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秦风骨:王翦传 > 第78章 【祁连终章】弱水飞渡:这鸿毛沉船!

【一: 泽口异兆,鸿毛沉波心】

居延泽的晨雾像揉碎的羊脂玉,黏在玄色的甲胄上凝成细碎的水珠。王翦的乌骓蹄子裹着三层麻布,踩过芦苇根须盘结的湿地时,只听得见芨芨草被披风扫过的轻响。蒙恬挎着染血的青铜剑走在侧前方,剑镡上还嵌着半片匈奴人的皮甲碎片,每隔百步便要抬手抹去眉骨上的沙尘 —— 这片连接居延泽与弱水的滩涂,风里裹着的细沙能钻进甲胄的每一道缝隙,打在脸上如针扎般生疼。

“将军,前方便是弱水渡口。” 前锋哨探的声音从风里滚过来,带着罕见的颤音。他手里的青铜殳拄在地上,指节泛白,显然是见了异状。

王翦勒住马缰,玄色披风在晨雾中展开一道弧线。远处的弱水如银灰色的绸带横亘在荒原,水面泛着冷光,与《禹贡》中 “弱水西流,入于流沙” 的记载吻合,可水面上的景象却让他攥紧了缰绳:三只白翎雀从芦苇丛中惊飞,翅尖扫落的九片鸿毛悠悠下坠,竟没有一片浮在水面,全如坠铅般直直沉去,水面连一丝涟漪都未曾泛起。更诡异的是,渡口边腐朽的木栈桥断木,竟像嵌在琉璃上般纹丝不动,断口处的年轮清晰可见,却无半分漂浮之态。

“这水不对劲。” 蒙恬弯腰拾起块鹅卵大小的石英石,奋力掷向水面。石子掠过半空的弧线刚到顶点,突然像被无形的巨手攥住,骤然加速坠入水中,连半点 “扑通” 声都没响起。他眉头拧成疙瘩,伸手摸向腰间的水囊,“末将去过河西四郡十七处渡口,即便是疏勒河的急流,也未有这般怪事 —— 莫不是匈奴人的巫蛊伎俩?”

队伍行至渡口边缘的夯土台,蒙恬的靴尖突然踢到块埋在沙里的硬物。那是半块羊胛骨,骨面被火烧得焦黑如炭,布满蛛网状的裂纹,边缘还残留着青铜刀刻的楔形痕迹,正是匈奴萨满 “灼骨卜凶” 常用的器具。夯土台四周散落着十二根削尖的柏木杆,杆顶缠着褪色的狼皮,毛梢结着白霜,木杆根部埋着牛羊骸骨,黑褐色的血迹渗入沙中,凝成如铁般的硬块。

“是匈奴的‘锁水灵咒’。” 王翦蹲下身,指尖拂过羊胛骨上的 “兆纹”,纹路走势扭曲如蛇,“《史记?匈奴列传》载其‘举事而候星月,以羊胛骨卜吉凶’,作战前必以巫术诅咒敌军。这些木杆是‘镇水灵桩’,柏木属阴,缠狼皮引煞气,埋牛羊骸骨是为了污染水脉,更甚者……” 他指向水面下隐约可见的黑影,声音沉了几分,“他们定是在水底埋了‘镇物’,才让弱水失了浮力。”

正说着,负责探查的亲卫突然踉跄着后退,青铜剑呛啷出鞘:“将军快看!水面在翻涌!”

众人循声望去,原本平静如镜的弱水突然沸腾起来,水花打着旋儿往上冒,水面下的黑影愈发清晰,竟像是一艘倒扣的独木舟。随着水波起伏,船身缓缓翻转,露出腐朽的梓木船帮,上面嵌着的青铜铆钉虽已锈蚀,却仍能辨认出蟠螭纹 —— 那纹饰线条圆润,首尾相接,正是周室晚期器物的典型规制,与灵台县出土的 “伯” 铜方鼎纹饰一脉相承。蒙恬刚要下令亲卫划桨靠近,却被王翦一把拉住。

“且慢。” 王翦的目光扫过船身周围的水面,那里的水色比别处深暗三分,隐约有细密的气泡冒出,“匈奴既用巫术封水,绝不会让沉船轻易现世。蒙武带三十名亲卫在岸边布防,以弩箭警戒,箭矢蘸硫磺火油;蒙恬随我乘皮筏过去,其余人守住退路。”

三艘充气的猪脬皮筏被推入水中,皮囊鼓胀如球,竟稳稳浮在水面。蒙恬握着青铜剑蹲在筏上,看着旁边飘来的落叶直直沉底,只觉头皮发麻:“这巫术竟能辨物?为何鸿毛沉水,皮筏却能浮着?”

“匈奴巫术多讲‘阴阳相克’。” 王翦用木桨指着船身,梓木的纹理在雾中隐约可见,“这沉船是周室之物,梓木属阳,为宗庙常用之材;匈奴埋在水下的镇物多半是阴寒之物,或为死囚头骨,或为黑狗血浸泡的兽骨,阳木能克阴邪,故而船身不沉,皮筏以猪脬制成,属‘活物余气’,同理可浮。” 说话间,皮筏已划至沉船旁,腐朽的船板在水流中微微晃动,露出一个黑漆漆的舱口,隐约有铜锈味透出。

【二:沉舟秘藏,鼎耳露龙纹】

蒙恬点亮松脂火把探入舱口,火光摇曳中,舱内景象渐渐清晰。这艘周室沉船的舱底铺着厚厚的梓木板,虽已腐朽不堪,却仍能看出当年的规整 —— 木板间用青铜铆钉固定,铆钉上的蟠螭纹与黑水河底发现的残碑纹饰一脉相承,线条婉转如绸,正是西周中期 “中原型” 金文的古朴风格。舱内散落着数十件青铜碎片,最大的一块约有巴掌大小,边缘带着明显的弧度,表面刻着细密的蟠螭纹,中间还嵌着一周绹索纹,将纹饰清晰分隔。

“是鼎的残片。” 王翦接过那块碎片,指尖抚过纹饰接缝处,触感凹凸分明,“这蟠螭纹首尾相缠,线条浑厚,是周室晚期的风格;绹索纹为界,正是九鼎的典型装饰,与毛公鼎的纹饰布局相似。看来这沉船里载的,竟是周室九鼎的配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大秦风骨:王翦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蒙恬将火把交给身后的亲卫,俯身摸索舱底,指尖触到硬物的瞬间,他立刻放慢动作。积沙下埋着的物件冰凉坚硬,拨开沙层,一件完整的青铜鼎耳渐渐显露出来:鼎耳高约七寸二分,外撇呈弧形,表面雕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虺龙,龙首相对,双目圆睁如铜铃,龙角弯曲如弓,正是周代九鼎特有的 “双螭拱首” 造型。鼎耳底部还连着半截鼎身,上面的竖扉棱将纹饰分成六等份,与三足的位置一一对应,棱线锋利如刀,显然是范铸法浇筑后精心打磨过的。

“将军,这里还有!” 另一名亲卫的呼喊从舱尾传来,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众人围拢过去,只见舱尾的柏木盒里整齐摆放着三件鼎足,木盒虽已腐朽,却仍能看出卯榫结构的精巧。鼎足呈蹄形,高约五寸,底部雕刻着饕餮纹,纹路虽被水侵蚀得模糊,却仍能辨认出核心特征 ——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大眼凸起,鼻梁高挺,双角卷曲如螺旋,正是周鼎常用的 “有角饕餮” 纹样。蒙恬抱起其中一只鼎足,入手沉重如铁,足尖还残留着烧灼的焦痕:“这鼎足断裂处平整,是被人用青铜斧刻意敲下来的,绝非沉船时撞击所致。”

王翦蹲下身,用木桨细细拨开舱底的积沙,沙下竟埋着数十根竹简,以麻绳捆扎成束,简片早已被水浸透,呈深褐色,字迹模糊不清。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片,对着火光辨认片刻,眉头微蹙:“‘定鼎于洛邑’‘祀天地群神’‘分九州之土’…… 这些字迹是西周金文,笔画粗壮,结字古朴,与毛公鼎铭文风格相近。周室东迁时,九鼎曾被迁于洛邑,这沉船怕是当年运送鼎件的船只,不知为何沉没在弱水之中。”

就在此时,岸边突然传来弩箭破空的锐响,紧接着是蒙武的呼喊,穿透风雾传来:“将军!匈奴骑兵来了!约有两百余人,打着浑邪部的狼头旗!”

蒙恬立刻握紧青铜剑,警惕地看向岸边。晨雾已散了大半,远处的荒原上,黑压压的骑兵正疾驰而来,马蹄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狼头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骑手们身披兽皮甲,手持青铜弯刀,与昨日袭击烽火台的匈奴人装束一致。“这群胡虏阴魂不散!” 蒙恬怒喝一声,就要跳上皮筏回援,却被王翦按住肩膀。

“先把鼎件搬上皮筏。” 王翦的目光仍落在舱内,指尖划过鼎耳上的虺龙纹,“匈奴这般急着来抢,说明这些鼎件藏着更大的秘密。蒙恬,你带十名亲卫护送鼎件先走,沿弱水向东,三日可到肩水都尉府,那里有秦军驻守,务必将鼎件完好送达。”

蒙恬刚要争辩,却见王翦已提起那只鼎耳,塞进他怀里 —— 青铜冰凉的触感透过衣甲传来,鼎耳上的龙鳞纹路硌着胸口。“鼎件比人命重要。” 王翦的声音斩钉截铁,随即解下腰间的陨铁剑递过去,剑鞘上的云纹已被摩挲得发亮,“此剑采陨铁锻造,能斩阴邪,若遇巫术阻拦,以剑刃划水即可破咒。”

亲卫们迅速将鼎耳、鼎足和青铜碎片搬上皮筏,共得鼎耳一对、鼎足三只、残片二十七块,悉数用麻布裹好。蒙恬望着王翦坚毅的眼神,咬牙点头:“将军保重!末将便是死,也定会守住鼎件!” 皮筏划离沉船时,他回头望去,只见王翦已带着亲卫登上岸边的夯土台,玄色披风在风中展开,如一面不倒的旗帜,身后的弩箭已搭在弦上,寒光凛冽。

匈奴骑兵很快冲到渡口边,为首的将领骑着黑马,身披黑色毡甲,挥舞着镶嵌兽骨的狼牙棒,厉声喝道:“秦人休走!留下周鼎配件!” 话音未落,便带着骑兵冲向皮筏,马蹄踏过浅滩,溅起浑浊的水花。蒙恬举起陨铁剑,剑刃在阳光下闪过一道白光,划过水面时,竟听得见细微的 “滋滋” 声,原本沸腾的水面瞬间平静下来,沉下去的鸿毛突然浮了上来,密密麻麻如白云,挡住了匈奴骑兵的视线。

“快走!” 蒙恬大喊一声,亲卫们奋力划动木桨,皮筏顺着水流向东疾驰而去。身后传来激烈的厮杀声,夹杂着匈奴人的惨叫、青铜兵器的碰撞声,还有弩箭破空的锐响。蒙恬攥紧怀中的鼎耳,指尖能感受到青铜的冰凉,那上面的每一道纹饰,都藏着跨越千年的秘密,沉甸甸压在心头。

【三: 铜绿剥尽,鼎腹刻刘季】

暮色降临时,蒙恬带着亲卫抵达弱水东岸的一处废弃驿置。这处驿置始建于秦昭襄王时期,夯土房早已坍塌大半,只剩下半截墙壁,墙角堆着散乱的秦代竹简,上面的字迹被风沙侵蚀得模糊,隐约能辨认出 “传车一乘,日行两百里” 的字样。驿置中央的土灶还残留着灰烬,旁边散落着陶碗碎片,碗底印着 “肩水都尉府” 的戳记。亲卫们点燃篝火,松木燃烧的噼啪声打破寂静,火光将鼎耳和鼎足的影子拉得很长,青铜表面的铜绿在火光中泛着暗哑的光泽,如凝结的青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大秦风骨:王翦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将军,这鼎耳上好像有字。” 一名名叫李信的亲卫突然说道,他手里拿着块沾了水的麻布,正小心擦拭着鼎耳内侧,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古物。

蒙恬立刻凑过去,火光映在鼎耳上,铜绿剥落的地方露出几个细小的刻字。他屏住呼吸,接过麻布,小心翼翼地继续擦拭,更多的字迹渐渐显露出来:“唯王三年,铸鼎于洛邑,以祀天地,以镇九州……” 字体是西周时期的金文,笔画粗壮有力,线条圆润古拙,带着 “篆籀之意”,与毛公鼎铭文的书风极为相似,尤其是 “王” 字的最后一笔,刻意加重,透着王权的威严。

“是周恭王时期的铸鼎铭文。” 蒙恬心中一动,西周金文按地域分为齐鲁型、中原型等,这铭文风格纯朴浑厚,显然属于中原型。他拿起那只鼎足,用匕首柄轻轻刮去表面的铜绿,鼎足内侧同样刻着铭文,记载着铸鼎的工匠姓名 “冶工叔兴” 和时间 “三月既望”,与鼎耳上的铭文相互印证。他又拿起那些青铜碎片,一片片拼凑起来,碎片上的铭文断断续续,却能辨认出 “分鼎于诸侯”“承天应命”“子孙永宝” 等字样,字体同样是西周金文,只是部分碎片的纹饰被刻意刮去,露出斑驳的铜胎。

就在此时,负责擦拭鼎腹残片的亲卫突然僵住了,手里的麻布 “啪” 地掉落在地,声音都在发抖:“将、将军…… 这上面刻着‘刘季’!”

蒙恬心头一震,如遭雷击,连忙抢过那块残片。残片约有巴掌大小,是鼎腹的一部分,上面的蟠螭纹被人用硬物刮去一块,露出两个清晰的秦篆 ——“刘季”。这两个字刻得极深,入铜三分,笔画方折刚硬,与周围西周金文的圆润古拙格格不入,显然是后来有人刻意刻上去的。秦篆线条规整,讲究 “中锋行笔,圆转自然”,而这两个字的刻痕边缘带着凿子的毛糙痕迹,力道十足,分明是仓促间用青铜凿刻成的,透着决绝与急迫。

“刘季……” 蒙恬喃喃自语,这个名字像一道惊雷在他脑海中炸响。黑水河底的残碑刻着 “汉高祖起于沛”,居延泽的丝帛写着 “赤帝子出在沛乡”,如今周鼎残片上竟刻着刘邦的字 “刘季”—— 所有的线索如蛛网般交织,指向那个在沛县当亭长的泗水亭长,他究竟藏着怎样的野心?

亲卫们也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满是震惊与惶恐。周鼎是天下共主的象征,“定鼎” 便是定都建国,是王权的核心信物,如今鼎腹刻着 “刘季” 二字,岂不是说这个沛县亭长妄图取代大秦,登基称帝?

“将军,这会不会是匈奴人的阴谋?” 李信颤声问道,他伸手按住腰间的青铜剑,眼神警惕地望向驿置外,“他们故意刻上‘刘季’,想嫁祸于他,挑起秦人与楚人的争斗,好坐收渔利。”

蒙恬摇了摇头,指尖反复抚过 “刘季” 二字的刻痕,触感尖锐:“这刻痕的深浅和手法,绝非匈奴人所能为。匈奴人惯用青铜刀刻,线条浅而斜,而这两个字是用凿子垂直凿刻,力道之大,需中原熟练冶工才能做到。” 他想起阿楚在居延泽所说的话,刘邦在沛地自称 “赤帝之子”,斩白蛇起义,还与项梁暗中勾结,囤积粮草兵器,“看来刘邦早有反心,这鼎件便是他的‘受命之符’,用以号召楚地遗民,借周鼎的正统性造势。”

篝火渐渐熄灭,火星溅起又落下,天边泛起鱼肚白,将驿置的断壁染成灰白色。蒙恬将鼎件小心地放进柏木盒,用三层麻布裹好,系在腰间的革带里,紧贴着胸口。他望向西方,那里是王翦与匈奴厮杀的方向,晨光中隐约传来马蹄声,由远及近。亲卫们立刻握紧兵器,警惕地站起身,手按在剑鞘上,却见远处奔来一队玄色骑兵,为首的正是蒙武,他的甲胄上沾满血迹,神色慌张,连战马都在喘着粗气。

“蒙恬!快随我走!” 蒙武勒住马缰,声音急促得几乎破音,“匈奴人搬来了援兵,足有五百余人,还带着萨满巫师!将军为了掩护我们,被困在渡口的夯土台上,箭矢已经用尽了!”

蒙恬心头一紧,血液瞬间冲上头顶,立刻翻身上马:“鼎件交给你,我带二十名亲卫回去救将军!”

“不行!” 蒙武一把拉住他的马缰绳,力气大得手指发白,“将军说了,鼎件比什么都重要,让我们务必送到咸阳,面呈陛下!他已经拖住了匈奴人,我们再回去就是送死!” 他从怀中掏出一封绢书,绢角已被鲜血染红,“这是将军突围时让我交给你的,说里面有破解匈奴巫术的方法,还有他对局势的判断。”

蒙恬接过绢书,展开一看,上面是王翦苍劲的字迹,详细记载着匈奴巫术的弱点:“匈奴巫物多怕铁器,尤其是陨铁,以陨铁剑划水,可破其浮力咒;骨卜器具乃巫术核心,毁之则诅咒失效。刘季之事,恐非一人之谋,需速报咸阳,查探楚地动向。” 他握紧手中的陨铁剑,剑身在晨光中泛着寒光,望向西方的眼神闪过决绝:“你带十名亲卫护送鼎件先走,我带其余人去毁了巫物,助将军脱身。鼎件若失,我提头见陛下;将军若亡,我绝不独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大秦风骨:王翦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