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135章 佛幡破介州,张孝政血染三清殿

第135章 佛幡破介州,张孝政血染三清殿

武德二年(619年)六月,河东大地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就在半个月前,被突厥可汗封赐为定杨可汗的刘武周在其他割据势力的支持下,与突厥暗中勾结,接连攻陷唐朝的并州、石州、平遥等重要城池。

突厥骑兵的铁蹄声如闷雷般震动着汾河谷地,狼旗所过之处,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刘武周的势力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河东道的局势骤然紧张。作为关中屏障的河东道,一旦失守,李唐王朝的北方防线将门户大开。刘武周早就对此地垂涎三尺,将其视为南下争夺天下的首要目标。

突厥狼旗在代北高原投下巨大阴影,刘武周抚摸着腰间突厥可汗赐予的金狼头腰带,目光灼灼望向南方,自言道:";当年尔朱荣不过借六镇之力便入主洛阳,如今我手握十万突厥铁骑,还怕成不了大事?";

刘武周所说的尔朱荣是北魏末年着名的军事将领和权臣,契胡族(属于羯族的一支)人。他是北魏六镇起义后崛起的重要人物,北魏末年,北方六镇(边防重镇)因不满朝廷待遇而爆发起义。尔朱荣率军镇压起义,逐渐积累实力,成为北方最具实力的军事强人。公元528年,尔朱荣以清君侧为名,率军进入洛阳,发动“河阴之变”,屠杀北魏皇室和大臣两千余人,彻底掌控北魏朝政。

刘武周此时提到尔朱荣是为了借古喻今,表明自己也能像尔朱荣一样,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成就霸业。

其身旁众将领听他自言自语,纷纷附和道:“定杨可汗所言极是,以我军实力,不久便可攻入长安!”

突厥骑兵的狼头纛旗与刘武周的定杨旗帜交织在一起,预示着这片土地即将陷入更深的战火与动荡。李唐王朝的统治,正面临自太原起兵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刘武周之所以能在短短时间内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离不开其妹夫宋金刚的鼎力辅佐。

宋金刚原本是易州一带的贼帅,麾下有一万多人马,曾与河北豪强魏刀儿结盟。然而,当窦建德率军围剿魏刀儿时,宋金刚率部救援却惨遭失败,最终只得带着四千残部向西投奔刘武周。

刘武周早就听闻宋金刚善于用兵,得知他来投靠,大喜过望,不仅封他为“宋王”,还将军事大权悉数托付,甚至慷慨地分出一半家财相赠。宋金刚也投桃报李,为了巩固与刘武周的关系,他休掉了原配妻子,迎娶了刘武周的妹妹,二人由此结为姻亲,关系更加紧密。

宋金刚极力劝说刘武周依附突厥,同时交好窦建德等势力,全力夺取晋阳,以此为跳板,南下争夺天下。在宋金刚的谋划下,刘武周开始将目光投向南方。

刘武周采纳了宋金刚的建议,任命其为西南道大行台,率领三万精兵南下,侵犯并州,接连攻陷石州、平遥等战略要地,兵锋直指腹地。宋金刚的军事才能在这场南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刘武周势力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刘武周大军逼近介州。

介州是今山西省介休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太原盆地偏南,北、东北部分别与汾阳市、平遥县接壤,东南与沁源县毗邻,西南与灵石县相连,西北与孝义市相望。

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前718年)。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不出,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死于此而得名。

介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三贤故里”之美称,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东汉的郭林宗和北宋的文彦博都是介休人。介休保存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惟一保存的一处祆教建筑——祆神楼,与蒲州的鹳雀楼、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并称为“三晋四大名楼”。此外,当地还拥有多个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主要旅游景点包括绵山风景名胜区、张壁古堡、后土庙等。绵山是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也是着名的道教圣地。张壁古堡则以其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而闻名。介休的美食文化丰富,有介休炒灌肠、介休担担面、介休羊羔美酒、介休贯馅糖等传统美食。此外,还有炸山药片、龙须面、油花花、银条菜、砂子饼等地方特色小吃。

介休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山西省内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晋顷公12年(公元前514年)始置邬县(在城东10公里今邬城店一带)。战国时期属魏国。秦灭六国时,于魏赵边界休整,之后攻赵,秦代因此置界休县,与邬县同属太原郡。西汉时期划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杜预臆说界休当为介休,晋武帝司马炎遂改界休为介休,属西河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以后),介休县并入永安县(即今孝义)。北周富政元年(公元578年)置介休郡,介休县属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改介休县为平昌县。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平昌县复名介休县,属西河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县,属介州,兼领平遥县。

公元619年六月十六日清晨,介州城头的戍卒忽然听见北方传来闷雷般的声响。刺史张孝政疾步登上西城谯楼时,突厥骑兵的狼头纛旗已刺破晨霭,定杨可汗刘武周的六万联军如黑潮漫过汾水河滩,马槊的寒光惊起成群黑鸦。

张孝政生卒年不详,其事迹主要见于史书记载武德年间(618-626年)。根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零星记载,他可能是太原起兵的从龙旧臣之一。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张孝政为其帐下将领,因功被任命为介州刺史,一直镇守河东要地介州,史书称,刘武周的六万联军兵临介州城下时,城中守军仅八百人。

";八百对六万...";张孝政攥紧李渊亲赐的玉带钩,望着城外遮天蔽日的旌旗。这位太原起兵的从龙旧臣不曾想到,当年随唐公攻破霍邑的荣耀,竟要在自己镇守的介州化作劫灰。

很快,刘武周大军便兵临介州城下。突厥骑兵的铁蹄声震得城墙微微颤动,城头守军望着遮天蔽日的旌旗,心中不免惶恐。张孝政披甲登城,指挥守军架起弩机,准备迎战。

然而,刘武周的攻城计划并非强攻,而是早有预谋。据《资治通鉴考异》引《太宗实录》记载,刘武周帐下将领寻相早已派遣细作潜入介州城,暗中勾结了永宁寺的僧人道士澄。道澄身份神秘,《新唐书·五行志》称其";身披袈裟而通武艺";,疑为还俗武僧。他对李渊推行的";道先佛后";政策心怀不满,遂与刘武周暗中勾结,成为内应。

李渊推行的";道先佛后";政策是唐初宗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宗教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矛盾。李渊建立唐朝后,为了巩固统治,亟需借助宗教力量塑造政权的合法性。道教作为本土宗教,与李唐皇室关系密切,尤其是老子(李耳)被尊为李唐先祖,道教因此成为李渊推崇的对象。

佛教在隋朝时期势力庞大,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李渊希望通过抑制佛教,减少寺院经济对国家的冲击。此外,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更符合汉文化的传统,而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隋末乱世中常被割据势力利用(如刘武周借助僧人道士澄攻陷介州),李渊因此倾向于扶持道教。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下诏尊老子为皇室先祖,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在长安设立玄元皇帝庙,规定皇室成员必须学习《道德经》。同时,李渊对道教领袖如王远知等人给予特殊礼遇,并支持道教宫观的修建。

为抑制佛教,李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佛教寺院的土地和财产,禁止寺院过度扩张;对僧尼人数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僧人还俗或从事生产;减少对佛教活动的官方支持,取消隋朝时期的一些佛教特权。此外,李渊明确规定";道先佛后";,即在官方场合和文书中,道教位列佛教之前。在科举考试中,他还增加了道教经典的内容,如《道德经》和《庄子》。

李渊的政策使道教在唐初得到迅速发展,道教领袖和宫观成为国家宗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佛教势力对";道先佛后";政策极为不满,部分僧人与割据势力勾结(如介州之战中的道士澄),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佛道之争在唐初愈演愈烈,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李渊的政策虽然短期内巩固了统治,但也埋下了宗教冲突的隐患。

李渊的";道先佛后";政策是唐初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扶持道教来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同时抑制佛教势力以维护国家利益。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佛教势力的反弹,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导火索。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为后来唐代宗教政策的调整(如武则天时期崇佛)提供了历史背景,也反映了唐代宗教政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刘武周的攻城战一直持续至当日午后,守军开始力渐不支。僧人道澄见时机成熟,便率二十余名武僧登上西城永宁寺佛塔。这座佛塔高十五丈,俯瞰城垣,是城中的制高点。道澄等人以超度阵亡将士为名,登上塔顶,暗中将特制的佛幡垂下城墙。这佛幡用多幅《金刚经》帛书缝制而成,宽三尺、长十丈,幡布中暗藏铁钩,坚韧无比。

戌时初刻(晚上19时15分),城外潜伏的刘武周部将黄子英率死士百人,借着暮色掩护,缘佛幡攀援而上。道澄在塔顶诵经,梵音掩盖了死士攀爬的声响。守军猝不及防,西城防线瞬间崩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黄子英率死士打开城门,刘武周大军如猛虎饿狼般涌入城内,城中瞬间陷入惨不忍睹的杀戮之中,惨叫声断不绝耳。

城破之际,张孝政率亲卫三十人突围至城东清虚观。三清殿内,老子塑像的眉宇间映着火光,张孝政解下腰间李渊亲赐的玉带,供奉于案前。殿外喊杀声渐近,张孝政自知无力回天,拔剑自刎,鲜血溅在《黄庭经》帷幔上,染出一片凄艳的红色。

介州陷落的消息传至长安,李渊震怒,但因兵力部署的局限性,已无力回天。

刘武周占据介州后,势力迅速扩张,河东道局势急转直下。这场战役不仅暴露了李唐王朝在河东防线的薄弱,也揭示了武德年间佛道之争的尖锐矛盾。道澄利用佛幡助刘武周破城,正是当时宗教矛盾被割据势力利用的典型案例。

唐高祖下诏命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以及困守在晋阳城的行军总管李仲文率军迎击。

刘武周的将领黄子英在雀鼠谷一带采取游击战术,他多次用小股部队挑战唐军,两军刚一交战,黄子英就假装战败逃跑,如此反复多次,诱敌深入。

姜宝谊、李仲文求胜心切,未能察觉是诱敌之计,率领全军追击,结果中了埋伏,唐军大败,姜宝谊和李仲文都被俘虏。

黄子英在俘虏姜宝谊和李仲文后,因轻敌未对二人严加看管。据《资治通鉴》记载,黄子英";骄矜自大,未及处置";,给了二人逃脱的机会。《旧唐书·姜宝谊传》提到";军中多故吏,潜为援引";,暗示二人得到了旧部的帮助。总之,姜宝谊和李仲文二人当日便趁夜逃脱。

两人都逃出敌营后,迅速集结附近兵力,据守边境,唐高祖再次派他们率军攻打刘武周。

从宋金刚的投奔到刘武周的崛起,再到唐军的屡次失利,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展现了乱世中各方势力的博弈,也揭示了刘武周集团逐渐壮大的过程。然而,这场权力的角逐才刚刚开始,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介州之失,为刘武周南下晋阳打开了通道。然而,这场胜利也为刘武周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次年,秦王李世民率军亲征,在柏壁之战中大败刘武周,收复河东失地。道澄的佛幡虽一时得逞,却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介州城头的血色黄昏,最终成为李唐王朝统一天下进程中的一段插曲。

这场战役的背后,是乱世中各方势力的博弈,也是宗教矛盾与政治斗争的缩影。道澄的佛幡,不仅卷走了介州城,也卷起了武德年间的一段风云变幻。而历史的车轮,终究会碾过这些短暂的纷争,驶向统一的彼岸。至于后续各方势力如何逐鹿中原,我们在后面章节将详细讲述。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