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04章 唐将黄君汉西济州大捷,打开王世充洛阳政权北部门户

武德三年四月,秦王李世民率铁骑横扫河东,踏碎了刘武周朔北铁骑,一举荡平其割据势力。

武德三年二十七日,天光初破,济水裹挟着春汛的泥沙奔涌东去,晋阳城头的烽烟尚未被春风吹散,唐军铁甲的铿锵之声仍在黄河两岸激荡之时,怀州总管黄君汉的玄甲铁骑已踏破济水浊浪,他此番奉秦王李世民金批令箭,兵锋直指西济州。

前面章节我们曾提到,洛阳王世充政权下的郑太子王玄应主动请缨前往慈涧阻截罗士信,结果被罗士信使用马槊刺于马下,被人救起后,侥幸逃脱,此时正驻守西济州。

西济州即今河南省济源市,地处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位于洛阳西北方向约60公里(唐制一百二十里)。此地因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太乙池而得名,自《尚书·禹贡》即有"导沇水,东流为济"的记载。

唐初西济州辖济源、河清等县,控扼太行八陉之首的轵关陉,这条连接河东与河洛的咽喉要道,宽不过数丈,两侧绝壁千仞,素有"一夫荷戟,万夫趑趄"之险。隋末乱世中,此地既是河内粮仓(《通典》载河内仓储粟米二百万石)输往洛阳的必经之路,更是屏护东都西北门户的战略锁钥。

武德三年黄君汉奇袭西济州,实为李世民对王世充割据势力实施"断其粮道,疲其腹心"战略的重要一环,若夺取此地,唐军不仅切断了王世充与河内粮仓的联系,更获得了一个楔入洛阳防线的突出部,迫使郑军分兵防御,为后续虎牢关决战创造了有利态势。

今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山系,南临黄河,地处晋豫两省交界要冲,这座城市承载着三千年的历史纵深与战略重地。作为中国唯一以古四渎"济水"命名的城市,其建置史可追溯至夏代原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济源县,唐初置西济州,元改怀庆路,明清属怀庆府。1997年升格为省直辖县级市,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节点。

至今济源市轵城镇仍存唐代柏崖仓遗址,斑驳夯土层间犹见当年烽火印记。王屋山(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五龙口古代水利工程(秦代枋口堰遗址)、小浪底水利枢纽(控制黄河流域92%面积)构成黄金旅游三角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济源市轵城镇现存唐代柏崖仓遗址,其地出土的"天授二年漕运刻石"记载了武则天时期通过西济州向洛阳转运太原仓粮秣的实况,印证了此地自隋唐以来作为国家级战略物资中转站的地位。而今的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恰似历史轮回,再次将这座古城的命运与黄河水脉紧密相连。

奇袭西济州的黄君汉,实为隋唐鼎革之际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枭雄。这位生于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的悍将,早年以盗墓贼身份混迹江湖,《旧唐书》载其"少任侠,善驰射,通晓山川脉络",这段经历竟成为他日后征战的关键资本,其对洛阳周边地形了如指掌的本领,正是李世民选中他突袭西济州的重要原因。

黄君汉的发迹始于李密瓦岗军时期,他因率八百轻骑奇袭黎阳仓而声名鹊起。归降李唐后,这位"河内枭雄"的价值在武德二年(619年)彻底显现,当王世充猛攻新安时,他率死士夜渡洛水,火烧郑军粮仓,迫使王世充十万大军断粮撤退。此战不仅令李渊亲赐紫金鱼符,更让李世民意识到,欲破洛阳,必先启用这位熟悉郑军防务的"地头蛇"。

鉴于此,选择黄君汉主攻西济州,实是秦王深思熟虑的布局。其一,其麾下多河内子弟,熟知太行山南麓水文地形,可沿济水故道实施隐蔽穿插;其二,黄君汉早年盗墓时掌握的轵关陉密道,能绕过郑军重兵把守的柏崖仓防线;其三,作为前瓦岗旧将,他深谙王世充用兵习性。

出战前夕李世民在晋阳军帐中对其黄君汉说道:"公昔取黎阳如探囊,今取西济当更易耳。"

李世民所说黎阳仓之战是黄君汉在公元617年成名之战,当时他率八百轻骑穿越瓦岗军防线,仅用三日便夺取存粮三百万石的隋朝第一大粮仓,此战类比韩信暗度陈仓,以此历史映射鼓励这名老将;以"探囊取物"形容昔日战功,既彰显对老将的尊重,又暗示此战难度低于当年,实为心理战术消除将领畏战心理;此外,西济州与黎阳仓同属河内粮道枢纽,李世民刻意强调两战相似性,实为引导黄君汉复用其擅长的"断粮战术"。

这番激将法让年过五旬的黄君汉毫不犹豫的亲率三千死士泅渡冰河。

当时,黄君汉按剑而答:"秦王既知汉善取仓廪,安知某不能断人咽喉?" 此言将"取粮仓"的物资战提升为"断咽喉"的要害战,暗示要彻底摧毁郑军指挥系统。

接着,黄君汉掏出怀中王屋山舆图,指道:"昔取黎阳借火攻,今破西济当用水计",暗指其欲引济水倒灌郑军大营。紧接着,黄君汉当场割袍立誓道:"若五日不破轵关,愿悬首军门",展现其破釜沉舟之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场对话实为唐初军事智慧的经典浓缩,李世民以史激将,黄君汉以谋应和,最终黄部果然掘开济水支流淹没郑军营垒,使王玄应三万大军溺毙者过半,堪称中国古代"心理战 地理战"的完美结合。

黄君汉自武德二年(619年)起任怀州总管,曾多次袭扰王世充辖区。其麾下兵力以怀州府兵为主,擅长机动作战。当时的王世充在洛阳周边广设据点,西济州守军约万人,依赖城防与黄河天险,但士气因长期拉锯战而低落。

当黄君汉率领的唐军玄甲铁骑踏破济水浊浪,西济州城头,郑国太子王玄应扶着箭垛的手指蓦然收紧,甲胄下尚未愈合的伤口隐隐作痛。半月前慈涧血战的场景犹在眼前,罗士信那杆丈八马槊破空而来,若不是亲卫以身为盾,此刻他早该躺在邙山北麓的乱葬岗。此刻城下翻涌的唐军战旗,倒与那日贯穿肋间的槊锋寒光如出一辙。

王玄应转身看向身后的守将张镇周,冷笑道:“张将军,父王遣孤来此,可不是为了看你这城墙上的青苔!黄君汉不过一介莽夫,尔等拥兵八千,竟让唐军逼至城下,莫非连这曾经的怀州流寇都挡不住了?”

西济州守将张镇周的生卒不详,据零散史料推断,其大约生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出身关陇军事集团边缘家族。隋大业年间(605-618年)以骁勇闻名,初任鹰扬府校尉,曾参与征讨高句丽。隋末天下大乱时,张镇周在河南一带组织乡兵自保,后因王世充收编地方武装,于617年率部归附王世充。

公元618年,张镇周参与王世充江都兵变后的洛阳权力斗争,助其铲除元文都、卢楚等反对派,获封镇军将军,619年王世充称帝建郑,张镇周晋位左骁卫大将军,成为郑政权核心将领之一。

作为王世充麾下北方战线主将,张镇周主要活跃于黄河以北战场。公元619年秋,他曾率军两万与窦建德部将刘黑闼争夺黄河渡口,以火攻焚毁夏军粮船,迫使窦建德暂缓西进。此战展现其水陆协同作战能力。620年初,就已经与唐将黄君汉在怀州(今河南沁阳)交手,反复争夺,曾夜袭唐军粮道,焚毁粮草三千斛,延缓唐军东进。但终因兵力不足退守西济州。

张镇周听闻太子王玄应的责怪之言,赶忙俯首道:“殿下明鉴!唐军自二月起便截断沁河粮道,城中存粮已不足十日之用。末将上月连发六道急报至洛阳,恳请调拨援军,可至今未见一兵一卒…”

王玄应不由袖中拳头攥紧,拂袖打断老将话语,道:“荒谬!洛阳周边被二十万唐朝大军日夜围攻,连太仓的耗子都在啃甲胄充饥!尔等守将不思报效君恩,反倒推诿搪塞?”王玄应说着,突然逼近半步,压低声音道,“还是说……张将军已存了投唐的心思?”

张镇周猛然抬头,眼眶发红,道:“末将跟随郑王七年,虎牢关血战窦建德时,身上十一处箭创皆在胸前!如今殿下这般猜忌,岂不令将士寒心?”言毕,遂起身指向城外,继续说道,“唐军水师昨日已抵孟津,黄君汉亲率五千精骑沿太行山南下。敢问殿下:若西济州失守,洛阳北门洞开,届时谁来担这亡国之罪?!”

王玄应不由愣住,语气稍缓,说道:“好个老忠臣!既如此,孤且问你,城中可战之兵尚有几何?弩箭、火油储备如何?”

张镇周闻言,一时语塞,长叹一声道:“能执戈者不过五千,半数染了疫病。箭矢仅余三万支,火油……上月已尽数调往慈涧支援单雄信将军。”说完,老将突然跪地,“末将斗胆请殿下速返洛阳,奏请郑王与夏王(窦建德)结盟!若再拖延,只怕……”

王玄应听到此,暴怒拔剑,怒道:“住口!窦建德那田舍奴觊觎中原久矣,与其联盟无异于引狼入室!尔等武夫岂懂庙堂大略?”说着,他把剑锋划过城墙砖石,火星迸溅,“听着:死守西济州至五月初五,届时必有援军自河阳渡口来援!若再言退,莫怪军法无情!”

张镇周惨笑起身,正色道:“殿下可知河阳渡口三日前已被唐将史万宝攻占?所谓援军,不过是画饼充饥罢了。”“嘡啷”一声,他解下佩剑掷于地面,立目道,“末将头颅在此,殿下随时可取。只是城破之日,望殿下莫忘今日之言!”

据史载,太子玄应'性严刻,多权诈',这一性格特质在武德三年的西济州攻防战中体现得尤为显着。当守将张镇周具陈'城中疫疠横行,矢尽粮绝'之危局时,王玄应非但未调度洛阳存粮支援,反以'五月初五河阳援军'的虚妄承诺相胁迫。这种'以诈驭下'的统御方式,恰与王世充'性猜忌,信巫祝'的执政风格形成权力结构的代际传承,暴露出郑政权末期军事指挥体系中的致命裂隙,上层决策者通过制造信息茧房维系权威,基层将领则在认知迷雾中陷入战略瘫痪,这也是此战必败的因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郑太子王玄应与守将张镇周不愉快的对话中,怀州总管黄君汉已率精锐水师悄然抵近西济州城下。这座控扼黄河渡口的要塞,此刻正飘荡着焦糊与血腥混杂的气息。

此战的战略棋局早在三个月前已然布定。李渊称帝建唐两年间,中原仍陷于王世充郑政权、窦建德夏政权与刘武周等势力的割据混战。秦王李世民击溃刘武周后,唐军锋芒直指洛阳,而黄君汉所辖的怀州(今河南沁阳)恰如楔入郑国北境的利刃。西济州(约今河南孟州西)作为王世充政权在黄河北岸的最后据点,囤积着二十万斛粮草,维系着洛阳与河北的脆弱联系。

《读史方舆纪要》载其城“夹河而筑,引沁水为壕”,张镇周率八千守军据险而守,城头郑字大旗在河风中猎猎作响。

四月上旬,黄君汉遣斥候探得关键情报,王世充主力被秦王李世民牵制于洛阳西郊,河北窦建德正与罗艺缠斗幽州,西济州已成孤悬之局。遂决意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

他命步骑每日于北门击鼓佯攻,亲率两百艘艨艟战船自沁水顺流东下。据《资治通鉴》载,四月二十五日夜,唐军水师借月色掩护抵近城南水门,先锋张夜叉率死士以铁钩攀城,瞬息斩杀守垛士卒。郑军仓促点燃烽火时,南门瓮城已落入唐军之手。

张镇周闻变疾驰城头,这位身受箭创的老将展现出惊人决断。他急调弩手封锁城墙马道,同时下令焚毁城南粮仓阻断唐军攻势。冲天火光中,郑军以沸油泼浇登城云梯,唐军首波攻势受挫。

黄君汉旋即改变策略,命水军截断城西漕运,又遣轻骑焚毁城东三十里处的浮桥。至四月二十六日,西济州彻底沦为孤岛。

困局中的郑军显露出惊人的韧性。张镇周将仅存粮草集中配给弩手,士卒日食仅半升粟米,然而,挡不住的疫病却在潮湿的春末在其军中蔓延。

《旧唐书》载此时东都洛阳已“人相食,骸骨盈道”,西济州虽未至如此绝境,但守军已开始宰杀战马充饥。四月二十七日破晓,唐军发动总攻,黄君汉亲擂战鼓,攻城锤撞击北门的闷响震动城垣。郑军箭矢耗尽后,以屋瓦、沸水为械,张镇周持断剑立于城楼,其甲胄被唐军弩箭洞穿七处仍死战不退。

历史的转折往往系于细微处。当日午时三刻,南门戍卒私启城门,这群三日未食的郑军降卒,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见城门已开,唐军如潮水般涌入街巷,张镇周率亲卫退守粮仓作最后抵抗,直至力竭被俘。此役唐军斩首三千,俘获五千,焚毁粮船百余艘。

当西济州烽烟散尽时,洛阳北部门户彻底洞开,王世充闻讯“面如死灰,跌坐龙榻”,其子王玄应在战场上率亲卫仓皇逃退,在九曲一带试图收拢残部进行反击,却又遭到唐朝熊州行军总管史万宝的突然截击,王玄应残部再次被唐军击败。

此战虽规模不及虎牢关决战,却深刻改变了中原战局。黄君汉以不足万人的偏师,不仅斩断洛阳生命线,更震慑窦建德延缓援郑,当夏军最终南下时,李世民早已在虎牢关以逸待劳。

郑守将张镇周在粮尽援绝的困境下苦守二十日,最终城破被俘。黄君汉惜其勇武,欲招降遭拒,后被押送长安。而张镇周被押解长安后的命运,则成为隋末乱世武将群体的缩影。历史的真实,往往湮没在黄河岸边的残箭断戟之间,唯留当年“黄君汉克西济州,郑之河北道绝”之记载。

唐军攻克西济州当日,黄君汉部缴获郑军粮船三十余艘,足见此处实为洛阳命脉所在。更致命的是,西济州失守导致王世充不得不将精锐北调,恰为李世民主力从东面突破虎牢关创造了战机,这一连串的战术联动,最终将郑政权逼入了四面楚歌的绝境。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