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大宋:从军中小兵到天下雄主 > 第827章 曾照魏公万马过

第827章 曾照魏公万马过

虞允文走了。

在刘淮的一番堪称反意昭彰的言论之后,虞允文并没有任何激烈反应,反而保持了风雅姿态,说起了其余之事,最后宾主尽欢。

只不过他终究在最后时不顾夜色,果断告辞而去了,也算是某种失态了。

虞允文并没有一丝可能来给刘淮当宰执,这不仅仅是两个军政集团具体执剑人之间的不可妥协性。

更重要的乃是虞允文此人虽然在历史上没有成事,原因是时运不济也好,能力不足也罢,却终究还是个心志如铁之人。

在真正历史上,虞允文在两淮无法找到机会,又去襄樊整顿军务。

后来由于隆兴北伐的战败,使得宋金再次议和,虞允文不愿意放弃已经获得的唐、邓二州,也就是南阳盆地的南部,时任宰相的主和派首领汤思退勃然大怒,将其贬斥。

数年之后,虞允文复起,主政西川,整饬兵马,想要在关中想办法。

回到中枢之后,虞允文又是成为独相,梳理朝政,扭转了宋国因为隆兴北伐失利而导致的被动局面,并且坚定赵眘的北伐意志后,再次去往西川。

当时赵眘给虞允文践行,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更是做出了保证:若西师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即卿负朕。

如果西师指四川宋军出兵而朕还在犹豫,那是朕辜负你;如果朕已经行动而你仍在犹豫,那就是你负了朕。

当时的局势乃是金国汉化有些反复,全国范围内水旱蝗灾丛生,正是北伐的好时机。

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

但是,虞允文在主政西川后不过两年,就积劳成疾病逝。

史书上称其:罢相镇蜀,受命兴复,克期而往,志虽未就,其能慷慨任重,岂易得哉?

就这么一个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怎么可能会叛宋来给刘淮当宰相?

然而这不是刘淮在北地已经大势已成了吗?

如果说李通投靠刘淮,还有一点走投无路迫不得已的意味,石琚前来投靠,那就是真的心中畏服,顺应大势了。

而且若是刘淮开国,他的得国之正仅次于老祖宗刘邦。

一个是反抗暴秦,打得天下绝望;另一个是驱逐鞑虏,打得金军望风而逃。

怎么看都是差不多,都算是伟大王朝的开端。

更别说刘淮的身份乃是汉人,无论是他不断标榜自己的身份,还是打出的旗帜都在不遗余力的证明这一点。

宋人难道就不是汉人吗?

汉人内部王朝更迭,败者向胜者效忠,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比如唐朝凌烟阁上的功臣,程知节、秦叔宝、尉迟敬德、徐世绩不都是先侍奉其余君主,却在之后或被秦王折服、或不见容于旧主,而选择为唐朝效力吗?

这叫审时度势。

这叫良臣择主而仕,良鸟择木而栖。

但是……所以还是要说但是,作为宋国的宰执,来日主战派的赤帜,政坛领袖,虞允文是绝对不可能投靠刘淮的。

就算不从心性来说,宋国前一个大权在握的独相乃是秦桧,名垂千古的奸臣;

再前一个乃是蔡京,虽然不至于挨上千年唾骂,但在地府里五百年不能翻身还是理所当然的。

若是他虞允文也背叛宋国,投靠他人,那宋国所达成的成就就有些过于骇人听闻了。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总该留些故事让后人看的。

单单只是这一点,就算宋国只是一艘注定沉没的破船,虞允文也要抱着桅杆一起赴死的。

在宋国一行人离开之后,刘淮也没有在宿迁过多停留,而是嘱咐地方官员照看魏家祖坟之后,就率领大军一路向北。

在这期间,大军也在不断分散,卫所兵回到家乡,洗去一身征尘,而那些常备兵也有放假的时间。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从去年冬日金军在大名府增兵开始,山东兵马就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此时趁着秋收未完,拿着赏赐回到家中,也算是得以享受天伦之乐了。

刘淮一路上也要慰问孤苦,查清吏治,并且分派锦衣校尉做一些反腐的前置工作。

这自然会引起某些混乱,却还是被迅速平定下来。

战胜者不应该受到任何苛责,这句话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十分适用的。

内部外部皆是如此。

尤其是当沿途官吏百姓看到刘淮满身缟素之时,也都纷纷意识到这是自家都统死了义父,也都提了小心。

大多数人只是感叹这么好的人为何早早就没了,却也不耽误各路官民全都变得更加小心翼翼起来,生怕触了霉头。

这世界上绝大多数还是日子人的。

对此,刘淮自然也是十分理解的。

对于那些真正受过魏胜恩惠而悲痛欲绝之人,他自然要好生安抚;

而对于那些不知道是真是假,只是哭泣之人,刘淮看在那几滴眼泪的面子上,也是温言以对。

至于那些明显畏惧情绪多过悲伤之人,刘淮也并没有斥责,甚至他也没有理由去这么做。

但是在午夜梦回,夜间望天之时,刘淮还是觉得有些愤懑。

我父亲为了你们这些素昧平生之人舍生忘死,最终抛却性命,你们别说祭拜了,竟然连哭一场都无,是不是有些太铁石心肠了?!

然而仅仅过了两日,刘淮就意识到是自己心态有些巨大问题。当日他在黄河之畔召见魏胜一名旧部时,那名已经追随自家父亲许久,此时已经成为一名县尉的老卒却是自始至终表情平静,言语平缓。

就算刘淮提及魏胜,老卒最多也只是低头不语。

老卒的表现难免让刘淮有些意兴阑珊,随后草草终止了会面。

目送着那名连续上了三次马都没上去,最终只能牵马而行的老卒缓步离开之后,刘淮将所有人撵走,一个人站在一处从黄河中引出的沟渠旁,望着水中的倒影,默然不语。

其实这时候,刘淮心中的愤懑已经无以复加,对于那名老卒已经有些怨恨了。

你跟着我父亲许久,为何如今连当面哭一场的表面工夫都不做?

哪怕是假哭一场呢?

这是多难的事情吗?

如此想着,刘淮就顺势蹲下来,看着水面中映照的影子,努力做出悲伤的表情来。

但是水中影子却是露出一副喜怒悲愤交加的怪异表情,仿佛是吃到一颗酸到极点的橙子般诡异。

刘淮微微一愣,随后盯着水中倒影半晌,方才酝酿了一些感情,想要再次做出哭泣的表情来。

然而这次莫说是眼泪了,水中的倒影竟然露出嘲笑之色,让刘淮豁然起身之余,拔出佩剑就奋力劈下去。

水四溅,水中的影子散而复聚,却依旧是讥笑模样。

辛弃疾、毕再遇等人立即来到跟前:“大郎,你还好吧?”

刘淮摆了摆手:“没事,走吧,立即出发。”

说罢,他就逃也似的离开了那处沟渠,辛弃疾等人面面相觑之余却又不敢怠慢,立即跟了上去。

当然,此等小小插曲,在国家军政的衬托之下,显得犹如之前的水中倒影般不值一提。

随着刘淮抵达了他忠诚的河北,他再次陷入了巨大的忙碌中。

即便刘淮已经察觉出来自己的心态有问题,但是随着秋收结束,河北各地受灾情况被一一汇报上来,在即将发生大饥荒的关键时刻,在千千万万人的生命面前,他还是没有任何时间去关注自己的心理问题。

刘淮只是以一种令人畏惧到极点的冷酷姿态,不断杀人,也不断活人。

那些投降过来的河北豪强保持了一种十分低下的姿态,任由刘淮处置,甚至有些豪强掏空了家中存粮,以期望得到某种宽恕与任用。

随后,秋后度田与分田事宜也顺势展开,随之而来的则是整修河北道路与水利工程,各级新任的官吏迅速通过此事来掌握一地民政。

各地缴获的军粮与府库也彻底敞开,为以工代赈的各处工地提供粮草吃食。

到了十月中旬,天气彻底转凉之时,河北的赈济工作才算是走上了正轨。

而到了此时,别说辛弃疾等人,就算是许多新附之将也发现刘淮的不对劲了,但这些外将重臣毕竟是隔了一层,只能委婉的提示魏氏兄妹,让他们用心照拂。

魏氏兄妹也是毫无办法,只能尽量不在刘淮面前提及魏胜,并尽量让自己神态如常,以此来让刘淮的心态得以恢复。

然而这似乎是毫无用处,所有人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刘淮越来越冷峻,越来越像是一个机器,却终究毫无办法。

十一月初一,刘淮带领汉军高层,冒着冬日寒风,沿着滹沱河一路巡查防务,却在临近饶阳时遇到了河北的第一场雪,也只能停下脚步,就地等待风雪过去。

不过即便在恶劣的天气中,南北文书交流却依旧是通畅的。

“大郎君,这是石七朗送来的文书,说是晋地逃民有不少来到河北,需要这边出力安置。”

刘淮点头,随后翻看起来:“这是好事,人总是越多越好的,责令何长史全权处理此事。”

文吏点头,随后又指挥着两名亲卫抬来一筐核桃:“那千余晋地逃民身无长物,只有这一筐核桃,说是感念大郎君的恩德,想要献给大郎君。”

刘淮看着那一大筐核桃,终于失笑摇头:“这是晋地百姓的心意,不得不收,从节度府中多支出一份钱粮,送给他们,就说是我庆贺他们的乔迁之喜。至于这筐核桃……”

刘淮低头翻看着手中札子,言语不停,随口说道:“分出一半送往徐州我父之处,就说这是晋地百姓……”

说到一半,不只是文吏愣在当场,就连刘淮本人也张着嘴巴,彻底呆住。

不过片刻工夫,突兀出现的泪水就布满了刘淮整张脸,他握着手中文书,看着那一筐核桃,终于泣不成声,以至于嚎啕。

仿佛直到这个时候,刘淮方才彻底接受魏胜的死讯一般。

那个一直在自己身前遮风挡雨,又急流勇退,在身后托举自己的奇男子,终究还是彻底消失。

从今以后都不会再回来了。

随行众臣闻讯慌忙赶来,见状却只能驱散属吏,肃立门前,静静等待刘淮发泄心中情绪。

哭声消散于世间,唯有风雪卷过,天地苍茫罢了。

正是:

唱罢离别长短歌,

英雄涕泪老来多。

生持武穆朝天笏,

死授韩王杀贼戈。

九州华夷传露布,

四方风雨聚大河。

祇今尚有清流月,

曾照魏公万马过。

第六卷,力尽关山未解围完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