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126章 唐高祖册封五洲总管强力推进统一大业

朱粲烹食段确、血洗菊潭的消息传至长安城,唐朝朝廷震怒不已。唐高祖李渊闻讯,拍案而起,怒斥朱粲“残暴无道,人神共愤”。朝中群臣纷纷上奏,请求立即发兵讨伐朱粲,以正国法、平民愤。然而,当时唐朝初立,天下未定,北方有刘武周、窦建德等强敌环伺,南方亦有萧铣割据,朝廷一时难以集中兵力征讨朱粲。李渊只得暂时按下怒火,命人严密监视朱粲动向,同时加紧招抚各地割据势力,以稳固根基。

与此同时,隋朝的将领、郡守和县令以及叛军头领见唐朝日渐强盛,纷纷选择归顺。为了安抚这些降将,李渊下诏书任命王薄担任齐州总管,伏德担任济州总管,郑虔符担任青州总管,綦公顺担任淮州总管,王孝师担任沧州总管。

唐初的齐州,即现今的山东省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在唐初时期,齐州是重要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更。

齐州始建于北魏皇兴三年(469年),治所在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以地为齐国故地为名,辖境包括现今的济南、淄博、长清、齐河、禹城、临邑、济阳、邹平、章丘、桓台等市县地。

隋大业初年,齐州改为齐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为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临淄郡,五年(746年)又改为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齐州。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为济南府。

唐初的齐州,其治所历城县即现今的济南市,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南依泰山,北濒黄河,地理位置优越。

齐州作为齐文化的核心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齐文化以“变革”“开放”“务实”“包容”为特质,历史上曾经历过姜太公改革、桓管改革、齐威王变法等重要变革,这些改革推动了齐国的强盛。齐文化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理念,体现了齐文化的务实精神。

唐初的齐州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丰富的文化和经济基础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面章节我们讲到过,王薄原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大业七年(611 年)率先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他所作《无向辽东浪死歌》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极大地鼓舞了民众反抗隋朝暴政的决心 ,队伍迅速壮大。

不久前王薄投降唐朝后,于公元619年四月被任命为齐州总管。当时唐朝初建,天下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各地旧有势力、起义军残余以及隋朝旧官僚等各方力量交织。王薄凭借自身威望和军事才能,稳定齐州地区的局势,使当地百姓能够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生活和生产,避免了因局势动荡而遭受更多的战乱之苦。

唐初的济州位于现今的聊城市。具体来说,唐代济州治所在卢县,即南北朝和隋代的济北郡治碻磝城,位于今聊城市高垣墙村,地处东昌府区、茌平区、东阿县三县区交界。唐代济州辖卢县、长清、平阴、东阿、阳谷五县,除长清、平阴属于现今的济南市(平阴包含了现今的肥城部分辖域),其他范围均属于现今的聊城市辖区。

济州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更。天宝元年(742年),济州改为济阳郡,天宝十三年(754年)济州城被黄河洪水冲毁,济州建制被撤销,所辖的长清划归齐州,卢县、平阴、东阿、阳谷划归郓州。

济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濒黄河,南临济水,经常遭受洪水涝灾侵袭。济州城处于黄河南岸,原来叫碻磝城,得名于南北朝时期名列河南四镇之一的黄河重要渡口碻磝津。

伏德担任济州总管时,整合当地各种力量,包括收编一些起义军队伍或安抚隋朝旧有地方势力,使其不再相互攻伐,从而为当地百姓创造相对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唐初的青州,即现今的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背景。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青州复改为青州,并升格为青州总管府,统辖青、潍、登、牟、莒、密、莱、乘八州,形成覆盖今山东半岛中北部的军政联合体。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裁撤莱、潍等四州后,辖区调整为青、密、沂、登、齐、淄、莱七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称青州都督府,治所仍驻东阳城,统管七州诸军事,成为唐廷控制山东的核心枢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推行“改州为郡”,青州再度易名北海郡,但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即恢复青州旧称。

唐初的青州位于今山东半岛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广大区域,是历代军事重镇。而且青州是佛教传入汉地最早的地区之一,拥有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种佛教宗派,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迹。着名的龙兴寺遗址出土了大量佛教造像,被称为“青州微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吸引了众多历史名人。北宋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等曾在此任职,着名女词人李清照也在青州生活了近二十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青州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丰富的文化和经济基础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初的淮州,即现今的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古称淮阴。南北朝时期,淮州(淮阴)先后属梁、东魏、北齐、陈、北周,淮州之名得以沿用。隋统一中国后,设楚州治于淮阴(今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淮州之名遂废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淮安郡复为显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泌阳县古城街道古城村。武德八年(625年),唐改显州置唐州,治比阳县(今泌阳县),辖境约今泌阳、桐柏、社旗、方城、唐河、枣阳、随州等县地。

淮州(淮阴)位于现今的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地处淮河下游,地理位置优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唐代的淮州(楚州)文化繁荣,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唐代着名诗人李白、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曾游览过淮州,留下了大量诗作。白居易的“淮水东南第一州”成为评价淮州的经典名言。

唐初的沧州是现今的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北靠天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北魏时期,沧州正式建置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通过分割瀛州和冀州之地而建立,州治设于饶安城(今河北省盐山县千童镇附近)。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沧州,州治在清池(今河北沧州市东南),辖清池、饶安、无棣三郡。贞观元年(627年),沧州属河北道。天宝元年(742年),改沧州置景城郡,治清池县,辖境相当现今的天津市海河以南,静海县和河北省青县、泊头市以东,东光县及山东省宁津、乐陵、无棣等市县以北地区。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沧州。

沧州地处冀中平原东部,地势低平,起伏不大,东部为渤海潮汐堆积形成的滨海海积湖积平原。此地武术兴盛,地方名人有“大刀王五”、霍元甲等。此外,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穿城而过,沧州成为交通要冲,古代沧州的长芦盐、漕粮、沧酒、金丝小枣、御河棉等地方特产,通过运河这条经济大动脉发往全国各地。

唐初沿袭了隋朝的制度,在重要地区设置总管以统兵,后来改称都督。武德元年(618年),诸州总管加号使持节,标志着总管在唐初已具备重要的军事指挥权。州府总管在军事和地方行政上具有双重职能,是地方管理与军事指挥的核心角色。

在军事管理方面,州府总管主要负责所管州的军事事务,统筹数州的镇防行政事务。大都督府的职责包括管理城隍、兵马、甲仗、食粮、镇戍等事务,通常由亲王遥领,实际事务则由长史主持。例如,唐高祖时期,徐世积曾任使持节黎州总管,统管殷、卫、澶四州的军事事务,展现了总管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在行政事务方面,虽然总管的主要职责是军事,但也涉及一定的行政事务,与州刺史共同管理一州的政务。这种军政合一的体制,使得总管在地方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既能应对军事威胁,又能维护地方秩序。

唐初总管府的设置和管辖范围根据地区的军事重要性和行政地位有所不同。例如,青州总管郑虔符、齐州总管王薄等,都是唐初重要的地方官员,他们的任职不仅稳定了地方局势,也为唐朝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总体而言,唐初的州府总管在军事和地方行政上具有重要职能,其职权和地位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但始终是地方管理与军事指挥的核心力量。这一制度为唐朝初年的稳定与统一提供了重要保障。

王薄、伏德、郑虔符、綦公顺、王孝师等重要地区州总管的任命,是唐高祖李渊在统一天下过程中采取的重要策略之一。这些总管的任命不仅体现了唐朝对地方势力的招抚与整合,也展现了李渊在政治上的高明手腕。

王薄被任命为齐州总管,负责山东地区的军政事务。他曾是隋末着名的起义军领袖,归顺唐朝后,凭借其威望和能力,迅速稳定了齐州局势,为唐朝在山东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伏德担任济州总管,负责济州及周边地区的军事与行政事务。他的任命不仅加强了唐朝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为后续平定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虔符被任命为青州总管,掌管青州地区的军政大权。青州地处山东半岛,地理位置重要,郑虔符的任职不仅稳定了地方秩序,还为唐朝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布局提供了支持。

綦公顺担任淮州总管,负责淮河流域的军事与行政事务。淮州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綦公顺的任职对唐朝控制江淮地区、巩固南方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孝师被任命为沧州总管,负责河北地区的军政事务。沧州地处北方边境,是防御突厥等外敌入侵的前沿阵地,王孝师的任职为唐朝北疆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这些总管的任命,不仅体现了唐朝对地方势力的重视,也展现了李渊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战略眼光。通过招抚降将、任命总管,唐朝迅速稳定了地方局势,为后续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这一任命制度在唐初的政治与军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唐朝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随着唐朝的统一大业逐步推进,这些手握重兵的地方总管也逐渐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王薄、伏德、郑虔符等人虽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们各自掌控一方,势力日渐壮大,难免引起朝廷的猜忌。尤其是王薄,作为曾经的起义军领袖,其威望和影响力在山东地区无人能及,他的动向始终牵动着长安城的神经。

是继续信任,还是果断削权?唐朝的统一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王薄、伏德、郑虔符等地方总管的命运,也将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迎来转折。他们在历史中的角色究竟会如何演变?是成为唐朝巩固江山的功臣,还是因权力过大而招致猜忌与打压?这一切的答案,将在后续的历史篇章中逐渐揭晓。请继续关注,我们将为读者朋友们呈现更加精彩的历史故事。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