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42章 西梁萧铣猜忌成性引内讧,高祖果断部署锁江陵

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十七日,萧铣割据势力麾下大司马董景珍献长沙郡降唐,瞬时引起荆湘震动。时唐军正东进围困洛阳王世充,西扼襄阳要冲,对割据江陵的萧梁政权正在形成南北合围态势。

萧铣,读者朋友们都不陌生,前面章节中已多次提到,他是隋末唐初割据长江中游地区的军阀势力,其政权史称西梁(或后梁),核心统治区域包括以江陵(今湖北荆州)为都城,控制汉水以南、长江中游的荆襄地区,鼎盛时辖境涵盖今湖北中南部、湖南全境、江西西部、广西北部及贵州东部,史载“东至九江,西抵三峡,南尽交趾(今越南北部),北距汉川”。

萧铣为南朝梁武帝萧衍后裔,隋末任罗县(今湖南汨罗)县令,617年趁乱起兵,以“复梁祚”为旗号,迅速占据江陵。其在武德元年(618年)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与洛阳王世充(郑)、河北窦建德(夏)并列为中原三大割据势力。

彼时,其占据的江陵地控长江水道,扼巴蜀与江南咽喉,是当时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一。其地域属洞庭湖平原,亦是粮赋重地,可支撑其四十万大军辎重。

经湘江至灵渠连通岭南五岭通道,对维系交趾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萧铣性多疑苛察,其部将多出身草莽,恃开国之功骄横跋扈。萧铣称帝后,其部将“专恣杀戮,铣不能制”。武德二年(619年),大将张绣攻占岳州(今湖南岳阳),仅因“面有倨色”为由,竟擅杀归降隋官三十七人;同年,镇守夷陵(今湖北宜昌)的将领周法明,因怀疑部将通唐,未奏报萧铣便屠戮百余人,致使夷陵防务崩坏,骄横难制。

萧铣目睹"诸将专横,多自诛戮",深恐兵权旁落危及帝位,遂于武德三年(620年)以"兵革稍息"为由,下诏罢兵营农,宣称“天下已定,当息武修文”,实欲收诸将兵权。此举直接引发其政权内部将臣不满。

然而,萧铣称帝后逐渐猜忌功臣,尤其忌惮手握兵权的旧部,遂采取削权之策以巩固皇权。董景珍之弟时任车骑将军,因兵权被萧铣收回而心生怨恨,便暗中联络对萧铣不满的将领与旧部,意图发动兵变。

董景珍作为梁国开国元勋之一,与其家族在梁国政权中地位显赫。其弟时任车骑将军,因兵权被萧铣收回而心生怨恨,便暗中联络对萧铣不满的将领与旧部,意图发动兵变。

谁知,尚未起事,便被萧铣安插在身边的耳目察觉,萧铣得知后,为避免打草惊蛇,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调遣亲信部署应对。他先以议事为名召董景珍之弟入宫,趁其未及防备时下令拘捕,随后以“谋逆”罪名迅速定罪,当庭斥责其“负恩背主”,命人推出门外斩杀。董景珍之弟遭诛后,萧铣进一步清洗其党羽,开始借机削弱董氏家族势力。

董景珍此时正负责镇守长沙,闻弟死讯后,心中大为恐惧,萧铣虽下诏“景珍不与谋,特赦之”,但董景珍很是了解萧铣“外示宽宏,内实忌刻”的个性,遂于武德三年十一月献精兵七千、粮二十万斛,举长沙郡城投降了唐朝。

唐朝朝廷接到董景珍的降表后,鉴于长沙的战略要地地位及其孤立无援的处境,当即下诏命峡州刺史许绍出兵接应。

峡州即今日的湖北省宜昌市,唐代峡州辖境主要包含今宜昌市夷陵区及周边地区,位于长沙市的西北方向(略偏北),两地直线距离约330公里,按照古道实际距离约400公里。宜昌(峡州)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口,是长江中上游重要节点;长沙位于洞庭湖平原南缘,唐代两地间交通主要依赖长江水道与陆路驿道,许绍尚未出兵,萧铣便得到了董景珍叛变的消息。

萧铣听闻董景珍献长沙降唐,气恼不已,急忙派遣齐王张绣率军三万自江陵(今湖北荆州)南下平叛。董景珍据城固守,两军对峙于湘江江畔。

董景珍登城对张绣疾呼道:"昔汉高祖诛彭越为肉酱,杀韩信于长乐宫,兔死狗烹之事史不绝书!今日萧铣诛我兄弟,明日岂能容你?何苦为其卖命!"

张绣听后默然不答,依旧挥军猛攻。经旬月血战,长沙城破,董景珍率残部突围,途中却被部将弑杀献首。

唐高祖李渊接获董景珍败亡的急报,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太极殿内烛火摇曳,李渊将塘报掷于案上,目光扫过阶下众臣。

李渊抚须沉吟道:"董景珍既败,萧铣在巴陵的钉子倒是拔了。诸卿以为,许绍的水师还该不该发?"

裴寂出列拱手道:"陛下圣明,萧梁如今如断一臂,正该趁势东进。许刺史的两千水师虽非主力,然扼住夷陵要冲,萧铣必不敢尽调江夏之兵西援。"

萧瑀听后轻咳一声,接话道:"裴监此言差矣!董景珍部溃散,萧铣已无西顾之忧。此刻若再分兵东进,江夏周法明部五万水军正可全力阻截,许绍两千舟师不过螳臂当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窦轨闻言,立即反驳道:"萧公莫忘,三峡湍流非比寻常。去岁臣随赵郡王巡视,见许绍在夷陵造的战船,艨艟皆覆牛皮,桨舵暗藏铁叶,最擅逆流缠斗。只要拖住周法明半月,待李靖将军的楼船过了瞿塘峡..."

陈叔达突然插话道:"陛下,臣闻萧铣已令文士弘率三万兵增筑安蜀城,若许绍不动,这安蜀城怕是要成我西进铁锁!"

李渊突然朗声大笑,拾起案头塘报,对群臣言道:"诸卿可曾细看这败报?董景珍虽死,其旧部七千人投了张绣!"说罢,将文书掷给近侍传阅,接着说道,"此刻萧铣正忙着清洗董氏余党,哪有余力整顿江夏防务?"

众臣传阅间窃语渐起:"竟有此事!难怪陛下成竹在胸..."

李渊霍然起身,下令道:"传诏!命许绍三日后焚舟祭江,顺流直下。着人放话给周法明,就说我大唐水师要借道江夏,去洞庭湖钓鳜鱼!"

裴寂会意而笑,道:"陛下妙计!周法明素来多疑,听闻此言必不敢轻离武昌。"

萧瑀此时也恍然抚掌,说道:"陛下这招虚张声势,实为锁江!待得秋汛涨起,李孝恭的楼船正好破峡!"

经朝堂商议,唐高祖李渊仍命峡州刺史许绍按原计划自夷陵(今湖北宜昌)发水师两千、战船百艘东进。此举旨在牵制萧铣驻防江夏(今武汉武昌)的水军,以配合西线李孝恭、李靖自夔州(今重庆奉节)东征的主力,从而对萧铣形成钳形攻势。

之后,许绍部虽未直接参加平定萧铣的战斗,但其控扼长江上游,却直接阻断了萧梁的援军,迫使萧铣分兵防御,客观上加速了次年(621年)江陵决战时萧梁政权的崩溃。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