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418章 天墓无极(103)

时光荏苒,距青城山惊心动魄的探险已过去月余。武定县文物所的小院里,石榴花开了又谢,空气中弥漫着夏末初秋特有的、混合着泥土与草木清甜的气息。陈砚的生活似乎回到了某种规律的平静,整理资料,研究笔记,偶尔协助省里来的专家对建文玉玺和经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深处那探寻历史真相的火苗,从未熄灭,反而因青城山的发现而燃烧得更加旺盛。

夜晚,文物所宿舍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陈砚伏案桌前,面前摊开着爷爷陈云樵留下的那本皮质封面的厚实笔记,旁边是放大了的“文”、“御”两枚玉佩的高清照片和精细拓片。青城山之后,他对笔记中每一个曾被忽略的细节都投注了前所未有的耐心。

爷爷的笔迹苍劲而缜密,不仅记录了线索,还夹杂着大量个人的思考、推测,甚至是一些看似无关的地理、风俗杂记。陈砚一页一页地仔细重读,手指划过那些泛黄的纸页和略显潦草的批注。

当他的目光再次掠过笔记中段,一段关于云南大理的记载时,手指忽然停住了。这一段他之前读过多次,主要讲的是明代对云南的治理以及大理段氏的一些传说,似乎与建文帝主线关联不大。但这一次,旁边一行用更细的毛笔写下、几乎与纸张纹理融为一体的蝇头小楷,引起了他的注意:

“……或言,建文僧踪,曾现于点苍之麓,洱海之滨,有‘佛光映玉,古塔藏影’之异闻,然查无实据,姑妄听之。然‘玉’字颇可玩味,或与我佩有关联否?”

点苍山,洱海,正是大理的标志!而“佛光映玉,古塔藏影”——“玉”字被爷爷特意圈出,并打了一个问号。陈砚的心跳陡然加快。他立刻拿起那两枚玉佩的放大照片和拓片,在台灯下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

之前,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玉佩的云龙纹和“文”、“御”二字上。此刻,他转换思路,开始审视那些构成龙身、云纹的极其细微的阴刻线条本身。在“文”字玉佩龙尾处,几条看似随意的、表示龙鳞或云气转折的短线,在放大镜下,其走向和连接方式,隐隐勾勒出的,不再是单纯的装饰纹样,而更像是一幅微缩的、抽象的地形图!

他强压住激动,立刻将“御”字玉佩对应位置的纹路拓片与之拼接。当两片拓片在灯下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时,一幅完整的、虽然极度简化但特征鲜明的微雕地图赫然呈现!地图中央,一个更细小的、需要借助专业放大镜才能看清的标记,被刻在代表点苍山主峰的位置,旁边是两个几乎要用显微镜才能辨识的古体字——“影”与“塔”!

“古塔藏影!”陈砚几乎要喊出声来。爷爷的推测是对的!这对玉佩不仅是信物,更是藏宝图!真正的秘密,或者说,建文帝流亡生涯中更深层的隐藏之物,可能就在大理的点苍山,与某座古塔有关!

他猛地站起身,在房间里踱了几步,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需要验证,需要更多的证据。他想起苏湄擅长的高科技影像分析。事不宜迟,他立刻拨通了苏湄的电话。

已是深夜,苏湄的声音带着一丝慵懒的睡意,但听到陈砚的发现后,瞬间清醒。“微雕地图?你确定?我马上用所里的多光谱扫描仪和3D建模系统重新分析玉佩的高清数据!等我消息!”

第二天中午,苏湄顶着两个黑眼圈,却满脸兴奋地冲进了陈砚的宿舍,手里拿着平板电脑。“确定了!陈砚,你的发现是对的!”她将平板屏幕转向陈砚,上面是经过复杂软件处理后的玉佩纹路3D模型,那些细微的刻痕被清晰无比地提取、渲染,拼接成的地图一目了然。“看这里,点苍山的走向,洱海的位置……还有这个标记,就在点苍山云弄峰与沧浪峰之间的区域,历史上着名的崇圣寺三塔就在那片区域!‘影’与‘塔’,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三塔,或者与三塔相关的某个隐秘‘影’空间!”

几乎在同一时间,老鬼咋咋呼呼地推门进来,手里挥舞着一封信:“阿砚,苏丫头!北京周教授加急寄来的!说是找到重要补充资料了!”

信是周教授亲笔,附有几张模糊的黑白照片复印件和一页翻译整理的简短笔记。周教授在信中提到,他在整理一批海外回流的明代民间档案时,发现了一本疑似当年追随建文帝的遗臣后人所撰的杂记残本,其中一页提到了“帝逊滇南,曾匿迹于点苍山崇圣寺,托身法界,暂避尘嚣。然心有所虑,恐遗物招灾,乃另辟蹊径,藏‘真意’于‘塔影交汇之墟’,非佛缘深厚、持‘双钥’者不可得见。”

“塔影交汇之墟!”“双钥!”这几个字如同闪电般击中了陈砚和苏湄。这与玉佩地图的指向完全吻合!“双钥”无疑就是指这对“文”、“御”玉佩!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形成了完美的闭环。目标清晰地指向了大理,指向了崇圣寺三塔区域某个需要特定条件(很可能是与塔影有关)和信物(双玉佩)才能开启的隐秘所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看来,我们得去大理走一趟了。”陈砚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

准备工作迅速展开。陈砚向省文物局做了详细汇报,再次获得了官方支持与勘探函。周教授也表示会尽快赶来与他们会合。老鬼摩拳擦掌,开始检查各种“探险必备”的装备,从强光手电到登山索,甚至弄来了几支高性能的防身电击棒,美其名曰“有备无患”。

苏湄则利用她的专业知识,搜集了大量关于崇圣寺三塔的建筑结构资料、历史变迁图录,以及点苍山相关的地质地形图和卫星影像。她特别注意研究三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光影变化规律,试图提前推测那“塔影交汇之墟”可能的位置。

“崇圣寺三塔,主塔千寻塔,南北各有一小塔。‘塔影交汇’,从字面和地理上看,最有可能是指千寻塔与某一座小塔的投影,在特定时间交汇于某处。”苏湄指着电脑上的三维模拟图分析道,“根据太阳运行轨迹模拟,在春秋分前后的一段日子,日出或日落时分,光影角度最适合形成这种交汇。而下一个秋分,就在不到三周之后。”

时间变得紧迫起来。一周后,陈砚、苏湄、老鬼,以及风尘仆仆从北京赶来的周教授,齐聚昆明,旋即转乘汽车,奔赴那座有着“风花雪月”浪漫传说的古城——大理。

秋日的大理,天空澄澈如洗,苍山洱海相映成趣。他们顾不上欣赏美景,直奔位于点苍山应乐峰下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历经千年风雨的三塔,巍然耸立,在蓝天白云下显得庄严而圣洁。

与景区管理部门和崇圣寺驻寺僧人沟通后,他们获得了在非开放时间进行“学术考察”的许可,但必须有寺院的僧人陪同。负责接待他们的是一位法号“净尘”的中年僧人,面容清癯,目光睿智,对佛教历史和古建筑颇有研究。

听闻陈砚等人依据史料和玉佩线索,推测三塔区域可能隐藏着与明代建文帝相关的秘密,净尘法师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惊讶,只是若有所思地捻动着手中的佛珠。“阿弥陀佛。寺中确有一些年代久远的传说,提及曾有避祸的贵人于此驻足,与当时的高僧论法,但具体为何人,已不可考。至于‘塔影交汇之墟’……”他微微摇头,“贫僧未曾听闻。不过,三塔区域范围广大,地下亦有古代殿基、秘道遗存,或许真有机缘未到之处。”

在净尘法师的陪同下,他们开始以千寻塔为中心,仔细勘察周边环境。结合苏湄的光影模拟和玉佩地图上的抽象标记,他们将重点搜索区域锁定在千寻塔西北侧,靠近苍山山麓的一片相对僻静的林地区域。这里地面起伏,有古代建筑遗址的残垣断壁,更重要的是,根据模拟,在秋分日傍晚,千寻塔的长影会与北侧小塔的投影在此处附近形成交汇。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像梳头发一样,在这片区域反复搜寻。敲击地面听回声,探查每一块看似异常的石板,清理茂密的灌木丛。然而,直到秋分前一日,依然一无所获。那传说中的“墟”口,仿佛根本不存在。

傍晚,夕阳将三塔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陈砚站在预估的塔影交汇点附近,望着地上斑驳的光影,眉头紧锁。老鬼有些泄气地坐在地上,拿着水壶猛灌了几口。“我说,会不会是咱们理解错了?‘塔影交汇’ maybe不是指影子在地上碰头?或者年代太久,入口早就被埋死了?”

苏湄没有放弃,她再次打开平板电脑,调出三维模型,比对着实际地形和周教授带来的那份残本笔记的影印件。忽然,她指着笔记上那句“藏‘真意’于‘塔影交汇之墟’”,说道:“你们看这个‘墟’字,在古代,不仅有‘废墟’、‘故城’之意,有时也指‘大丘’或者……‘中空之地’?会不会,入口不在平地,而是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但内部是空的地方?当塔影投射到它表面,或者透过它时,才能显现?”

“较高的、中空之地?”陈砚环顾四周,目光最终落在了不远处,一座位于缓坡上的、半倾颓的白色舍利塔基上。这座塔基比周围地面高出约两米,由石块垒成,内部似乎是空的,顶部已坍塌,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洞口。“那里!”

他们立刻跑向那座废弃的塔基。塔基呈圆形,直径约三米,外表布满苔藓和风化痕迹。净尘法师看了看,说道:“这是一座明代早期的舍利塔基,据说原塔毁于地震,一直未曾修复。”

陈砚和苏湄绕着塔基仔细查看。塔基的石块砌合紧密,看不出任何门户的迹象。陈砚尝试着将两枚玉佩拼合,靠近塔基的石壁,但没有任何反应。

“时机未到。”周教授抚摸着花白的头发,沉吟道,“笔记说‘非佛缘深厚、持双钥者不可得见’,或许,不仅要持双钥,还要等到那‘塔影交汇’的特定时刻。”

第二天,秋分日。下午四点刚过,整个考察队(包括净尘法师和几名景区安保人员)便齐聚在白色塔基周围。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着西沉的太阳和地面上缓缓移动的塔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气氛凝重而充满期待。下午五时二十分左右,奇迹终于发生了。

当千寻塔修长的影子,如同巨人的手指,缓缓掠过地面,最终与北小塔稍短些的影子尖端,精确地交汇在那座白色塔基的某一侧壁时,奇异的光学现象出现了。由于塔基是弧形曲面,且石质并非完全光滑,两道塔影的交汇并非简单的重叠,而是在交汇点形成了一片异常深邃、仿佛能吸收所有光线的黑暗区域,那黑暗区域的轮廓,隐隐竟像是一扇竖立的、微微内凹的门户形状!

“就是现在!”陈砚大喝一声,一个箭步上前,将早已拼合好的两枚玉佩,按向那片光影形成的“暗门”中心!

“咔哒……”

一声轻微的、仿佛来自远古时代的机括响动,从塔基内部传来。紧接着,在众人惊愕的注视下,塔基那一侧看似浑然一体的石壁,竟然无声地向内滑开了一道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缝隙!一股带着土腥味和陈旧檀香气息的冷风从缝隙中涌出。

“打开了!真的打开了!”老鬼兴奋地直搓手。

净尘法师双手合十,低宣佛号:“阿弥陀佛,机缘如此,不可思议。”

陈砚深吸一口气,打开强光手电,率先侧身进入了缝隙。苏湄、周教授、老鬼紧随其后,净尘法师和两名安保人员也跟了进来,负责接应和保障安全。

缝隙后面是一条向下延伸的、人工开凿的甬道,石阶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空气流通尚可,显然有隐秘的通风设计。甬道两壁可以看到模糊的佛教题材壁画,虽然褪色严重,但依稀能辨认出飞天、莲花等图案,风格具有明显的明初特征。

沿着甬道向下走了约二十米,前方出现了一间不大的石室。石室中央,是一座石刻的莲花座,座上端放着一尊高约尺余的玉雕佛像。佛像雕工精湛,玉质温润,呈现一种罕见的乳白色光泽,佛像面容慈悲安详,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托着一卷小小的、用金线捆扎的贝叶经卷。

而在莲花座前,还放置着一个紫檀木匣,匣子没有上锁。

周教授激动地走上前,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卷贝叶经。经卷的叶片脆弱但保存完好,上面的文字是梵文,夹杂着一些汉文批注。“这……这是《楞严经》的一部分……看这汉文批注的笔迹……”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建文经卷复印件对比,声音颤抖起来,“是建文帝的笔迹!没错!是他亲笔所书的佛法感悟!”

陈砚则小心地打开了那个紫檀木匣。匣内没有珍宝,只有几页折叠整齐的、颜色发黄的宣纸。他将宣纸轻轻展开,上面是用朱砂和墨笔交替书写的文字,开头便是:

“朕自逊国以来,托身方外,遍历名山,感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昔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皇图霸业,终归一梦;佛法慈悲,方是彼岸。特留此经、像于此清净地,非为后世追念,唯愿众生离苦,天下安宁。建文四年,秋,匿迹点苍山崇圣寺谨记。”

这是一篇建文帝亲笔书写的心迹剖白,一种类似遗嘱或最终告白的文书!其中不仅再次确认了他的身份和经历,更表达了他晚年对红尘权力的彻底释然和对佛法精神的皈依。其价值,甚至超过了龙袍和玉佩!

“找到了……我们找到了建文帝最终的精神归宿……”陈砚捧着这几页轻飘飘却又重如千钧的纸张,喃喃自语。这一刻,所有的艰辛、危险和等待,仿佛都得到了补偿。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巨大发现带来的震撼与喜悦中时,石室外面的甬道中,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而杂乱的脚步声,以及安保人员的厉声喝止和短促的打斗声!

“不好!有人跟来了!”老鬼反应最快,立刻冲到石室门口,抄起了带来的登山杖。

只见甬道那头,四五个穿着黑色冲锋衣、蒙着面、手持棍棒和匕首的壮汉,正迅速解决了两名安保人员(被打晕在地),朝着石室冲来!为首的一人,眼神凶狠,动作矫健,显然不是普通的盗匪。

“把东西交出来!”蒙面首领用生硬的汉语低吼道,目光死死盯住周教授手中的贝叶经和陈砚捧着的紫檀木匣。

净尘法师试图上前劝阻:“诸位施主,此乃佛门清净地,亦是国之重宝,不可……”

“老和尚滚开!”一名匪徒粗暴地推开净尘法师。

眼看冲突不可避免,老鬼怒吼一声,挥舞登山杖迎了上去,与冲在最前面的两个匪徒缠斗在一起。陈砚将木匣飞快塞给苏湄:“保护好!”自己也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准备拼命。

石室空间狭小,对方人多且持有凶器,老鬼虽然勇猛,很快便落了下风,胳膊上被划了一道口子。周教授年事已高,净尘法师不善争斗,情况危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石室外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呵斥:“警察!不许动!”

紧接着,几道强光手电光柱射入甬道,照得匪徒们睁不开眼。只见阿依——那个云峰寨的苗族姑娘,竟然带着几名穿着警服和便衣的公安干警,及时赶到!她手中依然握着那根缠满红绳的木杖,眼神锐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原来,自从青城山事件后,陈砚他们就与阿依保持着联系。此次来大理,出于安全考虑,陈砚提前告知了阿依他们的行程和目的。阿依得知后,担心刀疤团伙尚有残余势力不死心,便主动联系了她在云南公安系统的朋友,暗中关注和保护。今天下午,他们发现有几名形迹可疑的人尾随陈砚一行人进入三塔区域,便立刻采取了行动。

匪徒们见突然出现了这么多警察,顿时慌了神。为首的蒙面首领不甘地瞪了陈砚手中的木匣一眼,知道事不可为,喊了一声“撤!”,便带着手下企图向甬道另一端逃窜。

“拦住他们!”阿依指挥若定,干警们立刻分头追击、包抄。

一阵激烈的追逐和打斗声在甬道中回荡,很快便平息下来。在熟悉地形的干警和阿依的配合下,几名匪徒全部被制服抓获。

经初步审讯,这几人果然是刀疤国际文物走私团伙的漏网之鱼,他们在团伙内部听说过建文帝宝藏的传说,一直不死心,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陈砚等人的行踪,便一路跟踪到大理,企图浑水摸鱼,抢夺新发现的文物。

危机解除,众人都松了一口气。老鬼龇牙咧嘴地让随行的医护人员包扎伤口,一边还对阿依竖大拇指:“阿依妹子,你这救援太及时了!下次再去你们寨子,我老鬼请你吃全寨最大的酸汤鱼!”

阿依笑了笑,看向陈砚和苏湄:“看来,你们又找到了很重要的东西。”

陈砚郑重地点点头,将建文帝的心迹文书小心地放回木匣:“是的,这可能比任何实物珍宝都重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在历史巨变中挣扎、最终找到心灵归宿的建文帝。”

接下来的几天,在严格的安保措施下,石室内的玉佛、贝叶经以及建文心迹文书被安全取出,送往大理州博物馆进行紧急保护和初步研究。这一发现再次轰动学界,建文帝流亡生涯的最终精神面貌,得以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大理的工作告一段落,陈砚、苏湄、老鬼和周教授再次来到崇圣寺,向净尘法师告别。夕阳下的三塔,沐浴在金色的光辉中,庄严肃穆。

“世事轮回,因果不虚。”净尘法师手持佛珠,平和地说道,“建文帝在此地放下尘缘,求得内心安宁。诸位历尽艰辛,寻得此物,亦是完成了历史的托付。望此段公案,能令世人有所感悟。”

离开大理,返回武定县的火车上,四人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心情都有些复杂。连续的探险带来了巨大的收获,也伴随着一次次的风险。

周教授翻看着相机里建文心迹文书的照片,感慨道:“建文帝的线索,到此,或许可以画上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了。他最终的归宿,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这篇心迹,无疑为我们理解他的人生结局,提供了最珍贵的视角。”

苏湄点点头,但又若有所思:“主要的线索是清晰了。不过,爷爷的笔记里,似乎还有一些关于其他明代秘闻的零星记录,还有这对玉佩……它们指引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但它们本身,会不会还隐藏着其他的秘密?”

老鬼一边啃着火车上买的鸡腿,一边含糊地说:“管他呢!反正跟着阿砚和苏丫头,有肉吃,有架打,刺激!下次去哪儿?提前说啊,我好准备新装备!”

陈砚没有立刻回答,他的目光落在窗外绵延的群山之上。爷爷的笔记确实还有未解之处,历史的迷宫也似乎永远探不到绝对的尽头。但他知道,经过这连番的冒险,他们找回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以及伙伴之间深厚的信任与情谊。

火车轰鸣,载着他们驶向熟悉的武定小城。车窗外,暮色四合,远方的山峦在渐暗的天光中只剩下深沉的剪影,仿佛蕴藏着无数还未被讲述的故事。陈砚轻轻摩挲着那枚“文”字玉佩,冰凉的触感下,似乎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仍在微微跳动。下一个谜题,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再次浮现。

返回武定县文物所的日子,像是激流过后的一段平静回水。夏末的燥热渐渐被初秋的清爽取代,院子里的老槐树叶子边缘开始泛黄。陈砚将大理之行的全部资料——建文心迹文书的高清扫描件、玉佛与贝叶经的照片、净尘法师的见证记录、乃至与刀疤残党遭遇的惊险报告——分门别类,归档整理。每一次探险的终点,似乎都是另一段研究的起点。

那对“文”、“御”玉佩,在完成了它们作为“双钥”指引路径的使命后,被送往省博物院,与建文玉玺、龙袍等物一同进行更深入的科技检测和保存处理。然而,陈砚手中仍保留着最精细的3D扫描数据和拓片。他总觉得,这对玉佩,尤其是它们合二为一时所展现的那幅微雕地图,其精妙与隐秘,似乎不应仅仅是为了指引出大理崇圣寺那一处地点。爷爷陈云樵的笔记,在涉及这对玉佩来历的部分,语焉不详,只模糊提及是“家传古物,疑与明初宫禁有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天深夜,窗外秋虫啁啾。陈砚又一次伏在案前,台灯的光晕笼罩着那对玉佩的放大拼接拓片。他用高倍放大镜,几乎是贴着纸面,一寸一寸地检视着地图上除了点苍山标记之外的每一个细节。苍山的走向,洱海的轮廓,乃至地图边缘一些看似装饰性的云水纹……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代表洱海西部、点苍山对面的一片区域。那里,在地图的极边缘处,有几条极其细微、几乎与纸张纤维混淆的短线,勾勒出一个非常抽象的、环状的图案,环中似乎还有两个更小的点。

这个图案太小,太不起眼,在之前指向明确的大理目标下,被完全忽略了。陈砚立刻调用电脑上的超高精度扫描文件,将那片区域放大到极致,并进行数字增强处理。

屏幕上,那个环状图案逐渐清晰起来。它并非标准的圆形,而更像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内部的两个小点,一个靠近椭圆中心,另一个则偏向边缘。在整个微雕地图的语境下,这个图案显得格格不入,不像自然地貌。

“这是什么?”陈砚喃喃自语。他调出大理地区的卫星地图和地质图,将那个环状图案与洱海西岸的地形进行比对。忽然,一个地点跳入他的脑海——洱源!大理地区着名的温泉之乡,尤其以“九气台”等地热景观闻名。那个环状图案,是否象征着某个地热区域,比如一个温泉眼?而内部的两个点……

一个大胆的猜想浮现:这会不会是另一重指引?建文帝在留下精神归宿的见证(心迹文书、玉佛)之后,是否还将某种更具实质性的、或许关乎他晚年实际生活痕迹的物品,藏匿于另一处?毕竟,心迹文书中提到“遍历名山”,点苍山只是其中一站。

他将自己的发现和猜测通过电话告诉了苏湄。苏湄此刻已回到省城,正在参与建文玉玺的科技分析项目。听完陈砚的描述,她立刻来了精神:“环状图案,内部两点……听起来很像某种双泉眼的象征!洱源地区确实有多处温泉群。我马上查一下洱源的历史地理资料,特别是明代以前就有记载的古温泉点!”

第二天下午,苏湄发来了一份冗长的资料包和一封邮件。“陈砚,你的推测可能有戏!我查了明清地方志和一些古代游记,洱源地区在明代已知的、有名称的温泉眼有十几处。但符合‘双泉眼’且历史悠久的,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九气台’温泉区,那里泉眼众多,形态复杂;另一个,则是一个更偏僻、如今几乎已废弃的古温泉,当地古称‘阴阳泉’或‘双子泉’,据记载因其两个泉眼相距极近,水质一温一热而得名。这个‘阴阳泉’的位置,正好在你玉佩地图标示的那个环状区域的范围内!”

“阴阳泉……”陈砚重复着这个名字,感觉其中似乎蕴含着某种玄机。他立刻翻查爷爷的笔记,希望能找到相关记载。笔记中关于云南的部分,除了大理点苍山,确实也零星提到了“洱水源”、“温泉”等字眼,但均未深入。唯有一页记录风俗的杂记里,提到一句:“滇西有古泉,名阴阳,土人传其水有异,能养玉。”

能养玉?陈砚心中一动。建文帝晚年与佛法为伴,但随身之物,除了经卷,是否还有他极为珍视的玉器?那尊在崇圣寺地宫发现的玉佛,玉质温润异常,是否与这“养玉”的温泉有关?

恰在此时,周教授从北京打来了电话,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小陈!好消息!我们对建文心迹文书进行了更细致的材质和墨迹分析,有了意外发现!文书所用的宣纸,并非云南本地常见品类,其纤维成分更接近…接近一种传说中产于南京宫廷、专供御用的‘金粟山藏经纸’的余料!而且,在纸张的夹层纤维中,我们检测到了极其微量的、非常独特的矿物质成分,经过比对,与大理洱源地区某些温泉的泉华成分高度吻合!”

“更重要的是,”周教授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文书最后那句‘匿迹点苍山崇圣寺谨记’,那个‘谨’字的墨迹,在超高倍显微镜下,发现其边缘有用极细针尖划出的、肉眼完全无法察觉的两个小字——‘泉畔’!”

点苍山崇圣寺,泉畔!这几乎是对玉佩地图上那个环状图案和“阴阳泉”猜测的直接印证!

所有的线索,再次拧成一股绳,指向了洱源,指向了那个神秘的“阴阳泉”。

“看来,我们还得再去一次大理。”陈砚对闻讯赶来的老鬼说道。

老鬼一拍大腿,咧嘴笑道:“我就知道闲不住!这次是去泡温泉?这个我在行!保证帮你们找到那什么阴阳泉!”

这次的行动,规模小了很多。为了避免再次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和潜在的危险,陈砚只联系了苏湄和老鬼。周教授因北京有重要学术会议无法脱身,但提供了全部的分析资料。阿依在云南公安系统的朋友也暗中给予了信息支持,确认洱源地区近期并无异常人员活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们以地质考察和民俗调研的名义,再次来到了洱源。不同于游客如织的九气台,他们根据历史资料和苏湄查到的古老地图,直奔位于洱源西部山区、一个名为“白石溪”的村落。据记载,“阴阳泉”就在村后山的溪谷深处。

白石溪村规模很小,多是白族传统民居,青石板路,溪水潺潺。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名叫和桂花的白族老奶奶,是村里为数不多还清楚记得“阴阳泉”具体位置的老人。

“阴阳泉啊,好久没人去咯。”和奶奶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语说道,手里纳着鞋底,“老辈子人说,那泉水有灵性,一温一热,像阴阳调和。以前还有人去祭拜,求健康,后来路不好走,年轻人都不信这些了,就荒废了。”她指了指村后一条被杂草淹没的小径,“顺着这条路走,过两个山坳,听到水声大了,就到了。不过泉眼好像被一次山洪冲下来的石头埋了一半,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看到‘阴阳’分明咯。”

谢过和奶奶,三人沿着崎岖难行的小径向深山进发。这里植被茂密,空气湿润,鸟鸣山幽。走了约莫一个多小时,果然听到了愈发清晰的水声。穿过一片竹林,眼前豁然开朗,一条清澈的溪流从山涧奔涌而下,在溪流旁的一处凹陷的岩壁下,他们找到了“阴阳泉”。

正如和奶奶所说,泉眼区域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显然是山洪遗迹。两个主要的泉眼出口几乎被石块掩埋,只留下些许缝隙,汩汩地冒着泉水。泉水汇入旁边的小溪,在泉口附近,能明显感觉到一片水域温度较高,冒着丝丝热气,而紧邻的另一片水域则温度正常,甚至有些冰凉。虽然不复记载中的壮观,但“一温一热”的特征依然依稀可辨。

“就是这里了。”陈砚观察着四周环境。泉眼位于岩壁下方,岩壁上爬满了青苔和藤蔓,看起来并无异常。

苏湄拿出便携式环境探测仪,开始检测泉水温度和矿物质含量,同时仔细扫描岩壁和泉眼周围的石块。“泉水成分确实独特,含有多种稀有矿物……岩壁结构……等等,陈砚,老鬼,你们看这里!”

她指着被石块半掩埋的两个泉眼之间的一块巨大、表面相对平整的岩石。这块岩石的颜色与周围略有不同,呈深褐色,上面似乎有一些模糊的、非天然的刻痕。两人合力,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岩石表面的淤泥和青苔。

随着污垢褪去,岩石上显现出的,赫然是一个与玉佩地图上那个环状图案几乎一模一样的雕刻!环状中间,同样有两个小凹坑,分别对应着“阴泉”(凉)和“阳泉”(温)的大致方位。

“钥匙孔!”老鬼脱口而出。

陈砚深吸一口气,再次取出那两枚玉佩(此次行动前已从省院申请临时调用)。他按照地图上的方位,将“文”字玉佩放入对应“阴泉”(凉)的凹坑,将“御”字玉佩放入对应“阳泉”(温)的凹坑。

就在两枚玉佩完全嵌入凹坑的瞬间,异变发生了!

并没有巨大的声响或地动山摇。只听一阵轻微的、仿佛水流冲刷的“沙沙”声从岩壁内部传来。紧接着,那块刻有环状图案的巨大岩石,竟然缓缓地、无声地向内旋转,露出了一个黑黝黝的、仅容一人匍匐通过的洞口!一股更加浓郁的地热气息混合着某种古老的、难以形容的气味从洞中涌出。

三人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震惊与兴奋。这“阴阳泉”之下,果然别有洞天!

陈砚打开强光手电,率先弯腰钻了进去。洞口虽小,但内部空间逐渐扩大,是一条向下倾斜的、天然形成的熔岩隧道,四壁光滑,摸上去还带着微微的温热,空气潮湿而温暖,并不气闷。隧道曲折向下,沿途还能听到隐约的地下水流声。

走了大约十几分钟,前方出现了一丝微弱的光亮。走出隧道尽头,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穴,洞穴中央是一个散发着柔和乳白色光芒的温泉潭,潭水清澈见底,咕嘟着细小的气泡。而照亮整个洞穴的光源,并非来自潭水本身,而是来自于潭底!透过荡漾的波光,可以清晰地看到,潭底铺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玉器!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璜……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形制,它们静静地躺在洁白的泉华之上,在温泉水和地底某种未知能量的作用下,散发出温润而持久的光芒,将整个洞穴映照得如同白昼!整个洞穴,宛如一个沉睡在地下的、由玉石构成的星空!

而在温泉潭的岸边,靠近岩壁的地方,有一个简单的石台,石台上放着一个不起眼的、用整块木头凿成的盒子。

陈砚涉过齐膝深的温暖泉水(泉水温度恰到好处),走到石台前,小心地打开了木盒。里面没有纸张,没有经文,只有三件物品:一串打磨光滑的木质佛珠,颜色深暗,饱经岁月;一块半截的歙砚,砚台上还有干涸的墨迹;以及,一柄短小的、玉质的……锏?或者说,是类似锏的礼器,上面刻着简约的云纹,但毫无杀气,反而透着一种温文尔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这三件物品,结合这满潭的玉光和这隐秘的温泉洞穴,仿佛在无声地诉说:这里,是建文帝卸下所有身份包袱后,真正属于自己的隐居之地。佛珠代表了他的信仰归宿,残砚见证了他可能持续的书写与思考,而那玉锏,或许是他保留的、对过往身份的最后一点念想,却已磨去了所有锋芒,化为一件雅玩。这满潭的玉器,可能并非他刻意收藏的珍宝,而是他在此漫长岁月中,利用这“养玉”的温泉,慢慢打磨、盘玩,用以寄托心绪、修炼心性的见证。这是一个逃离了皇权争斗的失败者,在山水与时间中,寻找到的内心秩序与宁静的极致体现。

“他最终……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安宁。”苏湄望着这如梦似幻的玉光潭水,轻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敬畏。

老鬼也收起了平日的嬉笑,咂咂嘴:“好家伙……这地方,比皇帝老子住的地方还舒坦……”

他们没有动潭中的任何玉器,也没有拿走木盒中的三件物品。只是进行了详细的拍照、测量和环境记录。这个发现,其价值不在于文物的市场价值,而在于它所揭示的一种终极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它补充了建文帝流亡生涯的最后一块,也是最私密、最人性化的拼图。

退出洞穴,让那巨大的岩石门户缓缓闭合,将秘密再次交还给大地和温泉。返回白石溪村的路上,三人都沉默着,各自消化着这次的发现。

回到武定县,陈砚将这次“阴阳泉”之行的所有记录和影像资料,同样郑重归档。他没有立即撰写报告或对外公布,这个发现太过于私人,他需要时间思考如何恰当地呈现它。

秋意渐深,文物所院子里的落叶多了起来。陈砚站在窗前,看着飘落的黄叶。建文帝的踪迹,似乎真的走到了尽头。从象征权力的玉玺,到寄托精神的经卷,再到剖白心迹的文书,最终是这隐秘温泉畔的玉光与旧物……一个人的流亡史,也是一部心灵的蜕变史。

爷爷的笔记,似乎也因为这次发现而变得完整。那些零散的记载,那些看似无端的猜测,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然而,当他合上笔记,指尖无意中拂过笔记封皮内侧一个从未注意到的、微微凸起的皮质夹层时,他的动作顿住了。他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划开几乎与封皮融为一体的缝线,从夹层里,他取出的不是纸张,而是一片薄如蝉翼、触手冰凉、呈半透明的……丝绸?抑或是某种特殊的皮质?

在这片材质上,用极细的墨线,画着一幅更加抽象、更加简洁,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图案——那是一个扭曲的、如同漩涡般的星图,或者根本不是什么星图,而是一种无法理解的符号。图案的下方,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只有爷爷用铅笔写下的、两个潦草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字:

“井宿?”

陈砚拿着这片薄如虚无的材质,对着灯光,眉头深深锁起。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这又是什么意思?这与建文帝,与之前所有的发现,又有什么关联?爷爷留下这个,是随手记录,还是暗示着另一段完全不同的、更加深邃难解的谜题?

窗外,秋风掠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历史的低语,从未停歇。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