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16章 秦王李世民东征,王世充“郑”政权深陷洛阳困局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的长安城内,太极殿中正酝酿着一场影响唐王朝命运的战略部署。尚书省通事舍人疾步穿过朱雀门,将并州总管李仲文的八百里加急奏报直呈御前,突厥处罗可汗以"协助(维和)"为名,派遣伦特勒率两万精骑进驻石岭关,已控制太原以北十五处要隘。

隋唐时期的石岭关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东北约20公里处,具体在今大盂镇与黄寨镇之间的石岭关村一带。其地属太行山脉系舟山余脉,扼守太原盆地北端隘口,是连接晋中平原与代北(今忻州、大同方向)的咽喉要道。

石岭关是太原(唐称晋阳,李唐起兵之地)北部的最后一道天然险阻,山势陡峭,两翼悬崖夹峙,唯有一条狭窄孔道可通,是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的军事屏障。

唐初北方突厥频繁南下,石岭关是突厥骑兵突破雁门关后南侵太原的必经之路。武德三年(620年),突厥处罗可汗派伦特勒率军进驻石岭关,直接威胁晋阳。

石岭关所在的通道是连接太原与代北(今忻州、朔州)的“河东走廊”关键节点,向北可通马邑(今朔州)、云中(今大同),向南直抵晋阳。太原作为唐初军事重镇,其粮秣补给常依赖河北、河东输送,石岭关保障了后勤通道安全。若失守,太原将直接陷入孤立。

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联合突厥攻占太原,其部将宋金刚曾据石岭关阻击唐军反攻。李世民收复河东时,夺回石岭关成为切断刘武周与突厥联系的关键战役。到后来的安史之乱期间,石岭关仍是朝廷防御河东叛军北联回纥的重要屏障。

武德三年六月突厥控制石岭关,唐廷震动。李渊一度欲焚太原迁都以避其锋,后采纳秦王李世民“据险固守”之策,最终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凸显石岭关存亡关系帝国北疆安危。

唐代在石岭关设镇驻军,与赤塘关(今阳曲西南)、天门关(今太原西北)构成太原外围三角防御体系。三百年后宋辽对峙时,石岭关仍是“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南翼支点;明代扩建关城,至今遗址尚存。今石岭关村存有明清重修关墙遗迹,古道石砌路基犹可见当年险峻。

石岭关在唐初是拱卫太原、抵御北患的“锁钥之地”,其得失直接牵动中原政权北疆安全,堪称隋唐北方军事地理的经典缩影。

次日卯时三刻,太极殿东堂紫檀木门轰然开启。李渊身着赭黄常服端坐御榻,左右仆射裴寂、萧瑀率三省要员分列两班。兵部尚书屈突通展开舆图时,铜鎏金博山炉升起的青烟正掠过殿中悬挂的《九州坤舆图》。

"诸卿且看,"李渊以玉柄麈尾点向舆图说道:"此处石岭关距晋阳仅二百里,突厥轻骑旦夕可至;而王世充在洛阳屯兵二十万,其檄文竟敢称朕为'太原田舍翁'!"

话音刚落,中书令封德彝已出班奏道:"陛下,突厥此番名为助守,实欲效刘武周故事。臣请效汉武分兵之策,使秦王屯河东,太子镇蒲州以据之。"

"此非万全之策!"门下侍中陈叔达突然打断,惊得殿角记注官笔锋一颤:"去岁西秦薛举之事殷鉴不远,若分兵两处,恐重蹈浅水原之辙。"他转身向李渊长揖,继续说道:"臣观王世充军中粮械账簿,其存粮仅够三月之用。不如先与突厥虚与委蛇,待..."

殿中忽然响起金甲铿锵之声,众人回首见秦王李世民自武臣班列跨步而出。这位二十二岁的统帅手指重重按在洛阳方位:"儿臣昨夜细核太府寺簿册,关中今岁夏粮已入仓廪四百万斛。若集中天策府、十二卫精锐东出潼关,可趁秋高马肥前击破洛阳郑军!"

萧瑀闻言立即反驳:"殿下岂不闻'螳螂捕蝉'?若突厥趁机南下..."

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侍卫报告声:“报陛下,加急战报!”。众人惊视间,只见太原信使满身血污闯入,跪伏在地:"报——!突厥游骑昨夜焚毁清源县仓廪,百姓死伤惨重!"

"竖子安敢!"李渊拍案而起,腰间玉带撞得案上青瓷笔洗叮当作响。

裴寂趁机进言道:"陛下,臣请效汉高祖白登之围旧事,遣使携锦缎万匹、黄金千镒往赴定襄。"此言立即引发文臣武将激烈争论,声浪震得殿梁积尘簌簌而落。

关键时刻,始终沉默的民部尚书窦抗突然出列:"臣请奏报,三原县今晨有商队自塞外归,言处罗可汗正患背疽。"

这句话如冷水入沸油,满殿顿时寂静。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父皇!此乃天赐良机。儿臣愿立军令状:若不克洛阳王世充,请斩首级悬于朱雀门!"

李渊抚须沉吟良久,目光最终落到秦王身上,说道:"世民言之有理,东征之事不能再拖!"转身又对屈突通厉声道:"卿即刻备绢帛五万段,由鸿胪寺少卿明日启程送往突厥牙帐,记住,要挑蜀锦中最艳丽的鸳鸯缠枝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场持续六个时辰的朝议,最终在暮鼓声中落下帷幕。

到了七月二十日,唐高祖李渊颁下讨贼敕书,授命秦王李世民总领诸路兵马征讨洛阳王世充,并擢拔时任陕东道行台左仆射的屈突通充任前军(先锋)总管,率先开赴战场。

考虑到屈突通两子尚在洛阳城中,李渊特召其至两仪殿问询:"今以卿为大军先锋,然二子陷于贼庭,当何以处之?"

屈突通顿首而答:"昔日臣兵败被陛下您擒获,吾本当引颈就戮,而陛下您非但赦臣死罪,更赐紫袍玉带,待以腹心。彼时臣即暗自发誓,此残躯当为陛下效死,唯恐不得其所。今得执锐先登,岂敢以私情废公义!"

李渊闻言动容,抚案长叹:"烈士徇义,竟能至此乎!"殿中侍立的起居舍人当即录下"帝为之改容"五字,丹笔朱批入《实录》注记。

隋末唐初的军政格局中,屈突通家族的经历堪称乱世士大夫命运的缩影。当这位隋朝名将在大业十三年(617年)潼关兵败归唐时,其子屈突寿、屈突诠却滞留洛阳,这种父子分隔的政治奇观,在当时那个年代时有发生,亦深刻折射出当时权力博弈的复杂面相。

彼时黄河中游被李密瓦岗军与王世充势力割据,长安至洛阳的军政通道已然断裂,即便屈突通有心接回骨肉,也难以突破多重割据势力的封锁。更值得关注的是隋炀帝时期形成的"家属随任制",即将领亲属常驻都城作为政治担保的制度惯性,使得屈突兄弟在父亲出任长安留守时,按例居留洛阳陪都,实则沦为隋廷的隐性人质。

这种制度性困境在王世充篡位后演变为精准的政治操弄。郑国建立次年(619年),王世充将滞留洛阳的旧臣子弟集中管控,屈突兄弟二人被编入“千牛备身”禁卫系统,表面授官实为强化控制。及至武德三年唐军东征,王世充更令其披甲镇守皇城,当众宣称:"尔父在唐营,若唐军破城,必先斩汝等!"

这种心理战术既打击唐军士气,又拷问着屈突通的忠诚底线。面对如此困局,这位归唐将领的选择颇具象征意义。当李渊提议派遣死士营救其子时,屈突通垂泪谏阻:"昔为隋臣,当殉隋稷;今事唐主,岂敢以私害公?"

这番剖白不仅展现士大夫"君臣之义重于血亲"的伦理坚守,更暗含对军事战略的理性考量。李世民在围攻洛阳期间,刻意安排李世积部牵制屈突兄弟防区,既避免骨肉相残的伦理悲剧,又维系了屈突通指挥作战的心理稳定。

洛阳城破后的政治表演堪称权力伦理重构的经典场景。李世民特意安排屈突通亲自接收二子,千年前历史中"父子相拥涕泣,观者无不感泣"的画面,既彰显唐室仁德,又完成了忠孝矛盾的象征性化解。唐朝后续授予屈突兄弟尚乘奉御、果毅都尉等要职的超常规提拔,实质是建立"赎质授官"的补偿机制,这种制度创新为后世处理类似人质问题提供了范本。

更深层观之,屈突家族的遭遇揭示出中古门阀大族的生存智慧,通过将家族成员分散投效不同政治集团(如博陵崔氏同时效力李唐、王世充、窦建德),确保无论最终何方获胜,家族血脉与政治资本都能存续。这种"鸡蛋不放同一篮子"的策略,恰是隋唐之际社会剧烈动荡中,士族维系门第的深层生存逻辑。

当秦王李世民佩着新授的龙鳞金甲再次出征走出承天门时,夕阳正将他的身影拉长投在朱雀大街上,这条即将见证唐军铁骑东征的御道,此刻已染上血色的余晖。

七月初的洛阳城内闷热难耐,王世充独坐显德殿中,手中攥着细作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密报,汗水浸透了绢帛上的字迹:“秦王已出潼关,唐军前锋距洛口仓不足百里」。他猛地将密报拍在案几上,青铜错金螭纹香炉震得嗡嗡作响。”

“李二郎果真来了......”王世充起身推开雕花木窗,望着紫微城上空盘旋的乌鸦。一年前他鸠杀杨侗时的血腥味似乎又弥漫在鼻腔,那些被斩杀的皇泰主近臣的哭嚎声忽远忽近。他攥紧窗棂的指节发白,心底最深的恐惧被唤醒,长安那个比他更狠的年轻人,这次带着平定河东的余威来了。

当夜三更,显德殿十二枝蟠龙烛将人影拉得扭曲在一起。王世充环视阶下亲信,左仆射段达的紫袍沾着酒渍,右武卫大将军杨公卿甲胄未卸,纳言郭士衡捧着占卜龟甲,镇军将军张镇周眉头紧锁,太子王玄应垂首立于屏风侧。最刺眼的是单雄信,这个瓦岗降将的金锁甲在烛火下泛着冷光,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胡饼。

“诸位都说说,如何应对李世民?”王世充沙哑的声音打破死寂。

段达踉跄出列,须发间的酒气熏得近侍皱起眉头:“陛下勿忧!洛阳城高池深,唐军顿兵坚城之下,待其师老兵疲,可效汉光武昆阳......”

“放屁!”单雄信突然将胡饼摔在地上,碎屑溅到段达袍角:“守慈涧,你也是这般说辞!结果罗士信差点捅穿太子喉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接着,单雄信转向王世充单膝跪地道:“末将请率五千曳落河骑兵夜袭唐营,取李世民首级献于阙下!”

王世充眼角抽动。他记得去年慈涧之战,正是单雄信拼死从罗士信槊下救回儿子王玄应。但此刻这个莽夫的建议让他有些没了主意,他望向始终沉默的杨公卿。

“陛下可知唐军最怕什么?”杨公卿看到王世充望向自己,轻抚腰间銙带,声音如毒蛇吐信般尖声细气说道:“不是洛阳城墙,而是关东人心。李世民打着吊民伐罪DE 旗号,我们便该让天下人知道,谁才是暴君!”他掏出一卷帛书:“长安细作来报,一个月前李渊夏县屠城,至今城内尸臭未消。若将此消息尽散入城中,百姓必然会奋起抵抗!”

王世充瞳孔骤缩。他太清楚这招的阴毒,当年李密正是用类似手段离间他与杨侗。

王世充拔剑砍翻案几,碎木溅到王玄应脸上:“传朕旨意!即日起:洛阳诸门筑瓮城,拆民房取石;征十五岁以上男子入伍,违者斩;私议唐军者,族诛!”

他剑锋指向单雄信:“给你三千铁骑,提唐将首级来见!”最后盯着杨公卿近乎咆哮道:“把那消息放出去,要快!”

当第一缕晨光照进显德殿时,洛阳城的哭嚎声已此起彼伏。王世充抚摸着杨侗坐过的龙椅浮雕,低声呢喃着:“李世民,你要做光武帝,朕便当王莽!”

之后,王世充急忙从各州镇选拔精锐士兵集结到洛阳,设置四镇将军职位,招募士兵分头驻守洛阳的四座城池。

王世充称帝后,其实际控制区以洛阳为中心,但受唐军持续压缩,至武德三年七月时,其有效统治区域已大幅缩减,此时王世充仍控制的州县主要包括河南核心区的洛阳、偃师、巩县、虎牢(今荥阳汜水镇)、怀州(今沁阳)、汴州(今开封)、郑州(今郑州)、豫州(今汝南)等。

部分史料提及王世充此时名义上仍宣称对滑州(今滑县)、亳州(今安徽亳州)、宋州(今商丘)等地拥有主权,但这些地区实际已受唐军或窦建德势力渗透,控制力非常薄弱。

随着李世民于同年七月开始围攻洛阳,王世充实际掌控的州县迅速瓦解,仅剩洛阳及周边要塞孤守。

王世充设置的“四镇将军”源于其分兵扼守洛阳外围四大战略支点的防御策略。洛阳城防体系复杂,除主城外,周边有多个卫星城及要塞。王世充为应对唐军围攻,将精锐兵力集中于四座关键城池,并委派心腹将领统领,故称“四镇将军”,取“镇守四方要冲”之意。

四镇将军中,王君廓镇守金墉城(洛阳西北角要塞,扼守邙山与黄河通道);单雄信,镇守含嘉城(洛阳东北粮仓含嘉仓所在,控制粮储);郭士衡镇守东城(洛阳东侧屏障,防御来自虎牢关方向的进攻);杨公卿镇守曜仪城(洛阳宫城北侧军事堡垒,拱卫宫禁)。部分史料对具体将领存在争议,如《新唐书》提及张镇周等将领,但主流记载以上述四人为准。

王世充分兵驻守的四座城池,均为洛阳防御体系的核心节点,金墉城位置在洛阳西北,邙山南麓。此地居高临下控扼黄河渡口与西进通道,是洛阳西北门户。李世民曾亲攻金墉城,久攻不下,足见其险要。

含嘉城位于洛阳东北,是大型粮仓含嘉仓所在地,仓内存储洛阳军民粮草,为守城命脉。单雄信驻守此处,意在确保粮道安全。

东城在洛阳东侧,毗邻洛水,是阻挡唐军自虎牢关(东面)进攻洛阳的必经之路,郭士衡在此布防以拖延唐军推进。

曜仪城位于洛阳宫城北侧,紧邻皇城。该城直接护卫宫禁,可防止唐军突袭核心区域,杨公卿驻此彰显着王世充对洛阳势力中枢安全的重视。

尽管王世充依托四镇将军分守要塞,但唐军之后采取长期围困战术,切断其粮道,最终导致洛阳孤立无援。而四镇将军的设置反映了王世充“以点控面”的防御思想,但其政权内部离心离德(如单雄信后降唐),加之李世民战略高超,终致郑政权覆灭(621年五月王世充降唐)。

王世充在武德三年七月的部署,是其困守洛阳的最后一搏,四镇将军与四城防御体系虽具战术价值,却难挽颓势,成为隋唐易代之际的关键战役。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