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38章 窦建德复攻幽州

大唐凌烟志 第238章 窦建德复攻幽州

作者:凌云朗月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3 11:40:29 来源:全本小说网

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初,距上次幽州之役五个月后,夏王窦建德再度集结二十万大军,兵锋直指幽州。此前河北战局中,窦建德部于武德三年六月围攻幽州时,因高开道率精锐驰援而受挫败北,此番卷土重来显见其经数月休整后重整旗鼓之志。

河北洺州夏军大本营内,初冬北风卷动着旌旗猎猎作响,夏王窦建德中军帐内的炭火映照着他棱角分明的面庞。五名核心将领围在铺开幽云十六州地图的沙盘前,甲胄与青铜灯树碰撞出细碎清响。

窦建德解下狐裘披风,五指按在沙盘边缘:"诸君且看,幽州城防经前番修缮,东门箭楼已增高三尺有余。"

左卫将军曹旦趋前两步,甲胄鳞片铮然作响:"末将探得李艺新得陌刀八百柄,俱藏于西市武库。"他指尖沿着沙盘护城河划动,"若以火鹞子夜袭此处......"

其话未说完,便被右骁卫大将军刘黑闼打断道:"何须这般周折!"刘黑闼霍然起身,腰间九环刀撞在案几上叮当乱响。这位以骁勇闻名的猛将指着沙盘南侧继续说道:"末将率五千铁鹞子,寅时三刻强渡拒马河,定能撕开城防!"

帐中炭火噼啪爆响,窦建德抚须沉吟道:"王司马以为如何?"

长史王伏宝轻咳一声,青玉笏板在沙盘上方虚点几下,道:"兵法云十则围之。我军二十万众可分三路,范愿将军可领五万偏师出易县,虚张旗帜以为疑兵;曹将军率八万众屯于桑干河,截断唐军粮道;主力七万携攻城械直扑幽州。"他忽然顿住,手指悬在沙盘城防缺口处:"只是要提防高开道的滋扰。"

"只需防高开道那厮再来搅局?"窦建德突然抓起三支令箭掷入沙盘,箭尾红缨正落在三条要道:"本帅已令张青特率三万轻骑驻守良乡,纵有援军,也叫他过不得卢沟桥!"

帐外朔风骤起,牛皮帐幕猎猎作响。窦建德解下佩剑横置案头,剑鞘镶嵌的瑟瑟宝石在烛火下泛着幽光,他继续部署道:"传令各营,明日五更造饭。着工匠营再检云梯绞索,每架需承二十壮士攀援。"

众将轰然应诺声震屋瓦,帐外值夜的虎贲卫不自觉地握紧了长戟。窦建德抓起炭笔在地图勾勒出蜿蜒红线,最终在居庸关重重画上血色的"夏"字。他忽然转身掀开帐帘,望着北方星空下的幽州轮廓:"李艺小儿,这次可没有高开道救你了。"

深秋,河北大地霜降时节,窦建德自乐寿(今河北献县)誓师出征,亲率二十万大军沿永济渠北进。这支以河北子弟为主的军队分为三路,主力七万人经河间、鄚州(今任丘北)直扑幽州城南,旌旗蔽日之势惊动沿途州县;西路军五万由大将范愿统领,取道易县沿五回岭东麓迂回,既作疑兵牵制唐军,又防范太行山方向援军;东路军八万人则在曹旦指挥下控制桑干河(今永定河)南岸,自涿州至良乡构筑防线,既切断幽州与渔阳联系,又监视高开道可能自北平郡(今河北卢龙)来援的通道。

此番部署延续了窦建德"分而不散"的用兵传统,其"行军有节,分合如臂使指"。当夏军主力抵达幽州城南三十里扎营时,窦建德展现出其精于工事的特质。他在固安设置转运枢纽,征发十万民夫沿永济渠建立递运所,形成"兵食相衔"的补给体系,其军"日运粟二千斛,车马络绎不绝"。围城体系采用"三面合围,网开一面"战术,北面依托燕山天险仅置游骑警戒,集中二十座十丈楼车、数百辆尖头木驴猛攻南、东、西三门。为震慑守军,每日黎明擂动三十六面夔皮战鼓,"声震百里"的威势令后世军事家感叹"夏军之盛,甲于河北"。

同时,夏军充分运用其机动防御体系,骁将张青特率三万轻骑驻守良乡,既防范高开道西进,又警惕罗艺勾结突厥南下。桑干河上十二座浮桥昼夜通行,使东西两军声息相通。窦建德更是改良了攻城器械,云梯底部加装铁轮提升机动性,弩手配备"燕尾炬"专攻木制城楼。这些技术改良充分体现出"器利则兵强"的战争智慧。

幽州城内,铜壶滴漏将尽三更,李艺解甲踞坐虎皮榻,手中摩挲着半枚残箭,正是半年前窦建德大军射入城楼的箭镞。烛影里,这位赐姓宗亲的悍将突然攥紧箭杆,大声说道:"诸君听真,夏贼二十万已过桑干河!"

行军司马温彦博疾趋舆图前,腰间算袋叮当作响,道:"斥候来报,贼军分三路而来。范愿部五万抵易水,曹旦八万屯涿州..."他忽以青竹杖重重点向城南:"窦建德亲率楼车百乘,距城不足三十里!"

"来得正好!"大将薛万彻按剑而起,铁甲鳞片在烛火下泛着寒光:"末将请率玄甲骑夜袭敌营,当年虎牢关..."

"二弟慎言!"薛万均突然截断话头,这位素来沉稳的将军转向李艺:"大帅明鉴,夏军此番必携攻城重器。末将勘察旧城防,发现西南角夯土层有异响,或为前朝遗留暗道。"他摊开羊皮城防图,朱砂笔圈出三处:"若在瓮城埋设猛火油,再以精兵伏于地道,定能打窦贼个措手不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薛万均、薛万彻兄弟二人系出河东薛氏西祖房,先祖为北魏镇西大将军薛洪隆。其父薛世雄(554-617)为隋朝名将,官至左御卫大将军,大业十三年卒于涿郡留守任上,《隋书》称其"治军严整,所部常若敌至"。

二人生于开皇年间(约585-590年),幼随父戍守幽燕。大业七年(611年)亲历其父征讨高句丽,少年时期即通晓骑射,《旧唐书》载"万彻十岁能驰射,贯三重札甲"。

大业十三年(617年)薛世雄病逝后,兄弟二人接管其部曲四千人,据守涿郡(今北京)。时值罗艺(李艺)割据幽州,兄弟审时度势,于武德元年(618年)率部归附,《新唐书》记"艺得之甚喜,以女妻万均"。

武德三年(620年)窦建德二十万大军来攻时,兄弟配合完成经典反击战薛万均主持修缮前朝遗留的幽州地下甬道系统,后率百名死士突袭破敌。薛万彻则以雪夜奇袭焚毁夏军粮道,首创"冰甲火箭"战术。

温彦博听了薛氏兄弟的对话,提醒道:"薛将军莫忘,半年前高开道便是自东北驰援。"他指尖划过舆图上卢沟桥位置:"今既无外援,当效法张巡守睢阳故事。可拆民户门板被覆城墙,征集全城菜油煮沸备用。"

李艺霍然起身,佩剑锵然出鞘三寸:"传令!前四门加筑女墙三尺,征发全城陶瓮埋设地听;武库发放伏远弩三百具予民壮,着妇人童子煮金汁备战;"他忽然顿住,剑尖指向东北角:"万彻领五千精骑伏于狐奴山,见中军赤旗则出!"

骤闻城外传来隐隐鼓声,李艺推开北窗,任寒风卷着雪粒扑在面上:"窦建德以为本帅还是半年前那个罗艺?"他反手将残箭钉入梁柱,木屑纷飞中其冷笑道:"薛万均,你带三百死士去修整前朝暗道,记住,要留够窦建德二十万大军躺的坑!"

朔风卷着冰碴扑向幽州南墙时,夏军三十架铁轮云梯已在冻土上碾出道道深痕。窦军先锋刘黑闼带领死士冒着箭雨率先赤膊攀梯,口中衔着的钢刀映着晨光寒光闪闪,数百死士蚁附城垛的呐喊声震落城楼檐角冰凌。守军泼下的滚油遇寒风凝成冰瀑,反为云梯覆上可攀附的冰层。

李艺部将薛万彻在箭楼望见危局,夺过号角吹出三长两短暗号,西南城墙外围隐藏的地道口突然打开,百名玄甲死士自前朝暗道涌出,迅速合围敌军后部,薛万均手中链锤横扫如蛟龙,五架登墙云梯应声断裂,城墙上攀城的夏军如熟透的山柿般纷纷坠落,城下瞬时堆起七尺尸丘。

酣战至正午,李艺亲擂的夔皮战鼓声中,八千幽州铁骑自东北角席卷而出。这些马上健儿身披双层重甲,战马额前精铁撞角生生撕裂了夏军后方车阵。窦建德中军帐前猩红大氅忽坠火盆,三万河北壮汉肩扛土囊冲向壕沟,血肉之躯竟于半日便填平三道深堑,尖头木驴顶着生牛皮与泥浆冲出营垒,幽州守军射出的火箭在冰甲上溅起火星,两军混战至日昃时分,积雪尽染赤红,残肢断枪插满了旷野。

次日丑时,雪夜泛起诡异幽蓝之色。薛万彻率五百死士口衔枚、蹄裹革,猎户出身的幽州儿郎如鬼魅般摸进夏军辎重营。三支鸣镝破空刹那,三十车猛火油瞬间化作火龙,顺着永济渠冰面直扑夏军漕船,黑烟裹挟着爆裂的粟米冲天而起,夜空竟亮如白昼。

夏将张青特的三万轻骑疾驰回援,却在狐奴山隘口遭遇对方伏远弩的突袭,丈八长矛洞穿重甲的闷响里,这位夏军骁将坐骑被生生钉入冻土,亲卫拼死拖出血人般的统帅时,山道上已铺满插着箭羽的尸首。

“伏远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武器,属于弩箭类兵器,常见于唐宋时期的军事记载中。其名称中的“伏远”二字,暗示了这种弩的射程较远,适合用于远程攻击或埋伏作战。

唐代军队将弩分为多种类型,按射程和威力分为“伏远弩”“擘张弩”“角弓弩”“单弓弩”等。其中“伏远弩”属于射程较远的重型弩,需由多人操作或固定使用,可能用于守城或阵地战。

《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弩之制有七:一曰擘张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单弩,四曰大木单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远弩。”可见其分类之细。

宋代继承了唐代弩箭技术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如“神臂弩”“床子弩”等更强大的弩机。伏远弩的形制可能与这些弩类似,但具体结构因缺乏实物和详细记载,存在推测成分。

伏远弩的远射程特点使其适合在防守战(如城墙、关隘)中使用,或在野外埋伏时对敌军进行远程打击。其威力足以穿透铠甲,对敌方阵型造成破坏。

与其他弩的区别在于,床弩(床子弩)需多人操作的大型弩,射程可达千步,宋代广泛用于守城。神臂弩是单人使用的强弩,射程约三百步,机动性强。而伏远弩则介于两者之间,强调射程和隐蔽性,具体性能因记载不详而难以精确复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目前关于伏远弩的详细描述较少,部分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唐代对特定弩箭类型的统称,而非单一制式武器。考古发现中尚未明确出土标有“伏远弩”的实物,因此其具体形制仍存在研究空间。

不管如何,伏远弩作为唐宋军队的重要远程武器,却是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机械工程和军事战术上的智慧。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在战争中占据射程优势,尤其在防守和伏击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尽管细节已部分湮没于历史,但它仍是研究古代军事技术的重要线索。

十一月二十日,晨光初现,窦建德将最后十座楼车推至幽州城下。十五丈高的巨兽腹腔内,五十名弩手齐发的箭雨压得守军抬不起头。危急时刻,满身绷带的薛万均带伤跃上城垛,嘶吼着推出百年枣木制成的拍竿,千斤铁球随之横扫之下,夏军楼车骨架崩裂的轰鸣声震落了城墙冻雪。午时三刻,幽州军民将滚沸的"金汁"顺着云梯沟槽倾泻而下,参杂铁蒺藜的热油使夏军士卒精铁札甲瞬间化作烙铁,焦糊血肉的气味弥漫十里,哀嚎之声上干云霄,三丈内地裂草枯。

当夜暴雪骤降,窦建德独立营门,望见冻毙士卒化作冰雕的阵列,终是长叹收兵。南撤大军遗落的攻城器械堵塞永济渠,车辕间冻结的血冰延绵三百余里。幽州城头箭痕最深之处,直到安史乱世仍存"窦王箭瘢"之迹,而永济渠畔的焦土下,至今犹能掘出扭曲的箭镞与碳化的粟粒,沉默的见证着这场震动河北的生死鏖战。

然此战细节在史籍中存有争议,窦建德二十万兵力虽符合《通典·食货志》对河北户数的推算,但具体构成缺乏实证;《旧唐书》等史书虽载薛万均反地道战术,却未言明夏军是否先行挖掘;至于高开道是否履约驰援,《新唐书》暗示其与罗艺早有龃龉,或未实际出兵救援。这些悬疑为这场决定河北命运的战役蒙上一层历史迷雾,惟幽州城头残留的箭镞与永济渠畔遗落的车辙,仍默默诉说着千年前的铁血峥嵘。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