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368章 天墓无极(53)

周三晚上八点,陈砚刚打开直播,就看到粉丝群里有人@他,附了一段连麦申请。申请备注是“张奶奶,求找家传翡翠镯”,头像里的老人头发花白,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个年轻女子,手腕上戴着一只翠绿的镯子。

“先接张奶奶的连麦吧,看着像有急事。”陈砚点下同意,屏幕里很快出现张奶奶的身影,她坐在一个老式木沙发上,面前摆着一杯热茶,语气有些急切:“小伙子,你能帮我找找我妈的镯子不?那是我们家传下来的,翡翠的,上面刻着小蝙蝠,还有个‘张’字印记,早年战乱弄丢了,我找了几十年了……”

陈砚连忙安抚:“张奶奶您别急,慢慢说。镯子具体什么样?有没有其他特征?比如种水、颜色,或者哪里有纹裂?”

张奶奶揉了揉眼睛,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一张更旧的手绘稿,画着镯子的样式:“这是我爸当年凭记忆画的,镯子是满绿的,里面有点像‘苍蝇翅’的纹路,老人家说叫‘老坑种’。蝙蝠纹在镯子内侧,‘张’字在蝙蝠翅膀下面,很小,不仔细看看不见。民国二十六年丢的,当时我妈带着我逃荒,落在了河北保定的一个小村子里。”

弹幕瞬间热闹起来,不少网友开始出主意。

“老坑满绿翡翠!还是带家族印记的,这镯子肯定很值钱!”

“保定?我老家就是保定的,我问问村里的老人!”

“‘苍蝇翅’是翡翠的翠性,老坑种的翠性一般比较细,张奶奶记得真清楚!”

陈砚对着手绘稿仔细看了半天,在纸上记下关键信息:“老坑满绿翡翠镯,内侧浮雕蝙蝠纹,带‘张’字印记,民国二十六年遗失于河北保定,有细微翠性(苍蝇翅)。张奶奶,您有没有记得当年丢镯子的具体村子?或者有没有留下什么其他线索?”

“村子叫‘张家庄’,现在不知道改没改名,”张奶奶想了想,“我妈说当时把镯子藏在一个陶罐里,埋在村头老槐树下,后来回去找,树没了,罐子也不见了……”

陈砚点点头:“您放心,我这几天就去保定看看,顺便在直播里问问当地的网友,说不定能有线索。您把手绘稿拍清楚发我,我打印出来带在身上,方便比对。”

连麦结束后,陈砚看着屏幕上的手绘稿,心里有了初步计划:先联系保定当地的古玩店和老玩家,打听有没有人见过带蝙蝠纹和“张”字印记的老翡翠镯;再去张家庄实地走访,看看能不能找到当年的老槐树遗址,或者知情的老人。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出发去了保定,路上特意绕到潘家园,找做翡翠生意的老杨借了个“翡翠鉴定手电”——这种手电能发出特定波长的光,能看清翡翠内部的翠性和纹裂,比普通手电更专业。

“老杨,帮我看看这手绘稿,老坑满绿带蝙蝠纹,民国的镯子,有没有可能在保定出现过?”陈砚把稿子递给老杨,老杨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手指上沾着翡翠打磨的粉末,看稿子时眼睛都亮了:“这镯子要是真的,现在至少值百万!保定那边有个‘老翡翠行’,老板姓赵,专做老翡翠生意,你去问问他,说不定有线索。我跟他打个招呼,你报我名字就行。”

中午时分,陈砚抵达保定,按照老杨给的地址,找到了“老翡翠行”。铺子藏在一条老巷里,门脸不大,门口挂着一串翡翠原石做的风铃,风吹过叮当作响。老板赵叔正坐在柜台后看货,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见到陈砚,笑着起身:“老杨跟我说了,你是来寻翡翠镯的?坐,我给你泡杯茶。”

赵叔从柜台里拿出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放着十几只老翡翠镯:“这些都是我收的民国时期的,你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带蝙蝠纹的老镯子不多,大多是‘平安扣’‘如意纹’,而且带家族印记的更少,一般都是商号印记。”

陈砚拿起一只满绿镯子,用鉴定手电照着看:“这只种水不错,但翠性太粗,是‘新坑’,张奶奶说的是老坑,翠性细,而且内侧有蝙蝠纹和‘张’字。赵叔,您有没有听说过张家庄?民国时期丢过一只这样的镯子。”

赵叔皱了皱眉:“张家庄我知道,现在改名叫‘张庄社区’了,就在城郊。前几年有个老农在那挖地基,挖出过一个陶罐,里面有几只银镯子,没听说有翡翠的。不过上个月有个年轻人来我这卖过一只老翡翠镯,也是满绿,带点蝙蝠纹,我当时看那蝙蝠纹像是后刻的,就没要,你可以去张庄社区问问,他好像是那的人。”

陈砚立刻来了精神,谢过赵叔,直奔张庄社区。社区里还保留着不少老房子,路边偶尔能看到几棵老槐树,他找了个树荫下的石凳,打开直播:“各位,我现在在保定的张庄社区,也就是当年的张家庄。赵叔说上个月有个年轻人在这附近卖过带蝙蝠纹的老翡翠镯,有当地的网友认识这个人吗?或者知道哪里有收老翡翠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弹幕里很快有了回应,一个叫“保定老周”的网友留言:“我认识!那是我们村的小涛,整天游手好闲,上个月确实拿着个翡翠镯到处问价,后来听说卖给了城里的一个古玩贩子!我给你他的联系方式!”

陈砚连忙私信“保定老周”要了联系方式,拨通后,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吊儿郎当的声音:“谁啊?买镯子?早卖了!三千块,卖给一个姓黄的老板,在‘古玩城B区12号’,你自己找去!”

挂了电话,陈砚立刻赶往古玩城,心里又喜又忧——喜的是有了镯子的下落,忧的是怕镯子被转手,或者是仿品。古玩城B区12号是个叫“聚宝阁”的铺子,老板黄哥正坐在电脑前看剧,见到陈砚,一脸警惕:“你是来买还是来卖?我这都是真东西,不还价!”

“黄哥,我是来寻一只老翡翠镯的,民国的,满绿,内侧带蝙蝠纹和‘张’字印记,上个月从小涛那收的。”陈砚开门见山,拿出手绘稿,“您能让我看看吗?那是人家的家传物件,老太太找了几十年了。”

黄哥愣了愣,从柜台里拿出一个锦盒:“你说的是这只?确实是从小涛那收的,我看那蝙蝠纹有点怪,就没敢卖,一直在这放着。你要是能证明是家传的,我可以还给你们,但我三千块收的,得给我本钱。”

陈砚打开锦盒,里面果然躺着一只翠绿的镯子,他立刻拿出鉴定手电,仔细检查:镯子是满绿的,内部翠性细腻,符合老坑种特征;内侧浮雕着一只小蝙蝠,蝙蝠翅膀下面果然有个小小的“张”字印记,和张奶奶的手绘稿一模一样!唯一的瑕疵是镯子边缘有一道细小的纹裂,应该是当年埋藏时不小心碰的。

“是真的!”陈砚激动地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就是张奶奶找了几十年的家传翡翠镯!翠性细腻,蝙蝠纹和‘张’字印记都对得上,边缘的纹裂也符合当年埋藏的情况!”

弹幕瞬间沸腾,网友纷纷刷屏。

“找到了!太不容易了!张奶奶肯定要哭了!”

“黄哥人不错!还知道等失主!”

“砚哥快联系张奶奶!让她看看!”

陈砚立刻给张奶奶打了视频电话,当张奶奶看到镯子时,眼泪瞬间流了下来:“是它!是我妈的镯子!你看这蝙蝠纹,这‘张’字,没错!小伙子,太谢谢你了!三千块我给你,不,我给你五千,谢谢你帮我了了这个心愿!”

黄哥摆摆手:“不用多给,三千就行,我也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怕卖错了。老太太不容易,这镯子能物归原主,比什么都强。”

当天下午,陈砚就带着镯子赶回北京,直接去了张奶奶家。张奶奶家住在一个老小区里,楼道里还贴着几十年前的宣传画。见到镯子的那一刻,张奶奶颤抖着双手接过,贴在脸上,眼泪止不住地流:“妈,我找到镯子了,您放心吧……”

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的年轻女子正是她母亲:“这镯子是我太姥姥传给我姥姥,再传给我妈的,现在终于回来了。小伙子,你不仅帮我找到了镯子,还帮我找回了我们家的根啊……”

陈砚看着这一幕,心里也暖暖的:“张奶奶,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您要是想给镯子做保养,或者想了解更多翡翠知识,随时找我。”

离开张奶奶家时,天色已经黑了,陈砚打开直播,跟网友分享了这个好消息:“今天算是了了张奶奶的一个心愿,也圆了一个家族的传承梦。其实收藏的意义从来都不是钱,而是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是它们把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连在了一起。”

弹幕里满是祝福的留言。

“太感动了!看哭了!”

“砚哥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比单纯捡漏强多了!”

“希望张奶奶能好好保存镯子,把故事继续传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帮张奶奶联系了专业的翡翠保养机构,给镯子做了清洁和封胶,修复了边缘的细小纹裂。保养后的镯子更加翠绿,蝙蝠纹和“张”字印记也更清晰了。张奶奶特意给陈砚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寻回传家宝,传承华夏情”,还邀请他参加家里的家庭聚会,给晚辈们讲镯子的故事。

周日的家庭聚会上,张奶奶的孙子、孙女围在她身边,听她讲当年逃荒的经历,讲镯子的来历。陈砚也趁机给孩子们科普了翡翠的知识:“这镯子是‘老坑满绿’,老坑指的是翡翠矿的年代老,质地更细腻;满绿是指颜色分布均匀,没有杂色;里面的‘苍蝇翅’是翡翠的翠性,是鉴别真假的重要特征……”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最小的孙女拿着放大镜,小心翼翼地看着镯子上的“张”字:“爷爷,以后这镯子会传给我吗?我也想把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

张奶奶笑着点头:“会的,这镯子不仅是咱们家的宝贝,更是咱们中国人的宝贝,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大家都知道咱们的老物件有多好,咱们的文化有多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聚会结束后,张奶奶的儿子张先生特意送陈砚下楼,递给他一个信封:“这是一点心意,谢谢你帮我们家找回镯子。我爸生前也是个收藏爱好者,家里还有一些老邮票,要是你不嫌弃,想请你帮忙看看。”

陈砚接过信封,又退了回去:“张先生,心意我领了,但钱不能要。老邮票我可以帮你看,明天你把邮票带来我工作室就行,咱们一起交流。”

第二天上午,张先生带着一个铁皮盒来到工作室,里面装着几十张民国时期的邮票,有“孙中山像”“帆船票”,还有几张稀有的“红印花加盖票”。陈砚仔细鉴定后,发现其中一张“红印花小字当壹圆”邮票是真品,虽然有轻微的折痕,但市场价值依然很高。

“张先生,这张邮票很珍贵,是民国时期的经典邮票,”陈砚用镊子小心地夹起邮票,“你看这加盖的字体,‘壹圆’的‘壹’字笔画很细,是当时的手工加盖,不是现代仿的;纸张是民国时期的‘道林纸’,有自然的老化痕迹。虽然有折痕,但不影响整体价值,现在市场价大概在五万到六万之间。”

张先生惊讶地说:“真没想到这么值钱!我爸当年就是觉得好看,随手放在盒子里,没想到是个宝贝。以后我也得好好保存,给孩子们留着。”

陈砚笑着说:“收藏就是这样,很多宝贝都藏在不起眼的地方,关键是要有一颗热爱和尊重的心。这些老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更是民国时期历史的见证,比如这张‘帆船票’,上面的帆船图案代表着当时的航运发展,能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过去。”

接下来的一周,陈砚在直播里专门开了一期“老邮票鉴定专场”,邀请张先生带着老邮票出镜,给网友们科普民国邮票的历史和鉴定方法。直播间里的热度很高,不少网友发来自己收藏的邮票照片,请陈砚鉴定,还有人分享了自己和邮票的故事。

一个叫“邮票爱好者老李”的网友连麦时,拿着一张“大龙邮票”,激动地说:“这是我爷爷传给我的,当年他是邮局的员工,收藏了不少老邮票。听砚哥讲了这么多,我才知道这些邮票不仅值钱,还藏着这么多历史,以后我要好好给我孙子讲这些故事。”

陈砚看着屏幕里的老李,心里满是感慨:“其实我们做鉴宝直播,不仅仅是鉴定物件的真假和价值,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文化传承的意识。每一件老物件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每一个收藏故事都是一份情感的寄托,把这些故事讲下去,把这些物件传下去,就是对华夏文明最好的守护。”

直播结束后,陈砚收到了老杨的微信:“保定的赵叔说,最近有个老玩家要出一批民国时期的翡翠首饰,有簪子、耳环,还有手镯,你要不要去看看?说不定能找到跟张奶奶镯子配套的物件。”

陈砚眼睛一亮,立刻回复:“要去!明天就出发!咱们顺便在直播里带网友看看民国翡翠首饰的工艺,让大家了解更多老翡翠的知识。”

他看着工作室博古架上的张奶奶送的锦旗,又看了看桌上的老邮票,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鉴宝的旅程还在继续,未来还会遇到更多有故事的老物件,更多热爱收藏的人,而他会一直带着这份热爱和责任,把文化传承的故事讲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华夏文明的魅力。

第二天清晨六点,陈砚就背着装满鉴定工具的双肩包出了门。按照约定,他要和老杨在保定火车站汇合,一起去赵叔那里看那批民国翡翠首饰。路上,他打开手机支架,镜头对准窗外渐渐亮起的天色,直播间里很快聚集了两千多早起的网友。

“各位早,现在正往保定赶,今天要去看一批民国翡翠首饰,有簪子、耳环还有手镯,听赵叔说可能是一套。咱们路上先聊聊民国翡翠的特点,比如工艺上,民国时期的翡翠首饰大多是银鎏金镶嵌,纹饰喜欢用‘福寿’‘缠枝莲’这些吉祥图案,而且因为当时的工艺限制,手工錾刻的痕迹会很明显,没有现代机器那么规整。”陈砚一边说,一边从包里拿出之前张奶奶的翡翠镯照片,“比如张奶奶那只镯子,内侧的蝙蝠纹就是手工雕的,翅膀的线条有细微的起伏,这就是老工艺的特点。”

弹幕里立刻热闹起来。

“民国翡翠!听起来就很有味道!”

“银鎏金是什么意思啊?是银上面镀金吗?”

“砚哥,今天能看到全套首饰吗?好期待!”

“银鎏金就是在银器表面镀一层薄金,比纯金便宜,又有金的质感,是民国时期很流行的工艺。”陈砚解释道,“一会儿看到实物,我给大家演示怎么区分银鎏金和纯金,比如重量,银鎏金比纯金轻,还有氧化后的颜色,老银鎏金氧化后会变成暗黄色,纯金则是亮黄色。”

两个小时后,陈砚在火车站见到了老杨。老杨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夹克,手里拎着一个黑色的手提箱,里面装着几件他珍藏的民国银器,笑着说:“早啊砚哥,赵叔刚才发微信,说那批首饰的原主人后人也会去,想听听咱们的鉴定意见,别让东西卖亏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原主人后人也在?那正好,能多了解点首饰的故事。”陈砚眼睛一亮,他最喜欢听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比物件本身更有价值。

两人打车直奔赵叔的“老翡翠行”,刚到门口,就看到一个穿着素色旗袍的老太太站在门口,手里拄着一根雕花拐杖,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是个讲究人。赵叔正陪着她说话,见到陈砚和老杨,连忙招手:“这位是李奶奶,就是这批翡翠首饰的原主人——她母亲是民国时期的女先生,叫苏曼卿,当年在保定办过女子学堂。”

李奶奶握住陈砚的手,语气有些激动:“小伙子,麻烦你们帮我看看这些首饰,都是我母亲当年用的,后来战乱时藏在亲戚家,前段时间才找回来。有人说值不少钱,也有人说就是普通老物件,我心里没底,就想找懂行的人看看。”

走进店里,赵叔从里屋拿出一个红木盒子,打开后,里面铺着暗红色的绒布,整齐地摆放着一套翡翠首饰:一支翡翠簪子、一对翡翠耳环、一只翡翠手镯,还有一枚翡翠胸针。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首饰上,翡翠泛着温润的绿色,银鎏金的底座虽然有些氧化,却更显岁月的厚重。

陈砚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那支翡翠簪子,对着镜头调整好角度:“各位,先看这支簪子。簪头是一块椭圆形的翡翠,颜色是‘阳绿’,比张奶奶那只镯子的颜色更鲜亮,种水是‘老坑糯种’,透明度很好,里面的翠性很细,用手电照能看到均匀的纤维结构——这是民国老坑翡翠的典型特征。再看簪杆,是银鎏金的,上面錾刻着缠枝莲纹,你们看这些纹路,每一笔都有细微的手工痕迹,比如花瓣的边缘,不是完全规整的,这是手工錾刻和机器压制的最大区别——机器做的纹路会很平滑,没有这种‘活’的感觉。”

他又拿起耳环,耳环的翡翠是水滴形的,和簪头的翡翠颜色、种水一致,显然是同一块料子做的:“这套首饰应该是用同一块翡翠料制作的,颜色和种水完全匹配,这在民国时期很常见,因为当时的工匠讲究‘料尽其用’,一块好料会尽量做成一套首饰,显得协调。再看耳环的挂钩,是银鎏金的,上面刻着一个小小的‘苏’字——这应该是李奶奶母亲的姓氏,和张奶奶镯子上的‘张’字一样,是家族印记。”

弹幕里一片惊叹。

“同一块料子做的!太讲究了!”

“‘苏’字印记!原来还有这样的故事!”

“李奶奶的母亲是女先生!太厉害了!民国时期办女子学堂不容易啊!”

李奶奶听到这里,眼眶有些发红:“我母亲当年办学堂,很多女学生家里穷,她就用自己的首饰换钱,给学生们买书本、衣服。这套首饰是她最喜欢的,舍不得换,才藏了起来,说要留给我当念想。”

就在这时,店门被推开,一个穿着西装、戴着金项链的男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看到桌上的翡翠首饰,眼睛立刻亮了:“赵叔,这批货我要了!你开个价,多少钱?”

男人是当地有名的古玩贩子,姓王,之前在潘家园和陈砚打过交道,专做老物件倒卖的生意。赵叔皱了皱眉:“王老板,这批首饰是李奶奶的,我只是帮忙看看,不卖。”

“不卖?”王老板笑了笑,走到李奶奶面前,从包里拿出一沓现金,“老太太,我给您十万,这堆老首饰您就卖给我,您拿着钱买点好吃的、好穿的,比留着这些没用的石头强。”

李奶奶脸色一沉:“这些不是没用的石头,是我母亲的念想,多少钱都不卖!”

陈砚站出来,看着王老板:“王老板,这批首饰是民国时期的精品,而且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李奶奶的母亲用它支持女子教育,是近代教育史的实物见证,不是普通的商品。你要是买回去倒卖,不仅会破坏它的历史价值,更是对前人的不尊重。”

王老板不屑地瞥了陈砚一眼:“你懂什么?古玩圈就是买卖,我花钱买,她愿意卖,天经地义。老太太,我再加五万,十五万,这可是最高价了!”

“你别逼李奶奶!”老杨也站了出来,“这批首饰的市场价值远不止十五万,就说这支簪子,老坑阳绿,银鎏金手工錾刻,单支就值十万以上,整套下来至少三十五万,你这是欺负老太太不懂行!”

王老板脸色一变,还想说什么,陈砚拿出手机,打开之前鉴定张奶奶翡翠镯的直播回放:“我是做鉴宝直播的,刚才鉴定的过程已经直播出去了,几万网友都看着。你要是想低价骗老太太的东西,不仅卖不出去,还得坏了自己的名声。”

弹幕里的网友也纷纷声援。

“王老板太黑心了!想骗老太太!”

“支持李奶奶!不卖给他!”

“砚哥说得对!这批首饰有历史意义,不能让贩子拿走!”

王老板看着手机屏幕上的弹幕,又看了看李奶奶坚定的眼神,知道自己没戏了,悻悻地收起现金:“行,你们厉害,我不买了还不行吗?”说完,转身就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赶走王老板后,李奶奶握着陈砚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小伙子,要不是你,我可能真的被他骗了。其实我也不想卖这些首饰,就是担心放在家里不安全,也没人知道它们的故事。”

陈砚想了想,说:“李奶奶,我有个建议,您可以把这批首饰捐赠给保定博物馆。博物馆有专业的保护条件,能让首饰保存得更久,还能举办展览,让更多人知道您母亲办学堂的故事,了解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历史——这比把它们藏在家里,或者卖给贩子有意义多了。”

“捐赠给博物馆?”李奶奶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我母亲当年就是想让更多女孩子读书,要是这些首饰能让更多人知道她的故事,她肯定会高兴的。”

赵叔也点点头:“我认识博物馆的张馆长,他正好在做‘民国保定历史’的展览,这批首饰肯定能成为展品的亮点。我现在就给他打电话,约个时间聊聊。”

当天下午,赵叔就联系好了张馆长,约定第二天去博物馆洽谈捐赠事宜。陈砚则在直播里和网友分享了这个决定,网友们纷纷点赞支持。

“捐赠博物馆太有意义了!让更多人看到!”

“李奶奶太伟大了!传承的不仅是首饰,还有精神!”

“砚哥也厉害!不仅鉴宝,还帮着找好去处!”

陈砚笑着说:“其实这都是李奶奶的决定,我只是提了个建议。老物件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材质和工艺,更在于它承载的历史和精神。苏先生当年用首饰支持教育,现在这些首饰又能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第二天上午,陈砚、李奶奶、老杨和赵叔一起去了保定博物馆。张馆长早已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手里拿着笔记本,见到他们,热情地说:“欢迎各位!早就听说苏曼卿先生的故事,要是能把她的首饰征集到博物馆,对我们的展览来说太重要了!”

走进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张馆长拿出专业的检测仪器,和陈砚一起对这批翡翠首饰进行了详细的鉴定。“这支簪子的翡翠密度是3.33g/cm3,折射率1.66,是标准的A货翡翠,年代在民国中期,和苏先生的生活年代完全吻合。”张馆长看着检测报告,兴奋地说,“银鎏金的含金量在10%左右,是当时常见的鎏金比例,錾刻工艺也符合民国时期的风格,没有任何现代修复的痕迹,是难得的真品。”

李奶奶看着检测仪器里的翡翠,轻声说:“我母亲当年总说,这些首饰是‘有温度’的,因为它们陪着她走过了最难的日子,也帮过很多孩子。现在它们能在博物馆里‘说话’,告诉更多人那段日子,我就放心了。”

捐赠仪式定在一周后,博物馆专门为这批首饰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展览,标题是“翡翠映芳华——民国女先生苏曼卿的教育情怀”。展览当天,陈砚特意提前赶到,帮着工作人员布置展品,还在展柜里放了一张苏先生当年和学生的合影,照片里的苏先生穿着旗袍,手腕上戴着的正是那只翡翠手镯。

直播镜头对准展柜里的首饰,陈砚对着网友讲解:“各位看,这支翡翠簪子的簪头,当年苏先生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会不小心用它拨弄头发,所以簪头边缘有细微的磨损痕迹——这些痕迹不是瑕疵,而是历史的印记,能让我们想象出苏先生当年的样子。还有这枚胸针,上面的缠枝莲纹中间,苏先生特意让工匠加了一颗小珍珠,代表‘明珠’,寓意着她对学生的期望,希望她们能成为‘掌上明珠’,走出自己的人生。”

弹幕里的网友看得入了迷。

“原来磨损痕迹还有这样的故事!太感人了!”

“苏先生太有心了!小珍珠的寓意真好!”

“我明天要去保定旅游,一定要去博物馆看看!”

李奶奶站在展柜前,看着母亲的首饰,又看了看周围参观的人群,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的家长,正在给孩子讲苏先生的故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谢谢你,小伙子,要是没有你,这些首饰可能早就被贩子买走,再也没人知道它们的故事了。现在这样,真好。”

展览结束后,张馆长找到陈砚,递给他一本厚厚的相册:“这是我们博物馆收藏的民国老照片,里面有几张可能和苏先生有关,你看这张,上面有个女子学堂的门牌,和苏先生办的学堂名字一样。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帮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苏先生的故事。”

陈砚接过相册,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女子学堂门口,站着一群穿着校服的女学生,中间的女子正是苏先生,她的手里拿着一本书,手腕上的翡翠手镯隐约可见。“太好了!”陈砚激动地说,“这些照片能和首饰相互印证,还原更多历史细节。我愿意帮着研究,咱们可以在直播里和网友一起分享,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离开博物馆时,夕阳已经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博物馆的红墙上,显得格外温暖。陈砚打开直播,对着镜头说:“今天的捐赠展览很成功,不仅让这批民国翡翠首饰有了好归宿,还找到了更多关于苏先生的历史线索。接下来,我们会和博物馆一起研究那些老照片,说不定能发现苏先生和其他民国知识分子的交往故事,甚至找到更多和女子教育相关的老物件。”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期待。

“期待研究老照片!想知道更多苏先生的故事!”

“砚哥加油!跟着你学了好多历史知识!”

“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保定博物馆,看看这批首饰!”

陈砚关掉直播,手里握着那本老相册,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鉴宝的旅程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件老物件能引出一段历史,一段历史能连接更多的人和故事。就像这批翡翠首饰,从苏先生的手中,到李奶奶的珍藏,再到博物馆的展览,最后通过直播让更多人了解,这本身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而他,有幸成为这场传承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比任何捡漏都更有意义。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开始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研究那些民国老照片。他发现其中一张照片里,苏先生和一位穿着西装的男子站在一起,男子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包上有一个小小的“蔡”字印记——这让他想起了之前在潘家园见过的一个民国公文包,上面也有同样的印记。他立刻联系老周,让他帮忙打听那个公文包的下落,老周很快回复:“那个公文包被一个姓蔡的收藏家买走了,他是蔡先生的后人,正好也在保定!”

陈砚立刻收拾行李,准备再次前往保定。他知道,这个公文包很可能是连接苏先生和其他民国知识分子的关键线索,而这段新的旅程,又将开启一段新的历史故事——这就是鉴宝的魅力,永远不知道下一件老物件会带来怎样的惊喜,也永远不知道自己能为文化传承做些什么。但他知道,只要一直带着热爱和尊重走下去,就一定能收获更多的感动和意义。

清晨七点,陈砚带着那本民国老相册出发去保定,背包里额外装了放大镜和软尺——看民国公文包得测尺寸、查缝线,这些工具缺一不可。刚上高铁,他就打开直播,镜头对着窗外掠过的麦田,直播间里很快聚了三千多网友,不少人还在刷“追更民国教育者故事”的弹幕。

“各位早,今天去见蔡先生的后人蔡爷爷,就是那个藏着民国公文包的收藏家。先跟大家科普下民国公文包的特点:那会儿的公文包分两类,一类是官员用的‘皮制公文包’,多是牛皮手工缝的,金属扣是黄铜的,时间长了会有暗红色包浆;另一类是文人用的‘帆布公文包’,轻便还能装书,上面常印着商号或个人印记,比如咱们要找的这个,就有‘蔡’字钢印。”陈砚一边说,一边从相册里翻出那张苏先生和蔡先生的合影,“你们看蔡先生手里的包,边角有磨损,说明用得频繁,这种日常用的老物件,包浆才自然,比摆着看的‘样包’更有价值。”

弹幕里立刻有人提问:“砚哥,怎么区分民国公文包和现代仿品啊?我上次差点买错!”

“看缝线!”陈砚拿起自己的帆布包演示,“民国手工缝的线,每厘米大概5针,针脚不均匀,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疏;现代仿品是机器缝的,每厘米8针以上,针脚特别整齐,一看就很‘假’。还有金属扣,老黄铜扣上面有细小的划痕,是常年摩擦的痕迹,仿品的扣特别亮,没有使用痕迹。”

两个小时后,陈砚在保定站见到了来接他的蔡爷爷。老人穿着浅灰色中山装,手里拎着个藤编手提篮,里面装着刚买的油条和豆浆:“小伙子,一路累了吧?先吃点早饭,家里离这还有两站地,我那孙子开车在外面等着呢。”

蔡爷爷的家在一个老小区里,楼道里贴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明家庭”奖状,推开家门,客厅的红木柜上摆着不少民国老物件:铜台灯、瓷笔筒,还有一个老式收音机。蔡爷爷从柜里拿出一个深棕色的皮箱,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铺着蓝色的绒布,放着一个深褐色的牛皮公文包——包身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边角磨得有些发亮,正面的黄铜扣上,果然有个小小的“蔡”字钢印。

“各位,就是这个包!”陈砚把公文包对着镜头,调整好角度,“先看材质,是头层牛皮,摸上去有细小的纹路,这是民国时期的‘土法鞣制皮’,比现在的化工鞣制皮更有韧性;再看金属扣,黄铜的,氧化后变成暗红色,扣上的划痕很自然,不是故意做旧的;包的内侧有个小口袋,里面还留着一张民国二十五年的火车票,从保定到北平,这就是最好的年代证据——仿品不可能有这种带年代印记的‘老物件配件’。”

蔡爷爷坐在一旁,喝着茶回忆:“这包是我爷爷当年跑教育事务用的,他和苏曼卿先生是同学,一起在北平读书,后来回保定,一个办女子学堂,一个办男子中学,经常用这包带教材和信件。我小时候还见过里面装着的钢笔,后来搬家弄丢了,就剩这包和几张老照片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砚打开公文包的内侧口袋,用镊子小心地取出那张火车票,还有几张泛黄的信纸。信纸是民国时期的“毛边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工整的小楷,内容是蔡先生和苏先生讨论教材编写的事,其中一段写着:“女子学堂需增‘家政’一课,教姑娘们缝补、烹饪,亦需增‘国文’,教她们读《论语》《孟子》,知礼明事……”

“太珍贵了!”陈砚激动地对着镜头,“这些信件是民国教育史的一手资料!苏先生和蔡先生不仅办学,还在琢磨怎么让学生学到实用的东西,这种‘实用教育’理念,在当时特别先进。你们看这信纸的落款,‘民国二十六年三月’,正好是苏先生藏翡翠首饰的前一年,能相互印证当时的历史背景。”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刷屏:“原来两位先生是同学!太有缘了!”

“这些信件比公文包还值钱吧?太有历史意义了!”

“蔡爷爷,这包和信件打算怎么处理啊?别卖给贩子!”

蔡爷爷叹了口气:“之前有个贩子来家里,给我二十万买这包和信件,我没卖——总觉得这些是老辈人的心血,卖了就没了。但放在家里也担心,我年纪大了,孙子对这些老物件不感兴趣,万一以后丢了,就太可惜了。”

陈砚立刻想到了保定博物馆的“民国保定历史”展览:“蔡爷爷,您要是放心,不如把公文包和信件也捐赠给博物馆,和苏先生的翡翠首饰放在一起,做个‘民国教育者双人展’。这样不仅能好好保存,还能让更多人知道您爷爷和苏先生的故事,了解他们当年办学的不容易。”

“捐赠?”蔡爷爷眼睛一亮,“和苏先生的首饰放一起?那太好了!我爷爷当年就常说,他和苏先生是‘一文一武’办教育,一个教姑娘,一个教小子,要是能让他们的东西‘在一起’,他肯定高兴。”

当天下午,陈砚就联系了保定博物馆的张馆长。张馆长一听有公文包和民国信件,立刻赶了过来,见到实物后,激动得连说“没想到”:“这公文包和信件太重要了!能补充苏先生和蔡先生的交往细节,让展览更完整。我们可以专门做一个‘教育者的日常’展区,把公文包、信件和苏先生的翡翠首饰放在一起,再配上他们的照片,让观众能直观感受到当年教育者的生活和理想。”

接下来的一周,陈砚帮着蔡爷爷整理公文包里的物品,除了火车票和信件,还发现了一支民国时期的“金星钢笔”——笔身是黑色的,笔帽上有“金星”的logo,虽然不能用了,但笔身的包浆很自然,是蔡先生当年常用的笔。张馆长特意请了文物修复师,给钢笔做了清洁和加固,还定制了透明的展柜,让观众能看到钢笔的细节。

展览调整那天,陈砚特意开了直播,带着网友“云参观”。镜头先是对准苏先生的翡翠簪子,然后移到蔡先生的公文包,最后停在那支金星钢笔上:“各位看,这支钢笔的笔帽上有个小缺口,蔡爷爷说,这是当年蔡先生批改作业时,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的。就是这个小小的缺口,让我们能想象出蔡先生坐在灯下批改作业的样子——老物件的价值,从来都不是它值多少钱,而是它能让我们‘看见’过去的人,‘听见’过去的故事。”

弹幕里有个叫“保定小苏”的网友留言:“我是苏曼卿先生的曾孙女!之前不知道奶奶还有这么多故事,看了直播才知道她当年这么不容易。下周我要带孩子回保定,去博物馆看看这些东西,给孩子讲讲太奶奶的故事。”

陈砚看到留言,立刻回复:“欢迎回来!要是方便,我们可以一起整理苏先生的故事,补充到展览的讲解里,让更多人知道她的贡献。”

当天晚上,陈砚收到了“保定小苏”的私信,她发来了几张苏先生晚年的照片,还有一本手写的“女子学堂日记”,里面记录了苏先生当年教学生缝补、读书的日常,甚至有学生的名字和家庭情况。陈砚把这些资料转给张馆长,张馆长决定在展览里加一个“学生故事”板块,让展览更有温度。

一周后,“民国教育者双人展”正式开展。开幕式上,蔡爷爷和“保定小苏”站在一起,为展览剪彩。蔡爷爷握着“保定小苏”的手说:“你太奶奶和我爷爷要是知道,他们的东西能一起展出,还能让这么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肯定会特别高兴。”

陈砚在直播里记录下这一幕,对着镜头说:“今天的开幕式,来了很多保定的老街坊,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有个小朋友问我,‘这些老物件为什么这么重要呀?’我告诉他,因为这些东西里藏着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的故事,藏着他们当年的努力和理想。我们保护这些老物件,就是保护这些故事,保护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

展览结束后,张馆长找到陈砚,递给他一本厚厚的《保定民国教育史料》:“这里面记载了当年还有几位和苏先生、蔡先生一起办学的教育者,比如在满城办乡村学堂的刘先生,据说他家里还留着当年的黑板和课本。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去看看,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线索,把‘民国教育者’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砚接过史料,翻开第一页,就看到刘先生的照片——他穿着粗布长衫,站在乡村学堂的土坯房前,手里拿着一本翻旧的课本,课本上写着“识字救国”四个大字。陈砚心里一动,立刻联系了满城的古玩店老板,打听刘先生后人的下落。老板很快回复:“刘先生的孙子还在满城,开了个小书店,家里确实有当年的老黑板!”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背着背包出发去满城。高铁上,他打开直播,对着镜头里的《保定民国教育史料》说:“各位,新的旅程开始了!这次去满城找刘先生的后人,看看当年的老黑板和课本。据说那黑板是土坯做的,上面还留着刘先生当年写的‘识字救国’,想想都觉得激动。”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期待:“跟着砚哥追民国教育者故事,太上头了!”

“老黑板!还留着字!好想看!”

“砚哥注意安全!我们等着看直播!”

陈砚看着屏幕上的弹幕,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次满城之行,又会遇到新的老物件,新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终将串联起一段完整的民国保定教育史,让更多人知道,当年有那么一群人,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教育事业默默努力。这就是鉴宝的意义,不是捡漏,不是赚钱,而是用老物件当钥匙,打开历史的大门,让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重新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