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362章 天墓无极(47)

塔尔寺的晨钟在山谷间回荡时,我们握着洛桑师傅赠予的汉藏双文佛珠,正准备启程前往下一处线索地。手中的兽骨册突然剧烈震动,文明脉络图上原本清晰的光带竟开始扭曲,最后汇聚成一个从未见过的红点,标注着“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旁边还浮现出一行陌生的小字:“千年佛窟,秘藏异动,需寻‘守窟人’共解。”

陈九爷皱起眉头,指尖在兽骨册上轻轻摩挲:“麦积山石窟以泥塑闻名,我早年曾去过一次,没听说有什么特殊秘藏。这‘守窟人’又是何方神圣?”话音刚落,我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陌生短信,发信人备注是“守窟人青禾”,内容只有一句话:“麦积山133号窟,申时见,带齐所有秘藏信物。”

我们立刻调整行程,驱车前往天水麦积山。抵达时正值午后,阳光穿过石窟群的缝隙,在岩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133号窟位于西崖中部,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型洞窟,洞口被藤蔓半掩,隐约能看到里面的泥塑佛像。我们刚走到洞口,一个穿着青色布衣、扎着马尾辫的姑娘从洞窟内走出,她手中握着一把青铜钥匙,眼神锐利却带着温和:“我是青禾,麦积山第37代守窟人。你们终于来了。”

青禾领着我们走进洞窟,洞内光线昏暗,中央的佛坛上供奉着一尊唐代的泥塑菩萨像,菩萨像的衣纹细腻流畅,神态庄严祥和。“这尊菩萨像看似普通,实则藏着麦积山的‘镇窟之宝’,”青禾走到佛坛旁,轻轻推动菩萨像的底座,佛坛侧面竟缓缓打开一道暗门,“但三天前,暗门突然自行开启,里面的‘佛眼琉璃’不见了,只留下这个。”

暗门内的石台上,放着一枚刻着奇特纹路的黑色令牌,纹路与我们在寻古会成员身上见过的标记极为相似。“是寻古会的人!”王警官立刻警觉起来,“他们之前抢夺过楼兰玉髓和清代天文图,现在又盯上了麦积山的秘藏,肯定没安好心。”

青禾点点头,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守窟人手记》:“手记里记载,佛眼琉璃能感知华夏文明的脉络,一旦遗失,各地秘藏的能量都会紊乱,甚至可能引发文物损坏。而且,佛眼琉璃与你们手中的兽骨册、听水铃是同源之物,只有将它们结合,才能找到琉璃的下落。”

我们按照青禾的指引,将兽骨册、听水铃、玉片等信物围绕着黑色令牌摆放。当最后一件信物——郑成功手札的复刻本放上时,所有信物突然发出耀眼的光芒,黑色令牌上的纹路开始发光,投射出一幅动态的地图,地图上一个红点正朝着陕西西安的方向移动。“寻古会的人要去西安!”秦越指着地图,“他们可能想利用佛眼琉璃的能量,打开秦始皇陵的某个隐秘区域!”

青禾脸色凝重:“秦始皇陵藏着华夏文明的重要能量节点,一旦被寻古会破坏,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必须尽快赶到西安,阻止他们。”

我们连夜驱车前往西安,青禾一路上向我们讲述守窟人的使命:“自唐代起,守窟人就负责守护麦积山的秘藏,同时监视可能威胁华夏文明的势力。寻古会早在十年前就曾试图盗取佛眼琉璃,这次他们卷土重来,肯定有更大的阴谋。”

抵达西安时,天刚蒙蒙亮。我们直奔秦始皇陵博物院,联系了院长赵教授。赵教授听闻情况后,立刻带领我们前往秦陵西侧的一处未开放区域:“根据最新的勘探数据,这里有一条通往地宫的隐秘通道,寻古会的人很可能从这里进入。”

青禾取出青铜钥匙,插入通道入口的一处凹槽,通道门缓缓打开。我们沿着陡峭的石阶往下走,通道内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墙壁上的火把在风中摇曳,投下诡异的影子。走了大约半个时辰,前方突然传来脚步声,还有金属碰撞的声响。

“他们在前面!”王警官示意我们放慢脚步,悄悄绕到前方的拐角处。只见五个穿着黑色衣服的人正围着一个石台,石台上放着佛眼琉璃,琉璃发出的蓝光照亮了整个洞穴。为首的人戴着面具,手中拿着一把匕首,似乎在进行某种仪式。

“住手!”青禾大喝一声,率先冲了上去。寻古会的人见状,立刻拔出武器反抗。王警官和随行的警员迅速展开行动,与寻古会成员展开搏斗。我和陈九爷则趁机冲向石台,想要夺回佛眼琉璃。

就在我快要触碰到琉璃时,戴面具的首领突然转身,手中的匕首直刺向我。陈九爷一把将我推开,自己却被匕首划伤了手臂。“九爷!”我惊呼一声,捡起地上的一根木棍,朝着首领砸去。首领侧身躲开,面具掉落,露出一张熟悉的脸——竟是之前在楼兰古城被我们抓获的寻古会余党刀疤脸!

“没想到吧?我逃出来了!”刀疤脸冷笑一声,“这次我要利用佛眼琉璃的能量,打开秦始皇陵的地宫,取出里面的‘华夏龙脉石’,掌控整个华夏文明的命脉!”

青禾此时已经解决了两个寻古会成员,她冲到刀疤脸面前,手中的青铜钥匙化作一把短剑,与刀疤脸展开激战。“龙脉石只是传说,你别痴心妄想了!”青禾一边战斗,一边喊道,“华夏文明的命脉不是靠某件文物掌控的,而是靠每一个守护它的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刀疤脸显然没听进去,他趁青禾不备,一把夺过佛眼琉璃,想要将其嵌入石台上的凹槽。就在这时,陈九爷忍着伤痛,冲上去抱住刀疤脸的腿,大喊:“快阻止他!”

我和秦越立刻冲上去,秦越用随身携带的绳索缠住刀疤脸的手臂,我则趁机夺回佛眼琉璃。刀疤脸挣扎着想要反抗,却被随后赶来的王警官制服。“这次你跑不掉了!”王警官将手铐戴在刀疤脸手上,“寻古会的阴谋彻底破产了!”

我们将佛眼琉璃交给青禾,青禾小心翼翼地将琉璃放回麦积山133号窟的暗门内。关闭暗门的瞬间,兽骨册上的光带重新变得清晰,文明脉络图上的红点也恢复了正常。“多亏了你们,华夏文明才躲过一劫,”青禾感激地说,“守窟人的使命,以后也需要你们的帮助。”

陈九爷笑着摆摆手:“守护华夏文明,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不分你我。”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跟着青禾走访了麦积山的其他洞窟,在她的讲解下,我们对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在127号窟,我们发现了一幅唐代的“丝路商旅图”壁画,壁画上绘着中原商人与西域商人在石窟前交易的场景,旁边还刻着一段汉文和梵文的题记,记录了当时的贸易盛况。“这幅壁画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青禾说,“它证明了麦积山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离开麦积山前,青禾送给我们一本《麦积山石窟秘录》:“里面记录了麦积山所有未公开的秘藏信息,希望你们能利用这些信息,继续守护华夏文明。”我们接过秘录,站在麦积山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的群山,心中明白,守护文明的道路上,我们又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

兽骨册的光带再次指引我们前行,这次的方向是云南大理。这座有着“风花雪月”之称的古城,藏着白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秘密。我们抵达大理时,正值大理三月街,古城内人头攒动,白族姑娘穿着鲜艳的服饰,在街上跳着霸王鞭舞,商贩们叫卖着扎染、银饰等手工艺品,热闹非凡。

我们按照兽骨册的指引,来到大理古城的五华楼前。五华楼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曾是南诏国的议事大厅。在五华楼的顶层,我们遇到了一位白族老人,他自称是南诏国贵族的后裔,手中握着一把古老的铜剑:“你们是来寻找‘南诏国史卷’的吧?这卷史卷藏在崇圣寺三塔的地宫下,记录了南诏国与唐朝的文化交流历史。”

老人领着我们来到崇圣寺三塔,在三塔中的千寻塔地宫前,他用铜剑打开了地宫的大门。地宫内铺着一层厚厚的檀香木,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紫檀木盒,盒内正是“南诏国史卷”。史卷用汉文和白文两种文字书写,详细记录了南诏国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其中提到南诏国曾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学习中原文化,还将白族的音乐、舞蹈传入唐朝,促进了两地文化的融合。

“这卷史卷是研究南诏国历史的重要文献,”老人说,“它证明了大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原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大理的日子里,我们还走访了喜洲古镇、双廊古镇等白族聚居地,在喜洲古镇的一座白族民居内,我们发现了一批清代的“白族扎染图谱”,图谱上不仅有白族传统的扎染图案,还融入了中原的吉祥纹样,如牡丹、莲花等,展现了白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离开大理前,老人送给我们一块手工扎染布,上面绣着“风花雪月”四个字:“希望你们带着这块扎染布,继续传播白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大理与中原的文化渊源。”

手中的兽骨册此时光芒柔和,文明脉络图上的光带已经覆盖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知道,还有无数的文明秘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还有无数的文化故事等待着我们去讲述。而青禾、白族老人这些新伙伴的加入,让我们的守护之路更加坚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华夏文明的火种将永远燃烧,而我们,将永远是这火种的守护者。

大理的扎染布还带着靛蓝的清香,我们握着老人赠予的“风花雪月”纹样布料,站在洱海边时,手中的兽骨册突然泛起青釉般的光泽,文明脉络图上的光带向东南方向延伸,最终落在江西景德镇的位置,旁边浮现出一行小字:“瓷都秘窑,藏有宋瓷母范,需寻‘瓷魂传人’共护。”

陈九爷摩挲着册页上的光泽,眼睛一亮:“景德镇是千年瓷都,宋代官窑更是瓷中绝品。这‘宋瓷母范’要是真存在,那可是能复刻出宋代官窑瓷器的宝贝,寻古会的人肯定不会放过。”青禾握着青铜钥匙,指尖在上面轻轻划过:“‘瓷魂传人’应该是守护母范的匠人,我们得尽快找到他们,不然母范恐怕有危险。”

我们驱车前往景德镇,抵达时正值瓷都的“开窑季”,老城区的巷子里飘着窑火的暖意,随处可见晾晒的瓷坯和堆叠的匣钵。按照兽骨册的指引,我们来到一条名为“古窑路”的老巷,巷子深处有一家挂着“明远瓷坊”木牌的作坊,作坊门口坐着一位白发老人,正拿着细毛笔在瓷坯上勾勒青花缠枝纹,手上的老茧比瓷坯上的纹路还要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你们是来寻‘宋瓷母范’的吧?”老人头也没抬,笔尖依旧稳如磐石,“我叫周明远,是景德镇第28代瓷魂传人。母范藏在珠山官窑遗址的地下窑洞里,三天前我发现有人在遗址附近徘徊,看身手像是寻古会的人。”

我们跟着周老走进作坊,后院的窑炉还冒着余温,墙角堆着几块宋代官窑的残片。周老拿起一块残片,指着上面的冰裂纹:“这是宋代官窑的典型特征,而母范就是制作这种瓷器的‘模子’,一块母范能衍生出上百件瓷器,是宋代制瓷工艺的精髓。当年南宋南迁时,工匠们把母范藏在地下窑洞里,怕的就是落入外敌之手。”

为了确认母范的位置,周老取出祖传的“瓷脉罗盘”——罗盘的盘面不是普通的八卦纹,而是用瓷土烧制的,上面刻着景德镇历代窑口的分布。当罗盘指针指向珠山方向时,盘面突然泛起红光,周老脸色一变:“不好!寻古会的人已经找到窑洞入口了!”

我们立刻赶往珠山官窑遗址,遗址公园内的游客寥寥无几,靠近后山的一处竹林里,果然有几个穿着登山服的人在徘徊,腰间隐约露出撬棍的轮廓。王警官示意我们分散包抄,青禾悄悄绕到竹林后方,我和陈九爷则假装游客靠近。

“动作快点,找到母范就走!”一个瘦高个的声音传来,正是之前在麦积山逃脱的寻古会成员。周老突然上前一步,手中的瓷脉罗盘掷出,正好砸中瘦高个的手腕,撬棍“当啷”落地。“敢动景德镇的宝贝,先问过我这双拉坯的手!”周老的声音不大,却带着窑火淬炼的刚劲。

寻古会的人见状立刻掏出手电,想要反抗,青禾已经从后方冲出,青铜钥匙化作短剑,几下就挑落了两人的武器。王警官带着警员随后赶到,将剩下的人团团围住。瘦高个还想挣扎,周老捡起地上的瓷片,精准地砸中他的膝盖:“制瓷讲究‘心稳手稳’,你们这种心术不正的人,不配碰景德镇的宝贝。”

制服寻古会后,周老领着我们来到竹林深处的一处隐蔽洞口,洞口被藤蔓和窑砖掩盖,上面刻着宋代的“窑神纹”。周老用瓷脉罗盘对准纹路,罗盘的红光与纹路重合,洞口缓缓打开,一股带着窑灰气息的凉风扑面而来。

沿着石阶往下走,地下窑洞比想象中宽敞,两侧的墙壁上还残留着宋代窑火的痕迹,每隔几步就有一个空置的匣钵。走到窑洞深处,一座石台上放着一个半人高的青灰色陶范,范身上刻着繁复的饕餮纹,正是宋瓷母范!母范的表面还残留着当年的釉料,在手电筒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就是宋瓷母范,”周老轻轻抚摸着母范,像是在触碰老友,“你们看这范口的弧度,是宋代工匠用‘手量法’一点点磨出来的,没有任何工具能替代。母范的内壁还刻着‘永保华夏瓷脉’六个小字,是当年工匠们的心愿。”

就在我们准备将母范转移到安全地方时,窑洞突然开始震动,顶部的窑砖簌簌掉落。周老大喊:“是寻古会的人动了窑洞里的‘釉料机关’!快把母范搬到中间的瓷台上,那里是窑洞的承重核心!”

我们合力将母范抬到瓷台,周老从怀中取出一小罐“秘釉”,均匀地涂抹在母范与瓷台的接触处。神奇的是,秘釉刚涂完,震动就渐渐平息,窑砖也停止了掉落。“这是宋代工匠留下的‘稳窑秘釉’,能加固窑体,”周老解释道,“当年为了保护母范,他们在窑洞里设了三重机关,釉料机关只是第一重。”

在窑洞的角落,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青铜匣子,里面装着宋代的“制瓷图谱”,图谱上用毛笔详细记录了选料、拉坯、施釉、烧制的全过程,甚至标注了不同窑火温度对应的釉色变化。“这图谱比《天工开物》里的记载还要早几百年,”周老激动地说,“有了它,我们就能更精准地还原宋代官窑的工艺。”

离开珠山遗址后,我们将母范和图谱交给景德镇陶瓷馆保存,周老也加入了我们的守护团队。在瓷坊的日子里,周老教我们辨别古瓷的真伪——“看青花要观‘晕散’,宋代青花的晕散像水墨在宣纸上的痕迹,假的则生硬刻板;摸釉面要感‘润度’,老瓷的釉面像玉,新瓷则发涩。”

临走前,周老送给我们一套“瓷魂工具”——一把拉坯用的竹刀,一支画青花的狼毫笔,还有一小块秘釉:“以后遇到与瓷器相关的秘藏,这些工具或许能帮上忙。景德镇的瓷脉,以后就拜托你们多照拂了。”

兽骨册的光带此时又有了新的指向,这次落在浙江龙泉市,标注着“龙泉窑遗址,藏有‘哥弟窑合璧瓷’”。周老看着册页上的光带,若有所思:“龙泉窑的哥窑以冰裂纹着称,弟窑则以粉青釉闻名,‘合璧瓷’应该是将两种工艺融合的珍品,要是能找到,对研究宋代制瓷史可是重大突破。”

我们驱车前往龙泉,沿途的山路旁随处可见废弃的窑址,青灰色的窑砖在阳光下泛着岁月的痕迹。抵达龙泉窑大窑遗址时,当地文保所的林所长已经在等候,他手中拿着一块龙泉窑的残片:“我们昨天在清理清代窑坑时,发现了一块刻有‘哥弟合璧’字样的瓷片,应该就是兽骨册上提到的合璧瓷的残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跟着林所长来到遗址现场,一处刚清理出的窑坑内,散落着不少龙泉窑的瓷片,其中一块较大的残片上,果然有“哥弟合璧”四个字,残片的一半是哥窑的冰裂纹,一半是弟窑的粉青釉,两种工艺拼接得严丝合缝。“这应该是合璧瓷的底部,”周老拿起残片,对着阳光观察,“釉色温润,开片自然,是明代仿宋的精品,但不是原件。”

为了找到合璧瓷原件,周老用瓷脉罗盘在遗址内探测,当罗盘指向一处名为“龙窑坪”的山坡时,盘面泛起蓝光。我们顺着方向挖掘,挖到地下两米深时,终于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匣钵,匣钵内躺着一件高约三十厘米的瓷瓶——瓶身一半是哥窑的金丝铁线纹,一半是弟窑的梅子青釉,瓶颈处刻着“大宋淳熙年制”的款识,正是我们要找的哥弟窑合璧瓷!

“太完美了!”周老激动得声音发颤,“你看这两种釉色的衔接处,没有丝毫瑕疵,说明当年的工匠已经完全掌握了哥弟窑的工艺精髓。这件瓷器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国制瓷史上的‘工艺丰碑’。”

就在我们准备将合璧瓷运回文保所时,林所长突然接到电话,语气变得急促:“不好!寻古会的人袭击了文保所的仓库,抢走了之前清理出的龙泉窑瓷片!”

我们立刻赶回文保所,仓库的铁门被撬开,地上散落着破碎的展柜玻璃,几名工作人员正焦急地清点损失。“他们还留下了一张纸条,”林所长递过纸条,上面写着:“想要瓷片,用合璧瓷来换,地点在明天午时,龙泉溪畔的古码头。”

“这是调虎离山计!”陈九爷皱起眉头,“他们抢瓷片是假,想要合璧瓷才是真。”周老思索片刻,突然说:“我有办法。我们可以用仿品假装合璧瓷,趁机将他们一网打尽。我这就回作坊,用最快的速度仿制一件。”

周老连夜赶制仿品,他凭着多年的制瓷经验,将哥窑的开片和弟窑的釉色模仿得惟妙惟肖,不仔细看根本分辨不出真伪。第二天午时,我们带着仿品来到古码头,寻古会的人已经在那里等候,为首的正是之前逃脱的刀疤脸,他的身边还多了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手里拿着一个金属探测器。

“把合璧瓷扔过来!”刀疤脸喊道,探测器对准我们的方向。我将仿品瓷瓶扔过去,刀疤脸接过瓶子,中年人立刻用探测器检测,嘴角露出得意的笑容:“是真的!带走!”

就在他们转身要走时,王警官带领的警员从码头两侧冲出,青禾和周老也同时上前,周老手中的瓷片精准地砸中中年人手中的探测器,青禾则用青铜钥匙制服了刀疤脸。这一次,寻古会的核心成员全部落网,再也没有逃脱的机会。

清理寻古会的据点时,我们在他们的背包里发现了一本加密笔记本,破译后发现,他们的最终目标是集齐“华夏九秘”——我们之前找到的良渚神琮、敦煌定风珠、宋瓷母范等,都在九秘之列。笔记本的最后一页,画着一幅“九秘归位图”,图的中央是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标注着“文明核心所在地”。

“看来寻古会的阴谋是想用九秘的能量激活文明核心,掌控华夏文明的脉络,”王警官看着笔记本,脸色凝重,“幸好我们及时阻止了他们,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周老将寻回的瓷片和仿品交给文保所,他看着手中的合璧瓷原件,感慨道:“景德镇的瓷、龙泉的釉,都是华夏文明的血肉。以后我们不仅要守护这些宝贝,更要把制瓷的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瓷器里藏着千年的智慧。”

离开龙泉前,林所长送给我们一套《龙泉窑图谱》,上面记录了从宋代到明代的龙泉窑工艺变迁。我们握着图谱,站在龙泉溪畔,看着溪水倒映着远处的窑山,心中明白,每一件文物、每一门手艺,都是华夏文明的基因。兽骨册上的光带此时又指向了新的方向,这次是浙江绍兴的兰亭——那里藏着书法文明的秘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池边还留着秋日的残荷,我们握着《龙泉窑图谱》站在鹅池碑前时,手中的兽骨册突然泛起墨色光泽,文明脉络图上的光带沿着池水流向延伸,最终落在兰亭西侧的“御碑亭”下,浮现出一行瘦金体小字:“墨魂藏碑,需以‘兰亭真意’启之,王氏后人可辨。”

陈九爷盯着册页上的墨色光纹,指尖在“王氏后人”四字上停顿:“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至今下落不明,难道这‘墨魂’就是与真迹相关的秘藏?王氏后人怕是守着开启秘藏的关键。”青禾摩挲着青铜钥匙,钥匙表面竟映出碑亭的轮廓:“钥匙上的纹路与御碑亭的碑座纹路相似,或许需要两者配合才能开启机关。”

我们沿着曲水流觞的石径往御碑亭走,亭内矗立着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御笔题写的《兰亭集序》石碑,碑座四周刻着繁复的云纹,与青禾手中钥匙的纹路恰好吻合。正当我们比对纹路时,一个穿着素色长衫的年轻人提着一支狼毫笔走来,笔尖还沾着未干的墨汁:“诸位可是来寻‘墨魂碑’的?我叫王承彦,是王羲之的第三十七代后人,负责守护兰亭的秘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承彦领着我们绕到碑亭后方,那里有一处被藤蔓掩盖的青石板,石板上刻着《兰亭集序》的片段,缺了“之”字的最后一笔。“先祖曾留下遗言,‘之’字补全之日,墨魂碑自现,”他举起狼毫笔,墨汁在阳光下泛着靛蓝光泽,“这是用会稽山松烟、浣纱江水调制的‘兰亭墨’,唯有此墨能显碑中秘藏。”

他提笔蘸墨,手腕悬停片刻,笔尖以“永字八法”中的“侧锋”缓缓补全“之”字的最后一笔。墨汁刚落在石板上,青石板突然发出“嗡”的一声轻响,碑亭的地面缓缓裂开一道缝隙,露出一条通往地下的石阶,石阶两侧的壁龛里摆放着陶制的笔洗、砚台,像是历代文人留下的祭祀之物。

“小心些,石阶尽头有‘墨阵’机关,”王承彦边走边解释,“先祖为防盗墓者,用《兰亭集序》的文字排列设下陷阱,走错一步就会触发箭雨。”我们跟着他踏上石阶,壁龛里的砚台突然亮起微光,照亮了石阶上刻着的小字——正是《兰亭集序》的原文,只是部分文字被故意刻错,比如“惠风和畅”的“惠”字少了中间的“口”,“天朗气清”的“朗”字多了一点。

“这些错字是机关的关键,”王承彦指着“惠”字,“需用兰亭墨将错字修正,才能继续前行。”周明远从背包里取出随身携带的瓷制砚台,王承彦倒入兰亭墨,青禾用青铜钥匙小心地蘸取墨汁,按照王承彦的指点,将“惠”字的“口”补全,“朗”字的多余一点抹去。每修正一个错字,石阶就向前延伸一段,直到最后一个“乐”字修正完毕,前方出现一扇刻满书法纹路的石门。

石门中央刻着一个巨大的“墨”字,四周环绕着“真、草、隶、篆”四种书体的“魂”字。“这是‘四体墨魂门’,”王承彦说,“需四人分别用对应书体书写‘魂’字,才能开启。许兄懂鉴宝,想必对书法也有研究;陈老爷子阅历深厚,隶书应能驾驭;青禾姑娘的青铜钥匙可作笔,篆书刚劲;我来写草书,最显兰亭真意。”

我们四人分别站在石门四周,王承彦率先提笔,草书的“魂”字笔走龙蛇,墨色在石门上晕开时,草书纹路率先亮起;我接着用楷书书写,力求工整端庄,与草书形成刚柔并济之势;陈九爷的隶书沉稳厚重,笔画间带着岁月的沧桑;青禾则用青铜钥匙蘸墨,篆书的“魂”字线条圆润,与碑刻纹路完美融合。四个“魂”字刚写完,石门缓缓打开,露出一间约二十平方米的密室。

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紫檀木匣,匣内铺着朱砂色的绢布,静静躺着一卷泛黄的绢本,上面是《兰亭集序》的摹本——墨色浓淡相宜,笔法流畅自然,“之”字的写法各不相同,正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神龙本”风格。更令人惊叹的是,绢本下方压着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没有文字,只有一层细腻的墨膜,正是兽骨册上提到的“墨魂碑”。

“这墨魂碑是用会稽山的墨石制成,”王承彦轻抚碑面,“碑内藏着王羲之的真迹残片,只有用兰亭墨涂抹碑面,残片才能显现。”周明远立刻取出瓷砚,王承彦倒入兰亭墨,青禾用钥匙蘸墨均匀地涂抹在碑上。随着墨膜逐渐渗透,碑面上果然浮现出几行残缺的字迹,笔画间带着王羲之特有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韵味。

“是《兰亭集序》的真迹残片!”我激动地说,“虽然只有几行,但墨色、笔法都与史料记载的真迹特征吻合,这对研究王羲之的书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就在我们仔细研究残片时,密室的入口突然传来“轰隆”一声巨响,石门被人从外面封死,头顶的石缝中开始渗出刺鼻的烟雾。

“不好!是迷烟!”陈九爷立刻捂住口鼻,“肯定是寻古会的残余势力,他们竟然跟到了这里!”王承彦迅速从怀中取出一枚玉佩,塞入石壁的凹槽中,密室西侧的墙壁缓缓打开,露出一条狭窄的通道:“这是先祖留下的逃生通道,通往兰亭的‘墨池’。”

我们沿着通道快步前行,通道内弥漫着墨香,墙壁上刻着历代王氏后人临摹的《兰亭集序》。走到通道尽头,眼前出现一个圆形的水池,池水漆黑如墨,正是“墨池”。“墨池下有暗渠通往外面,但需要有人留下断后,”王承彦说,“我留下,你们带着墨魂碑和真迹残片先走。”

“不行,要走一起走!”青禾握紧青铜钥匙,“我有办法挡住他们。”她将钥匙插入通道壁的凹槽,通道顶部的石块开始松动:“这是‘断龙石’,我启动机关后,你们立刻从墨池下去,我随后就到。”

我们来不及多劝,青禾已经按下机关,石块开始往下坠落。周明远将墨魂碑和真迹残片装入防水的瓷盒,率先跳入墨池;我和陈九爷、王承彦紧随其后。墨池的水虽然漆黑,却异常清澈,水下果然有一条宽约一米的暗渠。我们沿着暗渠游了约十分钟,终于从兰亭外的一条小溪浮出水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