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01章 秦王李世民收复李唐“龙兴之地”晋阳城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当尉迟敬德献出介休城的消息传来,盘踞并州(太原)的刘武周望着空荡荡的晋阳宫浑身战栗,史载其表情“大为惊恐”。

这位自号"定杨可汗"的枭雄,自武德二年(619年)三月攻陷并州以来,仅坐拥这座李唐龙兴之地十三个月便走向末路。当年他借突厥始毕可汗五万骑兵起家,以宋金刚为西南道大行台席卷河东,最盛时南控晋州、西据石州,连破裴寂、齐王李元吉等唐军主力,迫使李渊写下"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的敕令。

但随着李世民在柏壁之战截断其粮道,宋金刚部在雀鼠谷七日不食的惨状已预示其势力惨败结局。当尉迟敬德这最后屏障归降唐朝,刘武周连夜带着宫中百余车金银放弃并州逃往突厥。

再说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当他从雀鼠谷败退后,这位曾横扫河东的悍将正面临绝境。其率残部原欲退往吕州(今山西霍州)重整旗鼓,但当地守将冯端早已倒戈封锁隘口,迫使宋金刚转向隰州(今山西隰县)山区。

宋金刚欲退守的吕州,位于太岳山与汾河交汇处,南凭险峻的霍山,北控汾河谷地,是太原盆地通往晋南的咽喉要道,易守难攻;吕州作为刘武周政权南线大本营,存有粮草军械储备,且可通过汾河水路获得来自隰州(今山西隰县)的支援;隰州:即今山西省隰县,位于临汾市西北部、吕梁山脉南麓。按唐代行政区划,吕州在隰州的东南方向,两地以汾河-吕梁山系为地理分界。唐代驿道记载两地相距约180唐里(合今约100公里),因需绕行汾河谷地及翻越部分山隘,实际路程较直线距离更长。

吕州是今日霍州,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北部,地处汾河西岸、太岳山主峰霍山脚下,总面积765平方公里。现存唐代千佛崖石刻、霍州署(中国现存唯一州级元代衙署)等古迹,素有“中州重镇,河东屏障”之称。吕州扼守太原至河东(今运城)的汾河谷道,控制着北方骑兵南下与南方粮赋北运的命脉。隋末在此设雀鼠谷十二屯军仓,李世民追击宋金刚时曾在此“三日不解甲,二日不食”夺粮。

在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攻占吕州后,委派妹夫张万岁镇守,将其打造为与李唐争夺河东的前沿指挥部;《读史方舆纪要》载“霍州凭高据险,俯临汾晋”,其东南的韩信岭(古称高壁岭)为秦汉以来着名关隘,楚汉战争时韩信曾在此设伏,唐初仍是阻截骑兵冲锋的天险。

古吕州位于刘武周势力范围腹地,向西可联突厥控制的石州(今山西吕梁),向东可退守介休残部,形成掎角之势。吕州与隰州在唐初构成刘武周势力的“汾河防线”,隰州地处吕梁山区,是突厥势力渗透河东的跳板,可经石楼、永和等隘口向吕州输送兵员粮草;吕州作为汾河谷地枢纽,既能接收隰州支援,又能依托霍山险隘阻击唐军北上。

宋金刚退守吕州时,原计划通过隰州—吕州通道重整旗鼓,但因李世民截断汾河粮道、隰州援军未至而失败。

临阵倒戈的冯端作为隋唐之际的过渡性人物,其生平在正史中仅见零星记载。原为刘武周集团吕州刺史,武德三年(619年)春曾参与宋金刚南征战役,负责保障雀鼠谷粮道畅通。柏壁之战后,当宋金刚残部欲经霍山隘道退入吕州时,冯端突然倒戈绝非偶然,早在三个月前,李世民已通过降将寻相与其建立秘密联系,许诺"保境安民者授原职"。

出身河东冯氏旁支的地方豪强冯端,在刘武周政权中始终未获重用,其倒戈不仅封锁了宋金刚西逃路线,更将霍邑(今山西霍州)仓储的三万石粮草献予唐军。史载其归唐后仍镇守吕州,贞观初年调任隰州都督府长史,永徽年间以云麾将军致仕,其后,史书再无他的记载。

宋金刚此时已深陷绝路,黄栌岭隘口的朔风卷着残旗,宋金刚铁甲染血仍执槊立于乱石之上,对着瘫坐在染血旌旗旁啃食树皮的五千溃卒嘶吼:"儿郎们!随某杀回太原,生擒李世民者赏万金!"

这声裹着血腥气的呐喊撞在山壁上,惊起寒鸦阵阵,却只换来士卒麻木而呆滞的面孔和表情,柏壁之战后长达七日的断粮奔逃,已让这些曾随他攻陷晋阳的百战精锐彻底丧失斗志。

更致命的是,李世民在追击途中实施优待俘虏"归乡者赐粟二石"的攻心策,致使河东籍敌军士卒成批逃亡,无人愿意跟随宋金刚再战,最终其只得率领百余骑兵也逃向突厥领地。

当宋金刚最终带着百余亲卫逃至娄烦(今山西娄烦县)北境时,突厥接应骑兵竟要求他们卸甲弃械方能入境,这位昔日的"西南道大行台"在漠北风沙中回望南天,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突厥与李唐博弈的过河卒子。

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后,秦王李世民率军前往晋阳(今山西太原)。

那么,面对穷途末路的刘武周,李世民为何放弃乘胜追击,转而选择返回晋阳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结合当时战略布局来看,追击刘武周残部看似合乎常理,但深谙草原局势的李世民十分清楚,突厥始毕可汗虽死,其弟处罗可汗对中原的野心更甚,此时若轻率北进,不仅可能陷入突厥骑兵的埋伏,更会丧失重整河东的最佳时机。

晋阳作为李唐龙兴之地,不仅是河东军事要塞,更是关陇集团与山东豪强的连接枢纽,自去年失守后,城中五万七千户居民被刘武周掠为奴役,太原仓百万石存粮尽数资敌,这种创伤若不及早抚平,将动摇整个李唐政权的经济根基。

当李世民大军列阵在晋阳城外,刘武周逃亡时任命的留守官员、仆射杨伏念主动献城投降。

杨伏念作为隋末群雄刘武周政权核心成员,其生平因史料缺失呈现碎片化特征。此人出身河东杨氏旁支,与隋室无直接血缘,大业末年任马邑郡丞时结识刘武周。

其最大历史作用体现在武德二年(619年)春,当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侵时,杨伏念以"粮台总制"身份统筹二十万石军粮供应,保障宋金刚部能在七日内奔袭五百里攻陷介休。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掌管钱粮的文官却在武德三年四月做出献城之举,背后存在三重动因。

其一,军事层面,李世民在雀鼠谷全歼刘武周主力后,派李积率三千轻骑截断晋阳与突厥的联络通道,使杨伏念失去外援希望;其二,经济层面,晋阳仓廪经年征调已十室九空,守军粮草仅够维持半月;其三,政治层面,唐俭通过被俘期间发展的暗线,向杨伏念传递了"献城者保家族、拒降者诛三族"的密信。

更关键的是,杨伏念之妹夫恰为唐军将领张公瑾,这层隐秘姻亲关系促使他最终选择在四月二十八日子夜打开晋阳玄武门,早早地等待秦王李世民前来纳降。

当李世民驻马汾水畔,望着自家“龙兴之地”感慨万千。晋阳城头重新升起的唐字大旗,让这位年轻大帅决意暂停兵锋。

尽管新旧唐书未单独立传,但杨伏念持籍跪迎秦王,李世民执其手曰“公保晋阳户册,功在萧何”,暗示其在政权交接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位乱世文官的抉择,实为隋末地方豪强在军事失败后寻求政治存续的典型样本。

此前与于筠一同被俘的唐俭也已经被杨伏念从大牢中释放,唐俭出狱后,第一件事便是查封府库等待李世民进城接收。

武德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深夜,晋阳城地牢的青石砖渗着寒意,唐俭听见锁链哗啦作响抬头时,正对上杨伏念手中晃动的火把。这位刘武周政权的仆射屏退左右,将《太原仓廪册》压在潮湿的草席上:"唐公请看,城中存粟仅余七万石,突厥商路已断三日。"

唐俭抚过卷册边沿的凝血痕迹,那是月前守仓吏官违抗刘武周命令被斩的痕迹,他突然抓住杨伏念手腕,暗声道:"杨公此时开监,莫非要效法汉初萧何?"

两人在摇曳火光中对视良久,杨伏念终将城门令符塞入他手中。

五更时分,唐俭带着二十名狱卒直扑晋阳宫武器库。当守库校尉王猛横刀阻拦时,他展露出太原唐氏嫡子的威仪,立目斥责道:"尔等可知秦王轻骑已过雀鼠谷?此刻阻我者,他日必悬首晋阳门!"

话音未落,西南天际突然腾起三支火箭——那是李世民与李积约定的攻城信号。王猛刀锋微颤间,唐俭已夺过钥匙,率众封存了库中九千副明光铠、三百架伏远弩。

李世民率唐军重新驻扎晋阳城,他亲自督导唐俭清点府库,将被掳百姓编入军屯重授田亩,更以缴获的突厥战马组建新骑兵旅。

这种"以战养战"的策略,既避免了因追击流寇导致的战线过长,又通过恢复生产迅速重建了对抗窦建德、王世充的战略预备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决策的精准,当半年后处罗可汗扶持企图反攻中原时,晋阳已筑起可支撑十万大军三年的粮储,当地百姓自发持械守城,这正源自李世民当日"不安边境,不修武备"的深谋远虑。

秦王李世民重新收复晋阳后,刘武周攻占的所有州县全部归入唐朝版图。

四月二十九日,当李世民踏过晋阳朱雀门断裂的闩锁进入城中时,标志着刘武周集团在河东的全面崩解。这场持续十四个月的拉锯战中,刘武周曾鲸吞并州(太原)、介州(介休)、石州(离石)、浩州(汾阳)、吕州(霍州)、晋州(临汾)、绛州(新绛)、浍州(翼城)、韩州(襄垣)、西河郡(汾阳)等三十六州县,其势力范围北抵楼烦关与突厥接壤,南压绛州威逼潼关,西控龙门渡威胁关中,最盛时几乎将李唐政权挤压回陇右一隅。

但随着尉迟敬德献介休、杨伏念降晋阳,河东全境犹如多米诺骨牌般倾倒,吕州刺史冯端献霍山七隘,隰州守将张万岁开永和关,连最顽固的浩州城也在五月三日升起唐旗。这场雪崩式的归附不仅让李唐重获河东盐池(解池)、太原兵工作坊、汾河谷地粮仓三大命脉,更使李世民得以抽调五万河东子弟充实玄甲军,其中来自西河郡的弩手、浩州的铁匠、绛州的轻骑后来成为荡平王世充的精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而对当时天下格局最致命的冲击,在于突厥处罗可汗精心构筑的"北周南郑"战略的彻底破产,其原本计划以刘武周制衡李唐,以王世充消耗关中的双保险,随着晋阳仓百万石存粮重归唐军,反倒让窦建德陷入河北、河南两面受敌的困境。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当长安太极殿收到河东捷报时,唐高祖李渊当庭焚毁了半年前拟定的"弃河东、守潼关"诏书,这个动作通过各州进奏院传遍天下,实质宣告了李唐从割据政权向天下共主的蜕变。

刘武周、宋金刚的败逃,致使历史在此来了个急拐弯,若无河东三十六州县的闪电收复,便不会有半年后李世民东出函谷决战王世充的底气,更遑论以太原为跳板、贞观四年一举荡平突厥的宏图。

同时,这场骤起骤灭的联合异族割据方式,既暴露了依附异族势力的致命缺陷,更印证了李世民"争天下唯在人心"的战略远见。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