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1章 李渊反杀王威、高君雅,扫清障碍准备起义兵

李世民得知刘武周占据了汾阳宫,心急如焚地找到李渊,急切地问道:“父亲大人,刘武周已经占据离宫,恐怕我们还未来得及起事,大祸就要临头了。您为何还迟迟不肯起兵呢?”

李渊面露忧虑,说道:“这我也知晓,只是咱们家人尚未抵达太原和我们汇合,所以才不敢贸然行动。”

李世民赶忙说道:“父亲不必担忧,孩儿已经接到信报,母亲大人和家人们已经启程多日,想必这几日就要到了。眼下事情紧急万分,父亲得赶紧部署才是啊!”

李渊皱着眉头说道:“我担心兵力匮乏,一时难以起事。况且王威等人乃是杨广的耳目,仍在暗中监视着我们。”

“父亲,此事不必担心。” 李世民听闻此言,连忙说道。

说罢,李世民走上前去,附身在李渊耳边低语了几句,李渊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父子二人计划已定,李渊立刻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接到命令的王威等人纷纷赶至李府。

只见李渊正襟危坐,一脸郑重地说道:“如今刘武周占据汾阳宫,而我军尚未对其加以讨伐,若圣上怪罪下来,这无疑是灭族的大罪,诸位也必然会受到牵连,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王威等人齐声回答道:“我们的一切行动都将听从留守大人的指令。”

李渊接着分析道:“按照朝廷的惯例,用兵之前必须上报总管大人。(南北朝时期设置地方军政长官‘都督’,隋炀帝时期将都督改为总管,唐朝时改为节度使,此官职负责地方军政事务,也是为了限制地方官员的军权。)但现在贼寇近在咫尺,江都却远在三千里之外,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我也很是为难。”

王威等人再次齐声说道:“大人您身居要职,又是皇亲国戚,理应与国家同舟共济。倘若先禀报朝廷再行动,恐怕会错失良机。当务之急是迅速讨伐贼寇,所以大人完全可以自行决策。只要能够成功消灭贼寇,皇上必定不会降罪于您的。”

李渊沉吟片刻,佯装认真思考的样子,随后缓缓开口道:“既然诸位都持有这样的观点,那我只好自行决断了。然而,目前突厥尚未撤兵,刘武周又步步紧逼,我们的兵力实在不足,急需扩充兵力。”

王威等人纷纷表示赞同:“这确实是当务之急,大人只管吩咐,我等必定唯命是从。”

李渊继续说道:“刘文静在此地担任县令多年,对当地情况极为熟悉。我认为招兵买马这件大事非他莫属。我想暂时将他从狱中释放,委以重任,让他负责招募新兵,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一致表示同意。于是,李渊下令将刘文静从监狱中释放,并指派他负责招兵买马之事。随后,他让王威等人暂时退下,等候进一步的指示。

在王威等人退去后,李渊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命令刘弘基和长孙顺德两人协助刘文静募兵。

刘弘基(582年-650年),字宏基,是唐朝初年的着名将领,以其勇猛和忠诚着称。他出生于雍州池阳(今陕西省泾阳县),是隋朝河州刺史刘升之子。刘弘基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封为夔国公,并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刘弘基早年以父荫为右勋侍,后因逃避征讨高句丽的兵役,故意私宰耕牛,被捕入狱。出狱后,亡命江湖,以盗马自给,后投奔太原留守李渊。

后来李渊起兵时,刘弘基斩杀宋老生,击破卫文升,围攻长安,以功授右骁卫大将军。贞观年间,拜为卫尉卿,改封夔国公,世袭朗州刺史,并以辅国大将军致仕。

永徽元年(650年),刘弘基去世,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曰襄,图形于凌烟阁。刘弘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落拓不羁的少年到唐朝的开国功臣,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是后话,我们后文再讲。

长孙顺德是唐朝开国名将、外戚,李世民的堂叔。北魏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隋朝开府长孙恺之子、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堂叔。他参与了唐朝的建立,并在玄武门之变中有重要贡献。

长孙顺德在隋末同样为了逃避高句丽战役,成为罪人,被朝廷通缉,投靠唐国公李渊。此时,被李渊安排配合刘弘基招兵买马。

后来晋阳起兵后,长孙顺德担任统军,平定霍邑、攻破临汾,生擒名将屈突通,平定陕县,屡建战功。

唐朝建立后,拜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长孙顺德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使他成为李世民的重要支持者和盟友,两人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武德九年(626年),参加玄武门之变,追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余党。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长孙顺德深得重用,但后因居官贪贿,坐罪免官。后起任泽州刺史,折节为政,卒于任上,追赠荆州大都督、邳国公,谥号为襄。

长孙顺德也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并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绘像于凌烟阁,列为功臣第十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威听到李渊安排刘文静等人负责征兵的这个消息后,心中不免起了疑心。另外,他对刘弘基和长孙顺德的身世背景了如指掌。这二人都是因逃避高句丽战役而被杨广治罪的,却意外地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不仅让他们协助刘文静征兵,而且所招募的兵士全都分配到他们的帐下。这一切更是加深了王威心中的疑虑,他不禁怀疑这背后是否隐藏着自己所不知的阴谋。为了一探究竟,王威决定去找行军司铠参军武士彟探寻虚实。

武士彟(577年-635年),字信,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开国功臣,东都丞武华之子,武周皇帝武则天之父。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商人到唐朝功臣的华丽转变,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渊奉命平定叛乱被任命为河东抚慰大使,路过武士彟的家乡时,他被武士彟的热情款待所打动,两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武士彟在李渊的军事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李渊任命武士彟为行军司铠参军,负责军事装备。

武士彟在李渊起兵反隋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不仅资助了李渊,还献上了自己编写的兵书,并协助李渊麻痹了太原的隋朝官员,为李渊的成功起兵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李渊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持。

当王威对李渊的意图产生怀疑时,他身为杨广安插在李渊身边的“耳目”,在尚未深入了解李渊身边每位重要人物的背景关系之际,便贸然选择去询问武士彟。很显然,他肩负“间谍”这一工作实在是有失水准。

武士彟得知王威的来意后,尽力想办法安抚他,劝说道:“以我所见,李渊对皇上是绝对忠诚的,他还是陛下的亲戚,而且外甥女还在杨广身边,他怎么敢产生造反的想法呢?”

武士彟看到王威若有所思,就继续劝说道:“李渊此时的行动可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而且此次招兵买马,也是为了应对此时复杂的形势和危机,这也是我们在参加会议时共同决定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在这关键时刻怀疑李渊,扰乱军心呢?如果错怪了留守大人,错失军机,你我可都承担不起呀!”

王威想了想,又问道:“征兵的事情倒没什么,只是这长孙顺德和刘弘基是有罪之人,最近陆陆续续征得的士兵,却都归这二人统领,我担心这两人如果趁机内部生乱,该怎么办?以我之意,咱们应该依法处置掉这两个朝廷的罪犯。”

武士彟听后,反问道:“这两个人可是李渊大人的门客,而且府中现在正是用人之时,两人目前身兼重任,正在为了国家安危想尽一切办法招募士兵,如果现在把他们处置了,误了军机要事,唐公会饶过你吗?”

王威听后,感觉只凭自己一人之力,确实拿捏不住现在所面临的形势,若要冒然行动,估计要丢掉自己的小命。于是告辞离去。

此时,被李渊派往防御突厥军队的高君雅回城求援,来到王威住处相见。王威就把自己的猜测和疑虑讲给高君雅听。

王威见高君雅前来,赶忙迎上前去,脸上带着凝重之色。待二人坐定,王威压低声音说道:“高兄,你此次回城,可觉得李渊近日来的举动有些异常?”

高君雅皱起眉头,疑惑地问:“王兄何出此言?我只听说他一直在整军备战,应对来自刘武周与突厥的威胁。”

王威冷哼一声,说道:“高兄,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你看那刘文静,不过是个小小的县令,却被李渊从狱中释放,还委以重任去征兵。而且啊,那刘弘基和长孙顺德,这二人本就是因逃避高句丽战役被圣上治罪的罪人,如今却得到李渊的重用。不但协助刘文静征兵,所募之兵还全归他们帐下。这等安排,难道正常吗?”

高君雅听闻此言,脸色微微一变,沉思片刻后说:“王兄所言之事确实有些蹊跷。那李渊如此重用这等人物,莫不是有什么不轨企图?”

王威凑近高君雅,眼睛里透着狡黠与担忧,说道:“高兄啊,你我皆受圣上之命在此监察李渊。如今他的种种举动,我实在是难以理解。你看那刘弘基和长孙顺德,他们本就是戴罪之身,李渊却如此信任,还把新招的士兵都交予他们。这就好比把刀交到了危险之人的手中啊。我担心李渊是不是想要利用这些幕僚做什么不利于圣上的事情。”

高君雅微微点头,表示赞同:“王兄分析得甚是有理。那我们现在该如何是好?总不能坐视不管吧。”

王威眼中闪过一丝杀意,说道:“高兄,依我看,我们得先找个机会诛杀李渊。他如今势力渐大,若是等他真的做出什么谋逆之事,那可就晚了。”

高君雅听后,心中一惊,但还是咬咬牙说:“王兄,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毕竟李渊身边也有不少亲信之人,不可莽撞行事。”

王威站起身来,在屋内踱步,说道:“高兄,我知道此事危险重重,但若是任由李渊发展下去,恐怕后患无穷。我们先暗中观察,寻找合适的时机,务必在他谋逆之前将其诛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高君雅思索再三,也觉得王威的话有几分道理,最终下定决心说:“王兄,那我们就先按你说的办,仔细留意李渊的一举一动,寻找机会。”

两人最终密谋决定找机会诛杀李渊。

未曾料到,时机竟很快就来临了。当时正遇干旱,李渊提前多日就开始斋戒,决定近期前往晋阳的晋祠去求雨。王威得到这个消息后,不禁心喜,暗自思忖:“真是天助我也,这简直就是李渊自己把命送上门来的啊!”

可王威马上又犯起愁来,他深知李渊手握兵权,身边的将领又皆是李渊的心腹之人,而自己并无调遣兵力的权力。于是,他赶忙去找高君雅,密谋怎样设计除掉李渊。两人反复商讨,最后竟然想出了一个极为愚蠢的主意,也正因如此,他们最终丢掉了性命。

王威和高君雅竟然再次找到了李渊的另外一位要好的朋友晋阳乡长刘世龙,让刘世龙召集乡兵,提前埋伏在晋祠里面,待李渊前往祭祀之时,瞅准时机杀掉李渊。

王威和高君雅找到晋阳乡长刘世龙后,先是假惺惺地寒暄了一番,然后才缓缓道出他们的计划。

王威满脸堆笑,眼神中却透着一丝狡黠,对着刘世龙说:“刘乡长啊,如今这世道可不太平。那李渊,表面上说是去晋祠求雨,可谁知道他心里打着什么主意呢。我们得到消息,他似乎有谋逆之意啊。”

刘世龙一听,顿时瞪大了眼睛,满脸的惊愕:“王大人,这可非同小可,你们可有证据?”

高君雅在一旁接着说:“刘乡长,证据我们是暂时没有。但你想啊,他李渊如今手握重兵,又重用那些戴罪之人和来历不明之人。而且啊,这旱灾之下,人心惶惶,谁知道他会趁机做什么坏事呢。我们都是为了晋阳的安宁,为了皇上的安危着想。”

王威连忙点头称是:“是啊,刘乡长。所以我们想请你看在晋阳百姓的份上,召集些乡兵,提前埋伏在晋祠里面。等他李渊前往祭祀之时,咱们瞅准时机就把他给除掉。这可是大功一件啊。”

刘世龙皱着眉头,有些犹豫:“这……这可是诛杀朝廷命官,若是失败了,可就是灭族的大罪啊。”

高君雅赶忙说道:“刘乡长,莫要担忧。我们二人在此给你担保,只要事情成功,我们必定会立刻上报朝廷,到时候,皇上定会嘉奖于你,荣华富贵自是少不了的。你看你这小小的乡长,一辈子也就这样了,若是做了这桩大事,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啊。”

王威也在一旁蛊惑道:“是啊,刘乡长。我们这都是为了正义,为了皇上,为了晋阳。他李渊要是真的谋逆,遭殃的可都是我们这些百姓。你现在站出来做这件大事,那就是晋阳的英雄啊。”

刘世龙沉思了一会儿,缓缓地说:“那好吧,既然王大人、高大人你们如此说,看在晋阳百姓的份上,我就答应你们。不过,到时候一定要按照你们说的,上报朝廷,可不能亏待了我。”

王威和高君雅相视一眼,心中暗喜,连忙说道:“刘乡长放心,我们定不会食言。”

两人离开前,再三向刘世龙承诺事成之后一定上报朝廷,给予荣华富贵,刘世龙假装同意。

王威和高君雅前脚刚走,刘世龙后脚就来到李渊府上,告知了李渊王威和高君雅二人准备刺杀于他的事情。

刘世龙是并州晋阳人,生卒年不详,是晋阳的首富。隋大业末年时,担任晋阳乡长一职。他通过裴寂的介绍与李渊早就相识,并被李渊的待客之道和个人品质所感动,对李渊情深义厚,忠心耿耿。在李渊起兵反隋后,刘世龙被李渊授予银青光禄大夫,后转为鸿胪卿,李渊登基后还给他改了名字叫刘义节,可谓风光至极。

李渊送别刘世龙,连忙召来李世民,告知王、高二人谋划刺杀之事,李世民分析道:“王威和高君雅两人的死期已经不远了,我正打算动手除掉他们,前期看他们对咱们也无大碍,一直没忍心动手,没想到他们竟然主动挑起事端,真是‘阎王叫他三更死谁敢留其到五更’”

于是,李世民与李渊秘密商定了对策。

次日清晨,李渊来到议事堂,邀请王威和高君雅一同商议要事。众人刚刚依序坐定,突然,鹰扬府司马刘政会匆匆赶来。

刘政会,滑州胙城(今河南省滑县牛屯镇)人,是唐朝初年的重要大臣,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大业年间担任太原鹰扬府司马,李渊任太原留守时,刘政会为其部下,参与了李渊起兵反隋的密谋,并在李渊起兵后担任大将军府户曹参军。唐朝建立后,刘政会被任命为卫尉少卿,留守晋阳,负责经营后方根据地,对内抚慰军士,对外安抚外族。武德二年,刘武周进攻晋阳,刘政会被俘,但忠心不屈,暗中向李渊提供敌方军情。贞观初年,刘政会改任洪州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因病去世,追赠民部尚书,谥号“襄”。

只见刘政会神色严肃,手中紧握着一封告密信,声称要呈交李渊审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渊见状,便示意王威去接过密信。然而,刘政会却立刻制止了王威,态度坚决地说道:“唐公,我此次前来,所要告发之人正是副留守王威以及高君雅二人。因此,这封密信唯有唐公您才能亲自查阅,还请唐公明察。”

李渊闻言,装出一副十分惊讶的样子,眉头微微一皱,怒道:“不得胡说,王威、高君雅乃是朝廷重臣,又是本府班子成员,对我工作更是倾全力支持,若要诬告,定当治你重罪!”

于是,李渊亲自接过刘政会手中的密信,开始仔细审阅起来。

只见信上写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暗地里引突厥来攻城”等话。

李渊立刻把信甩给王威,显得很不高兴。王威还没看完,就捋起袖子,大声骂道:“你这奸人,竟敢来诬陷我们二人?”

李渊冷笑一声,说道:“叛徒不叛徒,问问你们两人就知道了,来人,将此二人速速拿下!”

王威和高君雅意识到事情不妙,立马一起往外面跑去。可是,他们才刚刚踏出门口,就被军兵团团围住,紧接着就被捆绑得严严实实。

原来,李世民早已指挥刘文静、刘弘基、长孙顺德三人做好准备,只待二人跳入埋伏。将王威和高君雅擒获后,李渊命人将他们投入了大牢严加看守。

无巧不成书,两天之后,果然有数万突厥兵马前来攻打晋阳。李渊多年来与突厥军多有交锋,对突厥军队的作战风格、战术特点颇为了解。他深知突厥军擅长勇猛冲击,却在谋略运用方面有所欠缺。于是,李渊命令裴寂等人分别埋伏起来,并且大开四面城门,城头上不插旗帜,士兵也不许向外探头,更不许发出任何声响,故意营造出太原城毫无防备的假象,以此确保城内城外道路畅通。

突厥兵一路冲进外城之后,看到内城城门大开着,都十分诧异,彼此对视,心中满是疑虑。喧闹了一阵子后,突厥兵竟然选择出城离去,殊不知这是中了李渊的“空城计”。

那么,突厥兵为何没敢进入内城呢?要知道,在战场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突厥兵担心内城之中早已布下埋伏,就等着他们进入这个陷阱,好来一场关门打狗的战斗。在这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稍一疏忽就可能全军覆没,遭受惨重的损失。所以,他们只是抢掠了一番,就急急忙忙地撤军退去了。

突厥兵退后,李渊命人将王威和高君雅五花大绑地带到闹市,对军兵和百姓们说:“就是这二人把突厥兵招来的,你们觉得他们该杀吗?”

百姓们信以为真,纷纷高呼该杀。李渊见状,一声令下,两颗血淋淋的人头随即滚落在地。

王威和高君雅的死,在正史书籍中均有记载。《旧唐书》卷一记载,李渊在晋阳起兵时,王威和高君雅怀疑李渊有反叛之意,因此谋划在李渊前往晋祠祈雨时,意图趁机杀害李渊。然而,他们的计划被李渊得知,李渊遂先发制人,指使刘政会诬告王威和高君雅勾结突厥,意图谋反。随后,李渊以谋反罪将二人斩首。

《新唐书》本纪中也提到了这一事件,内容与《旧唐书》大致相同,强调了李渊在起兵过程中的智谋和果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记载了李渊诬杀王威和高君雅的过程,详细描述了李渊如何利用突厥军队的压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些正史书籍的记载,共同描绘了李渊在起兵反隋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即通过诬杀王威和高君雅来消除内部的威胁,为后来的起兵和建立唐朝扫清障碍。

王威和高君雅之死,类似这样的事件在中国古代史中比比皆是。是单纯的权力斗争策略,还是另有更深层次的谋划在暗中发酵,这一切往往如同迷雾般笼罩在历史的深处,等待着后人去探寻真相。

那么,李渊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后续又会发生些什么呢?我们下章再继续讲述。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