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06章 唐廷御宴酬功日,忠臣素帛见丹心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末的长安城,槐花飘香,太极宫内的槐树上挂满了雪白的花串,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般飘落在宫墙间的甬道上。

四月二十八日清晨,尚书省的通事舍人急匆匆地将并州捷报送入两仪殿,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这个北方要地终于被秦王李世民彻底平定,重新归附唐朝。

唐高祖李渊闻讯大喜,立即召来尚书左仆射裴寂、门下侍中陈叔达等重臣商议庆功之事。

"裴卿,并州乃龙兴之地,今既平定,当大宴群臣以庆。"李渊抚着案上的捷报,眼中闪着欣慰的光芒。

裴寂捋须奏道:"陛下圣明。秦王此次不仅击溃刘武周残部,更收降猛将尉迟敬德,确实当庆。只是..."他略一迟疑,"按制,大宴需提前三日准备,今日仓促准备,恐时间紧迫。"

一旁的侍中陈叔达立即接话:"臣以为可命殿中省、光禄寺即刻着手。殿中监窦诞素来干练,必能妥善安排。"

李渊颔首,略微思虑后,说道:"准奏!着窦诞总领宴席事宜,光禄寺卿负责膳食,太府寺调拨锦帛赏赐。"说着又补充道,"另诏内侍省内府局开启御库,备好蜀锦吴绫,朕要重赏功臣。"

四月二十九日,太极宫承天门外,金吾卫的铠甲在春日下泛着冷光,宫墙内尚乘局的马夫们正忙着给御马梳洗。这一日寅时(凌晨三点)刚过,内侍省内府局的宦官们就忙碌起来,将一匹匹蜀锦、吴绫从库房搬出,整齐码放在两仪殿前的廊庑下。这些丝帛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有织金团花纹的,有染缬彩条的,最珍贵的当属那几匹西域进贡的联珠对鹿纹锦,这都是去年平定西秦薛举时缴获的战利品。

"陛下有旨,今日赐宴,五品以上皆入两仪殿!"宣旨太监尖细的嗓音在宫门处回荡。尚书左仆射裴寂正与门下侍中陈叔达并肩而行,闻言相视一笑。

裴寂捋着花白胡须低声道:"看来并州捷报确实让圣心大悦。"

陈叔达微微颔首,隐晦的回道:"刘武周授首,尉迟敬德归降,大唐北疆自此安矣。只是..."他忽然压低声音,"听闻独孤怀恩那桩公案..."

话音未落,忽见一队金吾卫押着几辆牛车缓缓而来。为首的将领见到二位宰相,连忙下马行礼。裴寂认出这是左监门将军李安远,不禁问道:"这些是?"

李安远拱手答道:"回禀裴相,这些都是逆臣独孤怀恩在长安的宅邸查抄之物,陛下命末将押送进宫。"

陈叔达闻言,与裴寂交换了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巳时三刻(上午九时四十三分),两仪殿内已是一片肃穆气象。殿中省的内给使们将鎏金铜雀灯一一点燃,虽然白昼用灯看似多余,但这正是大唐宫廷宴会的规制。御座前摆放着九尺长的紫檀木案,上面陈列着鎏金舞马衔杯银壶、狩猎纹高足银杯等物。殿两侧的席位上,百官按品秩高低依次入座,最前排的三省长官面前摆着嵌螺钿的黑漆食案,后排官员则是普通的柏木案。

忽然殿外传来三声净鞭响,内侍监高声唱道:"圣人至——!"

唐朝将皇帝称为“圣人”,这一称谓的起源与多重文化、政治因素相关。首先,“圣人”作为帝王代称可追溯至先秦典籍。《易经》中便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的记载,将“圣人”与君主治理天下的权威性相联系。

唐代延续了这一传统,同时结合了道教思想的影响。道教将修真境界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个层次,而“圣人”被认为能通过修炼达到数百岁的寿命,象征超凡入圣。唐朝皇室自诩为老子(李耳)后裔,推崇道教为国教,因此皇帝乐于接受“圣人”这一带有神化色彩的尊称,既暗示长寿的期许,也强化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老子”的原名是李耳,字聃(或作“伯阳”),谥号为“聃”。根据多部史料记载,他是春秋末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一说安徽省涡阳县)。在道教中,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其着作《道德经》对后世哲学、政治及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关于其名字的争议,部分学者指出“伯阳”可能是后世神仙家对老子传说的附会,但“李耳”作为本名的记载在《史记》《后汉书》等权威史书中较为统一。孔子曾向他问礼的传说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身份。

此外,“圣人”还暗含与儒家圣贤比肩的意味。唐朝帝王希望像孔子、老子等圣贤一样被尊崇,以此树立“天下第一”的权威。例如,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共同临朝时被称为“二圣”,这一称谓既体现皇权至高,也为武则天日后称帝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对皇帝的称呼并非仅有“圣人”。日常朝会中,臣子多称“陛下”或“主上”;宫中近侍或家人则称“宅家”或“大家”,取“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之意。而影视剧中常见的“万岁”山呼在唐代仅用于重大典礼,并非日常称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唐代家庭内部的称呼也与现代大相径庭。子女称父亲为“阿爷”“阿耶”,母亲为“阿娘”或“娘娘”,当时“娘娘”的称谓并非指嫔妃,而是普通家庭对母亲的称呼。

父母称呼儿子则用“郎”,如李世民排行第三,被称作“三郎”。仆人称呼男主人为“阿郎”,女主人为“娘子”,而官员之间以“姓 官职”相称,如贺知章任秘书监时被称“贺监”,而非“大人”,因“大人”的称谓在唐代专指父亲,若误用于官员会闹出笑话。

这些称谓的演变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的独特性。例如,“圣人”的广泛使用既融合了儒道思想,又服务于政治权威的构建;家庭称呼的亲昵化则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伦理与阶层差异。尽管部分称谓如“郎”“娘子”在后世文学中得以保留,但多数已随时代变迁而消失。若穿越回唐朝,需格外注意语境差异,避免因现代词汇的误用引发误解。

百官听闻“圣人到”,立刻正衣冠肃立。只见李渊头戴折上巾,身着赭黄袍,腰系九环带,在宦官的簇拥下缓步入殿。令人惊讶的是,皇帝身后还跟着个身着素色圆领袍的官员,正是前并州道行军总管唐俭。这位三个月前在浩州战败被俘的大臣,刚被秦王李世民派亲卫护送回长安,此刻其面容清瘦,神色却异常平静。

"众卿平身。"李渊在御座坐定后抬手示意。待百官谢恩完毕,他抚案笑道:"今日朕心甚慰。秦王送来捷报,刘武周已败走突厥,宋金刚残部在雁门归降。"

唐高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卷军报,让内侍传给众臣观看,接着说道:"更可喜的是,尉迟敬德举介休、永安二城来降,朕已授他右一府统军之职。"

殿中顿时响起一片称颂之声。民部尚书萧瑀出列奏道:"此乃陛下威德所致。昔年汉高祖得天下,不过据有关中;今陛下未及三载,已定河东、陇右..."

他的话未说完,李渊却笑着摆手打断道:"萧卿过誉了。若非将士用命,卿等辅弼,朕安能至此?"说着突然转向唐俭,"尤其是唐卿,虽遭劫难,仍忠心可嘉。"

百官闻言皆露诧异之色。只见唐俭上前两步,伏地叩首:"臣有罪。去岁臣督军不力,致有浩州之败,沦为阶下囚,臣深知有罪。"

李渊却亲自下阶扶起他:"卿何罪之有?朕已查明,当日兵力悬殊,非战之过。更何况..."皇帝突然压低声音,"卿在敌营忍辱负重,暗中传递军情,更冒险将独孤怀恩谋逆之事密报秦王。"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兵部尚书屈突通忍不住问道:"陛下,独孤驸马他..."

李渊脸色骤然阴沉:"此贼辜负皇恩,竟欲在汾阳桥设伏谋害于朕!"说着猛地拍案,正色道"多亏唐卿假意顺从,暗中联络秦王,才使逆谋败露。"

这时内侍监适时高声道:"时辰已到,赐宴——"

尚食局奉御立刻指挥宫人鱼贯而入。按照唐初礼制,五品以上官员的宴席分"上桌"与"次桌"。上桌供三省长官及亲王,每案设鎏金铜盘九只;次桌则是三品以下官员,食器改用银平脱漆器。最特别的是当日每张食案旁都摆着锦缎包袱,里面是尚功局特制的金线锦囊,这是给官员们装御赐丝帛用的口袋。

酒过三巡,李渊忽然指着殿外廊庑下的丝帛笑道:"这些蜀锦吴绫,众卿可各取所需。"说着特意对唐俭道:"唐卿不妨多取些,听说尊夫人最喜蜀地缭绫?"

唐俭躬身答道:"陛下厚赐,臣愧不敢当。当日臣被囚敌营,不过是尽了人臣本分。"他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倒是秦王殿下亲冒矢石,才使逆党伏诛。"

李渊闻言大笑:"好个唐敬之,还是这般谦逊。"转头对裴寂道,"记得当年在太原时,他就常说'为臣者当如履薄冰'。"

这时秦王派来的使者恰好入殿呈报军情。李渊看过军报,对唐俭笑道:"秦王在军报中特意为卿请功,说卿'临难不苟,忠节可嘉'。"

说着,唐高祖李渊又从怀中取出一卷诏书,交由内侍监宣昭:"今恢复唐俭礼部尚书衔,加授光禄大夫,仍领并州道安抚大使。另将独孤怀恩在长安的宅邸、田产尽数赐予唐府。"

殿中官员纷纷向唐俭道贺。唐俭却再次伏地:"臣蒙陛下再造之恩,唯有效死以报。"他抬起头时,眼中已有泪光,继续言道,"只是臣有一请,愿将宅邸改为佛寺,超度浩州阵亡将士。"

李渊闻言动容,亲自斟了杯酒递给唐俭:"卿有此心,朕岂能不允?"又对众臣道,"今日之宴,不独为庆功,更为彰表忠义。传朕旨意,御府库中丝帛,任唐卿择取。"

当唐俭随内侍来到御府库时,只见库中珍宝琳琅满目。守库宦官介绍道:"这是江南的轻容纱,这是蜀地的团窠锦..."

而唐俭却只取了匹素色吴绫,对惊诧的内侍解释道:"此帛正好抄写《金刚经》,供奉于将要修建的佛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夕阳西下时,唐俭乘着牛车离开皇宫。车上除了那匹素绫,就只有李渊特赐的一箱佛经。守宫门的金吾卫见他如此清简,都不禁肃然起敬。牛车缓缓驶过朱雀大街时,唐俭望着巍峨的宫墙,想起三个月前那个雨夜,那时他被囚在敌营,趁守军不备,将写有独孤怀恩谋反的纸条塞进信使的靴筒。那时他只道必死无疑,没想到尚能活着归唐。

此时太极殿的飞檐上,最后一缕夕阳正缓缓褪去。李渊独立在殿前丹墀上,望着唐俭远去的方向,对裴寂叹道:"朕今日才知,何为真正的忠臣。"

裴寂躬身道:"唐敬之确实难得。不过老臣不解,他为何推辞厚赏?"

李渊望着渐暗的天色,轻声道:"因为他懂得,有些东西比锦缎珍贵万倍。"

晚风拂过,带来一阵槐花的清香。在这片暮色中,新生的唐帝国正悄然书写着它的传奇。而那些关于忠诚与气节的故事,将随着今晚的御赐素帛,永远流传下去。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