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138章 唐廷设立星宿军制 彰显"天威所至,四海宾服"之意

武德二年(619年)七月初,唐朝朝廷首次设立了十二军,这是唐初军事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当时,唐高祖李渊为了巩固政权、增强军事力量,决定在关内地区(即长安及其周边地区)设立十二支常备军。这些军队不仅负责保卫京师,还承担着监督地方农耕和备战的双重职责。十二军的设立标志着唐朝军事体系的初步成型,为后来的府兵制奠定了基础。

十二军的设立源于唐初对军事力量的整合需求。唐朝建立初期,天下尚未完全统一,各地割据势力依然存在。为了加强对关内地区的控制,同时为未来的统一战争做准备,李渊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将关内各府的兵力重新整编,划分为十二支军队。每支军队以天上的星宿命名,既体现了古代天文学与军事的结合,也赋予了这些军队神圣的象征意义。

十二军分别以二十八宿中的十二个星宿命名,同时具备天文学意义、政治意义、军事意义以及文化与象征意义。在古代天文学中,星宿被视为天界的象征,与地上的事务息息相关,寓意这支军队受到天象的庇佑,具有神圣的权威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一军称为天策军,以天策星命名,由李渊的亲信将领统领,主要负责京师长安的防卫。天策星属于二十八宿中的角宿,是古代星象学中的重要星官之一,象征谋略、战略和军事才能,代表皇帝的权威和国家的天命,寓意将士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

第二军称为天节军,以天节星命名,驻守关中西部,负责防御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天节星同样属于角宿,是古代星官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忠诚、节操和坚定的信念,代表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寓意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三军称为天威军,以天威星命名,驻守关中东部,负责防御东部地区的割据势力。天威星属于二十八宿中的某一宿(具体宿名可能因文献不同而有所差异)。象征皇帝的威严和国家的强大,寓意军队的威慑力和不可战胜的气势,代表法律的威严和社会的公正。

第四军称为天德军,以天德星命名,驻守关中北部,负责防御北方的突厥等游牧民族。天德星是古代星官之一,常与道德和仁政联系在一起,象征皇帝的仁德和国家的善政,寓意社会的和谐与经济的繁荣,代表道德的高尚和行为的楷模。

第五军称为天武军,以天武星命名,驻守关中南部,负责防御南方的割据势力。天武星属于二十八宿中的某一宿,与军事力量密切相关。象征军队的强大和将士的勇猛,寓意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扩张,代表国家的防卫力量。

第六军称为天罡军,以天罡星命名,驻守长安周边,负责京畿地区的治安与防卫。天罡星是北斗七星的一部分,在古代星象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象征强大的力量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寓意驱除邪恶、保护平安,代表智慧和战略能力。

第七军称为天机军,以天机星命名,驻守关中中部,负责协调各军的后勤与支援。天机星属于二十八宿中的某一宿,常与智慧和谋略联系在一起。象征智慧和战略能力,寓意事物的变化和机遇的把握,代表决策能力和领导才能。

第八军称为天捷军,以天捷星命名,驻守关中西南,负责快速反应与机动作战。天捷星是古代星官之一,常与速度和胜利联系在一起。象征行动迅速和反应敏捷,寓意战争的胜利和事业的成功,代表机智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第九军称为天雄军,以天雄星命名,驻守关中东北,负责防御东北方向的威胁。天雄星属于二十八宿中的某一宿,常与勇猛和力量联系在一起。象征将士的勇猛和军队的强大,寓意领导者的权威和决策能力,代表国家的防卫力量。

第十军称为天英军,以天英星命名,驻守关中东南,负责防御东南方向的割据势力。天英星是古代星官之一,常与才华和荣耀联系在一起。象征才华横溢和智慧超群,寓意个人的荣耀和国家的名声,代表领导者的榜样作用。

第十一军称为天贵军,以天贵星命名,驻守关中西北,负责防御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天贵星属于二十八宿中的某一宿,常与富贵和尊贵联系在一起。象征财富和地位的尊贵,寓意国家的繁荣和昌盛,代表吉祥和福气。

第十二军称为天富军,以天富星命名,驻守关中西南,负责监督地方农耕与税收。

每支军队由一名大将军统领,这些将领多为李渊的亲信或功勋卓着的将领,如李靖、秦琼等名将都曾担任过十二军的统领。

十二军的设立不仅是为了军事防御,还承担着监督地方农耕、备战和税收的多重职能。天富星是古代星官之一,常与财富和丰饶联系在一起。象征财富的积累和物质的丰饶,寓意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富裕,代表吉祥和幸福的生活。

这些星官的名称和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军事、政治、文化的深度融合。唐朝将十二军以这些星官命名,不仅赋予了军队神圣的使命,还寄托了对国家繁荣、军事强大和社会和谐的美好期望。这些星官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忠诚、勇武、智慧和荣耀的象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军事防御方面,十二军分布在关内各地,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络,既能抵御外敌入侵,也能镇压内部叛乱。

在监督农耕方面,尤其是唐朝初年,农业生产是国家的根本。十二军在驻防的同时,还负责监督地方的农耕事务,确保粮食供应充足。

在备战与训练上,十二军不仅是常备军,还承担着训练新兵的任务。通过严格的训练,目的是让士兵和马匹都达到“士马精强”的水平,以提高战斗力和军队凝聚力。

关于税收与后勤方面,部分军队还负责监督地方的税收和后勤供应,确保军队的物资充足。

因此,十二军在唐朝初年的军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京师长安的屏障,也是唐朝统一天下的重要力量。随着唐朝的逐渐强盛,十二军的建制为后来的府兵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成为唐朝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军的设立是唐初军事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以星宿命名、分区域驻防、监督农耕与备战等多重职能,唐朝迅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支军队不仅为唐朝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府兵制和唐朝的强盛提供了有力支持。

正值唐廷,以二十八星宿为名设立十二卫军,推行军事革新之时,东南海岱地区忽传捷报,原来是盘踞兖州地方割据势力首领徐圆朗派来长安的使者,在朱雀门前五更鼓响时分携表入京递交降书。

“东南海岱地区”主要指今天的山东省中东部及江苏北部一带,其中“海”指黄海,即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地区,“岱”指泰山(古称“岱宗”),即泰山周边地区。“海岱”合称,泛指以泰山为中心,东至黄海、南至淮河的区域。

东南海岱地区行政区域主要包括唐代的兖州(今山东济宁)、沂州(今山东临沂)、青州(今山东青州)、密州(今山东诸城)等地。这一区域是山东半岛的核心地带,也是隋末唐初地方割据势力的重要活动区域。

该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北接河北,南连江淮,东临黄海,是连接中原与东南的枢纽,而且,该区域还是古代齐鲁文化的发源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隋唐时期的重要粮仓和兵源地。是徐圆朗、窦建德等割据势力的主要活动范围。

徐圆朗占据的兖州即今日山东济宁,这座位于中国山东省西南部的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作为徐圆朗在隋末唐初割据时期的根据地,兖州的所在地,济宁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不仅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还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地方美食吸引着无数游客。

济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古称“任城”,隋唐时期为兖州治所。隋末唐初,割据势力首领徐圆朗曾以此为根据地,控制山东中南部地区,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济宁也因其地处京杭大运河要冲,逐渐发展成为南北商贸重镇,为今日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孔孟之乡"的美誉。孔子、孟子等伟大思想家均诞生于此,使这里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圣地。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朝圣。

此外,济宁还是《水浒传》故事的发源地,水泊梁山风景区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梁山好汉的豪情壮志。济宁不仅人文荟萃,自然风光也十分秀美。微山湖旅游区以湖光山色着称,是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尼山圣境则是文化修贤的胜地,这里不仅有大型礼乐表演,还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山水之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济宁的美食文化同样令人称道,这里汇聚了鲁菜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济宁的传统名吃甏肉干饭,肉质酥烂,香气四溢,是当地人最爱的家常美味。百年传承的酱香味的马集烧鸡,肉质酥烂,入口即化,是济宁美食的代表作之一。口感软嫩鲜香漂的汤鱼丸,汤清味美,清新爽口,展现了鲁菜的精湛技艺。被誉为"中式汉堡"济宁夹饼,外酥内软,馅料丰富,是当地人最爱的早餐选择。

今天的济宁,既保留着古城的文化底蕴,又焕发着现代都市的活力。无论是探访孔庙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是漫步微山湖畔享受自然之美,亦或是品尝地道济宁美食,这座城市都能带给游客独特的体验。

对于有着历史文化爱好的读者朋友来说,这里是探寻中华文明源流的圣地;对于美食爱好者而言,这里则是品味鲁菜精髓的天堂。今日,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活力。无论你是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品味生活的美好,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619年七月初,这位曾与窦建德部众遥相呼应的豪强徐圆朗,当时将鎏金铜匣中的山川舆图与户籍册簿尽数呈献唐朝朝廷归降,其降表中写到"愿举琅琊九城归化天朝"的字句犹带泰山松烟墨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太极殿内,唐高祖李渊持朱笔沉吟良久,终在紫绫诏书上落下"授徐卿兖州都督,加鲁国公,赐丹书铁券"的御批。此番恩典不仅令山东诸州传檄而定,更暗合星宿军制"天威所至,四海宾服"的深意,成为贞观盛世开篇的精彩注脚。

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唐朝对海岱地区的控制,也为其他地方的割据势力树立了归顺朝廷的榜样,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然而,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往往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徐圆朗归降唐朝之举,却对厦王窦建德势力产生了深远且复杂影响,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格局,也对窦建德的战略部署和心理状态产生了重大冲击。

作为隋末山东地区的重要割据势力,徐圆朗的归降直接削弱了窦建德在山东的影响力。窦建德原本依靠与徐圆朗的联盟,形成了对唐朝的南北夹击之势,而徐圆朗的倒戈使得窦建德失去了这一重要的战略支点,导致其在山东地区的控制力大幅下降。

徐圆朗的归降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动摇了窦建德苦心经营的阵营军心。窦建德部众中许多将领和士兵本就对长期征战感到疲惫,徐圆朗的归顺让他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归附唐朝或许能获得更好的出路。这种心理上的动摇直接影响了窦建德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尤其是在与唐军的对抗中,这种内部的不稳定因素逐渐显现。

此外,徐圆朗的归降还暴露了窦建德在政治策略上的局限性。窦建德虽然以仁义着称,但在整合地方势力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未能真正赢得像徐圆朗这样的地方豪强的忠诚。

相比之下,唐朝通过封官赐爵、承认地方势力既得利益等方式,成功吸引了徐圆朗等割据势力的归附。这种对比使得窦建德在与其他割据势力的博弈中逐渐处于劣势。

从战略层面来看,徐圆朗的归降使得窦建德失去了对山东地区的控制,唐军得以集中力量对付窦建德。失去了山东这一重要屏障后,窦建德的根据地河北直接暴露在唐军的威胁之下。这种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最终导致了窦建德在虎牢关之战中的失败,也为其最终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徐圆朗的归降不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是隋末唐初政治博弈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地方割据势力在乱世中的生存策略,也揭示了唐朝在统一过程中对地方势力的成功整合。

对窦建德而言,这一事件不仅是战略上的重大损失,更是其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徐圆朗的归降,如同一块多米诺骨牌,推倒了窦建德苦心经营的战略布局,最终加速了其政权的崩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窦建德的命运将会如何?他在接下来的风云变幻中将会迎来什么样的结局?以及这段跌宕起伏、瞬息万变的历史后续将要上演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篇章中继续讲述。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