本小说网

武德三年(620年)秋,李世民挂帅东征,率领大军直逼洛阳,拉开了平定王世充的关键战役。与此同时,太子李建成也肩负重任,坐镇蒲州(今山西永济),严密监视并防御北方强大的突厥势力,确保帝国侧翼安全。就在两位皇子浴血奋战于前线,为唐朝的统一大业披荆斩棘之际,高祖皇帝李渊并未在长安城深宫之中安享清闲。

作为开国之君和帝国运转的核心,李渊坐镇都城长安,肩负着维系整个国家机器高效运转的重担。他每日在太极宫处理着堆积如山的军政要务,洛阳前线李世民发来的战报、军情请示、将领任免请求,以及李建成关于河东防务、粮秣调度和突厥动向的奏章,如同雪片般飞抵他的案头。李渊需要迅速审阅这些文书,分析战局,权衡利弊,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向前线将领下达明确的指令,批准或调整他们的作战方略,并协调全国资源以保证庞大战争机器的后勤补给源源不断。

除了紧张的军事指挥,李渊同样倾力于新生的唐王朝内部建设。他持续推动律法(武德律令)的修订与完善,力求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同时还要关注地方吏治,选拔任命官员,处理各州县上报的民生疾苦与行政事务;他还要致力于恢复因战乱而凋敝的经济,组织农耕生产,疏通漕运,确保赋税征收,为前线战争和国家日常运转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李渊还需时刻警惕朝堂内外的政治动向,平衡各方势力,巩固皇权,处理可能的内部不稳定因素。尤其在武德三年末至四年初,随着洛阳战事日益胶着,李世民请求增兵围困洛阳并分兵扼守虎牢关以阻窦建德援军的战略部署,都需要李渊在长安做出最终决断并调动相应资源予以支持。

同时,他还要应对来自突厥的外交压力与军事威胁,李建成的奏报是他了解北境动态的关键,长安朝廷的外交斡旋也从未停止。可以说,当李世民在洛阳城下与王世充激战,李建成在河东屏卫国门之时,长安宫城内的李渊,正以一位开国君主和最高统帅的身份,日理万机,运筹帷幄,于庙堂之上决胜千里之外,为前线的胜利奠定着政治、经济和战略决策的基础。

直至武德四年正月,李世民在洛阳外围的胜利和李建成的有效防御,都凝聚着这位开国皇帝在后方统筹全局的心血。当李世民最终在虎牢关擒获窦建德、迫降王世充的捷报于当年四月传回长安时,李渊在长安的这数月殚精竭虑的支撑与筹划,其价值才得以充分彰显。

作为帝国心脏的长安城,在开国皇帝李渊的坐镇下,其庞大的国家机器正以最高效率紧张而有序地运转着。支撑李渊处理庞杂军政事务的核心,是依托隋制建立并不断完善的三省六部中央官制体系。李渊每日在太极宫听取朝议、批阅奏章、下达敕命,其指令的流转与执行,依赖于一个由重臣和精干官吏组成的精密网络。

处于核心决策圈的是几位宰相,他们通常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本官加“参预朝政”等名号入值政事堂,在李渊主持下共议军国机要。侍中、中书令、尚书仆射等三省长官是当然的核心成员,如深得李渊信任的纳言(侍中)陈叔达、内史令(中书令)萧瑀、尚书仆射裴寂等,他们常在御前直接参与决策,对前线战报、将领请示、战略调整进行研判,为李渊提供关键建议。

具体决策的执行中枢是尚书省,其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如同帝国的四肢。兵部尚书(可能为屈突通或任瑰)及其僚属负责前线兵员的征发调遣、军械甲仗的制造补充、驿传系统的保障以及军事情报的汇总分析,李世民不断请求增援的奏报,最终需兵部拿出具体方案并协调落实。

户部尚书则掌管着帝国的钱粮命脉,与司农寺、太府寺协同,为东西两线庞大的军队筹措、转运粮秣军资,并处理全国赋税征收与仓储调度,确保战争机器的血液——后勤补给线畅通无阻;工部尚书则要组织工匠赶造攻城器械、修缮战船、加固关隘城池,满足前线技术需求。

中书省负责秉承李渊旨意起草诏敕、任命文书(如对前线将领的嘉奖或新占领区官员的委任状),其长官中书令和众多精于文墨的中书舍人,是李渊意志转化为正式文件的关键环节。门下省则肩负着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命、驳正违失的重任,其给事中、黄门侍郎等官员对李渊的决策形成一定制约,确保敕命的合法性与可行性。所有来自前线(如李世民、李建成)以及全国各地、各衙署的奏章文书,都需经过门下省的初步审阅分类,再呈送御前。

除了三省六部,其他重要机构也围绕着李渊高效运转。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在战时也兼有监督军需物资调配、防止贪渎克扣的职责。大理寺与刑部则处理司法案件,维持国内秩序稳定。太常寺掌管礼乐祭祀,在特殊时期(如新年、重大军事行动前)需组织仪式,祈求神灵护佑,凝聚人心。负责宫禁宿卫和京城治安的左右卫、左右武卫等禁军系统,以及京兆尹府,在李渊直接掌控下,确保长安城及皇宫的安全无虞,为前方征战提供稳固的大后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程嘉会于武德四年正月的归降,不仅意味着王世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地方大员和一支有生力量,更标志着其东南战略屏障的崩塌,极大地加速了郑政权覆灭的进程。

王世充能将如此重要的梁州总管之职授予程嘉会,足见对其能力和忠诚度的认可与倚重。作为梁州总管,程嘉会肩负着镇守一方、屏卫洛阳东南方向的重任,手握兵权,统辖地方军政事务,是王世充政权在东部的重要支柱。在武德三年李世民大军压境、开始围攻洛阳之前及初期,程嘉会作为梁州总管,应当尽职地履行着守土之责。

然而,随着李世民攻势日益凌厉,王世充困守孤城,形势急转直下,尤其是在武德三年末至四年初这个寒冬,洛阳周边郑军据点不断被唐军拔除,外援断绝,梁州虽暂时未陷落,但孤悬于外,处境必然日益艰难。程嘉会身处此等危局之中,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继续效忠困兽犹斗的王世充,与注定倾覆的郑政权共存亡,还是为自己和部下的前途另寻出路?

最终,在武德四年正月这个关键时间点,程嘉会审时度势,做出了改变其命运的决定,他毅然率领麾下将士,放弃了梁州总管的职位和对王世充的效忠,举部归顺了代表着新兴力量与统一趋势的唐朝。

这一举动,不仅是他个人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更是洛阳战场上郑军内部瓦解、人心离散的重要信号,为李世民最终攻克洛阳、平定王世充增添了重要砝码。遗憾的是,关于程嘉会归降后的具体作为、最终结局以及其更早年的详细经历,史书均未再提供更多记载,他的身影就此湮没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仅留下这关键一降的记录。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