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148章 江南割据势力混战,杜伏威深谙乱世生存之道果断降唐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沈法兴割据势力攻占了有"据三吴之会"的漕运重镇毗陵(今江苏常州)后,望着舆图上东起扬州、西抵江州、南含越州的江南膏腴之土广袤的江淮之地,自诩已握有南朝梁武帝旧疆,遂在毗陵宫中黄袍加身,自称梁王,定都毗陵,改年号为延康,并设置了文武百官,效仿南朝典章设置三省六部,俨然重现梁朝气象。

常州,是座有着3200年文字记载史的古城,古称毗陵、晋陵、兰陵,静卧于江苏省南部的太湖之滨。春秋时期,这里曾是延陵邑所在,吴国公子季札的封地浸润着最初的文明曙光。

隋大业三年(607年),位于此地的漕运咽喉升格为毗陵郡,运河帆影里开始书写新的篇章。唐武德三年(620年),"常州"之名正式镌刻进历史长卷,自此历经宋元明清,明成化七年(1471年)修筑的砖石城墙形制,至今仍能在《武阳城隍图说》中窥见当年雄姿。

漫步青果巷斑驳的石板路,明清码头遗址与运河水闸诉说着"漕运咽喉"的往昔辉煌,而三公里外的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碑则见证着古今水脉的传承。

这座城市的工业基因早在南朝齐梁时期便已萌芽,当年冶铁作坊的火光,如今化作中车集团车间里高铁列车的银色流光,天合光能的生产线上,光伏板正将千年阳光转化为绿色能源。

在季子祠的银杏树下,儒家的仁礼之风与天宁寺的梵钟清音交织;梳篦博物馆里,百年老匠人手持牛角梳坯,将"宫梳名篦"的非遗技艺刻入新时代的年轮。

站在沪宁高铁常州站的玻璃穹顶下,东望是集聚29所院校的大学城智慧群落,西眺可见每四台国产工业机器人中就有一台诞生的智造矩阵。

春秋淹城遗址公园内,三维水影技术正将"三城三河"的春秋气象投射在夜空,而在瞿秋白纪念馆的梧桐道上,全国首个"历史街道数字孪生系统"让明清城墙在数字空间重生。

当"常州眼"摩天轮的霓虹照亮夜空,这座工业文明城市正以新能源产业集群为笔墨,在长江三角洲的版图上续写文明传奇。从沈法兴僭位的毗陵宫阙残砖,到智能车间里机械臂舞动的弧光,千年时空在此叠印成一部流动的史诗。

公元619年九月初七,当沈法兴的玄甲军踏破毗陵城门时,大运河的漕船正载着吴郡的稻米溯流北上。这座被《元和郡县图志》称为"三吴襟带,漕运咽喉"的重镇,此刻城头翻卷的"沈"字大纛下,四十六岁的枭雄正以剑尖划过青石城墙。自晋陵故城至运河新渠,每一道刻痕都浸透着南朝的风云记忆。

隋末唐初,群雄并起,以"梁"为号者除沈法兴外,尚有据江陵的萧铣与盘踞朔方的梁师都。萧铣以南梁皇室后裔自居,梁师都则凭据战国梁地旧称,而沈法兴的称王底气既源于祖上沈约曾为梁武帝重臣,更因毗陵控扼大运河咽喉的特殊地位。然其治国之术与先贤背道而驰,

是夜,毗陵宫旧址燃起三百火把,沈法兴身着仿制梁武帝的十二章纹衮服,在《梁书·武帝纪》的朗朗诵读声中,将象征江南正统的青铜夔纹鼎置于丹墀之上。

"今复梁祚,当承天景命!"随着太祝官高呼,新铸的"延康通宝"如雨洒落,青铜钱文上的篆书"梁"字在火光中明灭。

三省六部官署连夜开衙,尚书省廊下悬着沈约《宋书》的誊抄卷轴,门下省案头摆着《梁律》残篇,连侍中的玉笏都刻意仿制南朝形制。

但在这刻意营造的梁风雅韵之下,刺史府地牢每日寅时便会传出铁链拖曳之声,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毗陵志·遗事篇》载有沈法兴"刑人于延陵季子庙前"的民间传说,《资治通鉴》载其"法兴性残刻,专尚威刑,将士小有过,即斩之,其下离心。",《旧唐书·沈法兴传》亦载:"专以威刑御下,将士小有过错,便即诛戮。"甚至亲兵统领因战马瘦弱而被当众腰斩,血染的刑场与宫阙间的丝竹形成了诡异对照。

寒秋料峭的毗陵城外,漕渠畔忽然响起战马惊嘶,督粮校尉张德言跪在泥泞中,望着昨夜倾覆的粮船,三十石粳米正随太湖水浪沉浮,漕工尸首与破碎的麻袋纠缠如惨白浮萍。这位曾随沈法兴七战丹阳的老将,此刻甲胄上的螭纹沾满泥浆,耳边回荡着梁王昨日在延康殿的咆哮:"明日辰时若不见军粮,便借汝头颅祭旗!"

《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二引《隋季革命记》详载:"德言督粮溧阳,舟覆太湖,法兴令刳其腹,实以糠秕,悬首毗陵水门。"

当行刑的狼筅卫拖着铁钩逼近时,张德言突然挣断绳索,从怀中掏出半枚残破的虎符,正是三年前夜袭晋陵时,沈法兴亲手劈开与他各执一半的信物。刽子手的环首刀却在此时凌空劈下,虎符与握符的三根手指齐齐坠入运河,血水在晨雾中晕开诡异的胭脂色。

毗陵水门的绞架上,张德言被剖开的腹腔塞满霉变的陈年谷壳,这是沈法兴对这位老臣"失粮"最刻毒的嘲讽。运河上往来的漕船里,船夫们看见乌鸦啄食将军内脏,听见铁链在朔风中奏出丧音。三日后,当尸首被偷偷收敛时,有人在将军紧攥的残掌中发现半片竹简,上书"愿化钱塘潮,洗净吴越血",字迹深深嵌入竹肉,这最后的绝笔,后来成为吴中血色传说,成为隋末江南士人反抗暴政的精神图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江淮民间遂有童谣传唱:"毗陵殿上梁字旗,城门鼓响骨成蹊"。

当沈法兴在运河码头检阅新造的五牙战舰时,他不会想到,这些刻着"光复梁业"的巨舰,三年后将成为李子通水军的战利品;更不会预见,自己苦心摹写的梁朝典章,终将被唐初史官记作"沐猴而冠"的乱世闹剧。此刻的毗陵城头,残存的隋炀帝龙舟锦帆正在烈焰中化为灰烬,而大运河的波涛依旧默默流向北方,那里,李唐的大军已悄然陈兵淮水之滨。

当时,沈法兴的“梁国”势力周边尚有三股较大的割据势力,占据历阳(今安徽和县)的杜伏威,控制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陈棱,盘踞海陵(今江苏泰州)的李子通,三方势力都意图与沈法兴争夺江南地区。

杜伏威出身章丘盐户的草莽枭雄,自大业九年(613年)起兵,七年间以历阳(今安徽和县)为根基,将势力扩张至淮南全境。其麾下"江淮轻骑"以机动作战闻名,《旧唐书》载其"常选敢死士五千人,号'上募',厚廪之,每战令先登"。控制区北扼濡须口(今芜湖裕溪河),南控横江津渡,战船可朝发夕至建康(今南京)。武德二年(619年)时拥兵十万,粮草积于巢湖姥山岛,正虎视江东粮仓。

陈棱作为隋炀帝旧部,这位江都留守在宇文化及弑君后,凭借扬州府库"积粟百万斛"的资源苦苦支撑。其管控的三万"骁果军"多为原御林军精锐,铠甲鲜明却士气低迷。他的控制区以江都为核心,沿邗沟水陆布防,但北面受窦建德威胁,西面遭杜伏威挤压,形成了唯赖广陵城(扬州)"三重罗城,皆临漕渠"的坚固城防固守。

李子通原为左才相部将,占据海陵(泰州)后募得盐丁、渔民数万众,组建"海鹘水师",其战船"舷低棹捷,善突风浪"。凭借水师优势,他在武德二年春夺取了通州(南通),控制着长江口盐场,月获盐利可铸钱三十万贯。其战略意图非常明确,意图先取江都漕运枢纽,再溯江西进图建康。据传载,其军中有"丹阳匠户三千,昼夜督造五牙战舰"。

三方势力在当时形成微妙制衡,杜伏威的轻骑在江北平原所向披靡,却苦无舟师难以渡江;陈棱困守孤城,寄望于隋朝旧制余威;李子通则效仿孙权故事,在长江入海口打造"铁锁横江"防线。这场围绕漕运命脉的博弈初见倪端。

正值沈法兴僭称梁王之际,因其统治暴虐,其军势却显颓态。《旧唐书·沈法兴传》明载:"军旅屡挫,士心离散",他的军队在与各方交战中屡遭挫败。

恰逢李子通举兵围困陈棱于江都。此时恰逢李子通率军将陈棱围困在江都,陈棱被迫派出人质向沈法兴和杜伏威求援,此举乃隋末军阀间典型的质押求援方式。

隋唐之际的质押求援制度,实为乱世中维系脆弱同盟的特殊纽带。这种制度的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周郑交质",历经战国"质子为信"的演变,至隋末乱世形成独特范式。

当陈棱在武德二年被李子通围困江都时,其送质求援之举正是这一制度的典型体现,据《旧唐书·陈棱传》考证,他选择早逝兄长之子陈宪为质,正因隋末军阀普遍遵循"亲子或胞弟为质"的规格,如王世充曾"遣兄子王道询为质于李密"(见《隋书·李密传》)。

这种盟誓仪式的细节在《江南野史》中得以重现,江淮平原的秋风掠过两军交界的祭坛,沈法兴与杜伏威的使者各执半块鎏金虎符,陈宪赤足披发跪诵"若背盟,身膏斧钺"的誓词。随着载明"克城之日以漕运盐利相酬"的绢书在禹王鼎中化为青烟,一场关乎江淮命运的军事博弈就此展开。

但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揭示了人质监管的残酷现实,陈宪被幽禁在联军大营十里外的别帐,每日辰时需在营门示众,刀戟始终架在其颈间。

这种源于古典信义精神的制度,在隋末产生了惊人异化。窦建德曾同时向宇文化及、罗艺送出质子,李渊起兵时甚至以平阳公主为质结好突厥。更甚者,“杀人魔”朱粲曾利用假质子诱杀援军,将古老的信义彻底异化为阴谋工具。

在此背景下,沈纶与杜伏威联军"屯而不战"的诡异局面便不难理解,《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指出,双方在质押文书中的盐漕利益分配早已埋下祸根。

然而,质押制度的影响远及盛唐,到了神龙三年(707年)尚有唐蕃"质子入卫"的记载:天宝年间安禄山通过"蕃将质子"掌控边军的策略,乃至敦煌文献中的“武周时期质典契约”,无不折射着这项制度的深远遗痕。

这种质典契约虽存有弊端,但在古代各方势力混战的年代,却成为当时乐此不疲的政治外交游戏。当陈棱的侄子陈宪到达“梁国”后,沈法兴遂依盟约派遣他的儿子沈纶领数万兵马,与杜伏威和军一处形成联军,前去救援陈棱。由此形成了江淮两大势力罕见的军事联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子通得到沈、杜两军联合救陈的消息后,心中不免有些慌张。他的谋士毛文深献计,可让自己的士兵伪装成沈纶的部队夜袭杜伏威大营,制造“反间计”,具体可称为"伪旗诈袭"之际。此计在《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有理论渊源:"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而实际操作则如《武经总要》所述:"遣我锐卒,假敌旌旗,乘夜斫营,使彼自相疑贰"。

九月廿七夜,李子通帐下谋士毛文深,这位曾在隋将张须陀麾下担任参赞军机的老吏,此刻正捻须观星。其献计时言:"夫用兵者,诡道也。今沈、杜貌合神离,可遣江南锐卒三千,假沈纶麾帜,夜斫杜营。"

李子通闻言,将腰间玉带解赐文深,此带乃炀帝御赐江都宫监之物,暗合"代天行事"之意。

当夜丑时(凌晨1点),《旧唐书》记载江淮军阀各有特定服色,沈军尚绛,杜军尚玄,李子通令士兵更换沈纶部队的衣甲旗帜。

三千丹阳健儿着沈军绛衣,口衔枚、马蹄裹布,如鬼魅般突入清流杜军大营,利用夜色掩护制造混乱,专烧粮草辎重以激怒杜伏威。故意丢弃带有沈军印记的箭囊、符牌,以制造“沈军袭营”的假象。

杜伏威赤足跃出寝帐,眼见"沈"字帅旗在火海中飘摇,他果然中计,怒掷佩刀于地:"竖子安敢尔!"

翌日黎明,扬子江畔的沈纶尚未解甲,忽闻帐外杀声震天。杜伏威已派遣"上募"死士八百,驾艨艟顺流而下,直扑扬子大营。

至此,沈、杜联军相隔六十里的微妙平衡就此打破,沈纶败走扬子镇,杜伏威撤军回师历阳。

江都城外,李子通亲率五牙战舰二十艘,借晨雾掩护抵近广陵水门。十月初三,江都城破。陈棱乘小舟遁走时,从者不过十骑。

李子通入主江都宫后,立斩拒降的江都丞王世充旧部独孤机,将缴获的隋室龙舟锦帆尽数焚于邗沟。三日后,沈纶残部在茱萸湾遭李子通军队水陆夹击,此战"浮尸塞江,三日不散"。

十月十五,李子通于江都宫正殿举行"吴帝"继位礼。太史令奏:"岁在鹑火,宜改元明政。"

丹阳豪帅乐伯通听说李子通称帝后,率"山越精兵万二千"前去投降,李子通非常高兴,说道"卿率义师,应天顺人,可授光禄大夫..."乐伯通被"吴帝"李子通封任为尚书左仆射的制书。

此刻,距炀帝缢死江都宫仅两年,江淮大地再次响起了"万岁"的山呼,只是这声音里,已浸透了新血的腥气。

而在同一片江淮大地上,李唐王朝正以怀柔之策广纳人心,悄然铺就统一之路,"梁王"“吴帝”的残梦即将永远封存在毗陵宫阙的断壁残垣之中。

不久,江淮枭雄杜伏威在重重危机中作出改变命运的决定。

因为当时北线战场突发变局,窦建德吞并孟海公部后,十万大军压境淮北,《资治通鉴》载其"兵锋及徐、兖",铁蹄声已隐隐可闻;东线江都城头,新称帝的李子通将吴越旗帜插遍丹阳、吴郡,对杜伏威的历阳大本营形成夹击之势;而内部暗流更令其如坐针毡,心腹大将辅公祏与精锐"上募军"的矛盾日益公开化,其内部"将士多贰心"。

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杜伏威审时度势,决意借唐廷之势破局。

这位出身章丘盐户的豪杰深谙乱世生存之道。他遣麾下猛将陈正通、徐绍宗率二千江淮轻骑,随唐使张镇州合击李子通,既表归顺诚意,又借机削弱劲敌。唐高祖李渊顺势下诏,授其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之职,更赐国姓纳入宗室,《资治通鉴》详载"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

杜伏威的这一系列动作暗藏三重深意。以唐朝朝廷敕令洗白割据身份,取得征讨江淮的合法大旗;据守"南临大江,西控濡须"的战略要地和州,既屏障长安东南门户,又遏制窦建德南下锋芒;更借唐廷威仪压制辅公祏势力,彰显其"欲以王命镇抚公祏"的制衡之术。

历史证明杜伏威这一政治、军事布局堪称精妙。两年后,当杜伏威亲率"江淮轻骑"入朝长安时,他已完成从草莽豪强到开国勋贵的华丽转身。而留在江淮的余部辅公祏虽举兵反叛,终被李孝恭平定。

而唐廷通过这场招抚,不仅瓦解了江淮最大割据集团,更获得征讨萧铣、李子通的前沿基地。朱雀大街上受封的杜伏威或许不会想到,当年和州城头的归降旗帜,竟成为大唐一统江山的东南锁钥。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真相。

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