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330万日军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中国人民的持久战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三分之二的兵力,太平洋战争的推进更是让日军丧失了太平洋上的空中优势。四面楚歌的日本法西斯挣扎着走进1945年。8月15日正午,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根据资料显示,中国方面投入的兵力包括国民党正规军六百万,**正规军近百万,民兵游击队三百万,合计一千万
一、局部抗战阶段(1931-1937)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铁路,诬陷中**队,全面侵占东北.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起抗日救亡游行,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的到来。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一二九运动中的青年学生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这一运动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对当前青年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有深刻的历史启示
2.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促成国共合作抗日。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二、全面抗战爆发(1937年)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进攻卢沟桥,中国守军抵抗,标志全面抗战开始。七七事变的起因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开始了对外扩张的历程。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然后,日本开始了对华北的侵略,试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卢沟桥事变就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重要步骤5。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程加速。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以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为借口,扩张其势力范围。而七七事变则是日本对华南地区进行全面侵略的起点。
2.七七事变引发了全球性的反法西斯战争。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迅速升级,中国的抵抗不仅牵制住了来自日本的侵略,也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由于中国的坚决抵抗,苏联等国家也逐渐从事战争,并在此后成立了反法西斯同盟,充分展示了联合抵抗法西斯主义的决心和力量。
3.七七事变引发了中国抗日战争。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击侵略的坚定意志,也揭示了中国**的伟大领导才能。中国**带领着整个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和斗争,形成了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抗日模式,通过游击战、游击战等灵活战术,逐渐将日本军队逼迫到崩溃的边缘。抗日战争不仅培育了为解放中国而战的伟大力量,也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契机。
七七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1.影响政治局势。七七事变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和局面,加剧了政治的不稳定。后来为了应对日本的进攻,机构成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也是政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请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2.影响中日关系。七七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由于事变是日本单方面的侵略行为,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同时,日本侵略的事实也在全球范围内暴露,国际社会对于日本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但事变后,日本机构并没有认真对待的抵抗,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对的进攻。这使得中日关系持续恶化,最终引发全面的抗战。
3.影响文化。七七事变发生后,文化圈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师生和知识分子们纷纷投身到了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在此期间,出现了大批的抗日文学和电影作品,如钱钟书的《围城》、鲁迅的《呐喊》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坚决对抗日本侵略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像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等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在危难关头毅然回归祖国,为中国的现代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26日):中日在上海激战三个月,粉碎日军速胜企图.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发生在1937年8月至11月,主要是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这场战役不仅是中日两**队之间的一次大规模军事对抗,更是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扞卫国家尊严的重要历史事件。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与影响深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淞沪会战的军事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这场战役是中**队在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次重要防御战。尽管中**队在武器装备和战术上与日本军队存在明显差距,但中**队在战斗中展现出的英勇精神和顽强抵抗,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尤其是国民政府在战役中的动员能力,展现了其在危机时刻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其次,淞沪会战的持久性使得日本军队未能如愿以偿地迅速占领上海。尽管最终日本军队在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这场战斗消耗了大量的日本兵力和资源,延缓了其在中国的侵略步伐。战役持续了三个多月,使得中**队得以为后续的抗战积蓄力量。
淞沪会战的政治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国民政府的支持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战役期间,国民政府的表现直接影响了民众对其的支持程度。尽管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国民政府在战斗中的努力和动员能力赢得了民众的认可,增强了其合法性。此外,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意识到单靠自身力量难以抵御外敌,开始积极寻求国际支持。战役后,中国向世界各国呼吁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关注,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这一过程中,中国逐渐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尤其是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为后续的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援助。同时,淞沪会战也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尽管国共两党在政治上存在矛盾,但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双方的合作成为了必然选择。战役的惨烈程度使得两党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更有效地抵抗外敌的侵略。
淞沪会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战役导致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许多家庭因战乱而破碎,社会动荡加剧,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这种苦难的经历,促使了民众对抗日的决心和对国民政府的期待。其次,淞沪会战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战役中,许多普通民众自发参与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抗日英雄和志愿者。人们在战斗中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这种精神在战后继续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抗日运动。最后,淞沪会战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役的惨烈和民众的苦难,促使文学、艺术等领域涌现出大量反映抗战主题的作品。许多作家、艺术家以战斗为题材,创作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激励着人们继续为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而奋斗。
淞沪会战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对国际局势产生了影响。淞沪会战后,中国逐渐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为后续的抗战争取了更多的外交资源。此外,淞沪会战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舆论。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伏击日军,取得全面抗战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的首战大捷,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增强了全**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和八路军的威望,并赢得了国际舆论的称赞和好评;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请大家收藏:()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