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163章 夏侯端千里归唐

大唐凌烟志 第163章 夏侯端千里归唐

作者:凌云朗月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3 11:40:29 来源:全本小说网

王世充率军东征滑台、黎阳之役,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其称霸中原的战略目标,但是他的这一行动,却害苦了一位历史上着名的忠臣——夏侯端。

夏侯端出身寒微,生约580年,公元619年正值不惑之年。具体籍贯无载,据其活动轨迹推测他应为关陇人士。

隋朝大业年间他以明经入仕,曾任大理司直(从六品),掌刑狱复核。当时炀帝暴政,天下动荡,夏侯端以"执法平允"闻名,曾力谏停修江都宫,险遭宇文述构陷。后来跟随越王杨侗留守洛阳时期,任御史台侍御史,亲历瓦岗军围攻东都的血战。

617年李渊太原起兵后,夏侯端审时度势,于河东秘密联络唐军。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特授其为秘书省秘书郎(正六品上),参预机要。次年四月,擢升为河南道招慰使,持节宣抚王世充控制区。唐朝朝廷对其任命暗含深意,夏侯端既熟悉河南民情,又有司法官员的刚正形象,李渊欲以其"文德"影响力去瓦解王世充的郑政权。

三个月前,长安城飘着细雪。李渊在温室殿召见夏侯端,案上摊着河南道地图,墨迹未干的"郑"字刺目地压在洛阳上方。

"王世充僭越称帝,然河南民心仍在唐。"皇帝李渊指划着地图上汴州的位置,继续道:"卿持节宣慰,当如春风化雨。"

夏侯端重重叩首时,听见殿外新卒操练的呼喝声,那是平定薛举后整编的陇右精兵,本该驰援河南,却因并州告急被调往河东。

十月初七,夏侯端带着两千士卒自澶渊渡口南渡黄河。船过中流,他看见北岸有百姓跪拜,破袄在风中翻飞如蝶。主簿低声禀报:"皆是河北逃难之人,听闻天使南来,特来瞻望唐旗。"

夏侯端南下路线自河东渡河,先至黎阳会合李世积(原名徐世积),后辗转滑州、汴州,用了两年时间成功招降二十余州县。然而,王世充面对被围困的压力,突然反扑滑州、汴州,切断了夏侯端的归路,遂创下历史上有名的夏侯端等"五十二人深山归唐"的壮举。

过河三日,前锋已抵韦城。县令郭孝恪开城相迎,这个日后平定西域的悍将,此时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县尉。

"使君旌节所至,郑军屯戍皆溃。"他指着城外新收编的三百士卒:"此皆王世充征发的丁壮,愿为大唐前驱!"

当夜,郭孝恪持刀立于驿馆门前,直至五更。多年后玄武门之夜,已成为右武卫将军的他,仍记得夏侯端灯下书写檄文时颤抖的手腕。

檄文用粗麻抄录百份,由轻骑四散。文中"王世充窃据东都,虐民甚于桀纣"之语,竟引得杞州豪强杀郑官来投。

夏侯端行至宋州,沿途归附者已达二十余州。州衙正堂上,他看着案头堆积的归降文书,忽问随军书佐:"可记得《汉书·苏武传》?"不待回答,便自嘲一笑:"苏子卿持节十九载,吾等不过月余..."

619年深秋,河南道观察使夏侯端持节即将到达黎阳。北风卷过永济渠,吹动他手中褪色的赤黄旌节,远处黎阳城守军的炊烟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守将李世积因其父亲被窦建德扣押为人质,已经被迫投降夏政权。

这座曾屯粮百万石的巨仓,如今只剩焦黑断壁,三日前,李世积为防止黎阳仓丰富的物资落入王世充之手,已将黎阳仓付之一炬。火星随风飘落在夏侯端肩头,烫穿了他赭色官袍,他却浑然未觉。

李世积驻守黎阳仓时,面临王世充势力东扩的威胁。黎阳仓作为隋朝遗留的最大粮仓之一,存粮百万石,若被王世充夺取,将极大增强其军事实力。李世积在权衡利弊后,选择“焦土战略”,焚烧粮仓以绝敌资。此举虽自毁资源,却成功阻止了王世充通过控制粮仓迅速壮大,为唐军后续围困洛阳争取了时间。

《资治通鉴》载:“世积度不能守,谓郭孝恪曰:‘此仓粟虽多,未易守也。不如焚之,毋以资敌。’遂焚仓廪,引兵去。”

夏侯端作为唐朝河南道招慰使,持节南下宣抚州县时,首先抵达黎阳城(今河南浚县)与李世积会合。夏侯端攥紧船舷,木刺扎入掌心浑然不觉。这些面黄肌瘦的流民,与月前长安西市酒肆里痛饮的关陇子弟,恍如隔世。

此时黎阳仓虽已焚毁,但李世积仍控制着黎阳城防务。

"使君当真要南下?"李世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夏侯端此刻望着烧毁的黎阳仓,眉头深锁,这位日后位列凌烟阁的名将听到李世积的问话,转身答道:"汴、亳诸州朝秦暮楚,王世充又新破时德叡,河南道十室九空..."

夏侯端露出被烽烟熏黑的面庞继续说道:"李总管可知,陛下遣我出使时,长安太极殿前新栽的槐树尚未抽芽?"

之后,李世积派部将郭孝恪率轻骑护送夏侯端自澶渊渡口(今河南濮阳西南)南渡黄河,意图借唐军声威招降河南州县。然而,当夏侯端行至谯州(今安徽亳州)时,因汴州、亳州相继降郑,归路被截断,最终陷入绝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当斥候飞报汴州刺史王要汉降郑时,夏侯端正驻马谯州城西三十里的双堆集。此地因楚汉垓下之战闻名,如今再度成为命运转折之处。暮色中,他望见东南方向火把如龙,那是王世充麾下大将军张童儿的八千精兵。

"退路已绝,请使君速决!"校尉陈璎额头带血,方才突围时左臂已中流矢。

夏侯端环视众将,见人人面有饥色。自三日前断粮,士卒多食槐叶充饥,战马也被斩杀过半。他忽然解下腰间错金玉带,掷于地上:"此物可换三十石粟,诸君分了吧。"

夏侯端平日深得人心,随行的两千士卒虽已断粮,仍不忍抛弃他离去。

更深露重,沼泽边燃起篝火。夏侯端跪坐在浸水的牛皮鞍鞯上,枯瘦的手指抚过旌节斑驳的竹节,那上面深深嵌着七道刀痕,每一道都是突围时格挡的印记。两千残兵静默如林,唯有甲胄缝隙间蒸腾的热气,在初冬寒夜里凝成白雾。

"取酒来!"他突然嘶声喝道。亲兵捧上早已见底的陶瓮,却见寒光一闪,夏侯端锈迹驳驳的横刀,竟刺入自己坐骑的脖颈。温热血雾喷溅在旌节赤缨上,战马哀鸣着跪倒时,二十三年随他征战的旧鞍轰然坠地。

"使君!"校尉陈璎扑上前来,却被夏侯端以刀拄地拦住。他撕下袖袍裹住血流如注的马颈,声音似裂帛:"此驹随某三渡黄河,今以血肉飨诸君..."

话至半句,忽见火光中旌节投影扭曲如蛇,原是泪水模糊了眼眶。

夏侯端割下最后一块马肉,忽然泪落如雨:"端本寒门竖子,蒙先帝拔擢于草莽。今不能完节,反累壮士..."

夏侯端哽咽道:"诸位的家乡都已归附王世充,只因共事之情才留在这里。我奉皇命不能随你们投贼,你们都有妻儿家小,不必效仿我。不如砍下我的头颅献给王世充,还能换取富贵。"

众人闻言痛哭:"您与唐室非亲非故,仅凭忠义舍生忘死。我们虽卑贱,也懂做人道理,岂能害您求荣!"

夏侯端决然道:"若不忍动手,我便自刎!"

夏侯端忽然挥刀割断一缕白发,任其飘落血泊:"诸君故里父老,皆在王世充治下。"他指向东南方隐约的烽火,"端奉天子节,当效伯夷死节。然尔等..."刀锋猛然调转,刀刃抵住自己咽喉,"取吾首级,可换田宅美人!"

话音未落,陈璎夺过夏侯端手中佩刀,划破手掌:"使君以国士待我,璎敢不以国士报之!"

血滴在火中滋滋作响,两千人哭声震野。火光照见无数张泥污面孔,有人嘶喊:"使君可知?三日前断粮,是您私藏的最后半袋盐救了全营性命!"

最终五十二人留下誓死追随夏侯端,夏侯端将旌节缚于背后,残存的赤缨宛如凝血。

五十二道身影没入晨雾,他们嚼着苦涩的野豆荚穿行在沼泽深处,每当有人踉跄跌倒,总听见沙哑的《无衣》吟唱从队伍前方传来,那是夏侯端少年时在洛阳太学读的诗句,此刻却成了穿越死亡沼泽的招魂曲。

他们沿途采野豆充饥。夏侯端始终紧握使节符信,多次劝随从各自逃生,但众人宁死不弃。

五十二人的逃亡队伍钻进芒砀山时,王世充的招降使正在焚烧村落。夏侯端将旌节缠在腰间,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洛阳太学,老师讲解《春秋》时曾说:"节者,信也。竹可焚而不可夺其节。"

如今这八尺竹节,已比他消瘦的身形更长。

他们在绝壁间攀援七日,干粮尽后开始嚼食葛根。书佐王显坠崖那日,手里还攥着半卷《孙子兵法》。

"使君看!"某夜,士卒发现岩穴中有虎迹,夏侯端却大笑:"虎食人尚留全尸,胜于降贼苟活!"众人相视而笑,声震林樾,竟惊走猛兽。

十二月朔,幸存者发现杞州界碑。此时河南全境几乎尽归王世充,唯有杞州刺史李公逸仍为唐朝坚守。

李公逸亲率三百骑来迎,并供给食宿。这个后来被王世充车裂而死的忠臣,当时解下大氅披在夏侯端肩头:"闻使君宁死归唐,公逸虽愚,敢不效死?"

夏侯端在杞州休整三日,城中父老竞献浊酒粗粮。

王世充得知夏侯端到达杞州,立即派人前去招降,赠锦袍、授"淮南郡公"官衔。夏侯端当众焚烧文书、撕毁衣袍,厉声道:"我乃大唐天子使节,岂能接受伪官?要我去洛阳,除非带着我的头颅!"

说罢将符节揣入怀中,将刀刃绑在竹竿上作武器,率众再次遁入深山。临行时,老妪以布裹麦饼塞给士卒:"此去长安千里,愿天使早达。"

他们在无路可循的密林中披荆斩棘,日夜兼程逃往宜阳。途中随从或坠崖溺水,或被虎狼吞噬,幸存者仅剩半数,个个须发脱落、形如枯槁。

武德三年(620年)元日,夏侯端等仅存的二十三人踏入长安明德门。守门士卒见这群"野人",竟以长矛相向。当赤黄旌节展开时,满街喧哗骤静。朱雀大街上,有士子高声诵起《秦风·无衣》,渐渐万人应和,声震云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长安殿内,李渊疾步下阶,亲手扶起匍匐在地的夏侯端。皇帝触到他褴褛衣衫下的嶙峋瘦骨,忽然想起十八年前太原起兵时,那个在晋祠连夜缝制军旗的年轻主簿。"卿..."

话未出口,夏侯端已重重叩首:"臣奉使无状,河南得而复失,请陛下降罪!"

抵达长安后,夏侯端面见高祖李渊时只请罪说"未能建功",绝口不提途中艰辛。李渊感动之余,仍任命他为秘书监。这段千里归唐的绝境跋涉,成为隋末乱世中气节与忠诚的悲壮注脚。

是夜,秘书省灯火通明。新任秘书监的夏侯端,正在整理沿途见闻。当写到"汴州降郑,民有易子而食者"时,他突然扔笔长叹。窗外飘起细雪,太极殿前的新槐裹上银装,恍如当年出使时节。

这场历时九十三日的千里孤忠,最终化作《旧唐书》中六百余字的记载。

然其历史回响远超纸面: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围困洛阳时,守军闻夏侯端事迹,夜缒出降者日以百计;贞观元年(627年),太宗重修凌烟阁,特命画师在阁角添绘持节老者;开元年间,谯州百姓在双堆集建"怀节祠",香火绵延至今。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评曰:"唐初节义之士,端为冠冕。观其深山拒命,犹存苏武之风;绝域全忠,不让耿恭之烈。"

北宋欧阳修编《新唐书》时,特在《忠义传序》强调:"唐受命,忠贤辈出,若夏侯端持节山野,岂让汉之苏武?"

其深山拒降事迹,后来被李世民用作教化降将的范例。玄武门之变后,曾命尉迟敬德向薛万彻等讲述夏侯端故事。

文书载有晚唐《节义歌》,首句即为"夏侯节,耿恭井,千秋凛凛照汗青",可见其形象已融入民间忠义叙事。

史载其最后踪迹在贞观七年(633年)参与修订《武德律》,此后记载湮没。洛阳出土的显庆二年(657年)《夏侯昉墓志》称"祖端,唐秘书监,赠光禄大夫",可知卒后获追赠,但具体时间待考。其生平浓缩了隋唐易代之际寒门士人的坚守与挣扎,堪称乱世中的气节丰碑。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