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31章 朝鲜之行的挑战

雍正三十四年冬的朝鲜义州,鸭绿江上的薄冰在晨光下泛着冷冽的光,寒风卷着雪粒,像无数细针打在大清使团的乌木马车上,车帘缝隙里漏进的风,让车厢内的暖炉都显得有些无力。娜仁坐在铺着羊绒垫的座椅上,手指反复摩挲着袖中那本线装小册子 —— 封面是江兰亲手用朱砂写的 “朝鲜应对札记”,内页里,除了朝鲜常用生僻汉字的注解、礼仪禁忌,还有小宝花了三夜画的微型义州地图,连 “鸭绿江边适合停靠商船的浅滩”“义州最大的药材铺位置” 都用红笔标得清清楚楚,边角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写着 “姑母加油,娜仁姐姐必胜”。

“娜仁姑娘,再过半个时辰就到汉城了。” 车外传来瑞祥号商探刘叔的声音,他跟着瑞祥号跑了十五年中朝商路,一口朝鲜语说得比本地人还流利,连汉城哪家酒馆的米酒最醇都知道。娜仁掀起车帘,凛冽的风立刻灌了进来,她下意识地拢了拢身上的外交服 —— 这是江王氏前前后后改了三版的成果:外层选的是耐风防水的藏青杭缎,用浆洗工艺让布面挺括不皱;里层夹的是蒙古牧区特供的羊绒,比普通羊绒蓬松三成,贴身穿不扎人;领口绣的云纹是江王氏请苏州老绣娘手绣的,每朵云的针脚都严丝合缝,既显庄重又不张扬。“刘叔,汉城的驿馆安排妥当了吗?” 娜仁问道,目光望向远处 —— 汉城的城墙在雪雾中若隐若现,城垛上的朝鲜士兵穿着灰褐色冬衣,手里的长枪枪尖闪着寒光,城门口还围着些探头探脑的百姓,对着使团的马车指指点点。

“妥当了,还是之前大清使团住过的‘迎清驿’,我特意让驿丞烧了地龙,还备了朝鲜的暖炕,姑娘们住着能舒坦些。” 刘叔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对了,驿馆旁边就有个卖打糕的铺子,老板娘的丈夫是大清人,做的豆沙打糕甜而不腻,等安顿下来,我给姑娘们买些尝尝。”

车厢内,苏湄正低头核对贸易账本,听到 “打糕”,忍不住抬头笑:“那可太好了,路上啃了三天干粮,早就想吃口热乎的了。” 她手里的账本是兰馨学院通商班特制的,每页都分了 “朝鲜特产”“大清商品” 两栏,密密麻麻记着往年的贸易量、价格波动,甚至连 “朝鲜人参因年份不同的价差”“大清丝绸因花色受欢迎程度的销量差异” 都标注得明明白白。“娜仁姑娘,你看这里,” 苏湄指着账本上的一行字,“去年冬天朝鲜人参减产,临时互市上每斤涨了五文,咱们大清的丝绸就跟着滞销了三成,要是常设贸易点能定个‘年价基准’,就能避免这种波动了。”

娜仁凑过去看,指尖划过账本上的墨迹:“你说得对,谈判时咱们得把这个算进去,就按‘年均产量定基准价,减产时最高涨不超过一成,增产时最低降不超过五分’来提,这样对两国商人都公平。”

说话间,马车已驶进汉城城门。街道两旁的朝鲜百姓大多穿着粗布冬衣,有的站在门口张望,有的小声议论着 —— 毕竟大清派女官带队出使,在汉城还是头一遭。有个穿蓝布短打的少年,手里举着个糖人,追着马车跑了两步,被身边的妇人拉了回去:“别乱跑,那是大清的使团,规矩重着呢。” 娜仁看着那少年的背影,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蒙古草原上追着商队跑的模样,嘴角忍不住弯了弯。

使团抵达迎清驿时,驿丞已带着伙计在门口等候。驿馆的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正房的门窗都贴着红纸,暖炕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娜仁姑娘,您看这房间还合心意吗?” 驿丞弓着腰,语气恭敬却难掩好奇,目光总在娜仁的外交服和苏湄手里的账本上打转。刘叔上前解围:“驿丞大人,我们一路劳顿,先安顿下来,晚些再去王宫递国书吧。”

傍晚时分,娜仁带着苏湄和刘叔,去王宫递国书。汉城王宫的宫门高大,朱红色的门板上钉着铜钉,门口的石狮子覆着层薄雪,显得威严又冷清。负责接待的是朝鲜正使金敏浩,他穿着藏青色的朝鲜官服,腰间系着玉带,见娜仁是女子,眼神里先多了几分轻视:“娜仁姑娘,国王陛下今日偶感风寒,明日再设宴接见吧。只是王宫正殿不巧在修缮,明日还请使团去偏殿等候。”

苏湄立刻皱起眉,小声对娜仁说:“江先生手札里写了,《中朝邦交旧仪》第 5 条明确‘大清使团入汉城,需于正殿接待,偏殿仅用于临时议事’,他这是故意刁难。” 刘叔也点头:“我去年来的时候,正殿好好的,哪会突然修缮?”

娜仁压下心里的不悦,脸上依旧带着笑意,从袖中取出《中朝邦交旧仪》的抄本,翻开第 5 页,递到金敏浩面前:“金大人,并非我有意较真,只是临行前,江兰先生特意叮嘱,‘邦交以仪为基,仪失则情疏’。您看,旧仪上写得明明白白,正殿接待是两国约定的规矩,若我真带使团去偏殿,不仅我回去没法向江先生交代,怕是贵国国王陛下也会觉得,大清使团轻慢了朝鲜。不如这样,您先把国书呈给国王陛下,若陛下仍觉得偏殿合适,明日我们再去偏殿,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金敏浩看着抄本上的字迹,又看了看娜仁坚定的眼神,知道这女子不好糊弄,只能接过国书:“那我先去禀报国王陛下,明日一早给姑娘答复。”

回到驿馆,苏湄还在气不平:“这金敏浩也太过分了,明明是故意轻视,还找借口说正殿修缮。” 娜仁却笑了:“他越轻视,咱们越要沉住气。明天宴会上,他们肯定还会有别的刁难,咱们今晚再把贸易数据和旧仪条款过一遍,不能出半点错。”

当晚,迎清驿的正房里,烛火亮到深夜。娜仁、苏湄和刘叔围坐在桌旁,苏湄把往年中朝贸易的成本账摊开,一笔一笔核算:“从义州运十万斤人参到盛京,走鸭绿江航运,比从汉城运节省三天路程,损耗率能降低两成,运费也能省三百两银子,所以常设贸易点定在义州,对朝鲜商人也划算。” 刘叔则补充朝鲜的风土人情:“李相国最看重汉字功底,上次大清派男官来,他就考了‘漕运’‘榷场’这些生僻词,娜仁姑娘明天可得留意。” 娜仁把这些都记在纸上,又反复背诵旧仪条款,直到烛火快燃尽,才歇下。

第二天一早,王宫派人来传信,说国王陛下在正殿接见使团。娜仁带着团队走进王宫正殿时,朝鲜国王李昑已端坐在宝座上,两侧站着十余名大臣,李相国站在最前面,眼神锐利地盯着她。“娜仁姑娘,” 李昑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审视,“听闻你是蒙古王公之女,为何会来管大清与朝鲜的贸易之事?”

娜仁躬身行礼,动作标准流畅 —— 这是她在兰馨学院特训时,跟着礼部老臣练了上千遍的礼仪:“回国王陛下,贸易无关族群,只关利弊。臣虽为蒙古人,却在大清兰馨学院学了三年通商之术,江兰先生常说,‘好的贸易能让两国百姓都受益’,臣此次来,就是想为两国百姓谋这份益处。”

李昑点点头,示意设宴。宴会设在王宫的 “赏雪轩”,轩外是皑皑白雪,轩内烧着暖炉,桌上摆着朝鲜特色的参鸡汤、打糕、辣白菜,还有从大清进口的绍兴黄酒、苏州糕点。酒过三巡,李相国果然发难,让人取来笔墨,在纸上写了 “龢”“燮” 二字,递到娜仁面前:“娜仁姑娘既懂通商,想必也通汉字,不如说说这两个字的意思?若解不出,怕是也不懂‘贸易和睦’的道理。”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朝鲜大臣们都看着娜仁,有的面露期待,有的等着看笑话。娜仁接过纸,目光落在那两个字上 —— 江兰手札里特意标注过,“龢” 是古 “和” 字,不仅指和睦,还含 “互利共生” 之意;“燮” 是 “调和”,对应贸易中的纠纷调解。她抬起头,从容回道:“相国大人这两个字选得极妙。‘龢’者,非仅和睦,更是‘你有我需,我有你求’—— 朝鲜有上好的人参、硫磺,大清有精良的丝绸、茶叶,这便是‘龢’的根基;‘燮’者,非仅调和,更是‘定规解纷’—— 去年临时互市上,有朝鲜商人的人参因受潮损耗,与大清布商争执不下,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这便是缺了‘燮’。而我们提议的常设贸易点,就是要做这‘燮’,定规矩、解纠纷,让‘龢’的根基更稳。”

李相国没想到她能解读得如此透彻,愣了愣,又写下 “榷”“酤” 二字:“那这两个字,又与贸易何干?”

“‘榷’是‘专营’,‘酤’是‘酒贸’,” 娜仁不假思索地回道,“这恰是常设贸易点该管的事 —— 比如朝鲜的硫磺,关乎大清军屯火药,需‘榷’定专营数量,避免私贩;大清的黄酒在朝鲜颇受欢迎,需‘酤’定税率,既保大清商人利润,也让朝鲜百姓买得起。这二字,正是贸易需‘有规可依’的体现。”

殿内大臣们纷纷点头,连李昑都露出赞许的神色:“娜仁姑娘说得好,没想到你不仅懂贸易,对汉字也有这般功底。”

就在这时,金敏浩起身给李昑敬酒,手里的酒杯举得比李昑的还高 —— 按朝鲜礼仪,臣下敬君上,酒杯需低于君上三寸,这是明显的失礼。有几个大臣皱起眉,却没人敢说,都看向娜仁。娜仁没有当场指出,而是等金敏浩敬完酒,才起身对李昑说:“国王陛下,臣在蒙古时,曾随师傅读过《礼记》,其中有云‘臣面君,敬物必下之,言必逊之,非畏君,乃敬礼也’。方才金大人敬陛下,想来是太过欢喜,一时忘了礼仪细节,若是让外邦使者见了,怕是会误会朝鲜‘重情轻仪’,反而不美。”

这番话说得温和,却句句在理。李昑脸色一正,对金敏浩说:“娜仁姑娘说得是,礼仪是邦交的脸面,往后不可再大意。” 金敏浩涨红了脸,只能躬身认错:“臣知错。”

宴会后,正式进入谈判。娜仁拿出小宝画的地图,指着义州的位置:“陛下,义州临鸭绿江,大清的商船从盛京出发,顺江而下,三日就能到;朝鲜的商船从汉城到义州,也只需五日,比到其他口岸近了一半路程。而且义州有现成的仓库、码头,不用再花银子新建,省时又省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苏湄接着上前,把核算好的成本账呈给李昑:“按往年贸易量,大清每年从朝鲜买十万斤人参,每斤五文,若从义州运,每斤能省一文运费;朝鲜每年从大清买十万匹丝绸,每匹一两,从义州运,每匹能省五分运费。一年下来,两国商人能省近万两银子,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李相国还想提条件:“若是大清商人在义州犯了法,比如偷漏税、私贩违禁品,该由谁处置?”

娜仁早有准备:“按《中朝邦交旧仪》第 12 条,‘商人犯事,轻罪由双方官员共审,重罪送回本国处置’。比如偷漏税,若金额不足五十两,由常设贸易点的大清通商官和朝鲜司贸官一起审,罚银充入贸易点经费;若超过五十两,就把人送回大清,由大清刑部审理,结果会通报朝鲜。这样既保了贵国的主权,也不让大清商人受委屈。”

李昑拿起成本账,仔细看了半天,又问了几个细节,见娜仁都答得条理清晰,终于拍板:“就按娜仁姑娘说的办!三日后,在义州签订《中朝义州常设贸易点协议》,派官员驻守。”

谈判成功的消息传回迎清驿,驿丞特意送来刚做好的豆沙打糕,苏湄咬了一口,甜得眼睛都眯起来:“这打糕真好吃,比京城的还甜!” 刘叔也笑着说:“我就说吧,这老板娘的手艺最好,以后咱们在义州设了贸易点,随时能吃着。”

娜仁坐在桌旁,给江兰写回信,笔尖划过信纸:“先生教的‘以仪破轻慢,以理服人’,臣都用上了。朝鲜国王已允设义州常设贸易点,条款公平,两国商人都受益。苏湄算的成本账帮了大忙,刘叔的本地情报也没少出力,团队齐心,事竟成矣。” 写完后,她让人快马送回京城,又拿出兰馨医馆秘制的冻疮膏 —— 这是江兰让她带的,特意叮嘱 “朝鲜寒冬长,给国王和大臣们送些,既显心意,也实用”。

三日后,签约仪式在义州举行。义州的码头挂满了中朝两国的旗帜,大清的龙旗和朝鲜的太极旗在风中飘扬。娜仁和李相国分别在协议上签字,盖上传国玉玺和朝鲜国王印时,周围响起阵阵掌声。仪式结束后,李昑亲自赠给娜仁一对朝鲜青瓷瓶:“这对瓶子是朝鲜官窑烧制的,瓶身绘的是鸭绿江春景,釉色要烧三年才能成,赠给娜仁姑娘,愿两国贸易像这瓶子一样,长久坚固。”

娜仁接过青瓷瓶,手感温润,瓶身上的春景栩栩如生。她回赠给李昑一盒冻疮膏:“这是大清兰馨医馆秘制的,用当归、红花熬制,专治寒冬冻疮,陛下和大臣们冬天处理政务,用得上。” 李昑接过,笑着说:“娜仁姑娘想得周到,这份心意,我收下了。”

离开朝鲜时,鸭绿江上的冰已开始融化,岸边的柳树冒出了嫩芽。娜仁坐在马车上,怀里抱着青瓷瓶,看着窗外的春色,想起出发前江兰的话:“外交不是赢了对方,是让双方都觉得赢了。” 她知道,这次朝鲜之行,不仅达成了常设贸易点的协议,更让朝鲜的君臣百姓知道,大清的女子,既能骑射,也能提笔论贸易;既能守礼仪,也能据理争权益。

马车驶进大清境内时,远处传来熟悉的马蹄声 —— 是江石头带着京营的士兵来接使团了。“娜仁姑娘,可算把你盼回来了!” 江石头笑着说,“江姑娘在京城等着呢,还让我给你带了蒙古奶茶粉,说你在朝鲜肯定没喝着正宗的。”

娜仁接过奶茶粉,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女外交官走出国门,用她们的智慧和勇气,为大清撑起一片外交新天地。而那对朝鲜青瓷瓶,会成为最好的见证 —— 见证一个蒙古女子,在异国他乡,用礼仪与智慧,赢得尊重,守护了两国的贸易和睦。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